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1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争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下载PDF
“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与海南黎族形成研究
2
作者 赵龙成 阎根齐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 唐宋以前海南黎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黎峒”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奴隶社会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才占统治地位。自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居所。海南岛的黎族历史悠久,始于居住在自然岩洞“黎峒”的早期人类。“黎峒”便是早期黎族居住地的总称。海南岛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并奠定了海南黎族称谓产生的基础,繁荣于唐宋时期并形成了海南黎族称谓,至明末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消失,并催生了“黎族”和黎族文化。本文就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黎峒”社会历史文化与海南黎族产生形成作初步探讨,以期对进一步开展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域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下黎族先民的“黎峒”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峒 社会历史文化 海南黎族 黎族称谓
下载PDF
社会历史批评视角下施尼茨勒剧作中女性的艺人职业设定
3
作者 吴文明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主张将文学批评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并重视文学作品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借助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文分析了施尼茨勒剧作中将大量女性职业身份设定为女艺人这一现象,其原因与他写实派的创作观、特定...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主张将文学批评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并重视文学作品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借助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文分析了施尼茨勒剧作中将大量女性职业身份设定为女艺人这一现象,其原因与他写实派的创作观、特定历史语境下女艺人的职业特殊性、还有伴随女性解放意识而产生的艺人角色多样性有关。通过这些女艺人的人生经历,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弱势地位和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展示了帝国灭亡前维也纳醉生梦死的社会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尼茨勒 女艺人 职业身份设定 社会历史批评
下载PDF
论社会历史认识论的发生学基础——基于索恩-雷特尔对“先验主体”论的批判
4
作者 孔明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与康德将知识理论的发生学起源追溯于认识主体的先天综合能力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索恩-雷特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方面证明了源起于主体之行为的现实抽象的存在,同时论证了现实抽... 与康德将知识理论的发生学起源追溯于认识主体的先天综合能力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索恩-雷特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方面证明了源起于主体之行为的现实抽象的存在,同时论证了现实抽象向思维抽象过渡的可行性,由此指明了主体思维形式发端于现实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另一方面,在精确把握康德先验主体之“先天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抓住货币所具有的同一性及其社会综合功能,成功地将认识主体的所谓“先天综合能力”的综合之起源链接到了货币综合。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索恩-雷特尔不仅实现了对康德“先验主体”论的批判,而且深刻阐发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微观运作机制,这一微观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认识论 现实抽象 先验主体论 货币综合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主体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
5
作者 武姗姗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主体形而上学作为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哲学形态,直接导致了主客二分的问题。对此,现当代哲学家试图通过修正理性来弥合这种分裂,或是通过寻求“理性的他者”和“工具理性批判”等方式来解构认知主体。然而,由于这些方式仅仅局限于主客二... 主体形而上学作为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哲学形态,直接导致了主客二分的问题。对此,现当代哲学家试图通过修正理性来弥合这种分裂,或是通过寻求“理性的他者”和“工具理性批判”等方式来解构认知主体。然而,由于这些方式仅仅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范式内来对其进行理论哲学的批判,始终无法穷竭认知主体的症候。马克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范式,建构了交互主体化的实践哲学范式,为解决认知主体的主客二分图式开辟了独特路径。在社会历史视域内,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实体化的认知主体与实体化的物自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转换成社会关系的实践关系主体与为我关系中的历史化自然之间本源性的共在关系。随着批判范式的转换,主体性问题的问题域、限度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批判更具彻底性、辩证性和当代价值性,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体形而上学批判思想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 理论哲学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马克思
下载PDF
整合与阐释: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应用及深化
6
作者 甘嵘升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4期210-217,共8页
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是蒙古族文学研究的I种主要方法,同时也是蒙古族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传统、最广泛的批评模式之一。在新世纪文学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大体可分为作品研究、作者研究、文学活动研究、影响研究等。综合来看,批评家们在社会历... 社会历史批评模式是蒙古族文学研究的I种主要方法,同时也是蒙古族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传统、最广泛的批评模式之一。在新世纪文学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大体可分为作品研究、作者研究、文学活动研究、影响研究等。综合来看,批评家们在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运用上存在着不彻底,理解较浅,缺乏对理论基本问题的思考等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模式 新世纪蒙古族文学 批评模式的运用
下载PDF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余华《第七天》的生命意识之诗性书写
7
作者 马会莹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4-30,共7页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以死观生,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对余华《第七天》中生命意识的诗性书写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天》在荒诞之中洞见真实,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使真...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以死观生,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对余华《第七天》中生命意识的诗性书写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天》在荒诞之中洞见真实,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使真实广阔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亡灵的游荡中层层展开;其次,《第七天》用诗性精神构建乌托邦,为冰冷枯燥的社会增添温情与诗意,是作家诗性人格的体现;最后,《第七天》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背后的价值指涉,都体现了作者试图唤醒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和鼓励人们追寻人生意蕴的殷切希冀,对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七天》 生命意识 诗性精神
下载PDF
《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从旅游的角度透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迁
8
作者 马雪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年第5期126-128,共3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今旅行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假期,许多人都会选择外出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放松身心。也许你已经多次出门远行,饱览过祖国壮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今旅行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假期,许多人都会选择外出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放松身心。也许你已经多次出门远行,饱览过祖国壮美河山,甚至是专业的“驴友”。可是在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同时,你了解中国古代的行旅文化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社会历史发展 放松身心 行旅 经济社会
下载PDF
从“明分使群”看荀子的社会历史观
9
作者 严曦 《华夏文化》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既批判、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又对秦汉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身处社会结构剧变的战国末期,因而他的思...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既批判、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又对秦汉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身处社会结构剧变的战国末期,因而他的思想理论更具有现实性,这一点在其历史观中得到体现。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法后王”、“天人相分”等角度来分析荀子的历史观,而本文则选择从“明分使群”的角度来探讨荀子的社会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体系 社会历史 明分使群 天人相分 战国末期 先秦儒家思想 法后王 战国时期
下载PDF
非理性与社会历史规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社会历史 非理性因素 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可能性空间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过程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下载PDF
论《群魔》的社会历史意义
11
作者 叶之铭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24期22-24,共3页
《群魔》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剖析19世纪70年代俄国知识精英身上的精神痼疾,将个人的思考和关怀从私人的精神领域上升到社会历史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探讨的那些使他备感焦虑的问题,如今依然在困扰着现代社会,因此,对《群魔》的社... 《群魔》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剖析19世纪70年代俄国知识精英身上的精神痼疾,将个人的思考和关怀从私人的精神领域上升到社会历史领域。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探讨的那些使他备感焦虑的问题,如今依然在困扰着现代社会,因此,对《群魔》的社会历史价值的剖析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知识精英 社会历史意义 社会历史价值 社会历史领域 现实意义 精神 19世纪
下载PDF
论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建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2,共8页
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和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信仰既弥散性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全领域,又集中存在于社会精神文化领域,构成价值观的核心和依据。信仰具有重要的社会维系功能,对社会稳定与和... 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和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信仰既弥散性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全领域,又集中存在于社会精神文化领域,构成价值观的核心和依据。信仰具有重要的社会维系功能,对社会稳定与和谐起着重要纽带作用;信仰具有重要的社会推动功能,在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动力作用;信仰具有重要的时代塑造功能,使有信仰的时代成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信仰具有重要的文明涵养功能,在文明形态的形成与兴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社会历史 地位 作用
下载PDF
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融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正龙教授访谈
13
作者 汪正龙 王文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61,共7页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这个“历史”是双重的,不仅针对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适用于我们对知识生产本身的历史有效性、有限性的认知与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社会历史 语言形式 文学存在方式
下载PDF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0-35,共6页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吴宁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决定需要,需要引发欲望,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欲望,欲望是需要的主观形式。但是欲望和需要又有区别:欲望是主观的,需要则既有客观性(是客...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吴宁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决定需要,需要引发欲望,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欲望,欲望是需要的主观形式。但是欲望和需要又有区别:欲望是主观的,需要则既有客观性(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对客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需要 社会历史条件 物质需要 欲望 生理需要 物质生产活动 人的生理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人类社会历史的真相与逻辑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东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8,共7页
人类社会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决定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回答。这个回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相的揭示,认为人类社会的诞生、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异化和国家的复归,都是由制度决定的。其二是... 人类社会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决定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回答。这个回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相的揭示,认为人类社会的诞生、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异化和国家的复归,都是由制度决定的。其二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真谛的澄明,认为整个社会历史的总规律是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当制度发生变化时,社会历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制度是人的创造物,所以制度决定社会历史的实质乃是人决定。于是,社会历史的性质、主体、动因、动力、目的、过程、宿命、趋势和意义等基本问题亦能随之澄明。或许有人觉得仅凭三个普遍性的事实为前提,就推论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相与逻辑,未免太过简单和轻率。但经说理可知,并不是把社会历史说简单了,而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本来就不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历史 社会制度 制度决定论 社会历史真相 社会历史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及其语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宫敬才 谷菁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21,共19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生态语境、一般性理论语境、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和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之中。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样态各异,后人理解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其中有的内容被忽略,如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有的内容被主观性解读,如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农业公社命运的例外论。这种理论情势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什么关系?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例外论是马克思基本立场吗?如果是,该立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相冲突如何解释?为了维护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的纯正性,语境问题成为必须在自觉意识层面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研究不同语境中马克思原生态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思想,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 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 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
下载PDF
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透视——基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的文本学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伟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组关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研究的笔谈,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近期完成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完成于1846—1847年的“居利希笔记”,是他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布鲁塞尔笔记》 C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长期被... 本组关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研究的笔谈,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近期完成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完成于1846—1847年的“居利希笔记”,是他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布鲁塞尔笔记》 C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长期被学术界忽略的重要经济史研究笔记中,马克思第一次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统治的全景式的历史现实,其中,他不仅使自己在前期经济学理论中遭遇的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变得具体和鲜活起来,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获得了来自欧洲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的支撑。马克思这一重要的经济史研究,也是我们面对同时期《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等经典文献需要深入了解的思想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哲学的贫困》 雇佣劳动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 经济史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 南京大学 经典文献
下载PDF
社会历史范式下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发展、特点及意义
18
作者 李梅敬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85-291,共7页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范式 马克思 道德 发展历程
下载PDF
俄罗斯基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唐代社会历史研究
19
作者 郭来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3-41,共9页
俄罗斯是世界四大敦煌文献收藏地之一,其内容以佛经、世俗文书为主,由汉文及多种民族语言书写,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深受学界重视。自20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良好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与研究传统,以孟列夫、丘古耶夫... 俄罗斯是世界四大敦煌文献收藏地之一,其内容以佛经、世俗文书为主,由汉文及多种民族语言书写,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深受学界重视。自20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良好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与研究传统,以孟列夫、丘古耶夫斯基、克里昂什多尔内与吐谷舍娃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与语言学家分类整理与刊布佛经、俗文学与经济文书,并在运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社会历史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关注唐代寺院生活、民众生活、社会阶级、社会组织与边疆民族等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拓宽领域与深化内容,这些成绩值得认真总结,以便全面认识俄罗斯敦煌学成就,掌握新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唐代社会历史 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 边疆民族
下载PDF
社会历史沿革要素论
20
作者 张远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第8期97-98,共2页
人类社会历史沿革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要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社会历史过程仍然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必须按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过程的演化;社会历史问题的各种理论,无论其存在的条件和作用如何,它们的产生... 人类社会历史沿革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要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社会历史过程仍然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必须按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过程的演化;社会历史问题的各种理论,无论其存在的条件和作用如何,它们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历史基础和合理性,都有助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人类历史的演化过程是人类身自适应社会历史规律作出选择的过程,是人类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 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历史规律 社会历史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