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禅宗哲学探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美学营造——以和美术馆为例
1
作者 叶俊然 王佳 李女仙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8期107-110,共4页
本文着重探讨禅宗哲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营造,以安藤忠雄(Tadao Ando)设计的和美术馆建筑为例。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一批盲目追求炫目形式与功能主义的建筑出现了,现如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日渐丰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本文着重探讨禅宗哲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营造,以安藤忠雄(Tadao Ando)设计的和美术馆建筑为例。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一批盲目追求炫目形式与功能主义的建筑出现了,现如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日渐丰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增长,作为人类栖息地的建筑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精神性改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和美术馆的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发掘出安藤忠雄建筑精神背后蕴含的禅宗哲学,基于禅宗哲学对和美术馆进行美学分析与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哲学 禅宗美学 安藤忠雄 和美术馆
下载PDF
夏目漱石汉诗中的禅宗审美意蕴呈现及其原因研究
2
作者 周晓冰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93-195,共3页
夏目漱石在创作汉诗时巧妙融入人生品味理念,自然天成禅宗美学意蕴,创造出日本本土化汉诗文的样态,借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语境转换。本稿在分析了夏目漱石汉诗文中的禅宗理念基础上,然后以具体示例重点阐释了其汉诗文中所蕴含的... 夏目漱石在创作汉诗时巧妙融入人生品味理念,自然天成禅宗美学意蕴,创造出日本本土化汉诗文的样态,借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语境转换。本稿在分析了夏目漱石汉诗文中的禅宗理念基础上,然后以具体示例重点阐释了其汉诗文中所蕴含的“物哀、幽玄”之禅宗意境、“动静”合璧之禅画意境、“道”之禅宗神韵等审美内涵。最后,从夏目漱石深厚的汉文学修养功底、艰辛坎坷的个人经历以及日本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夏目漱石汉诗文中所蕴含的禅宗审美思想之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汉诗文 禅宗审美意蕴 呈现 原因
下载PDF
禅宗话语中牧牛隐喻的认知研究——以《五灯会元》为例
3
作者 董方峰 闫馨玥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0期97-103,共7页
佛教禅宗富于隐喻表达,其中牧牛隐喻便是禅宗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批评分析法,对禅宗经典《五灯会元》中的牧牛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其概念系统、话语特征及所体现的禅宗修辞思想。研究发现,禅宗的牧牛隐喻是... 佛教禅宗富于隐喻表达,其中牧牛隐喻便是禅宗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批评分析法,对禅宗经典《五灯会元》中的牧牛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其概念系统、话语特征及所体现的禅宗修辞思想。研究发现,禅宗的牧牛隐喻是以“修心证道是牧牛”为根隐喻,以“修行者是牧牛人”“心性是牛”和“修心功夫是牧牛活动”为主要派生隐喻的层级系统,表现出生活性、隐蔽性及副语言手段丰富的话语特征,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心性说、“顿悟成佛”的直觉论和“不立文字”的语言观,揭示了禅宗话语中的核心隐喻概念结构和认知基础,深化了对禅宗修辞观和哲学观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话语 牧牛隐喻 《五灯会元》 认知
下载PDF
中国美学的两次突破理论及其方法论反思——关于《禅宗美学》的对话
4
作者 王莹 张节末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张节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禅宗美学》,综合使用突破法与会通法,融汇康德美学与现象学还原法,采取哲学美学立场,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玄学到禅宗的美学突破。分析最基础的禅之感性经验,提出禅宗主空幻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 张节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禅宗美学》,综合使用突破法与会通法,融汇康德美学与现象学还原法,采取哲学美学立场,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玄学到禅宗的美学突破。分析最基础的禅之感性经验,提出禅宗主空幻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催生心化的境界—意境的审美经验体系。多年后反思《禅宗美学》的方法论,提出美学研究必需保持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同时要下沉到文物和艺术,向美学史贡献历史感与现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突破 方法论 反思
下载PDF
禅宗文本对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再建构
5
作者 王逸帆 《荆楚学刊》 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
唐宋禅僧笔下的陶渊明书写有晋以来诗、文等文学样式中陶渊明的高蹈隐士形象,还将其事迹中不慕荣华、醉心田园、陶然忘机的文化性格继承发扬,从而更加凸显了陶渊明极富禅学内蕴的文化性格。透过禅籍中的陶渊明书写,陶渊明故事作为禅宗... 唐宋禅僧笔下的陶渊明书写有晋以来诗、文等文学样式中陶渊明的高蹈隐士形象,还将其事迹中不慕荣华、醉心田园、陶然忘机的文化性格继承发扬,从而更加凸显了陶渊明极富禅学内蕴的文化性格。透过禅籍中的陶渊明书写,陶渊明故事作为禅宗语录中重阳上堂经典,在禅僧的反复的拈颂评谈中,产生了“若是陶渊明,攒眉便归去”的惯用禅语,而极具禅思禅趣的“无弦琴”意象彰显了禅僧们对陶渊明文化符号的接受与改造。除此之外,禅宗颂古诗通过简洁有力、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建构了陶渊明任真旷达、率性自在、自然闲适的文化性格,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可更多元、深刻的了解陶渊明的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文本 文化性格 文化接受 陶渊明 禅宗语录 颂古
下载PDF
见性:现象学和禅宗的根本关怀
6
作者 陈伟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5期116-124,共9页
胡塞尔现象学和禅宗有着共同的根本关怀,即如何见性。对于胡塞尔来说,即在自然生活中的人如何在自身中揭示出那个匿名的超越论自我,对于禅宗来说,即如何在“运水担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自家本来面目。见性涉及自我的在世间和出世间... 胡塞尔现象学和禅宗有着共同的根本关怀,即如何见性。对于胡塞尔来说,即在自然生活中的人如何在自身中揭示出那个匿名的超越论自我,对于禅宗来说,即如何在“运水担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自家本来面目。见性涉及自我的在世间和出世间之间的心性实践问题,在这个方面,禅宗一方面不立文字,另一方面又不离文字,其语言实践对于从语言角度看待现象学的还原实践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禅宗 如来藏-佛性论 禅宗语言 见性
下载PDF
禅宗美学思想下佛寺空间规划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归元禅寺为例
7
作者 祝笋 刘倩格 《华中建筑》 2024年第7期99-104,共6页
现代社会中,佛寺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以及如何在传统信仰与现代文化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佛寺空间的规划提升策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禅宗美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相关使其成为佛寺空间规划提升的重要指导思... 现代社会中,佛寺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以及如何在传统信仰与现代文化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佛寺空间的规划提升策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禅宗美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相关使其成为佛寺空间规划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武汉市归元禅寺为例,将禅宗美学思想与佛寺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相结合,从功能空间、资源利用、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佛寺空间规划提升的策略,以创造出更具内涵和吸引力的佛寺空间,有助于传播佛教文化和提供精神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禅宗美学 佛寺空间 规划提升 归元禅寺
下载PDF
“识心见性”“于相而离相” 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重大影响
8
作者 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第15期83-86,共4页
唐代出现的禅宗,是道地的中国人撰写的佛典。其实,禅宗才是真正恢复或者说是直接反映佛教本来精神意义的。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虚构的... 唐代出现的禅宗,是道地的中国人撰写的佛典。其实,禅宗才是真正恢复或者说是直接反映佛教本来精神意义的。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其父净饭王也无从查考,其母摩耶夫人也不存在,“摩耶”在印度语中是“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净饭王 识心见性 禅宗思想 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 古印度
下载PDF
南华一代中兴祖 五叶流芳万古扬——虚云和尚中兴禅宗的重大贡献
9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
近现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一生秉承禅宗精神,绍演禅宗法脉,中兴禅宗道场,重理禅宗规约,为近现代禅宗的中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虚云和尚 禅宗思想 禅宗法脉 禅宗道场 禅宗规约
下载PDF
吐蕃禅宗的面向和禅师语录——对敦煌藏文禅宗文献P.t.116的分析
10
作者 刘霁(编译) 牛宏(编译) 《青藏高原论坛》 2024年第2期78-83,共6页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敦煌藏文禅宗文献P.t.116中名为《无所得一法论》的文本为核心,论证该文本之基本面向是禅宗无相戒的授受仪式,认为该文本的编纂和变化是为仪式需要,因为该文本的问答形式是程式化的表现,最后点出写卷文本中不经意的...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敦煌藏文禅宗文献P.t.116中名为《无所得一法论》的文本为核心,论证该文本之基本面向是禅宗无相戒的授受仪式,认为该文本的编纂和变化是为仪式需要,因为该文本的问答形式是程式化的表现,最后点出写卷文本中不经意的注解恰恰指明文本的不完整性和补阙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P.t.116中所出现禅师语录的语言特征,这些语录是仪式的一部分,是施为语,即发挥实际作用的言语行为;这些语录的章法多重复类似,是为在进行指导的同时灌输理念;总之,对禅师语录中出现的禅师名单进行分析,认为他们的出现并非是注重论战和派别,而是为了仪式的权威性和包容性而集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禅宗 《无所得一法论》 藏文禅师语录 P.t.116
下载PDF
禅宗美学对中日陶瓷茶器影响探微
11
作者 潘之琳 文卫民 《陶瓷研究》 202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四大美学主潮”之一,更多的影响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与审美体验。禅宗在国内禅宗文化中影响深远,各大宗派自南至北,传承遍及海内域外,远至日本。本文通过梳理禅宗历史文化,结合相...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四大美学主潮”之一,更多的影响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与审美体验。禅宗在国内禅宗文化中影响深远,各大宗派自南至北,传承遍及海内域外,远至日本。本文通过梳理禅宗历史文化,结合相关作品与实物,将中、日两国的陶瓷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禅宗美学对中日陶瓷茶具风格的影响,兼论两国禅宗文化发展及陶瓷茶器的异同,为禅宗美学特征的陶瓷茶具设计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南岳禅宗美学 茶器 日本
下载PDF
禅宗思想的西方转借与误读——评《默斯·坎宁汉:现代舞的现代化》
12
作者 张仁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124-128,共5页
《默斯·坎宁汉:现代舞的现代化》在现代西方文化的思想语境中以舞蹈家默斯·坎宁汉为焦点,将现代原始主义向当代城市生活转化这一思想作为全书的写作基础,试图勾勒出一幅现代舞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探索身体语言的演变和艺术对... 《默斯·坎宁汉:现代舞的现代化》在现代西方文化的思想语境中以舞蹈家默斯·坎宁汉为焦点,将现代原始主义向当代城市生活转化这一思想作为全书的写作基础,试图勾勒出一幅现代舞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探索身体语言的演变和艺术对世界的回应时,作者以西方学者的观点阐释作品中的偶然与拼贴效果,将其视为现代城市生活深层结构的体现,忽略了坎宁汉与凯奇对东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导致本书对坎宁汉作品中禅宗思想的误读,成为本书的一大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舞 默斯·坎宁汉 现代性 禅宗思想
下载PDF
禅宗·哲学·诗歌融通体系的构筑与建设——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述评
13
作者 沈文凡 《佛学研究》 2002年第0期404-406,共3页
禅学三书,(即《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出版后,在文学、佛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作者精探奥理,洞析微机,追溯禅宗发展的历史,找寻禅宗的思想渊源,验证禅宗的哲学象征,体悟禅宗的文学境界,内蕴丰厚,语无蹈袭,自具... 禅学三书,(即《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出版后,在文学、佛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作者精探奥理,洞析微机,追溯禅宗发展的历史,找寻禅宗的思想渊源,验证禅宗的哲学象征,体悟禅宗的文学境界,内蕴丰厚,语无蹈袭,自具新意,垂示将来的作用已显端倪。予不自揆,就其主要特点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学三书》 禅宗思想 禅宗哲学 吴言生 禅宗诗歌 《楞严经》 《金刚经》 述评 佛教经典 本来面目
下载PDF
渡日禅僧兰溪道隆与日本镰仓时代禅宗庭园营造
14
作者 何晓静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134-139,共6页
日本禅宗庭园所具有的枯山水庭、枯泷石组及陡峭凌冽的叠石结构产生于日本中世,是为禅宗文化进入日本社会而产生的新的庭园样式。现有关于日本禅宗造园的研究缺乏对外来因素影响的探究,如渡日禅僧带去了什么样的造园观念,引起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庭园所具有的枯山水庭、枯泷石组及陡峭凌冽的叠石结构产生于日本中世,是为禅宗文化进入日本社会而产生的新的庭园样式。现有关于日本禅宗造园的研究缺乏对外来因素影响的探究,如渡日禅僧带去了什么样的造园观念,引起日本禅宗造园怎么样的样式变化,以及形成怎么样的典型特征。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和原典文本的梳理,探析日本禅宗造园发源时的样式及其演变特征。尤其探讨渡日禅僧兰溪道隆所带去的具有江南禅林特征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建构对日本禅宗寺院庭园的影响,由此揭示日本中世禅宗造园的核心思想和形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溪道隆 禅宗庭园 营造
下载PDF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宋代瓷器
15
作者 白镜枚 《陶瓷研究》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禅宗思想作为佛教在中国影响文人思想较深远的学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儒道思想并广泛深入到中国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方面。宋代禅宗兴起之时也是宋瓷造型达到高峰之时,宋瓷的器型以内敛含蓄、高雅秀美等特点得到世人的喜爱,出现了... 禅宗思想作为佛教在中国影响文人思想较深远的学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儒道思想并广泛深入到中国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方面。宋代禅宗兴起之时也是宋瓷造型达到高峰之时,宋瓷的器型以内敛含蓄、高雅秀美等特点得到世人的喜爱,出现了许多为后人所推崇的经典釉色、造型,这些出现无不受到宋代禅宗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宋代瓷器的造型釉色特征,来论证禅宗对宋代文人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思想 宋代 瓷器
下载PDF
翻译诗学视域下《邯郸记》《南柯记》英译唱词的禅宗美学翻译批评研究——基于汪榕培译本
16
作者 林晓萌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7期786-796,共11页
作为中国古代深受佛道思想涵蕴的戏曲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中彰显了浓郁的禅宗哲学和美学书写,在中国戏剧史上开创地将道家佛教哲学思想的说教式旁白为行文叙述,融入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中,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式古典浪漫的哲... 作为中国古代深受佛道思想涵蕴的戏曲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中彰显了浓郁的禅宗哲学和美学书写,在中国戏剧史上开创地将道家佛教哲学思想的说教式旁白为行文叙述,融入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中,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式古典浪漫的哲思宇宙。然则在目前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于该叙述部分英译中美学的构建阐释的研究仍较为欠缺。在翻译批评理论的诗学观的视域下,本文旨在从文本中的禅宗思想和美学视角切入,以汪榕培译本中渗透佛道思想的《南柯记》和《邯郸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唱词这一重要行文形式中英语译本中其禅宗美学的复现进行批评性分析,并初步得出结论:汪译本通过美学性建构、文学性生成以及文字翻译的张力等方法,在唱词英译中较为忠实地传达了禅宗思想,对抽象哲学阐释中的空白做了视域弥补,较理想地完成美学重构,并在译本中呈现出具体化、精练化、归化异化兼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记 南柯记 汪榕培 禅宗美学 翻译诗学
下载PDF
从禅宗词语“合杀”到方言俗语“煞角”
17
作者 罗文 《文史杂志》 2024年第5期110-114,共5页
“煞角”,多分布于西南官话区,属方言口语词。追溯词源可知,该词前身为禅宗词“合杀”,经演变发生同素异序,亦多异体。基本义为“结局、结果”,后经世人高频使用,又引申出结束、买完、剩下的、最后、完结等义项,是具备名词、动词、形容... “煞角”,多分布于西南官话区,属方言口语词。追溯词源可知,该词前身为禅宗词“合杀”,经演变发生同素异序,亦多异体。基本义为“结局、结果”,后经世人高频使用,又引申出结束、买完、剩下的、最后、完结等义项,是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属性的兼类词。对“煞角”的考释,一为补充词典未收尽义项,二为分析其语法功能,三为展示禅宗词语在方言区的使用与演变。以期古今对照、动静结合,观古人之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煞角 合杀 西南官话 禅宗词汇 词义演变
下载PDF
当代宗教建筑中的混凝土之诗——刻下禅宗美学的印迹
18
作者 吴悠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275-277,共3页
在当代宗教建筑设计中,出于环保、法规、经济等因素的考虑,现代建材钢筋混凝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木、砖、石,使其设计策略不可一味仿古。而通过符合禅宗美学的设计方法,可使混凝土塑造出禅意,从而使人在宗教建筑中获得空灵与微妙的精神... 在当代宗教建筑设计中,出于环保、法规、经济等因素的考虑,现代建材钢筋混凝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木、砖、石,使其设计策略不可一味仿古。而通过符合禅宗美学的设计方法,可使混凝土塑造出禅意,从而使人在宗教建筑中获得空灵与微妙的精神体验。文章通过对几例当代宗教建筑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内含禅宗美学的当代宗教建筑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宗教建筑 禅宗美学 禅意 混凝土
下载PDF
禅宗对于深沙神形象的建构及其影响
19
作者 汤德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7-73,共7页
在禅宗语录中经常将深沙神形象汇入禅僧的说法体系中,多采用消解神性并附以生活化的特点,提升了深沙神的影响力,也促使密教神祇进一步世俗化。前辈学者多指出《西游记》中沙和尚源自密教深沙神,但对深沙神形象的动态演化与沙和尚的关系... 在禅宗语录中经常将深沙神形象汇入禅僧的说法体系中,多采用消解神性并附以生活化的特点,提升了深沙神的影响力,也促使密教神祇进一步世俗化。前辈学者多指出《西游记》中沙和尚源自密教深沙神,但对深沙神形象的动态演化与沙和尚的关系尚缺乏专门性的探究。禅宗话语中深沙神信仰世俗化的进路,同其与沙和尚形象保持关联相同频。俗文学中沙和尚地位的转变,或与禅宗体系对于深沙神形象的建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沙神 沙和尚 禅宗语录 《西游记》
下载PDF
试论中国禅宗思想与大足宝顶山半身造像的关系
20
作者 胡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5期48-51,共4页
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刻,不仅延长了中国石窟艺术史,而且创造了许多其他大型石窟造像群未曾有的局面。例如,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尤其是半身佛、半身菩萨像)。按照造像仪轨和佛经戒律的规定,雕刻半身像是对佛法的不敬,所... 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的大足石刻,不仅延长了中国石窟艺术史,而且创造了许多其他大型石窟造像群未曾有的局面。例如,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尤其是半身佛、半身菩萨像)。按照造像仪轨和佛经戒律的规定,雕刻半身像是对佛法的不敬,所以半身像(尤其是半身佛、菩萨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甚为罕见。为何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区集中地出现了半身造像?基于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营造时代、地域等背景,综合其他学者对于半身像成因的观点,本文认为此处集中出现半身造像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身造像 禅宗思想 宝顶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