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1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6 位作者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胡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2-1054,共13页
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 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28~14.39t·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1.30~1.52kg·kg^(-1),单位产值碳排放为0.49~0.58kg·yuan^(-1),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和单位产值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抛秧水稻或手插水稻、机插水稻、直播水稻。机插水稻和手插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随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水稻、手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随年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水稻生产种植方式碳足迹中占比最大的是稻田甲烷排放,其次为氮肥施用导致的碳足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灌溉用电导致的碳足迹。氮肥和灌溉用电是影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总收益为2.51×10^(3)~2.75×10^(3)yuan·hm^(-2),资源投入成本为1.88×10^(3)~1.99×10^(3)yuan·hm^(-2),碳排放成本为0.20×10^(3)~0.25×10^(3)yuan·hm^(-2),考虑碳排放的净收益(NI-CO_(2))为0.39×10^(3)~0.64×10^(3) yuan·hm^(-2)。机插水稻NI-CO_(2)低于其他三种水稻种植方式,这与机插水稻较高的总收益和较低的资源投入成本和较低的碳排放成本有关。综上所述,仅考虑碳排放,直播水稻是最为低碳的水稻种植方式,综合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机插水稻优于手插、直播和抛秧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碳足迹 经济效益 生命周期评价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2
作者 张喜娟 王文龙 +11 位作者 孟英 唐傲 董文军 刘猷红 徐英哲 王立志 姜树坤 杨贤莉 刘凯 姜辉 任洋 来永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龙粳21’和‘龙稻18’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水直播、旱直播和插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抗倒伏特性。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的抗倒伏特性有显著影响,但两品种表现不一致。其中,‘龙粳21’N1至N...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龙粳21’和‘龙稻18’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水直播、旱直播和插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抗倒伏特性。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的抗倒伏特性有显著影响,但两品种表现不一致。其中,‘龙粳21’N1至N4节间的倒伏指数为插秧>水直播>旱直播,单茎抗推力为旱直播>插秧>水直播。‘龙稻18’N1、N3和N4节间的倒伏指数为插秧>旱直播>水直播,N2节间为旱直播>插秧>水直播,单茎抗推力均为水直播>插秧>旱直播。相关分析表明,提高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应适当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和N1、N2节间的长度,不宜攻大穗。在寒地稻区,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合理地构建多穗和小穗的群体结构,既利于直播稻获得较高的产量,也有利于提高抗倒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种植方式 倒伏指数 单茎抗推力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不同粳稻品种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刘子琪 何娜 +3 位作者 王丽丽 王昌华 于广星 唐志强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以辽宁省中早熟水稻品种辽粳138、旱稻品种旱403与旱9710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TP)和直播(DS)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食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小... 以辽宁省中早熟水稻品种辽粳138、旱稻品种旱403与旱9710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TP)和直播(DS)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食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小。与直播种植相比,移栽种植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了42.4%、50.3%、15.0%,食味值显著下降了12.9%。移栽种植的峰值黏度、崩解值、糊化温度显著大于直播种植,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显著小于直播种植。辽粳138稻米的整精米率、食味值、崩解值显著大于旱403与旱9710,而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糊化温度显著小于旱403与旱9710。研究探讨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在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有利于获得稻米的优良品质性状。辽宁中熟地区选择中早熟粳稻品种并配套直播种植方式可成为实现粳稻优质、高产和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最佳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品种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工业大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4
作者 李洪超 李紫薇 +2 位作者 崔鹤露 蔡萌萌 王晓楠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28-31,48,共5页
不同用途的工业大麻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方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种植密度上。为此,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3个工业大麻品种在2种种植方式下的10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与株高、茎粗、节数、鲜茎重和干茎重... 不同用途的工业大麻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方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种植密度上。为此,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3个工业大麻品种在2种种植方式下的10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与株高、茎粗、节数、鲜茎重和干茎重成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皮重成显著负相关,与节间长成显著正相关;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043%,从中筛选到4个产量关键性状;引进资源和汉麻10号适宜籽纤兼用种植方式(250粒/m^(2),行距30 cm),汉麻12号适宜纤维用种植方式(450粒/m^(2),行距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种植方式 产量相关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杜祥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大米中碳氮同位素比率与矿质元素特征及加工影响
6
作者 刘亦鸣 李春霖 +4 位作者 张卫星 聂晶 张永志 许凤 袁玉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大米稳定同位素特征指标与矿质元素差异,该研究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研究有机、绿色和常规种植方式下糙米与精米δ^(13)C、δ^(15)N与11种矿质元素变化。结果表明,精米δ^(13)C、...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大米稳定同位素特征指标与矿质元素差异,该研究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研究有机、绿色和常规种植方式下糙米与精米δ^(13)C、δ^(15)N与11种矿质元素变化。结果表明,精米δ^(13)C、δ^(15)N分布分别为-27.7‰~-26.9‰和3.7‰~4.9‰,糙米δ^(13)C、δ^(15)N分布分别为-27.8‰~-26.9‰和3.4‰~4.7‰。精米δ^(13)C在有机和绿色栽培下差异显著,δ^(15)N在绿色与常规栽培下差异显著,Na、Mg、K、Mo元素存在显著性差异;糙米δ^(13)C和δ^(15)N在各栽培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K、Mn元素存在显著性差异。糙米加工成精米后,有机大米中矿质元素减少42%,绿色大米矿质元素损失40%,常规大米矿质元素下降54%。精米比糙米可以更好地反映稳定同位素特征,常规栽培下糙米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绿色栽培下精米矿质元素含量最高。不同种植方式和加工制备影响大米中δ^(13)C、δ^(15)N、矿质元素含量,该研究为科学评价大米中矿质元素含量和指导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糙米 精米 稳定同位素 矿质元素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高原湖区集约化农田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及其NO_(3)-来源的影响
7
作者 李林 陈安强 +5 位作者 陈清飞 闵金恒 胡万里 赵新梅 闫辉 张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57-2568,共12页
种植方式影响着集约化农田种植过程中的水肥投入,进而改变着农田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和水中硝酸盐(NO_(3)-)来源及其贡献。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地下水氮浓度及其水中NO_(3)-来源的影响,利用水化学、δ^(15)N-NO_(3)-和δ18O-NO_(3)-、... 种植方式影响着集约化农田种植过程中的水肥投入,进而改变着农田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和水中硝酸盐(NO_(3)-)来源及其贡献。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地下水氮浓度及其水中NO_(3)-来源的影响,利用水化学、δ^(15)N-NO_(3)-和δ18O-NO_(3)-、稳定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研究了杞麓湖周边露天蔬菜种植区和滇池周边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区(简称“设施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和NO_(3)-来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露天蔬菜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O_(3)^(-)-N浓度高于设施种植区,雨季则低于设施种植区;NO_(3)^(-)-N是两类种植区农田地下水中主要的氮形态,旱、雨季超过50%的样点NO_(3)^(-)-N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20 mg/L)。②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以HCO_(3)^(-)-Ca^(2+)·Mg^(2+)和SO_(4)^(2-)·Cl^(-)-Ca^(2+)·Mg^(2+)型为主,而设施种植区旱季以HCO_(3)^(-)-Ca^(2+)·Mg2和SO_(4)^(2-)·Cl^(-)-Ca^(2+)·Mg^(2+)型为主,雨季以SO_(4)^(2-)·Cl^(-)-Ca^(2+)·Mg^(2+)型为主。③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氮的转化以反硝化为主,设施种植区旱季以硝化为主,雨季以反硝化为主。氮转化过程差异也影响着地下水NO_(3)-的来源,露天蔬菜种植区旱、雨季地下水NO_(3)-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氮(分别占45.8%和30.9%)、粪肥和污水氮(分别占27.2%和32.2%)、化肥氮(分别占23.8%和27.1%);设施种植区旱季地下水NO_(3)-主要来源为粪肥和污水氮(占59.1%),雨季为土壤有机氮(占38.8%)和化肥氮(占34.1%)。研究显示,不同种植方式主要影响着地下水氮浓度水平和NO_(3)-主要来源的贡献率,而对浅层地下水中NO_(3)-主要来源(土壤有机氮、粪肥和污水氮、化肥氮)的影响不大。地下水NO_(3)-污染防治应合理施用化学氮肥,减少土壤氮流失,加强生活污水管控和科学利用畜禽养殖粪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 集约化农田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及生长年限的铜鼓多花黄精营养品质分析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
8
作者 黄正花 余应梅 +7 位作者 严寒 邵珊珊 屈若兰 黄坚 陈政 魏益华 王冬根 李思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6-326,共11页
为了系统探究铜鼓多花黄精的营养品质并构建其评价体系,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铜鼓多花黄精23种营养品质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因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其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大棚种植(GP)多花黄精中的醇溶性浸出物... 为了系统探究铜鼓多花黄精的营养品质并构建其评价体系,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铜鼓多花黄精23种营养品质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因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其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大棚种植(GP)多花黄精中的醇溶性浸出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灰分及5种常量矿物元素含量均最高,且必需氨基酸营养评分也最高。露天种植(OP)多花黄精中的多糖和皂苷含量最高。林下种植(UP)4种微量元素(Fe、Mn、Zn和Se)含量最高。而野生(W)多花黄精的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随着多花黄精生长年限的延长,多花黄精中醇溶性浸出物、脂肪和多糖含量逐渐增加,而皂苷、黄酮和总酚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多花黄精的淀粉、粗纤维、蛋白质、灰分、必需氨基酸营养评分、矿物元素等物质含量均与生长年限呈负相关性,其中以GP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22项营养品质指标简化为13项指标,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多花黄精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发现8种铜鼓多花黄精样品营养品质综合评分(-1.331~1.161)大小顺序为GP-3>UP-3>W-4>GP-5>GP-4>OP-3>UP-4>OP-4,即GP-3的营养品质最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铜鼓多花黄精营养品质综合评分6级标准。本研究成果将为筛选最佳营养品质的铜鼓多花黄精原料进行高价值产品开发或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营养品质 种植方式 主成分分析 评价体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张慧菊 田敏 +6 位作者 杨明愈 刘海怡 林原 柳蓉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6,40,共11页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125 kg/hm^(2)、有机肥1500 ... 以‘华薯5号’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展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化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方式(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施硫酸钾复合肥1125 kg/hm^(2)、有机肥1500 kg/hm^(2)、生物酶活化磷肥750 kg/hm^(2)、40%硫酸锌15 kg/hm^(2))的株高、茎粗高于农民方式(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施750kg/hm^(2)硫酸钾复合肥)和高产方式(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施150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2022、2023年高产高效方式的产量分别为28.78、46.83 t/hm^(2),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的;高产高效方式的土壤pH、有机质(SOM)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的;高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方式的OTUs、Chao1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农民方式与高产方式、高产高效方式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高产高效方式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和Deferribacterota相对丰度及属水平上Mucispirillum和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农民方式和高产方式;RDA分析表明,土壤pH、N、P、K、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EM分析表明,土壤pH和SOM、N、P、K含量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所述,与农民方式、高产方式相比,高产高效方式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缓解土壤酸化和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根区土壤细菌主要优势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块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植方式 密度 肥料 产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10
作者 王成 马杨明 +8 位作者 王春雨 李志欣 罗健升 彭政岚 刘儒宏基 黄兴海 曹云 彭政菠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69-3082,共14页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种植方式(毯苗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和人工移栽),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 hm^(-2)、90 kg hm^(-2)、1...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种植方式(毯苗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和人工移栽),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 hm^(-2)、90 kg hm^(-2)、135 kg hm^(–2)和180 kg hm^(–2)),探究F优498在不同处理下对养分积累、根系活力、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氮积累量均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拔节期磷积累总量和抽穗期钾积累总量均为人工移栽最大,拔节前直播稻的氮、磷和钾积累速率最高,分别比机插和人工移栽高40.68%~63.64%和19.42%~71.43%,不同种植方式下均在拔节至抽穗期养分积累速率达到最大;人工移栽和机插方式下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直播与人工移栽相比,减产8.09%~15.00%,人工移栽的水稻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机插和直播,但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分别比机插和直播低15.99%~41.77%和23.19%~29.60%,施氮后产量的显著提高是由于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各种植方式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重分别在成熟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就不同施氮量而言,施氮处理的群体根系干物重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水稻抽穗后单茎和群体伤流强度降低,机插的单茎及群体根系活力显著高于人工移栽和直播。机插稻施氮量在中低氮水平(90~135 kg hm^(-2))较适宜,直播稻和人工移栽稻施氮量在中高氮水平(135~180 kg 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种植方式 养分吸收特性 根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油菜联合收获与分段收获对比试验分析
11
作者 宋鹤 吴贵茹 +1 位作者 沈丹波 沈鸣琰 《江苏农机化》 2024年第6期19-23,共5页
我国油菜机械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和机械移栽等。为探索油菜高效低损机收方式,2023年5月9日至5月16日,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海安农机推广站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油菜联合机收与分段机收作业效果对比试验。... 我国油菜机械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和机械移栽等。为探索油菜高效低损机收方式,2023年5月9日至5月16日,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海安农机推广站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条件下油菜联合机收与分段机收作业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产量最高,能够实现晚种早熟,减少腾茬压力;分段收获油菜籽粒成熟度一致性更高,机收损失率较联合收获低4.56个百分点,且具有可提前抢收、腾茬早的优势,但分两次作业会增加作业成本,且对阴雨天适应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油菜收获 联合收获 分段收获 对比试验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混作和单作对青稞油菜综合效益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南志强 尼玛次仁 +2 位作者 李施蒙 古桑 王晋雄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1-25,共5页
为满足西藏高海拔(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日常粮油所需,缓解青稞连作危害等问题,通过对混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方式进行比较,得出:1)单作油菜藏油3号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油菜籽产量为2 254.46 kg/hm^(2),综合效益最高,为14 665.14... 为满足西藏高海拔(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日常粮油所需,缓解青稞连作危害等问题,通过对混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方式进行比较,得出:1)单作油菜藏油3号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油菜籽产量为2 254.46 kg/hm^(2),综合效益最高,为14 665.14元/hm^(2);单作青稞藏青3000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产量较高,青稞产量为4 382.19 kg/hm^(2),综合效益为12 531.64元/hm^(2),排名第2;2)在青稞油菜混作中,LQH的拉孜小油菜和青稞藏青3000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差,而拉孜小油菜的油菜籽产量最高,为942.69 kg/hm^(2),青稞藏青3000的产量最低,为1 821.65 kg/hm^(2),综合效益最高,为9 524.47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农艺性状 综合效益
下载PDF
甜糯玉米种植技术及种植方式和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贵鑫 《种子科技》 2024年第8期152-154,共3页
玉米在我国的农业种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甜糯玉米种植方式以及种植密度的选择对产量及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介绍了甜糯玉米种植技术,开展试验验证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甜糯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甜糯玉米 种植方式 种植密度
下载PDF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水氮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14
作者 王廷金 时红 +4 位作者 才硕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4,共16页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 【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径流淋溶损失特征。【结果】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间歇灌溉更高,不同种植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HT(ST)、MT和DS。间歇灌溉模式下各种植方式处理的灌水量、耗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较淹水灌溉模式分别降低9.87%~22.11%、9.65%~21.49%、1.46%~3.64%、11.18%~27.15%。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氮素径流和淋溶流失量影响较大,其流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0.02%~0.17%和2.33%~3.53%。在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种植方式处理的氮素地表径流损失量和淋溶损失量均由大到小依次为DS、MT、ST和HT。受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的影响,不同处理淋溶量和氮素淋溶损失量在各生育期内存在差异,其中以苗期和分蘖前期损失量较高,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43.35%~53.79%、6.67%~22.38%。综合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HT-II最高、DS-FI最低,氮素淋溶损失则以HT-II最低、DS-FI最高。【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直播稻的水分消耗和氮素损失高于移栽稻,手工栽插配合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稻田氮素流失。在双季晚稻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加强苗期和分蘖前期的水分管理来减少稻田淋溶和氮素的淋溶损失,从而提高稻田的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损失
下载PDF
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水分利用的影响
15
作者 王廷金 才硕 +4 位作者 时红 郭巧玲 刘现波 程婕 万绍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7,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播种—收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Ⅱ)2种灌溉模式进行大田试验,对直播稻与移栽稻全生育期稻田水量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开展研究以期评价多元种植方式下双季稻的的需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水分管理产量大小关系均表现为:HT>ST>MT>DS;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移栽稻大于直播稻、Ⅱ大于FI的趋势,不同灌溉模式下抛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HT、MT、DS分别降低了3.85%~8.86%、5.59%~9.55%、34.04%~45.76%。双季稻的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均为Ⅱ小于FI。不论FI还是Ⅱ,双季稻灌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以及耗水量均表现为直播稻高于移栽稻,且直播稻苗期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耗水量显著高于移栽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与其他处理差异较小。移栽稻各处理育秧期水量平衡各参数占全生育期比例均以HT处理最高,其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为1.82%~4.51%,早稻排水量均占全生育期的3.97%,晚稻移栽后稻田无排水(育秧期占比100%)。移栽稻育秧期水分利用与消耗在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中亦是极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灌溉模式以间歇灌溉+手工栽插的结合最优,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生育期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水量平衡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优质籼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6
作者 全文博 秦晓银 +4 位作者 赵清纯 杨汉 瞿和平 黎雨薇 黄志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25-28,32,共5页
以福稻99和黄华占2个优质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轻简化种植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机械定量穴播、机械插秧)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优质常规籼稻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方式,为鄂东南地区推广生产优质籼稻提供技... 以福稻99和黄华占2个优质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轻简化种植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机械定量穴播、机械插秧)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究优质常规籼稻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方式,为鄂东南地区推广生产优质籼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生育期以机械定量穴播生育期最短,机械插秧最长。分蘖数排序为人工直播>飞机直播>机械插秧>机械定量穴播,人工直播和飞机直播显著高于机械定量穴播。株高排序为机械定量穴播>人工直播>飞机直播>机械插秧。干物质积累以人工直播和飞机直播较多,显著高于机械定量穴播。产量以飞机直播最高,与人工直播、机械插秧和机械定量穴播相比分别增产2.7%~3.8%、7.5%~12.5%、10.9%~11.4%,其高产主要是有较多的有效穗和结实率高,福稻99各模式产量均高于黄华占。经济效益以飞机直播最高,机械插秧最低,其中福稻99飞机直播的纯收入最高,为10 815.3元/hm^(2)。综上所述,福稻99飞机直播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好,且在目前劳动力缺乏和人工费用高昂的情况下,飞机直播具有更广阔的推广前景,建议作为鄂东南地区优质常规籼稻生产推广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产量 经济效益 鄂东南地区
下载PDF
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株高的动态反演
17
作者 王宦臣 张吴平 李富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231-235,共5页
为准确估测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分别利用均值插值法和线性插值法生成的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和基于无人机影像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进行处理,得到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的... 为准确估测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分别利用均值插值法和线性插值法生成的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和基于无人机影像生成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进行处理,得到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的冠层高度模型(Canopy height model,CHM)。借助线性回归方法并结合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模型进行精度分析,筛选出精度更高的株高模型对应的插值方法,并采用该模型实现对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株高的动态反演。结果表明,线性插值得到的DTM经过处理最后生成的CHM估测效果更好,模型的R^(2)为0.85,RMSE为7.05 cm。表明在缺少完整DTM数据的情况下,借助插值生成的小面积DTM与基于无人机影像生成的DSM构建冠层高度模型,并实现复合种植方式下大豆和玉米株高动态反演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种植方式 无人机 株高 大豆 玉米 动态反演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木地肤成活率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林盛锐 艾比布拉·伊马木 +2 位作者 李陆斌 孙朝宏 哈里木拉提·努热合买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2期65-68,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木地肤的种植方式,设置撒播、裸根苗移栽和穴盘苗移栽3个处理,研究其对木地肤成活率、冠幅、分枝数、株高、生长速率、产量和幼苗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中,穴盘苗移栽的成活率、单株鲜草产量、单株干草产量、单... 为筛选出适宜木地肤的种植方式,设置撒播、裸根苗移栽和穴盘苗移栽3个处理,研究其对木地肤成活率、冠幅、分枝数、株高、生长速率、产量和幼苗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中,穴盘苗移栽的成活率、单株鲜草产量、单株干草产量、单株种子产量和幼苗密度均取得最高值,分别为60.40%、206.10 g、125.72 g、50.81 g、203.67株/m^(2);冠幅、分枝数也最高。说明穴盘苗移栽是木地肤最佳种植方式,更有利于建植群落,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地肤 种植方式 直播 移栽 成活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下采收时间对白及块茎综合性状的影响
19
作者 周爱珠 程萱 +5 位作者 金昌盛 虞文慧 舒慧云 郑雪玉 张春 舒畅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本研究以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采收时间的白及块茎为研究对象,分析白及母块茎与子块茎的生物学性状、鲜重、干重、折干率、亩产量及水分和活性成分含量,确定白及块茎最佳采收时间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林下和大棚种植的白及以11月采收的... 本研究以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采收时间的白及块茎为研究对象,分析白及母块茎与子块茎的生物学性状、鲜重、干重、折干率、亩产量及水分和活性成分含量,确定白及块茎最佳采收时间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林下和大棚种植的白及以11月采收的块茎生物学性状、亩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和商品性为最优,是最理想的采收时间;大棚种植的白及亩产量优于林下种植,但有效成分含量较低。2种种植方式各有其优势,种植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种植户对白及的特定需求而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块茎 种植方式 采收时间
下载PDF
基于多元种植方式下水稻植株体内氮元素的积累研究
20
作者 胡俊芳 时红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6期413-419,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水氮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于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直播(DS)、机插秧(MT)、抛秧(ST)、手工移栽(HT),研究...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水氮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于2020—2021年开展了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直播(DS)、机插秧(MT)、抛秧(ST)、手工移栽(HT),研究多元种植方式下水稻秧田期(播种—移栽)、大田期(移栽—收割)、全生育期(播种—收割)植株地上部分氮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秧田期、大田期、全生育期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吸氮量和谷草比均以HT方式最高,DS最低;早稻HT处理的谷草比较ST﹑MT﹑DS分别增加0.21%-7.82%﹑4.75%-24.05%﹑48.34%-63.27%,晚稻分别增加37.76%-78.05%﹑12.77%-12.31%﹑21.23%-39.40%;早﹑晚稻的籽粒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均以HT方式最高,DS最低,且DS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综上,DS会降低双季稻植株氮素的吸收,HT更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四种种植方式间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差异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种植方式 氮素 水稻 积累 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