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性秘仪·历史重构·艺术想象·精神拯救——希尔达·杜丽特尔“感性”思想探析 |
李应雪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2
|
间隔年与当代中国青年的自我精神拯救 |
敖成兵
|
《北京青年研究》
|
2014 |
4
|
|
3
|
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拯救观 |
张宏峰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14
|
|
4
|
简论灾难影片《2012》与西方文化的忧患意识和拯救精神 |
许运斐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4 |
1
|
|
5
|
《万寿寺》中反讽与绝望的精神互文——兼谈处置绝望的文学手段 |
黄子响
|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
2007 |
0 |
|
6
|
《钢的琴》: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困境与拯救 |
王冰
李忠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7
|
《流浪地球》——拯救人类命运的中国方案的艺术实践 |
陈远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8
|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 |
王学谦
张福贵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9
|
文化透视下的“美国梦”——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
刘继新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9 |
9
|
|
10
|
宗教进程中的困顿及其格调——以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鼻子》为例 |
蔡春花
|
《消费导刊》
|
2010 |
1
|
|
11
|
从关注妇女命运到对人类灵魂的关怀——论林湄的小说创作 |
戴翊
|
《华文文学》
|
2011 |
0 |
|
12
|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中母亲意象的原型研究 |
张璐
程金城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3
|
对“此在”的拥抱与超越——《阳光》与《活着》之比较研究 |
李子芯
|
《铜仁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鲁迅拯救女性精神在《祝福》中的具体体现 |
蔡函伶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5
|
后现代叙事下的边缘生存寓言——论《女勇士》的寓言性质 |
田艳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6 |
0 |
|
16
|
穿越死亡沼泽,直面生命现实——解读毕淑敏长篇小说《女心理师》的创作主题 |
李海燕
韩晓婷
|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7
|
阳光式的“拯救” |
Sudip
Mazumdar
衣小妍(编译)
|
《财经文摘》
|
2006 |
0 |
|
18
|
热烈的爱与残酷的死 |
郭恋东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9
|
冲突与悖论——评格雷厄姆·格林的两部宗教小说 |
李蓓蕾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0
|
“七一”怀想 |
师文
|
《山西老年》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