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应力索屋盖结构的形状确定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其林 张莉 +1 位作者 罗晓群 陈英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9-382,共4页
对预应力索屋盖结构的形状确定问题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中一典型情况作了深入分析,建立了确定预应力索屋盖结构初始态预应力分布的理论、方法和方程、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关键词 预应力索屋盖结构 形状确定 初始态预应力
下载PDF
大跨索屋盖结构风振动力计算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吉化 聂竹林 +4 位作者 汪大洋 许伟 区彤 陈伟 吴福成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2,共12页
大跨索屋盖结构风振动力响应复杂,传统采用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其风致振动响应的适用性一直是当前大跨结构研究的热点。针对下凹型(单层马鞍形索网)和上凸型(轮辐式双层索网、索穹顶、弦支穹顶)四类典型大跨索屋盖结构,以四类结构风洞试... 大跨索屋盖结构风振动力响应复杂,传统采用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其风致振动响应的适用性一直是当前大跨结构研究的热点。针对下凹型(单层马鞍形索网)和上凸型(轮辐式双层索网、索穹顶、弦支穹顶)四类典型大跨索屋盖结构,以四类结构风洞试验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最近邻点插值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节点动力风荷载(模式一)和面组分区动力风荷载(模式二)两种荷载取值计算模式及其计算流程,并与传统基于等效静力风荷载的取值计算模式(模式三)进行对比,在四种不利风向角下探究四类典型索屋盖采用三种荷载取值模式时的风致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基于模式一与模式二计算得到的索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均较模式三要高,采用节点风荷载的取值计算模式一能更为精确地反映屋盖结构实际承担的风荷载,有效表征屋盖结构的实际风振响应;在上下游均无临近场馆影响下,下凹型和上凸型索屋盖的平均和脉动风振位移响应云图总体分布规律较为一致,但响应大小变化规律不一,下凹型呈现中间大、周边小的逐渐递减的规律,而上凸型屋盖呈现中心区域小、中间环带大、周边再次下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屋盖 风荷载 取值模式 风振响应 风振系数
下载PDF
沿海地区索结构体育馆风洞试验与群风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吉化 许伟 +4 位作者 聂竹林 汪大洋 区彤 陈伟 吴福成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6,共11页
针对两类屋面型式(上凸型和下凹型)、四种屋盖结构(单层马鞍形索网、轮辐式双层索网、索穹顶、弦支穹顶),设计制作了缩尺比分别为1∶250、1∶200两个试验模型,在B类地貌下开展了60组模型风洞试验,探究了全风向角下两类屋盖结构的风压峰... 针对两类屋面型式(上凸型和下凹型)、四种屋盖结构(单层马鞍形索网、轮辐式双层索网、索穹顶、弦支穹顶),设计制作了缩尺比分别为1∶250、1∶200两个试验模型,在B类地貌下开展了60组模型风洞试验,探究了全风向角下两类屋盖结构的风压峰值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风向角、邻近建筑对目标建筑物风压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全风向角下来流方向无邻近建筑影响时,两类屋盖迎风面区域的负风压峰值最大,分别较上凸型和下凹型屋盖中间区域的负风压峰值高约3.0、1.5倍;屋盖中间区域风压峰值分布均匀,以承载负风压为主,仅下凹型屋盖中部出现正风压;风向角对屋盖风压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邻近建筑物的干扰上,其对屋盖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的影响以来流方向无邻近建筑时最大、来流方向有邻近建筑时次之、尾流方向有邻近建筑物时最小;屋盖迎风面测点风压概率分布具有明显的非高斯特征,存在极大负压值,而屋盖中间和尾流区域的测点风压具有典型的正态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屋盖 大跨结构 风洞试验 全风向角 群风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