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德联合冬给措纳湖地区寒区环境变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思忠 金会军 +5 位作者 Bernhard Diekmann Bernd Wünnemann Steffen Mischke 吉延峻 陈建辉 杨奇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0-853,共4页
青藏高原腹地的内陆湖及其湖相沉积物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特征,在高原环境变迁研究中备受中外科学家的关注,2006年8月15日~9月10日,中德联合考察小组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冬给措纳湖一带进行了第四纪冻土、地貌和地质学考察,并... 青藏高原腹地的内陆湖及其湖相沉积物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特征,在高原环境变迁研究中备受中外科学家的关注,2006年8月15日~9月10日,中德联合考察小组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冬给措纳湖一带进行了第四纪冻土、地貌和地质学考察,并对湖岸阶地做了初步的数字高程分析,调查了冬给措纳湖底地形、地貌,采集了湖相沉积物样本,在湖的东岸和西岸发现多年冻土,湖泊西北山谷观察到古冰川活动遗迹,初步推测该湖是由断陷沉降形成,为进一步分析湖区气候和环境变迁,联合小组拟定2007年3月份钻取湖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给措纳湖 中德联合考察 寒区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措纳湖湖区冰缘环境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罗栋梁 金会军 +1 位作者 杨思忠 Bernd Wünnerman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5-940,共6页
冬给措纳湖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湖区高寒沼泽、冰缘环境、冻土分布及其演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为探讨冬给措纳湖湖区冻土分布及冰缘环境,2009年5月9—26日,对冬给措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冻融草丘、冻胀丘遗迹... 冬给措纳湖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湖区高寒沼泽、冰缘环境、冻土分布及其演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为探讨冬给措纳湖湖区冻土分布及冰缘环境,2009年5月9—26日,对冬给措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冻融草丘、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热融洼地、古冻融褶皱等现代冰缘及古冰缘现象在湖区普遍存在.湖东、西岸的沼泽湿地中,热喀斯特发育明显,形成热融洼地和冻融草丘.湖北岸阶地及草场中存在零星和岛状冻土,经钎探表明,当时融化深度为0.3~0.8m,0.4m深度处冻土有胶结冰发育.湖东冲积平原的沼泽湿地中,冻融草丘和热融洼地存在;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在沼泽湿地边缘泥炭覆盖地存在.湖北岸二级阶地剖面发现古冻融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给措纳湖 冰缘环境 岛状冻土 泥炭丘遗迹 冻融褶皱 冻融草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宥成 侯光良 +1 位作者 高靖易 陈晓良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9,共12页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组合中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的技术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典型船形细石核和小型两面器等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重要石器类型。通过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的直接来源可能并非直承华北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而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给措纳湖3号遗址 细石核 小两面器
下载PDF
MAPGIS支持下1∶25万冬给措纳湖幅机助制图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贵洲 周顺平 谢帮华 《地图》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地质图 地形图 冬给措纳湖 机助制图 设计
下载PDF
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在青海阿拉克湖——冬给措纳湖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韩荣文 高洪生 +1 位作者 马英 徐方 《西部资源》 2016年第3期81-83,共3页
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较大,测试元素种类繁多。通过开展阿拉克湖——冬给措纳湖地区区域化探扫面,总结测区元素浓集特征,通过元素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测区内元素相关性和元素组合特征,为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建立提供依据。
关键词 阿拉克——冬给措纳湖地区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图尔卡纳湖
6
作者 史云亘 《大自然探索》 2007年第3期32-35,共4页
在东非大裂谷东支上,像串珠一样地分布着许多湖泊,其中一个叫“图尔卡纳”,它是非洲大湖中最成的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图尔卡纳湖以它美丽的湖泊风光,古老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而闻名于世。
关键词 纳湖 东非大裂谷 咸水
下载PDF
浅析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发展——以《黄水谣》和《天湖·纳木错》为例
7
作者 唐乙丹 刘奇(指导)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9期78-81,共4页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风格经历了从传统到先锋、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曲技法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的合唱作品在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特点。合唱艺术...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风格经历了从传统到先锋、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曲技法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的合唱作品在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特点。合唱艺术作为音乐领域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呈现独特而丰富的面貌,相比于器乐演奏、独唱等更是较为年轻的艺术形式。本文笔者选择现代合唱作品《黄水谣》与当代合唱作品《天湖·纳木错》进行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作曲技法发展的探究。通过对比探究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创作特点,浅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旋法、和声、织体等写作异同点;探究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发展推动因素。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在文化的融合与作曲技法的发展中,不仅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也为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技法 黄水谣 ·木错 合唱音乐
下载PDF
纳木错(湖)地区湍流数据质量控制和湍流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茂善 杨耀先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陈学龙 王宾宾 朱志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5-884,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导致地表通量分布不均匀,草地对地表通量的贡献最大;对不同大气层结状态,观测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地表通量贡献各不相同,上风向通量贡献源区较大,湍流发展较充分。在不稳定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纳木错地区地表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即白天观测的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在稳定状态下数据质量较低,即夜间的通量数据质量较差;纳木错地区的湍流通量受湖陆风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错()地区 湍流通量 数据质量评价 Footprint模型 非均匀下垫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冬给错纳湖全新世湖面波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菀漪 张静雅 +4 位作者 Nusrat Nazir Safarov Khomid 郑淇 Mischke Steffen 张成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8-1033,共16页
青藏高原处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环流交互作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太阳辐射对该地区的古气候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湖泊随着季风系统的变化发生了明显的水位升降,对湖岸阶地的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本项研究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冬给... 青藏高原处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环流交互作用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太阳辐射对该地区的古气候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湖泊随着季风系统的变化发生了明显的水位升降,对湖岸阶地的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本项研究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冬给错纳湖湖岸阶地记录的湖面波动历史,试图了解青藏高原季风系统演变过程.通过湖泊北岸265 cm厚湖岸阶地沉积物粒度、碳酸盐、矿物、元素和介形虫古环境指标,结合OSL年代模式,分析表明在约10. 2 ka B. P.之前水体较浅;约10. 2~9. 0 ka B. P.湖面开始上升,气候凉湿;9. 0~8. 5 ka B. P.为印度季风强盛期,湖面明显上升,降雨量增高、温度上升;8. 5~7. 9 ka B. P.湖面降低与气候变冷有关;7. 9~7. 0 ka B. P.印度季风开始减弱,气温、降雨下降,但有效湿度较大,湖面降低;7. 0~6. 1 ka B. P.湖面上升可能与低蒸发作用有关,印度季风仍然影响该地区;6. 1~5. 2 ka B. P.,印度季风衰退,气候逐渐变冷、降雨量减小、水体变浅;5. 2~4. 6 ka B. P.气候冷干,有效湿度减小,湖面进一步下降;4. 6 ka B. P.至今气候干冷,东亚季风衰退,湖面下降,期间也可能受西风环流影响而有短暂的降雨增加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给错纳湖 全新世 气候变化 面波动
原文传递
冬给措纳湖 被引量:1
10
作者 苟照君 刘峰贵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8年第4期454-455,572-573,共4页
冬给措纳湖又称托索湖、黑海,位于青海省果洛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冬给措纳湖的湖水淹没地理范围介于35°12′33″N-35°23′2″N,98°20′52″E-98°44′54″E之间[1](图... 冬给措纳湖又称托索湖、黑海,位于青海省果洛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冬给措纳湖的湖水淹没地理范围介于35°12′33″N-35°23′2″N,98°20′52″E-98°44′54″E之间[1](图1-2)。冬给措纳湖位于昆仑山脉东端,阿尼玛卿山(南)和布尔汗布达山(北)之间[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给措纳湖 青藏高原 青海省 淡水 数据大百科
原文传递
厦门Yun Dang湖纳潮排污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11
作者 高维真 高诚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32-437,共6页
关键词 纳湖 水质 模拟 水污染 泊环境
下载PDF
自然界的三大奇湖
12
作者 李勇明 《内蒙古林业》 2008年第6期14-15,共2页
火山的湖——图尔卡纳湖 肯雅北部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 火山的湖——图尔卡纳湖 肯雅北部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的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称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界 内陆 纳湖 农作物 奥地利 游牧 灌木
下载PDF
非洲的几个奇湖
13
作者 李勇明 《地球》 2008年第2期23-24,共2页
火山的湖-图尔卡纳湖 非洲肯尼亚北部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 火山的湖-图尔卡纳湖 非洲肯尼亚北部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在茫茫荒野上有一颗巨大而美丽的水晶珠,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夫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来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内陆 纳湖 肯尼亚 农作物 奥地利 火山 沙漠
下载PDF
无伴奏合唱《天湖·纳木错》的艺术表现特征
14
作者 张琦 《大舞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34,共2页
曹光平的无伴奏合唱《天湖·纳木错》,是一部以现代音乐的视角描绘西藏纳木错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这部作品采用了多种复杂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受到了十二音的影响,描绘了作曲家对于纳木错湖的印象和感受。本文将以这部作品的2012年... 曹光平的无伴奏合唱《天湖·纳木错》,是一部以现代音乐的视角描绘西藏纳木错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这部作品采用了多种复杂的音乐创作手法,也受到了十二音的影响,描绘了作曲家对于纳木错湖的印象和感受。本文将以这部作品的2012年修改版作为研究对象,评析其音乐创作技法和艺术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错 曹光平 现代音乐 无伴奏合唱
原文传递
广东雷州半岛西南部盐区海水质量剖析
15
作者 谢科盈 《海湖盐与化工》 1993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海水浓度 纳湖 钠镁比值
下载PDF
Potential Renaturalisation of Lakes as An Element Building Up Water Resources: An Example of Mosina Lake, Poland 被引量:1
16
作者 Ptak MARIUSZ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8-12,共5页
Water deficits observed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make it necessary to implement measures intended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Poland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poorest water resources in Europe due to its nat... Water deficits observed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make it necessary to implement measures intended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Poland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poorest water resources in Europe due to its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impact. As a result of land reclamation carried out over decades, many elements of its hydrographic system have been changed, and some of them, like lakes, have disappeared altogether. In the days of the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more frequent extreme events, what seems worth considering is the renaturalisation of non-existing lakes, an ide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on a selected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drainage water resources human activity Mosina Lake Poland
下载PDF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Lake Vrana on the Island of Cres and Possible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17
作者 Mladen Kuhta Brkic Zeljk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4期225-237,共13页
Lake Vrana on the island of Cres is one of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features on Mediterranean islands. 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lake is 72 m and it stores 220 million m3 of fresh water.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 Lake Vrana on the island of Cres is one of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features on Mediterranean islands. 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lake is 72 m and it stores 220 million m3 of fresh water.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lake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to date and recent activities within the EU project "CC-WaterS (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on Water Supply)". Groundwater temperatures in the lake surrounding are almost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year, in the range from 14.6 ℃ to 13.1 ℃, while thermodynamic cycle of the lake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onomictic, medium depth lake in the moderate climate belt. Present and future climate simulations using three limited area models were analyzed (Aladin, Promes and RegCM3), they pointed out further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range of 0.27 ℃/10 yrs to 0.32 ℃/10 yrs.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rates were not indicated. Considering increasing water consumption from the lake, already asserted negative trends, indicated climate changes and possible effects on the lake recharg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ntinual monitoring of parameters that describe lake system behaviour and periodically analyze lake condition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extraction for the public wat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Vrana Cres island KARST climate changes water temperature.
下载PDF
On the Unusual Holocene Carbonate Sediment in Lake Nam Co,Central Tibet 被引量:3
18
作者 LI Minghui KANG Shichang +5 位作者 ZHU Liping WANG Feiyue WANG Junbo YI Chaolu FANG Xiaomin XIE Manp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346-353,共8页
In lacustrine sediments,aragonite is a widespread mineral,whereas monohydrocalcite is a rare carbonate mineral. In the cold and high-attitude Xizang (Tibetan) Plateau,where aragonite has been commonly found in lacustr... In lacustrine sediments,aragonite is a widespread mineral,whereas monohydrocalcite is a rare carbonate mineral. In the cold and high-attitude Xizang (Tibetan) Plateau,where aragonite has been commonly found in lacustrine sediments,there is no aragonite,but low-Mg calcite,monohydrocalcite and trace dolomite. The lake receives solutes primarily from surface runoffs and remains fairly constant water chemistry for a long time. The total CaCO3 percentage in sediments could be controlled by evaporation and inflow of detrital materials. The absence of aragonite is unusual when compared to other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could be due to low Ca/Mg ratio,low salinity,low Mg and Ca concentration. Monohydrocalcite might precipitate from the lake water mediated by biological activities. Low-Mg calcite originated from minor ostracoda shell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lake water with biologic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minerals Lacustrine sediments Environment change Nam Co TIBET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akumo Lagoon, Ghana
19
作者 V.K. Nartey K.A. Edor +1 位作者 L.K. Doamekpor L.H. Bobobe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11期17-27,共11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build up of heavy metals (Pb, Cu, Fe, Mn and Zn) in the Sakumo lagoon, a Ramsar site situated 3 km west of Tema, an industrial town in Ghana. To achieve this, surf...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build up of heavy metals (Pb, Cu, Fe, Mn and Zn) in the Sakumo lagoon, a Ramsar site situated 3 km west of Tema, an industrial town in Ghana. To achieve this, surface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ections designated as south, centre and north of the lagoon. Sampling was done fo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September 2007 to February 2008) and concentrations of the heavy metals (Pb, Cu, Mn, Fe and Zn) in the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metals from a study carried out on the same lagoon in 2003. It was observ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ver the 2003 levels except for lead where a decrease was observed. The metals also showed spatially large variation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concentrations indicate the different absorption capacities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lagoon, a phenomenon which shows that recent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 pollution had occurr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b and Cu (0.968) at 0.01 confidence level and between Cu and Zn (0.869) at 0.05 confidenc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pollution benthic organisms industrial waste municipal sewage.
下载PDF
评余大钧先生著《蒙古秘史译注》
20
作者 赵一兵 高荣盛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余大钧 《蒙古秘史译注》 巴勒渚纳湖 蒙力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