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生物界面对淀粉样蛋白聚集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牛琳 邹宜旻 +3 位作者 林雨晨 郑永芳 杨延莲 王琛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0-515,共16页
本文以阿尔兹海默症的致病多肽β淀粉样蛋白(Aβ)为例,介绍了疾病相关淀粉样蛋白的分子精细结构、组装和聚集过程、聚集体形貌及神经细胞毒性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以纳米生物界面对于淀粉样蛋白构象、组装结构、聚集动力学、神经细... 本文以阿尔兹海默症的致病多肽β淀粉样蛋白(Aβ)为例,介绍了疾病相关淀粉样蛋白的分子精细结构、组装和聚集过程、聚集体形貌及神经细胞毒性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以纳米生物界面对于淀粉样蛋白构象、组装结构、聚集动力学、神经细胞毒性等生物功能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和探讨了纳米生物界面与淀粉样蛋白分子或者聚集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有助于加深对淀粉样多肽和调节剂之间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方式的理解,对深入了解淀粉样多肽的组装机理和调控机制以及探索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设计等方面具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淀粉样蛋白 调控机制 纳米生物界面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表面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永杰 黄彬铜 翟月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18-2334,共17页
在生物体液环境中,纳米颗粒表面会快速结合蛋白质,形成蛋白冠,这会极大地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影响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解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纳米颗粒的设计,提高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减少副作用。在这篇综述... 在生物体液环境中,纳米颗粒表面会快速结合蛋白质,形成蛋白冠,这会极大地改变其理化性质,并影响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解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优化纳米颗粒的设计,提高纳米药物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减少副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蛋白冠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方法和现阶段表征技术,最后讨论了现阶段蛋白冠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此提出展望,以期不断深化对蛋白冠的认识,推动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拓展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纳米-生物相互作用 蛋白冠 纳米无机-生物界 表征方法
下载PDF
石墨烯材料与模拟生物膜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武烈 姜秀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43-1354,共12页
石墨烯材料在生物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其纳米生物界面研究已成为纳米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生物膜是石墨烯材料进入生物体系环境中的第一道屏障,深入理解石墨烯材料与磷脂膜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石墨烯基生物材料的功能界面优化设计和生物学... 石墨烯材料在生物领域的蓬勃发展使其纳米生物界面研究已成为纳米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生物膜是石墨烯材料进入生物体系环境中的第一道屏障,深入理解石墨烯材料与磷脂膜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石墨烯基生物材料的功能界面优化设计和生物学效应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石墨烯材料进行了简要介绍,系统总结了近几年石墨烯材料与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材料 纳米生物界面 生物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无机纳米晶-生物界面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星灿 张丽 +2 位作者 雷文琪 纪仕辰 梁宏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1-624,共14页
无机纳米晶材料以其独特的光、电、磁、力学性质,成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功能的关键材料.本文总结了无机纳米晶的表面化学活性、离子释放性、晶相结构、晶格缺陷、表面吸附和表面修饰等与尺寸相关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综述了无... 无机纳米晶材料以其独特的光、电、磁、力学性质,成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功能的关键材料.本文总结了无机纳米晶的表面化学活性、离子释放性、晶相结构、晶格缺陷、表面吸附和表面修饰等与尺寸相关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综述了无机纳米晶与蛋白质、磷脂生物膜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探讨了纳米晶-生物界面作用的分子机理.这有助于理解无机纳米晶的生物行为和毒理性质,指导设计安全、高效的纳米晶生物医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纳米-生物界 相互作用 纳米毒性 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人物专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方英研究员
5
作者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 方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共2页
方英,2007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她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生物传感器,活体神经分析技术,纳米生物界面。实验网站链接http://www.nanoctr.cn/qch/hyjj/201603/t20160331_4578017.html问题1:能否请您... 方英,2007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她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生物传感器,活体神经分析技术,纳米生物界面。实验网站链接http://www.nanoctr.cn/qch/hyjj/201603/t20160331_4578017.html问题1: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以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界面 纳米生物传感器 博士学位 人物专访 哈佛大学 网站链接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化学修饰及纳米-生物界面作用机理 被引量:9
6
作者 马明昊 徐明 刘思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7-887,共11页
由于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氧化石墨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与人体健康等相关领域.然而,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氧化石墨烯的优势与特点,并克服其自身固有性质导致的生物不良效应,依然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为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由于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氧化石墨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与人体健康等相关领域.然而,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氧化石墨烯的优势与特点,并克服其自身固有性质导致的生物不良效应,依然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为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化学调控和生物作用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氧化石墨烯的物理化学特性、典型的表面化学调控策略(氧化还原、羧基化、氨基化、有机小分子修饰、聚合物修饰、多肽/蛋白修饰、核酸修饰和纳米颗粒修饰),以及不同表面修饰引起的生物效应.继而,重点总结了氧化石墨烯表面修饰影响其生物效应的主要界面作用机理,包括蛋白冠形成、细胞膜损伤、膜受体作用与氧化应激损伤.最后,针对氧化石墨烯表面化学调控和生物效应与机理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化学修饰 纳米-生物界 作用机理 生物效应
原文传递
无机纳米-生物界面作用的SERS研究
7
作者 文长春 张亮亮 +3 位作者 韦春芳 纪仕辰 沈星灿 梁宏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90,共8页
探索生命体对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答机制是高效、安全、可控地应用无机纳米材料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在生物体系中无机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间的纳米.生物界面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纳米-生物界面具有拉曼增强效应的金、银纳米材料... 探索生命体对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答机制是高效、安全、可控地应用无机纳米材料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在生物体系中无机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间的纳米.生物界面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纳米-生物界面具有拉曼增强效应的金、银纳米材料;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原位研究金、银等无机纳米材料表/界面吸附的核酸、蛋白质、磷脂等生物分子,以及细胞、病毒和细菌等与金、银纳米材料表/界面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了SERS技术在探索纳米-生物界面作用机制、生物分子测定、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界 SERS 无机纳米材料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接枝高分子对纳米-生物界面黏附性能的调控
8
作者 李舒嘉 施兴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3633-3641,共9页
接枝高分子调控纳米-生物界面的黏附行为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而获得了持续的关注.本文对接枝高分子调控纳米-生物界面的黏附行为所涉及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梳理.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接枝聚合物... 接枝高分子调控纳米-生物界面的黏附行为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而获得了持续的关注.本文对接枝高分子调控纳米-生物界面的黏附行为所涉及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梳理.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接枝聚合物,可以抑制生物小分子的随机吸附,从而减少蛋白冠厚度,减轻免疫反应,延长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此外,聚合物接枝还能改变药物载体的表面结构性能,从而提高其在生理组织中的输运效率.本文涉及的机理分为两大类:界面物理和界面化学.前者主要关注微观结构和形态,可以通过接枝密度、接枝长度、链拓扑等进行调节.本文着重介绍了与接枝聚合物的高熵特性密切相关的两种物理机制:熵弹空间位阻和链段动力学.后一类机理通过特殊的化学基团实现,特别是官能团的亲疏水性.通过在接枝链上加入适当的化学基团修饰,可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强的生物分子吸附抑制.此外,通过化学基团对温度、光照、pH的依赖性,可以对接枝聚合物涂层的生物黏附性能进行动态调节,实现对外部刺激响应智能化.本文有望为该领域未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先进材料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高分子 纳米-生物界 黏附 化学 物理
原文传递
生物医用纳米颗粒表面的两性离子化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杨军 刘湘圣 +3 位作者 王海波 王寅 金桥 计剑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9-1858,共10页
生物医用纳米颗粒的表面设计对维持纳米颗粒稳定性和抑制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从而实现体内长效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细胞膜仿生结构的两性离子界面能通过离子静电作用形成高效水合层,不仅可有效增强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抗免疫清除能力... 生物医用纳米颗粒的表面设计对维持纳米颗粒稳定性和抑制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从而实现体内长效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细胞膜仿生结构的两性离子界面能通过离子静电作用形成高效水合层,不仅可有效增强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抗免疫清除能力,通过提高体内循环时间增强其"被动"靶向能力,而且当与环境响应性或生物活性分子复合后,还可有效实现纳米颗粒的"主动"靶向功能,因此"两性离子化"已经发展为纳米颗粒表面设计的新策略。本文主要概述了两性离子材料在生物医用纳米表面设计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两性离子对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聚合物两性离子组装体用于抗肿瘤药物传递等,同时也介绍了混合电荷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质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 纳米-生物界 生物相容性 药物传递 混合电荷
原文传递
基于微纳传感调控技术的细胞胞内电子学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冬馨 方佳如 胡宁 《生命科学仪器》 2022年第4期4-12,共9页
建立可靠的电生理记录平台对于心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基于微纳传感调控技术的器件被开发用于电生理平台的搭建,其独特的形貌优势和新颖的加工方式,使得高通量、高保真的电信号记录有望被实现。本综述分别从微纳... 建立可靠的电生理记录平台对于心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基于微纳传感调控技术的器件被开发用于电生理平台的搭建,其独特的形貌优势和新颖的加工方式,使得高通量、高保真的电信号记录有望被实现。本综述分别从微纳传感调控器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和穿膜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电生理检测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微纳传感调控技术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下,对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借助其快速发展来推动更高层次的电生理平台搭建,以满足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传感调控技术 细胞内电生理 电兴奋细胞 纳米生物界面
下载PDF
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
11
作者 郑萍萍 余圣涛 王黎明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57-2174,共18页
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纳米材料的体内行为、状态与生物学效应,建立和发展可靠的分析方法以表征两者的相互作用非常必要.本文围绕纳米材料与蛋白质、脂类等重要生物分子作用过程的科学问题如作用分子类型的鉴定与相对... 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纳米材料的体内行为、状态与生物学效应,建立和发展可靠的分析方法以表征两者的相互作用非常必要.本文围绕纳米材料与蛋白质、脂类等重要生物分子作用过程的科学问题如作用分子类型的鉴定与相对丰度的测量、作用方式与界面结构,重点介绍基于同步辐射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前沿分析方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概述了相关分析方法的优势与先进性,为纳米生物效应研究、纳米医学应用的研究等提供了重要分析手段.最后,展望了新一代光源助力于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作用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装置 散裂中子源 蛋白冠 纳米材料与脂质作用 纳米-生物界
原文传递
同步辐射技术在生物成像分析中的应用
12
作者 诸颖 蔡小青 +5 位作者 张瑜 张继超 殷大鹏 汤乔伟 王丽华 樊春海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96-2207,共12页
生物学的发展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其深入研究依赖于方法学的发展.同步辐射光源具有高亮度、高准直、宽频谱等性质,在从细胞到生物体的多尺度生物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本实验室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同步... 生物学的发展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其深入研究依赖于方法学的发展.同步辐射光源具有高亮度、高准直、宽频谱等性质,在从细胞到生物体的多尺度生物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本实验室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包括X射线显微CT成像(Micro-CT)、纳米CT全场成像(TXM)、扫描透射软X射线显微成像(STXM)、X射线荧光成像(XRF)等在纳米-生物界面、细胞功能以及脑成像分析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X射线 纳米-生物界分析 细胞功能分析 脑成像分析
原文传递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at nano-bio interface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被引量:1
13
作者 Bing Wang Weiyue Feng +1 位作者 Zhifang Chai Yuliang Zhao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68-779,共12页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nanomaterials(NMs) with biomolecules, organelles, cells, and organic tissue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can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ir uptake,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nanomaterials(NMs) with biomolecules, organelles, cells, and organic tissue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can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ir uptake,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etabolism and degrad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which can help to precisely tune and design "smart" NM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probing the interaction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which generally requires dedicated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ools, is remarkably complicated due to the dynamically changed nature of the nano-bio interface.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igh sensitivity, excellent accuracy, low matrix effects and non-destructiveness, synchrotron radiation(SR)-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have become extremely valuable tools. Herein,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SR-based techniques for the visualized study of NMs at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interfac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vitro; the exploration of bio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etabolism and degradation of NMs in vivo;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Ms' reactions with biomolecules. Rapi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light source means that in situ, real-time analysis of NM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will b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bio interface synchrotron-radiation-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Quantifying the dissolution of nanomaterial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14
作者 Junzhe Zhang Xiao He +4 位作者 Peng Zhang Yuhui Ma Yayun Ding Zhenyu Wang Zhiyong Zh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61-767,共7页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more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NMs) are being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Such releases might lead to unwanted exposure. The dissolution of NMs at nano-b...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more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NMs) are being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Such releases might lead to unwanted exposure. The dissolution of NMs at nano-bio interfaces is one of the most noteworthy causes of the toxicity of dissolvable NMs.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are focusing assessing NMs dissolution during exposure tests. This mini review consider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quantitative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NMs dissolution, and highlights the critical poi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oxicity of dissolvable N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ATERIALS nano-bio interface DISSOLUTION IONS TOXIC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