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秃尾河流域河川径流组分变化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温艳霞 燕鑫 李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4,共9页
[目的]探究秃尾河流域河川径流组分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特征,阐明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影响,识别主导因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中游的秃尾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1958—2017年流域地表径流、基流和基流指数(BFI)... [目的]探究秃尾河流域河川径流组分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特征,阐明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影响,识别主导因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中游的秃尾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1958—2017年流域地表径流、基流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弹性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地表径流和基流分别以4.55,9.73 mm/10 a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BFI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地表径流(或基流、BFI)对潜在蒸散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高度敏感。NDVI和潜在蒸散发是导致地表径流(-34%,-29%)、基流(-39%,-29%)和BFI(33%,31%)变化的主要原因。[结论]植被恢复的直接及潜在水文效应对于河川径流组分减少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川径流组分变化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水资源和植被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尾河流域 基流分割 径流组分变化 弹性系数 归因分析
下载PDF
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晓艳 李宜强 +2 位作者 冯子辉 李景坤 郭树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24-326,共3页
利用GHM烃分析仪对水驱模拟实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采出原油进行分析 ,研究其原油组成的变化规律 ,探索原油组成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表明 :原油的采出程度与采出流体PV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随着采出程度逐渐提高 ,原油... 利用GHM烃分析仪对水驱模拟实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采出原油进行分析 ,研究其原油组成的变化规律 ,探索原油组成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表明 :原油的采出程度与采出流体PV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随着采出程度逐渐提高 ,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及主峰碳数逐渐后移 ,原油的轻 /重比值呈现降低趋势。实验还证明 ,某些在空间上呈圆柱型、具有规则支链的分子比相近碳数的直链分子更容易被驱出。该项研究对于从微观角度深入探索驱油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水驱 模拟实验 原油组成 石油组分变化
下载PDF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徐勇 沈其荣 +1 位作者 钟增涛 陈湘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2 .84 %、12 .12 %和 15 .96 %。微生物在经过化学处理后的秸秆中生长较在未处理秸秆中迅速。秸秆中碳氮含量的消长反映了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秸秆的动态过程。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接力处理有利于促进秸秆腐熟度的提高 ,并能保持微生物的持续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混合培养 组分变化 水稻 化学处理 秸秆处理 秸秆腐熟度 生物有机肥
下载PDF
施氮对小麦根-土界面磷迁移及根际磷素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富仓 康绍忠 李志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5-639,共5页
关键词 小麦 根-土界面 磷迁移 组分变化 特征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邓翠 吕茂奎 +4 位作者 曾敏 张康靖 任寅榜 聂阳意 谢锦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8-183,共6页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选取了红壤区本底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未治理的侵蚀裸地(CK1)和恢复后的次生林(CK2)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分组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由溶解性有机碳(DOC)和...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选取了红壤区本底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未治理的侵蚀裸地(CK1)和恢复后的次生林(CK2)为对照,采用物理化学分组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由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M)组成的活性碳库、物理保护态的团聚体与粉粒和黏粒组合成的缓效性碳库以及化学结构稳定的惰性碳库。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0~30年)活性碳库储量及其分配比例在植被恢复7~10年显著提高(P<0.05),并在植被恢复27~30年保持较稳定水平,缓效性碳库储量及其分配比例在27~30年呈显著变化(P<0.05),而活性碳库分配比例有所降低,且POM、DOC与缓效性碳库均达显著相关(P<0.01),说明活性碳库在恢复7~10年后逐渐向缓效性碳库转化;惰性碳库储量随恢复年限不断增加,但其分配比例保持较稳定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恢复年限、不同组分与不同碳库均达显著相关(P<0.01),且缓效性碳库随植被恢复最敏感,说明在马尾松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以活性碳库积累逐渐转化为缓效性碳库积累为主,进而影响惰性碳库的积累,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组分变化 土壤有机碳库
下载PDF
火驱原油活性氢组分变化规律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洪 苏日古 +4 位作者 陈莉娟 王旭生 陈龙 潘竟军 郭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2,共6页
为识别火驱开发中是否发生高温氧化以及高温氧化程度,应用实沸点蒸馏法对新疆油田红浅试验区火驱受效前后的原油进行分离,绘制相应的实沸点蒸馏曲线,测定各馏分的酸值,并用超高分辨质谱仪对不同类型酸性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电喷雾电离源... 为识别火驱开发中是否发生高温氧化以及高温氧化程度,应用实沸点蒸馏法对新疆油田红浅试验区火驱受效前后的原油进行分离,绘制相应的实沸点蒸馏曲线,测定各馏分的酸值,并用超高分辨质谱仪对不同类型酸性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电喷雾电离源条件下进行分析,对O2类组分的等效双键指数(DBE)和碳数分布进行了详细归类。结果表明:虽然火驱受效前后原油酸值波动范围小于1.0 mg/g,但受效原油中的中低沸点组分含量和实沸点蒸馏质量收率明显提高,受效原油的部分组分氧化生成了含有活性氢官能团的化合物,在200~250℃、300~420℃沸点范围出现2个波峰;质谱分析表明,火驱见效原油O2类组分中DBE为3和4的相对丰度增大,二元、三元环烷酸占比增加。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原油火驱过程和馏分产品精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原油组分 组分变化 实沸点蒸馏 等效双键指数 O2类
下载PDF
加压蒸汽热处理柞木化学组分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丁涛 顾炼百 刘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8-152,共5页
木材热处理目前是木材物理改性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产业应用较为成功的一种木材改性方法。木材经过热处理后,尺寸稳定性与生物耐久性都获得了提高,材色也明显加深,
关键词 木材热处理 加压蒸汽 化学组分变化
下载PDF
有机膦除草剂毒性对作物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程景胜 陈宏 +1 位作者 王振英 彭永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4-616,共3页
利用有机膦除草剂甲基胺草膦(Amiprophos-methyl,APM)和草甘膦(Glyphosate,GPS),研究APM和GPS对黑麦蛋白质组分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PM浓度为1.2mg·L-1,处理时间为24h时,GPS为1000mg·L-1,处理时间为26h时,通过双向SDS... 利用有机膦除草剂甲基胺草膦(Amiprophos-methyl,APM)和草甘膦(Glyphosate,GPS),研究APM和GPS对黑麦蛋白质组分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PM浓度为1.2mg·L-1,处理时间为24h时,GPS为1000mg·L-1,处理时间为26h时,通过双向SDS-PAGE检测,在黑麦根系中有多种蛋白质组分的增加、减少,或者其含量发生变化,在大麦幼苗中诱导出一个28KD/pI6.4的特异蛋白质组分,而在黑麦根系中有一个31KD/pI6.6的特异蛋白质组分丢失,这些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可能与除草剂的毒害作用有关。1.2mg·L-1的APM引起黑麦、大麦蛋白质组分产生变化的临界时间为24h,而草甘膦对黑麦、大麦蛋白质组分产生变化的临界浓度和时间分别是1000mg·L-1和2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膦除草剂 毒性 作物 蛋白质 组分变化 APM浓度 毒害作用 临界时间 临界浓度
下载PDF
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分变化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芮胜军 张华 +1 位作者 贺滔 罗浩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5,共7页
非共沸混合工质冷凝是温度不断降低的等压冷凝过程,气相和液相组分不断变化。当冷凝器出口温度为300 K时,液相混合工质R600a/R23/R14的质量分数为78.04/12.62/9.34,冷凝液大部分为R600a,但含有相当数量的中低沸点工质。冷凝温度降低至28... 非共沸混合工质冷凝是温度不断降低的等压冷凝过程,气相和液相组分不断变化。当冷凝器出口温度为300 K时,液相混合工质R600a/R23/R14的质量分数为78.04/12.62/9.34,冷凝液大部分为R600a,但含有相当数量的中低沸点工质。冷凝温度降低至280 K时,R600a在气相中的比例为9.8%,即使冷凝温度降低到质量分数35/35/30的泡点温度249.49 K,R600a在气相的质量分数仍然占2.67%。相分离器I能够分离78.04%的高沸点工质R600a,但低沸点工质R14在液相中占9.34%。相分离器II只能分离30.27%的R23,12.62%依靠相分离器I分离,其余的R23都被带入到蒸发器。R600a在蒸发器内仍然有6.31%的含量,低沸点工质R14在蒸发器内占45.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复叠制冷 R600a/R23/R14 组分变化特性 非共沸混合工质
下载PDF
土壤残油释放过程中组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东海 李广贺 贾道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0-44,共5页
将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色质联机分析结合起来,分析了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的油类在静态重复淋洗、动态连续淋滤及间歇淋滤过程中释放出油类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重复淋洗过程中,淋洗液苯系物组成变化不大,而烯烃类物组成变化较大,... 将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色质联机分析结合起来,分析了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的油类在静态重复淋洗、动态连续淋滤及间歇淋滤过程中释放出油类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重复淋洗过程中,淋洗液苯系物组成变化不大,而烯烃类物组成变化较大,但两者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动态淋滤过程中,二烯烃类比例逐渐减小而苯系物的比例逐渐增大,淋洗时间越长,释放物危害越大;间歇使二烯烃类中戊二烯、环己二烯等含量高的组分的比例增大,但对苯系物的组成影响不大,间歇时间越长,淋滤液中二烯烃类比例越高,释放物对地下水的危害越小;上游水库间歇非连续放水时,残油释放物危害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残油 组分变化 释放过程
下载PDF
大豆调和油氧化酸败后的组分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志明 类彦波 +4 位作者 孙清瑞 赵建波 李秋兵 樊云雪 黄蕊蕊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1期49-53,共5页
综合分析与判断大豆调和油氧化酸败后的组分变化。分别用GC,GC-MS和FTIR分析大豆调和油在长时间高氧环境下发生氧化酸败前后的脂肪酸组分及其他特征组分。结果表明,大豆调和油试样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由26.09%增加至37.56%,不饱和脂肪酸含... 综合分析与判断大豆调和油氧化酸败后的组分变化。分别用GC,GC-MS和FTIR分析大豆调和油在长时间高氧环境下发生氧化酸败前后的脂肪酸组分及其他特征组分。结果表明,大豆调和油试样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由26.09%增加至37.5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73.91%降至62.41%,油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含量分别由25.28%降至20.86%,17.03%降至6.01%和27.85%降至25.35%,氧化酸败使试样官能团种类由8种增加至18种,产生了含酮、醛、酯羰基、羧基和羧羰基、醚基、酸酐基团、醇基的化合物。大豆调和油氧化酸败后组分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品质劣化。只靠单一分析技术难以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用GC,GC-MS和FTIR耦合分析技术才能得出全面、客观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调和油 氧化酸败 组分变化 GC分析 GC-MG分析 FTIR分析
下载PDF
在TEA-CO_2强激光脉冲作用下Hg_(0.8)Cd_(0.2)Te晶片表面的组分变化
12
作者 蔡虎 程祖海 +1 位作者 朱海红 左都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TEA-CO2强激光脉冲辐照的Hg0.8Cd0.2Te晶片表面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电镜自带的能谱分析仪对其表面进行了成分分析.在单脉冲能量为1.91 J,峰值功率密度为2.63×107W/cm2的脉冲CO2激光辐照下,晶片表面呈现出...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TEA-CO2强激光脉冲辐照的Hg0.8Cd0.2Te晶片表面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电镜自带的能谱分析仪对其表面进行了成分分析.在单脉冲能量为1.91 J,峰值功率密度为2.63×107W/cm2的脉冲CO2激光辐照下,晶片表面呈现出熔融迹象,且晶片表面的化学组分比发生明显的变化.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急速加热使晶体表面的Hg-Te键破坏,从而导致Hg损失,而Hg损失程度与热作用过程的时间有关.随着脉冲作用次数的增加,多脉冲的连续作用使Hg损失加剧,晶片表面成分变化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组分变化 激光辐照 TEA-CO2脉冲激光
下载PDF
气体组分变化对油井水合物生成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永辉 马赞 +3 位作者 曾磊 张伟 江俊郴 周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4-1399,共6页
近年来对于气井井筒水合物生成研究甚多,而对油井水合物的生成研究则较少,且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油相将气、水两相隔开给水合物生成条件测试造成了困难。为此,将测定油气水三相水合物生成问题转化为原油脱出气与水生成水合物的问题,首先开... 近年来对于气井井筒水合物生成研究甚多,而对油井水合物的生成研究则较少,且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油相将气、水两相隔开给水合物生成条件测试造成了困难。为此,将测定油气水三相水合物生成问题转化为原油脱出气与水生成水合物的问题,首先开展了油气水三相水合物生成条件测试实验,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优选出了适用的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模型;然后结合油藏流体相图和井筒压力温度预测方法及采出井井流物天然气组成的动态相态数值模拟预测,讨论了天然气组成含量随井深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井口、井深1000 m和井深1900 m处组分数据预测了井筒水合物生成温度剖面,验证了气体组分变化对井筒水合物生成温度的影响。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对水合物的生成条件并无影响,各模型中简化牛顿热力学模型误差为7.31%,预测精度相对较高;随井深增加,轻烃逐渐下降,重组分逐渐增大;最后指出,采用组分数据预测油井水合物生成温度剖面时,其数据选择尤为重要,否则可能导致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该研究成果对于准确预测油井水合物的生成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水合物生成实验 气体组分变化 水合物生成温度 预测
下载PDF
2002-2021年中国陆地水储量及其组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褚江东 粟晓玲 +2 位作者 吴海江 刘雨翰 冯凯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0-178,共9页
为深入探讨中国2002年4月至2021年3月陆地水储量(TWS)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基于分解集成思想的VMD-LSTM组合预测模型插补GRACE重力卫星和其后续卫星GRACE-FO间断期的数据,利用Theil-Sen斜率分析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中国... 为深入探讨中国2002年4月至2021年3月陆地水储量(TWS)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基于分解集成思想的VMD-LSTM组合预测模型插补GRACE重力卫星和其后续卫星GRACE-FO间断期的数据,利用Theil-Sen斜率分析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中国九大流域TWS及其组分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基于随机森林法初步分析TWS各组分对TWS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VMD-LSTM模型能够有效插补中国GRACE序列间断期数据,绝大多数区域的纳什效率系数大于0.6、相关系数大于0.9、均方根误差小于2 cm,插补精度显著提高;TWS变化和地下水储量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除东南诸河片、珠江流域片和长江流域片外,其他流域TWS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地下水亏损导致;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华北地区TWS主要受地下水储量的影响,相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TWS受冠层水储量和土壤水储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储量 VMD-LSTM GRACE数据插补 组分变化 中国
下载PDF
太原盆地古陶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古气候演化
15
作者 丛源 杨忠芳 +1 位作者 陈岳龙 侯青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448-449,共2页
  第四纪黄土地层,蕴含着丰富的过去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包括物理、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的记录.……
关键词 元素组分变化 古气候演化 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青海省西宁市大墩岭黄土剖面元素组分变化与第四纪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永明 侯元才 《青海地质》 2001年第B12期1-5,9,共6页
根据黄土剖面中古土壤系列与砂质黄土中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基本特征,主要地质特征、黄土堆积与古土壤形成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主要元素组分特征、关系进行了讨论,结合孢粉测年等资料,1.19MaB.P.黄土形成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元素组... 根据黄土剖面中古土壤系列与砂质黄土中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基本特征,主要地质特征、黄土堆积与古土壤形成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主要元素组分特征、关系进行了讨论,结合孢粉测年等资料,1.19MaB.P.黄土形成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元素组分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球化学 古气候演变 剖面 元素组分变化 第四纪
下载PDF
西琛一井礁序列锶同位素组分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明书 刘健 周墨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沙群岛西琛一井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末期礁序列的锶同位素组分变化特征、讨论了它与成岩作用、古海洋事件的关系及其意义。
关键词 礁序列 锶同位素 组分变化 西沙群岛
下载PDF
本溪市大气降尘及其组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付铁英 孙平 《环境保护科学》 CAS 1997年第6期4-6,共3页
对本溪市1991~1995年5年间降尘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规律和分布情况,提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大气 降尘 组分变化
下载PDF
膨胀压缩机进气组分变化对防喘振控制的影响及对策
19
作者 张华 雷志华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5期74-75,共2页
本文叙述了膨胀压缩机进气组分(或平均分子量)的变化对防喘振控制的影响,推导出了减少和消除其影响的算法,并给出了工艺调节、改进措施。
关键词 组分变化 影响 控制 对策
下载PDF
燃料气组分变化对合成氨装置的影响及对策
20
作者 蔡冬珠 孟林林 廖晓兵 《中氮肥》 2014年第6期4-7,共4页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西南石化厂合成氨装置燃料天然气来源发生改变,导致燃料天然气组分和热值发生变化。分析了燃料天然气组分发生变化对燃料天然气消耗、一段炉出口温度、空气鼓风机和烟气引风机负荷、一段炉炉顶燃料气压力以及...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西南石化厂合成氨装置燃料天然气来源发生改变,导致燃料天然气组分和热值发生变化。分析了燃料天然气组分发生变化对燃料天然气消耗、一段炉出口温度、空气鼓风机和烟气引风机负荷、一段炉炉顶燃料气压力以及系统操作的影响,并针对燃料气组分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天然气 组分变化 一段炉 燃烧器 消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