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的架空线路走廊雷电风险预警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宇 周腊吾 +3 位作者 魏瑞增 黄勇 周恩泽 王彤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5-64,共10页
雷电是造成架空输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过去主要采用被动式防雷以及通过雷电定位系统对雷电进行实时监测,无法实现对输电线路走廊雷电风险的短临预警。本文综合气象因素以及电网因素提出一种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线路走廊雷电风险的主动... 雷电是造成架空输电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过去主要采用被动式防雷以及通过雷电定位系统对雷电进行实时监测,无法实现对输电线路走廊雷电风险的短临预警。本文综合气象因素以及电网因素提出一种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线路走廊雷电风险的主动预警方法。首先通过组网拼图得到覆盖整个广东地区空间分辨率1 km×1 km的组合反射率产品并与"易闪走廊"范围内的地闪样本数据进行匹配;其次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并划分雷电风险等级;再次分析外推融合产品与实况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最后结合实际跳闸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预警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组合反射率 高斯混合模型 雷电风险等级 皮尔逊相关系数 外推预报
下载PDF
基于组合反射率信息的雷暴服务和辅助决策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毛永庆 丁一波 程先锋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9年第6期14-19,共6页
雷暴是一种威胁飞行安全的极端天气现象,而气象雷达输出的组合反射率数据可直观反映雷暴天气的强弱,航空气象上将组合反射率强度作为雷暴预报分析的一种手段。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流天气预报产品及其辅助决策应用情况;然后,研究了组合... 雷暴是一种威胁飞行安全的极端天气现象,而气象雷达输出的组合反射率数据可直观反映雷暴天气的强弱,航空气象上将组合反射率强度作为雷暴预报分析的一种手段。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流天气预报产品及其辅助决策应用情况;然后,研究了组合反射率数据的数据处理和危险天气规避区生成算法;最后,设计了一种民航雷暴服务和气象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可对气象中心的组合反射率预报产品进行解析,通过Web服务发布雷暴信息,并在态势地图上实时显示,为决策者提供辅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反射率 雷暴服务 辅助决策 天气规避区
下载PDF
CINRAD/SA雷达反射率噪声环现象的分析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泽勇 罗业永 +2 位作者 杨朝晖 吴少峰 叶宗毅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文以台风"北冕"期间阳江天气雷达的组合反射率产品出现噪声环这一现象作为实例分析,分别查找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可编程信号处理器2的噪声标准化值突变是造成此次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提出了具体的... 本文以台风"北冕"期间阳江天气雷达的组合反射率产品出现噪声环这一现象作为实例分析,分别查找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可编程信号处理器2的噪声标准化值突变是造成此次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提出了具体的分析步骤和方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环 组合反射率 阳江
下载PDF
滇西南一次人工增雨中C波段雷达回波演变分析
4
作者 李志 洪群艳 +1 位作者 冯凯根 杨丹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4期218-220,共3页
人工增雨是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增加自然云降水,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新一代天气雷达能及时探测降水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发展变化情况,是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的有效工具。通过筛选滇西南多年的人工增雨作业数据,选取2... 人工增雨是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增加自然云降水,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新一代天气雷达能及时探测降水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发展变化情况,是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的有效工具。通过筛选滇西南多年的人工增雨作业数据,选取2022年4月20日西双版纳州一次效果较好的两点联合人工增雨作业数据资料,分析作业前后组合反射率、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回波顶高3种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1 h内的演变特征,印证人工增雨作业效果,为今后的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波段天气雷达 人工增雨 组合反射率 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 回波顶高
下载PDF
深圳新一代天气雷达山体阻挡的订正方案及效果检验 被引量:6
5
作者 胡胜 张羽 +1 位作者 邓文剑 陈训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分析了广东深圳新一代天气雷达山体阻挡情况以及对雷达产品的影响。多个山体使得深圳雷达北部、东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阻挡,对于1km和3km的垂直高度,有效探测距离仅分别为15km和50km。阻挡致使低仰角PPI和3km CAPPI产品出现明显的缺... 分析了广东深圳新一代天气雷达山体阻挡情况以及对雷达产品的影响。多个山体使得深圳雷达北部、东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阻挡,对于1km和3km的垂直高度,有效探测距离仅分别为15km和50km。阻挡致使低仰角PPI和3km CAPPI产品出现明显的缺测区。为了解决阻挡问题,采取反射率因子平均垂直廓线(WVPR)订正技术。对于2008年6月25日台风“风神”个例,垂直廓线订正弥补了低层探测信息,使得阻挡区域内的定量降水估测得到改善,对于较强降水相对误差约为10%;同时廓线订正对于阻挡区域外的降水估测也有一定的改进。对于以层状云性质为主的大范围降水系统,由于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易获取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订正效果较好;但对于孤立的对流风暴,廓线技术难以发挥作用。为此,开发了1km高度上组合反射率因子产品。选择2010年5月7日广州强对流个例,该产品既减轻了阻挡影响、能较好探测到阻挡区域内的风暴,又避免了测站周围其他地物杂波污染。利用COTREC运动矢量对1km组合反射率因子进行外推预报,并给出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预报时效的检验结果。对于出现频次较高的较强回波(如30~45dBZ),在30min预报时效,POD、FAR和CSl分别为0.82、0.21和0.67,当预报时效拓展到60min时,CSI仍达到0.54,预报效果较好。对于更强的回波(如55~65dBZ),预报效果随时效增加而明显下降,CSI在6、30和60min时分别为0.80、0.31和0.13。而对于较弱回波(5~15dBZ)预报效果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阻挡 垂直廓线 组合反射率 检验
下载PDF
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昀 谢向阳 +1 位作者 马禹 王式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2-1164,共13页
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 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成灾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成灾雹云的预报及雷达特征预警指标,并利用2015-2016年降雹及相应的雷达探测资料对预报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顶高 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 组合反射率 移动路径 预警指标
下载PDF
宜昌峡口区夏季暴雨天气分型及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娴婷 赵玉春 +2 位作者 汪小康 柯丹 王晓芳 《暴雨灾害》 2016年第4期334-343,共10页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低涡暖切型和低压型。(1)副高边缘型中,副热带高压北抬至湖北境内,雷达回波带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分布。I型中,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强回波逐渐向宜昌峡口区汇合。Ⅱ型中,主要受强回波东移影响。(2)低槽东移型中,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以南,雷达回波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也呈东北—西南向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3)低涡暖切型中,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雷达回波带呈准东西走向,强回波较少出现。(4)低压型中,低层西南或华南存在低压横槽(倒槽),受闭合低压东北侧气流影响,强回波相继向西北方向移动。(5)副高边缘型和低槽东移型中,强回波的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口区 天气分型 雷达组合反射率 回波顶高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下载PDF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彭军 高卫飞 +1 位作者 张琼 刘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利用库尔勒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5月发生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降水过程中,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先后有两次飑线发展东移,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径向速度所反映的在库尔勒到焉耆... 利用库尔勒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5月发生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降水过程中,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先后有两次飑线发展东移,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径向速度所反映的在库尔勒到焉耆盆地一带低空存在明显的垂直风切变,雷达西南方向长时间维持西南气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辐合及垂直向上输送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雷达 组合反射率 基本速度 VAD风廓线
下载PDF
天山南侧喀什地区冰雹潜势预报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昀 卢品睿 王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7-944,共8页
利用2008—2017年5~8月天山南侧喀什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喀什探空站08时、20时探空资料,喀什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 利用2008—2017年5~8月天山南侧喀什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喀什探空站08时、20时探空资料,喀什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以0℃层高度、-20℃层高度、冻结层厚度、全总指数、杰弗逊指数、K指数、沙氏指数为代表的冰雹预报指标,以及以回波顶高及其与当日0℃层高度差、40~50 d BZ回波高度及其与当日0℃层高度差、组合反射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代表的雷达特征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顶高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组合反射率 移动路径 预警指标
下载PDF
乌恰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个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秀 支俊 +2 位作者 庄晓翠 唐志坚 齐贵英 《干旱气象》 2011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应用常规雹暴天气资料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3日出现在克州境内乌恰县的一次雹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能反应冰雹、降水的强度、落区,特别是反射率因子能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移... 应用常规雹暴天气资料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3日出现在克州境内乌恰县的一次雹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能反应冰雹、降水的强度、落区,特别是反射率因子能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移动路径和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和垂直风廓线能较好地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雹 组合反射率因子 冰雹分析 垂直风廓线
下载PDF
EnSRF雷达资料同化对一次强对流天气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丹莲 高士博 闵锦忠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7-578,共12页
利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和具有流依赖背景误差协方差的集合均方根滤波(Ensemble Square Root Filter,简称En SRF)方法,通过同化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23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同... 利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和具有流依赖背景误差协方差的集合均方根滤波(Ensemble Square Root Filter,简称En SRF)方法,通过同化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23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同化试验和观测的组合反射率因子,检验了同化效果。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和离散度,进一步定量评估了同化结果。再对比模式变量,综合分析了En SRF雷达资料同化对模式热力、动力、湿度和微物理量等变量的影响。最后对集合平均场进行1 km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En SRF能够同化出与观测类似的对流系统,且减弱了南北部的虚假回波。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的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少。En SRF雷达同化能够明显优化模式的初始场,同化试验的回波在垂直方向上范围增加,强度偏弱。在强对流区域,低层的冷池温度最多降低6 K,相对湿度最多增加30%。对流区域的雨水、冰晶和雪的混合比均有明显增加。模拟发现同化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对流系统的结构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组合反射率因子 集合均方根滤波 雷达资料同化
下载PDF
吉林省“7.28”强对流暴雨过程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钦宏 王晓明 +1 位作者 陈长胜 郭维 《气象灾害防御》 2014年第3期17-21,共5页
利用2010年7月27日21时至7月28日20时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强暴雨期间的地闪、风云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强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负闪占总闪的9... 利用2010年7月27日21时至7月28日20时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强暴雨期间的地闪、风云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强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负闪占总闪的95.7%,负闪频数和总闪频数的逐时演变完全一致且呈现两峰两谷趋势,正闪峰值与总闪、负闪峰值出现时间基本同步。正负闪6min演变均表现为多峰波动,负闪的波峰提前于正闪波峰6min左右。地闪发生在长春雷达组合反射率大于35d Bz的区域和TBB等值线密集区;正闪主要出现在云顶黑体亮温大值区前部。逐时地闪峰值与逐时降水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闪峰值提前于降水峰值4h出现,强对流上升阶段降水强中心未出现在地闪密集区,对流性暴雨下降阶段和中间阶段降水强中心位于地闪密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频数 云顶黑体亮温 组合反射率 强对流暴雨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短历时强降水临近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富龙 刘爽 王昆鹏 《气象灾害防御》 2018年第1期15-20,24,共7页
利用2014-2016年吉林省高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SWAN、GPS/MET和闪电数据,首先统计分析了吉林省西部短历时强降水与组合反射率(MCR)、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SWAN一小时定量降水估测(QPE)和降水预报(QPF)、一小时变温、闪电和... 利用2014-2016年吉林省高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SWAN、GPS/MET和闪电数据,首先统计分析了吉林省西部短历时强降水与组合反射率(MCR)、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SWAN一小时定量降水估测(QPE)和降水预报(QPF)、一小时变温、闪电和地面风场几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QPF产品对短历时强降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空报次数较多,且预报量级偏大;QPE定点降水量级偏小;降水前有闪电的短历时强降水发生概率明显大于没有闪电;出现短历时强降水前PWV大于35mm的占总次数的68.6%;白天出现短历时强降水前气温有明显的下降;出现短历时强降水前地面都对应有风场辐合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吉林省西部短历时强降水临近预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临近预报 PWV 组合反射率 QPE QPF
下载PDF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5
14
作者 张云惠 陈春艳 +2 位作者 杨莲梅 贾丽红 杨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及中亚低槽向南的切涡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中及低空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小尺度辐合与对流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始作俑者。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有3部分:较深厚的中亚低涡西南气流所携带的水汽,中低层哈密南部至南疆盆地偏东气流的水汽集聚与辐合和中高层中亚南部偏南风所携带的暖湿气流接力输送。其中,85%的水汽输送来自偏东和偏南气流。强对流发生在暖区一侧,暴雨落区位于TBB最大梯度区并与云迹风的高层辐散相对应。3个时段的强降水均由混合性降水回波造成。其中,有中小尺度回波发展,但移动路径和强回波中心的位置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急流 水汽输送 中尺度云团 组合反射率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气候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文静 俞小鼎 +1 位作者 王秀明 李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1-656,共16页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 影响北京和河北的对流风暴多半由太行山山区移来,为增加对从太行山东麓下山的对流风暴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等演变特征的了解,基于全国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对2011—2020年10年期间暖季太行山东麓对流风暴下山演变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山对流风暴在石家庄北部、北京南部、保定中南部和沧州市西部存在≥45 dBz的强回波高频中心,且下山对流风暴常在石家庄北部近山平原和沧州西部显著增强;对于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17时前后在山区最为活跃,18时至次日02时主要影响平原地区;对流风暴来向越偏西,下山对流风暴数越多,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比例越高,移速也越快;下山过程中,大多数对流风暴变得更强和更加具有组织性,下山初始时刻回波强度≥45 dBz的对流风暴86%能成功下山,其中水平尺度大于100 km、结构密实的强对流风暴超过90%能成功下山;下山增强的样本在下山过程中风暴的强回波面积急剧扩大,到达平原前一个时刻其面积约为初始面积的3倍,在平原地区继续发展后其平均面积可达到初始面积的4.6倍;下山增强的对流风暴大多下山用时仅为1~2 h,而影响平原的时长可持续4~8 h,影响平原时长4~8 h的对流风暴的风暴类型以线性MCS(47%)和非线性MCS(30%)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对流风暴下山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气候学统计 组合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新疆喀什西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冰雹预警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支竣 陈春艳 毛炜峄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2010年以来喀什地区冰雹频繁,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通过整理分析2009—2012年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结合我国中东部地区基于雷达监测的冰雹预警指标,经过对喀什西部的18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指标的分析,... 2010年以来喀什地区冰雹频繁,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通过整理分析2009—2012年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结合我国中东部地区基于雷达监测的冰雹预警指标,经过对喀什西部的18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指标的分析,归纳出了喀什西部新一代雷达产品的冰雹预警指标:(1)组合反射率≥50dBz;(2)回波顶高≥9km;(3)云体垂直液态水含量≥20kg·m^-2.根据该预警指标对喀什西部2011-2012年冰雹过程进行回报预警,准确率达到84.6%.以有详细降雹时间记录的14次冰雹过程为例,分析喀什西部基于雷达监测产品的冰雹预警时效,14次个例中冰雹预警时效平均为27min.选取2012年5月13日、5月23日和2013年6月18日3次强冰雹过程个例,分析冰雹出现前后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连续监测资料表明:3次过程中降雹开始时间对应雷达监测值达到最大(高)值时刻;组合反射率与回波顶高首先达到预警指标,垂直液态含水量达到预警指标的时间滞后11~19min;3项雷达产品均达到冰雹预警指标的时间比实际发布冰雹预警时间早7~17min,喀什西部冰雹预警时效潜力可以增加到30min以上.在喀什西部,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产品开展冰雹实时预警业务是可行的,对提高当地冰雹灾害防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预警 组合反射率 回波顶高 垂直液态水含量 喀什西部
下载PDF
2006年6月28日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一平 席世平 +2 位作者 王国安 范学锋 乔春贵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年第2期35-37,共3页
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及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28日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濮阳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明显特征为弓形带状回波,对应径向速度上为一条明显的辐合线,强降水回波带和此中尺度... 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及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28日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濮阳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明显特征为弓形带状回波,对应径向速度上为一条明显的辐合线,强降水回波带和此中尺度辐合线位置吻合;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显示,洛宁冰雹的组合反射率达65dBz,回波顶高达14—17km,垂直液态含水量达55—65kg·m^-2,径向速度产品显示有中尺度气旋,以上特征早于降雹30min左右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辐合线 组合反射率 垂直液态含水量 中气旋
下载PDF
基于雷达组网拼图和XGBoost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华生 李晓静 《气象科技》 2023年第3期338-345,共8页
针对传统方法采用天气雷达进行强降水的定量估测存在较大偏差问题,论文以1 h累计雨量为估测对象,基于雷达组网拼图资料,采用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算法,建立新的雷达估测降水模型。该模型设计以前1 h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 针对传统方法采用天气雷达进行强降水的定量估测存在较大偏差问题,论文以1 h累计雨量为估测对象,基于雷达组网拼图资料,采用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算法,建立新的雷达估测降水模型。该模型设计以前1 h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作为输入,进一步采用若干个剔除异常样本的策略有效清除建模样本中的部分噪声,更好地构建了雷达组合反射率与估测对象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32万个独立检验样本的估测结果中,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6.04 mm、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50 mm、预报偏差(BIAS)为1.05;与目前业务系统上使用的ZR(300,1.4)关系方法相比,前者的RMSE和MAE分别下降了20.6%和10.3%,而BIAS指标则显示后者对降水量级的估测明显低估。进一步对小时雨强大于10 mm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新方案的RMSE、MAE以及TS评分均大幅优于ZR(300,1.4)关系方法,可进行实际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降水估测 XGBoost 组合反射率 雷达拼图
下载PDF
一次多单体降雹过程及防雹作业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汉开 刘小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1期166-169,共4页
利用2015年4月29日贵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作业信息资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 利用2015年4月29日贵州一次冰雹过程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作业信息资料等,分析了不同降雹类型回波的形态特征及组合反射率(C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参数特征,总结出此次降雹过程中多单体演变引起降雹的规律,结合实际作业情况分析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超过20个单体相继生成和消亡引起降雹的过程,降雹单体呈现一定规律,即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个单体的加强和减弱能引起降雹,多个单体合并加强也能引起降雹;单体回波加强或减弱引起降雹的过程中,VIL值均较大,说明之前虽降雹,但能量未完全释放,再加上回波减弱时VIL值仍然出现跃增,说明有很好的水汽补充条件,这可能是多个对流单体中某些单体在加强-减弱-再加强过程中引起降雹的原因。这些特征及规律对今后冰雹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体 降雹 雷达回波特征 组合反射率 垂直液态水含量 人工防雹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雷暴雷达回波特征与地闪的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石湘波 黄旋旋 +2 位作者 沈一平 郑玲 王焕邦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0-887,共8页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研究了宁波市城区、山区和海陆三种地区增强型雷暴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城区增强型雷暴的≥50dBz组合反射率面积和≥9km、≥10km回波顶高的回波面积,以及山区增强型雷暴的≥45dBz组合反射率面积和≥12k...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研究了宁波市城区、山区和海陆三种地区增强型雷暴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城区增强型雷暴的≥50dBz组合反射率面积和≥9km、≥10km回波顶高的回波面积,以及山区增强型雷暴的≥45dBz组合反射率面积和≥12km的回波顶高的回波面积,这些指标与每6min地闪次数都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海陆增强型雷暴的≥10km回波顶高的回波面积与每6 min地闪次数的线性关系明显,相关系数高达0.916;3种增强型雷暴对地闪密度分布的影响各有不同,城区增强型雷暴会产生更多的地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地闪次数 回波顶高 组合反射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