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中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素和CD44变异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王斌 邓长生 徐少勇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E 钙粘素 (E CD)和CD44变异体 (CD44V6)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食管癌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E CD、CD44V 6检测 ,并对其中 42例进行术后 3年随访。结果 E CD低表达和CD44V ...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E 钙粘素 (E CD)和CD44变异体 (CD44V6)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食管癌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E CD、CD44V 6检测 ,并对其中 42例进行术后 3年随访。结果 E CD低表达和CD44V 6高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相关 (P <0 .0 5 )。E CD低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5 )。食管癌中E CD和CD44V6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E CD和CD44V 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E CD和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 ,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是 2个独立的调节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素 CD44变异体 表达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下载PDF
粘附分子E-钙粘素/β-连环素在LNCaP和ARCaP亚细胞系中的差异性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姜永光 赵佳晖 +4 位作者 罗勇 贺大林 李楠 崔新浩 彭涛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67-871,共5页
目的:检测粘附分子E-钙粘素/β-连环素(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在LNCaP和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中的差异性表达,以探讨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与前列腺癌转移侵袭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鉴定LNCaP和ARCaP亚... 目的:检测粘附分子E-钙粘素/β-连环素(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在LNCaP和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中的差异性表达,以探讨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与前列腺癌转移侵袭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鉴定LNCaP和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中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E-cadherin在LNCaP细胞系中表达较高,在IF11、IA8中表达缺失,β-catenin在IF11、IA8中表达显著高于LNCaP(P<0.01)。免疫荧光显示β-catenin在LNCaP细胞系中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而在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E-cadherin在LNCaP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结论:不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态(EMT)特性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E-cadherin/β-catenin表达以及分布存在差异,β-catenin的核转位可能是诱发前列腺癌细胞系发生EMT改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连环 E- 前列腺癌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态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E-选择素、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国红 王春霖 +1 位作者 吕平 王永利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腑组织的情况,探讨粘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腑组织的情况,探讨粘附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h后拔出栓线进行再灌注,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手术操作同模型组:分别于再灌注后4、8、12、24、48h,将动物麻醉下处死,快速取出脑组织,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中P-selectin、E-selectin和ICAM-1的阳性表达数及表达部位;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P-selectin、E-selectin和1CAM-1的表达及其定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P-selectin、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采用生化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以反映白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形态改变,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病理学形态改变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后P-selectin、E-selectin、ICAM-1共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假手术组[P-selectin:(4.99±0.08)channel;E—seleetin:(4.17±0.13)channel;ICAM-1:(4.17±0.13)channel]相比.1/R4h[(5.46±0.09)channel;(4.60±0.14)nel]、I/R8h[(5.87±0.24)channel;(4.56±0.12)chanchannel;(5.08±0.14)channel;(5.41±0.22)channel]、I/R 12h[(6.48±0.18)channel;(5.72±0.18)channel;(5.66±0.16)channel]、I/R 24h[(7.16±0.11)channel;(6.09±0.09)channel;(5.61±0.09)channel]及L/R48h[(5.82±0.28)channel;(5.37±0.25)channel;(5.27±0.16)channel]各组均升高(P〈0.01),且表达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h左右。在缺血再灌注后4~24h大鼠脑组织中P-selectin(r=0.975,P〈0.01)、E—selectin(r=0.977.P〈0.01)和ICAM—1(r=0.749.P〈0.01)的表达增加具有时间依赖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PO活性明显升高,I/R 4h组(0.107±0.015)U·g^-1、I/R 8h组(0,202±0.010)U·g^-1、I/R 12h组(0.242±0.010)U·g^-1、I/R 24h组(0.273±0.006)U·g^-1和I/R 48h组(0.294±0.006)U·g^-1与假手术组(0.043±0.008)U·g^-1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其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左右。在缺血再灌注后4~48h,MPO活性增高具有时间依赖性(r=0.982,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h粘附分子E-selectin、P-selectin和ICAM-1表达增加最明显,而MPO活性在脑缺血再灌注后48h增加最明显,E-selectin、P-selectin和ICAM-1上调共同参与炎症反应,介导白细胞浸润,引起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脑缺血再灌注 P-选择 e-选择 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在局部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郝延磊 蒲传强 +2 位作者 朱克 张凤英 刘洁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 (E selectin)在局部脑缺血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大鼠大脑中动脉 ,造成局部持续脑缺血模型 ,用RT PCR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持续缺血后不同时间点ICAM 1和E selecti...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E 选择素 (E selectin)在局部脑缺血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堵大鼠大脑中动脉 ,造成局部持续脑缺血模型 ,用RT PCR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持续缺血后不同时间点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及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皮层未见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持续脑缺血后 1h ,手术组缺血侧大脑皮层ICAM 1和E selectinmRNA的表达量开始升高 ;缺血后 6h ,ICAM 1mRNA的上调达高峰 ,且持续至缺血后 48h。而E selectinmRNA的上调在缺血后 12h达高峰。结论 ICAM 1和E selectin参与了持续局部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两者协同发挥作用 ,在白细胞进入缺血区脑组织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内皮细胞
下载PDF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清E-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徐杭 汶医宁 +4 位作者 党琳 魏敏慧 马晓军 田正良 辛爱洁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症候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症候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E-Selectin、sICAM-1水平,并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s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冠心病中医各证组sE-Selectin水平痰浊内阻证组>心血瘀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sICAM-1水平心血瘀阻证组>痰浊内阻证组>非血瘀、痰浊证组。sE-Selectin与sICAM-1呈正相关。结论:sE-Selectin、sICAM-1水平检测可作为冠心病病情发展的监测指标;sE-Selectin、sICAM-1水平与冠心病中医症候有关联,可作为冠心病中医症候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中医辨证 e-选择 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格列美脲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启富 张先祥 +3 位作者 何军 粟绍初 舒昌达 张素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7-168,共2页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水平 ,以及格列美脲降糖治疗后其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浓度。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水平 ,以及格列美脲降糖治疗后其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浓度。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血清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格列美脲治疗 8周后患者血清E 选择素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水平均降低 (P <0 .0 5 ) ,但细胞间粘附分子 1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美脲 糖尿病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明 陈念平 +2 位作者 缪辉来 包仕廷 徐浩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和细胞内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患者 ,30例正常人血清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 ,并比较了 34例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sE ...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和细胞内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患者 ,30例正常人血清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 ,并比较了 34例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变化。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1) ,随着临床分期的上升 ,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上升明显 ;sE -selectin和sICAM - 1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 (P >0 .0 5 )。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sE -selectin和sICAM - 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sE -selectin和sICAM - 1可以作为大肠癌一种新的肿瘤检测指标 ,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选择 细胞粘附分子-1 大肠肿瘤:可溶性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立东 杨文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72-2072,2076,共2页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支气管哮喘 e-选择 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水平变化 哮喘患儿 内皮细胞损伤 价值 ICAM-1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降糖治疗的干预作用(摘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伟 吴智勇 李娥卿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110-111,共2页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 tin)水平的变化以及降糖治疗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2 0例健康对照和 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前...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 tin)水平的变化以及降糖治疗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2 0例健康对照和 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前后血清sICAM -1、sE -selectin水平。结果 :⑴ 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前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P <0 .0 0 1) ,而且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5 ,P <0 .0 1)。降糖治疗 12周后患者血清sE -selectin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但sICAM -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 ,这可能是糖尿病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降糖治疗有助于改善这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可溶性e-选择 降糖治疗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E-选择素含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景明 刘静蕾 +1 位作者 石玉枝 张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及E 选择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 30例COPD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的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ICAM 1、E 选择素的水平 ,并将其与... 目的 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及E 选择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 30例COPD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的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ICAM 1、E 选择素的水平 ,并将其与患者动脉血气中PO2 、PCO2 、肺功能FEV1%进行比较。结果 COPD患者中ICAM 1、E 选择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0 1) ,对 19例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同时发现ICAM 1、E 选择素与PCO2 呈正相关 ,与PO2 及FEV1%呈负相关。结论 ICAM 1、E 选择素参与了COPD的发病 ,检测血清中的ICAM 1、E 选择素水平对判断COPD的病情轻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ELISA COPD
下载PDF
急性胆管炎时肝微循环的变化及其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作用
12
作者 黄显凯 韩本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270-272,共3页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 ( I C A M1) 和 E选择素 ( Eselectin) 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 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 ( E B) 含量的变化, 以及 I C A M...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 ( I C A M1) 和 E选择素 ( Eselectin) 在急性胆管炎肝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 对急性胆管炎时肝脏组织学、肝脏血流量及肝组织伊文思蓝 ( E B) 含量的变化, 以及 I C A M1 和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对以上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 急性胆管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出现变性和结构破坏, 肝窦及肝细胞周围多形核粒细胞 ( P M N) 数量显著增多, 肝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 肝组织 E B含量显著增高, 肝窦通透性增高; 而抗 I C A M1 及 E选择素单抗预处理使以上损害均明显减轻。由此表明, I C A M 1 及 E选择素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肝微循环 细胞粘附分子 e-选择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E-选择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13
作者 马希刚 曹相原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E选择素(E-selecti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ELISA),分别检测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E选择素(E-selecti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ELISA),分别检测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E-selectin(sE-se-lectin)和TNF-α的含量。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随着阻塞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TNF-α与sICAM-1和sE-selectin呈正相关(r=0.899、0.781,P<0.001)。结论ICAM-1和E-selectin参与了COPD的发生和发展,TNF-α是COPD急性加重期诱导ICAM-1和E-selectin表达上调的重要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酶联免疫吸附
下载PDF
SLE患者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及相关性
14
作者 李建民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9-120,123,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和E-选择素的变化,并观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结果...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和E-选择素的变化,并观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结果治疗前活动期SLE患者血清sICAM-1、E-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稳定期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系统治疗6个月后活动期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与TNF-αI、L-8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sICAM-1、E-选择素参与SLE的发病,临床上可作为SLE活动性指标和判断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下载PDF
四环素抑制活化的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 被引量:4
15
作者 熊燕 贺智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研究四环素对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或细菌内毒素 (LPS)活化的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E 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影响 ,为探讨四环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用TNF α(0 5~ 5 0 μg·L-1)或L... 目的 研究四环素对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或细菌内毒素 (LPS)活化的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E 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影响 ,为探讨四环素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用TNF α(0 5~ 5 0 μg·L-1)或LPS(0 5~ 5 0mg·L-1)孵育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使其活化 ;用四环素 (10 -6~ 10 -4 mol·L-1)预孵育内皮细胞 1h再与TNF α(1μg·L-1)或LPS(5mg·L-1)共同孵育4h或 18h ;应用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E 选择素和ICAM 1的表达。结果 TNF α或LPS孵育内皮细胞 4h明显诱导E 选择素的表达 ,TNF α或LPS孵育内皮细胞 18h明显增加ICAM 1的构成表达 (P <0 0 1) ;用四环素处理后则明显抑制TNF α或LPS诱导的E 选择素和ICAM 1的表达 (P <0 0 1) ,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四环素可抑制TNF α或LPS活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E 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内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选择 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IGT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16
作者 李鹏飞 张爱珍 毛玉山 《浙江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806-807,810,共3页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62例IGT患者、24名正常糖耐量者和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ES)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血清中的水平。结果IGT患者的sVCAM-1浓度明...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62例IGT患者、24名正常糖耐量者和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ES)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血清中的水平。结果IGT患者的sVCAM-1浓度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P<0.01)。IGT患者中肥胖者的ES浓度高于非肥胖者(P<0.05)。结论IGT患者sVCAM-1浓度明显升高,肥胖促进IGT患者ES的表达;IGT患者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e-选择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糖耐量减低 2型糖尿病 肥胖
下载PDF
过氧化氢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槐卿 陈友琴 +3 位作者 张文胜 刘肖珩 雷松 毛咏秋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 研究 H2 O2 影响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H2 O2(2 5 0 μmol/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表面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影响的时程变化 ,和不同浓度 H2 O2 (5 0... 目的 研究 H2 O2 影响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H2 O2(2 5 0 μmol/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表面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影响的时程变化 ,和不同浓度 H2 O2 (5 0、15 0、2 5 0、35 0、45 0 μmol/L )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VCAM- 1、E- 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  1用浓度为 2 5 0 μmol/L 的 H2 O2 处理内皮细胞 ,三种粘附分子表达的时间过程不完全相同 ,I-CAM- 1表达持续上调 ,VCAM- 1表达在 3小时达到峰值 ,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E- selectin表达在 3小时才开始显著上调 ,5小时达到峰值 ,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2用不同浓度的 H2 O2 处理内皮细胞 3小时后 ,介导三种粘附分子表达达到峰值的浓度不完全相同。ICAM- 1和 VCAM- 1表达在浓度为 2 5 0 μmol/L 时达到峰值 ,而 E- selectin表达的峰值在浓度为 35 0 μmol/L 时 ,当浓度继续增高时 ,其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H2 O2 能引起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在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H2 O2 可能通过激活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加重炎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过氧化氢 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
下载PDF
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通过EGFR激活卵巢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联 张昕 +3 位作者 王秀问 黎莉 于学军 徐从高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研究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对卵巢癌细胞Akt及其上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的激活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基于卵巢癌细胞株CaOV-3构建Ca2+依赖性细胞粘附模型;Western blot和免疫沉... 目的研究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对卵巢癌细胞Akt及其上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的激活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基于卵巢癌细胞株CaOV-3构建Ca2+依赖性细胞粘附模型;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法检测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对PI3K-Akt的激活;同时通过阻断该通路的关键组分观察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可激活卵巢癌细胞内部的EGFR-PI3K-Akt信号通路;(2)应用E-钙粘素抗体或PI3K抑制剂处理的CaOV-3细胞株表现出生长受阻的现象,72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3.5%和78.8%。结论E-钙粘素激活卵巢癌细胞EGFR-PI3K-Akt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重要作用。干预该信号通路的关键组分显著抑制细胞生长,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e-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粘附 信号转导
下载PDF
E-钙粘附素失活及其基因突变与肿瘤细胞粘附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洪卫 王元和 高瀚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59,共3页
E┐钙粘附素失活及其基因突变与肿瘤细胞粘附和转移的关系许洪卫王元和高瀚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003)肿瘤浸润、转移等恶性表型是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关键步骤是瘤细胞脱离原发灶... E┐钙粘附素失活及其基因突变与肿瘤细胞粘附和转移的关系许洪卫王元和高瀚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通外科(上海200003)肿瘤浸润、转移等恶性表型是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关键步骤是瘤细胞脱离原发灶并再附着转移部位[1]。钙粘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粘附 肿瘤转移 e-粘附 基因突变
下载PDF
血清粘附分子SE-CAD、SE-SEL和sICAM-1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武彩虹 银广悦 +3 位作者 钱成荣 田雪梅 徐翠玲 张维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7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E-钙黏蛋白(soluble E-cadherin,SE-CAD)、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 目的探讨可溶性E-钙黏蛋白(soluble E-cadherin,SE-CAD)、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E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168例患者,均经组织学确诊为肺癌,其中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9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7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自愿者各50例。所有患者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抗SE-CAD、抗SE-SEL和抗s ICAM-1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ELISA方法测定血清粘附分子。结果 SCLC和NSCLC患者血清SE-CAD、SE-SEL和s 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和良性疾病组(P﹤0.05),而且肿瘤发生转移(III^IV期)的患者血清SE-CAD水平高于无转移(I^II期)的患者(P﹤0.05),但SE-SEL与s ICAM-1与是否发生转移没有相关性。结论 SE-CAD、SE-SEL和s ICAM-1对肺癌临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而且SE-CAD可作为判断肿瘤是否扩散的一个有用指标,从而进行疗效观察和愈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可溶性e-黏蛋白 可溶性E选择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