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型豆豉热风干燥特性及干燥模型
1
作者 孟淑真 马飞 +1 位作者 吴拥军 李升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目的:提高细菌型豆豉热风干燥加工效率和控制干燥过程。方法:研究干燥风温、风速和铺放厚度对细菌型豆豉干燥特性的影响,选用8种经典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卡方(χ^(2))、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筛... 目的:提高细菌型豆豉热风干燥加工效率和控制干燥过程。方法:研究干燥风温、风速和铺放厚度对细菌型豆豉干燥特性的影响,选用8种经典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卡方(χ^(2))、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筛选得到最适干燥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适干燥模型拟合方程。结果:细菌型豆豉热风干燥过程属于降速干燥;相比于风温和风速,铺放厚度对豆豉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影响最大;干燥活化能为20.588 kJ/mol,较易于干燥。Logarithmic模型为该豆豉热风干燥的最适模型,此模型拟合方程能较准确反应豆豉干燥过程中水分比变化情况。结论:研究结果为工业生产细菌型干豆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Logarithmic模
下载PDF
后发酵温度对不同大豆品种细菌型豆豉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爱君 王迪 +4 位作者 阳刚 宋军 孔祥兵 廖胜蓝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3,共9页
为提高细菌型豆豉在工业生产上的品质稳定性,以4种不同品种的市售大豆(LS、DBL、DBS、BS)为原料,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15、25℃和40℃)下细菌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并测定发酵终点时其游离氨基酸含量... 为提高细菌型豆豉在工业生产上的品质稳定性,以4种不同品种的市售大豆(LS、DBL、DBS、BS)为原料,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15、25℃和40℃)下细菌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并测定发酵终点时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Gompertz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判定系数>0.96),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下(25、15℃和40℃)拟合的预测发酵终点分别为发酵9、10 d和4 d左右;4种细菌型豆豉在15℃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DBL>LS>DBS>BS,在25℃和40℃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LS>DBL>DBS>BS;其中黑豆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黄豆型豆豉,而黄豆型豆豉间无明显差异。相比于发酵前,4种细菌型豆豉发酵后的鲜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苦味氨基酸比例减少。但相比于15℃后发酵温度,后发酵温度为40℃时所得的4种细菌型豆豉均出现鲜味氨基酸比例降低,而苦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这可能与高温促进美拉德反应从而消耗鲜味氨基酸有关。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细菌型豆豉的趋势相似。本研究可为细菌型豆豉的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大豆品种 后发酵温度 氨基酸态氮 游离氨基酸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3种传统发酵介质对细菌型豆豉风味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苏凤 黄治国 +3 位作者 卫春会 邓杰 谢军 任志强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269,共7页
为研究传统发酵介质对细菌型豆豉风味形成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稻壳、豆豉叶和香樟叶构建不同的传统发酵介质,分析发酵后豆豉的理化特性及风味物质组成,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豆豉中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由稻壳、豆豉叶... 为研究传统发酵介质对细菌型豆豉风味形成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稻壳、豆豉叶和香樟叶构建不同的传统发酵介质,分析发酵后豆豉的理化特性及风味物质组成,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豆豉中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由稻壳、豆豉叶、香樟叶发酵的豆豉分别含有13、14、23种风味物质,且豆豉微生物均分布于20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与豆豉叶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克雷伯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香樟叶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桉叶油醇的含量呈现正相关,肠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与稻壳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苯酚和对乙基酚的含量呈现负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发酵介质赋予了细菌型豆豉不同的细菌群落,进而引起豆豉的风味的改变。因此,控制发酵介质可以影响豆豉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传统发酵 理化指标 细菌群落 风味物质
下载PDF
自然及人工接种发酵对细菌型豆豉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梦颖 王浩宇 +1 位作者 谭小琴 周才琼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6-143,共8页
研究比较分析了人工接种及自然发酵对细菌发酵型豆豉食用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的主要发酵微生物,纯种发酵和自然发酵中芽孢杆菌数量分别在1.62×10^(7)~1.89×10^(9)CFU/g和1.74×10^(5)~3.80&... 研究比较分析了人工接种及自然发酵对细菌发酵型豆豉食用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的主要发酵微生物,纯种发酵和自然发酵中芽孢杆菌数量分别在1.62×10^(7)~1.89×10^(9)CFU/g和1.74×10^(5)~3.80×10^(7)CFU/g,分别占菌落总数的87.23%~101.38%和67.26%~83.25%;纯种发酵24 h后pH呈碱性并在延时发酵中保持稳定,自然发酵pH上升缓慢至发酵36 h后快速升高;纯种发酵色泽变化高于自然发酵,硬度、黏性、弹性和咀嚼性在24~36 h时较低,并在延时发酵中保持稳定;食品卫生指标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和亚硝酸盐含量在纯种发酵中分别为1.09~2.64、43.37~72.64、18.17~49.95 mg/100 g和2.66~10.08μg/g,自然发酵中依次分别为1.76~3.30、50.28~117.75、16.07~169.79 mg/100 g和1.79~9.14μg/g,TBA、POV及TVB-N值纯种发酵低于自然发酵,亚硝酸盐含量略高于自然发酵。全发酵时段亚硝酸盐和POV低于相关标准;游离氨基酸、总酸和还原糖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但2种发酵方式差异不大;纯种发酵蛋白酶活及黏性物质含量分为27.44~91.95 U/g和13.32%~16.48%干基,自然发酵分别为9.99~92.26 U/g和5.92%~9.65%干基,纯种发酵蛋白酶活性和黏性物质含量更高,并在延时发酵中保持稳定。研究结果显示,纯种发酵更有利于豆豉品质的形成,延时发酵中纯种发酵各品质指标变化小于自然发酵,延时发酵可提升豆豉鲜酸的滋味,但发酵中TBA值和TVB-N值的持续升高对豆豉品质有负面影响。该研究为不同发酵方式中发酵时间的控制与豆豉的安全食用及商品化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发酵豆豉 自然发酵 纯种发酵 延时发酵 食用品质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发酵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2
5
作者 贾东旭 吴拥军 +1 位作者 李耀中 许文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7-221,共5页
对贵州省10个细菌型豆豉产区的样品进行菌种分离与鉴定。旨在通过纯种发酵、口感评测、产蛋白酶能力测定、产气实验,筛选出能够取代自然发酵、蛋白酶产量高、发酵风味好、发酵不产气的芽孢杆菌菌株。结果从分离的184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出... 对贵州省10个细菌型豆豉产区的样品进行菌种分离与鉴定。旨在通过纯种发酵、口感评测、产蛋白酶能力测定、产气实验,筛选出能够取代自然发酵、蛋白酶产量高、发酵风味好、发酵不产气的芽孢杆菌菌株。结果从分离的184株芽孢杆菌中,筛选出3株发酵品质突出且不产气的菌株:BJ3-2、BJ1-3和ZY4-5,其产蛋白酶能力(h/c)分别为3.60、1.71和1.50。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均为枯草芽孢杆菌。扩大纯种发酵实验证明,可以将其作为工业发酵参考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芽孢杆菌 纯种发酵 蛋白酶 分离鉴定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8
6
作者 鄯晋晓 盛占武 +1 位作者 蒋和体 杨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豆豉是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发酵副食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以及脉胞菌型。该文综述了细菌型豆豉的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和发酵菌种,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对发展前景进行... 豆豉是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发酵副食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以及脉胞菌型。该文综述了细菌型豆豉的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和发酵菌种,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功能 发展前景
下载PDF
1种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苏悟 郑小芬 +2 位作者 徐睿烜 涂婷 蒋立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0-45,共6页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 利用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1,7-二氨基庚胺做为内标验证了《GB/T5009.208-2008》,以普通黄豆为原料,研究一定条件下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和生物胺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自然发酵的豆豉中生物胺有8种,分别为:组胺、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精胺。发酵72 h后8种生物胺中,酪胺含量最高达到488 mg/kg,且从发酵48 h起,豆豉中酪胺的含量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都存在着先大幅增加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对照查阅国家相关规定,发现豆豉中主要具有毒性作用的组胺和酪胺均没有超过国家最大允许范围,因此理论上不存在危害生理健康的毒性。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组胺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细菌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发酵时间,不然可能会因为组胺生成造成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氨基态氮 生物胺
下载PDF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型豆豉细菌类群的评价 被引量:18
8
作者 董蕴 许小玲 +3 位作者 代凯文 尚雪娇 沈馨 郭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50-154,247,共6页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细菌型豆豉细菌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电子舌对不同样品各滋味指标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定,进而探讨了细菌类群对产品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中的优势细菌,其相对含量...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细菌型豆豉细菌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电子舌对不同样品各滋味指标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定,进而探讨了细菌类群对产品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中的优势细菌,其相对含量为95.26%。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水平上,发现5个核心OTU相对含量大于0.1%,其中4个隶属于Bacillus,OTU2133(隶属于芽孢杆菌)的平均相对含量为91.91%。酸味是豆豉间差异最大的滋味指标,且Bacillus、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与豆豉酸味的形成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鲊广椒中细菌微生物主要是由Bacillus组成,且Lactobacillus和Staphylococcus对豆豉滋味的形成具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 细菌 电子舌
下载PDF
纯种强化发酵细菌型豆豉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拥军 孟望霓 +2 位作者 李耀中 詹寿年 吴玉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6-60,共5页
研究以纯种强化发酵细菌型豆豉为基础,以氨基酸态氮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前发酵条件对豆豉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RH3519和BJ1-3最佳前发酵条件为泡豆水pH值为8.0,水温40℃,泡豆12h,接种量1.5%,发酵温度37℃,发酵3... 研究以纯种强化发酵细菌型豆豉为基础,以氨基酸态氮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前发酵条件对豆豉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RH3519和BJ1-3最佳前发酵条件为泡豆水pH值为8.0,水温40℃,泡豆12h,接种量1.5%,发酵温度37℃,发酵3d。其中RH3519发酵的豆豉,氨基酸态氮及总酸含量分别为1.12g/100g、0.27g/100g,显著高于枯草芽孢杆菌BJ1-3和自然发酵的豆豉,且色泽与风味最佳。经初步工业放大试验显示,RH3519发酵的豆豉色泽更接近于自然发酵的豆豉,拉丝丰富,豉香诱人,且质地均匀,酱香浓郁,可作为工业纯种强化发酵生产豆豉的优良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枯草芽孢杆菌 纯种强化发酵 酶活力
下载PDF
一株细菌型豆豉发酵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小永 陈伟 +1 位作者 程芳 李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215,219,共5页
从临沂细菌型豆豉中筛选出一株适于豆豉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种,并对此菌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制曲复筛,根据曲样蛋白酶酶活以及游离态含量共选出5株优良菌株用于豆豉的制作,由成品豆豉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认为D2号... 从临沂细菌型豆豉中筛选出一株适于豆豉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种,并对此菌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酪蛋白平板初筛,制曲复筛,根据曲样蛋白酶酶活以及游离态含量共选出5株优良菌株用于豆豉的制作,由成品豆豉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认为D2号菌种发酵的豆豉风味好,滋味鲜美。结合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D2号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来源于豆豉,属于安全菌种,具有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分离 鉴定 16SrDNA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提取物抗凝血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炳文 蔺新英 +2 位作者 刘晓婷 宋永生 王建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7-209,共3页
通过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动物体外凝血时间测定以及血凝块的溶解实验发现,细菌型豆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凝血作用。本实验为利用豆豉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抗凝血作用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余爱农 杨春海 +1 位作者 谭志斗 韩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8-100,共3页
用干馏法提取细菌型豆豉香气成分,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并与计算机系统储存的已知物质的质谱进行比较。共鉴定出27个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有:十四烷、4-甲基-2,6-二叔丁基-4-羟基-2,5-环-已烯-1-酮、2,6-二叔丁基对苯... 用干馏法提取细菌型豆豉香气成分,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并与计算机系统储存的已知物质的质谱进行比较。共鉴定出27个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有:十四烷、4-甲基-2,6-二叔丁基-4-羟基-2,5-环-已烯-1-酮、2,6-二叔丁基对苯醌、月桂醇、十五烷、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十六烷、1-(2-辛基环丙基)辛酮、丙烯酸月桂醇酯、十七烷、肉豆蔻酸、十八烷、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鳖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等,其中关键香味化合物是:月桂醛、12-羟基-7α-桉叶-4-烯-6-酮、月桂醇、4-甲基-2,6-二叔丁基-4-羟基-2,5-环己二烯-1-酮,2,6-二叔丁基对-1-苯醌、、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2-丁基-5-异丁基噻吩、1-(2-辛基环丙基)-1-辛酮、丙烯酸月桂醇酯、十五醛、六氢金合欢基丙酮,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5-十二烷基-2(3H)-呋喃酮13个化学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香气成分 GC/MS 计算机联用分析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尹召军 陈卫平 张凤英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9-123,128,共6页
豆豉是一种以黑豆、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调味豆制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和脉胞菌型。有关研究表明细菌型豆豉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外,... 豆豉是一种以黑豆、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调味豆制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和脉胞菌型。有关研究表明细菌型豆豉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蛋白酶、淀粉酶、纤溶酶、活性肽、异黄酮、低聚糖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调理肠胃、预防骨质疏松、防癌、溶栓等保健功效。详述了细菌型豆豉在生产工艺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细菌型豆豉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生产工艺 生理活性物质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发酵菌株的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华 沈立荣 +1 位作者 冯凤琴 李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2-214,共3页
为了明确细菌型豆豉发酵菌株的身份,首先采用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进行鉴定,接着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并根据芽孢杆菌属16S rDNA序列两端的保守性片段设计引物,然后用PCR方法扩增出16S rDNA部分序列,纯化、测序,最后经BLAST搜索进行序... 为了明确细菌型豆豉发酵菌株的身份,首先采用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进行鉴定,接着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并根据芽孢杆菌属16S rDNA序列两端的保守性片段设计引物,然后用PCR方法扩增出16S rDNA部分序列,纯化、测序,最后经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BBDC3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生理生化特征与枯草芽孢杆菌相符;扩增出的16S rDNA部分序列长为1344bp,与序列号为EF488171的枯草芽孢杆菌16S rDNA序列的相似度最高,为99%;系统进化树中,菌株BBDC3与枯草芽孢杆菌AB018487在同一分支。因此,菌株BBDC3属于枯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发酵菌株 鉴定 16S RDNA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细菌型豆豉溶栓酶的提取纯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征红 张炳文 庞庆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2-285,共4页
为深入开发利用中国传统发酵细菌型豆豉溶栓酶,对豆豉溶栓酶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确认了最佳的纯化条件:首先用饱和度75%的硫酸铵沉淀豆豉溶栓酶;然后利用DEAE-Sepharose FF(Diethylaminoethyl Sepharose Fast Flow,二乙基氨基... 为深入开发利用中国传统发酵细菌型豆豉溶栓酶,对豆豉溶栓酶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确认了最佳的纯化条件:首先用饱和度75%的硫酸铵沉淀豆豉溶栓酶;然后利用DEAE-Sepharose FF(Diethylaminoethyl Sepharose Fast Flow,二乙基氨基琼脂糖快速凝胶)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层析,优化的层析条件为用10 mmol/L 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n,三羟甲基氨基甲烷)-HCl(pH 8.7)作为上样缓冲液,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洗脱液为10 mmol/L Tris-HCl(pH 8.7)和0.6 mol/L NaCl,洗脱流速为1 mL/min;最后经过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G-75)凝胶过滤,得到纯化倍数为11.29倍的豆豉溶栓酶。利用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lamide gel electroresi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经纯化后的酶无杂蛋白,初步鉴定其分子量接近31 k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溶栓酶 提取纯化
下载PDF
提高细菌型豆豉纤溶酶活性的生产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涛 董开发 +1 位作者 尹召军 张凤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1,共5页
以用枯草芽孢杆菌DC-2为发酵菌株,以纤溶酶活性为指标,对提高细菌型豆豉的纤溶酶活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装料量、大豆含水量、种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够提高细菌型豆豉的关键... 以用枯草芽孢杆菌DC-2为发酵菌株,以纤溶酶活性为指标,对提高细菌型豆豉的纤溶酶活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装料量、大豆含水量、种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够提高细菌型豆豉的关键技术参数为:100L容器中装入含水量为80%的大豆40kg,然后添加2%葡萄糖,接入2%的种龄为24h的种子液,33℃培养72h。在此发酵条件下,豆豉浸提液的最大纤溶酶活力提高了270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纤溶酶 发酵
下载PDF
传统细菌型豆豉中优势菌株的蛋白酶酶活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华 沈立荣 +1 位作者 冯凤琴 李铎 《粮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0-183,共4页
对传统细菌型豆豉——八宝豆豉中的优势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用它们分别制曲,测定曲中蛋白酶的酶活。结果表明:优势菌株都来自于芽孢杆菌属,共有6种菌落形态;制曲48h时,13号菌株的酶活最高(133U/g曲),22号菌株的酶活最低(38... 对传统细菌型豆豉——八宝豆豉中的优势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用它们分别制曲,测定曲中蛋白酶的酶活。结果表明:优势菌株都来自于芽孢杆菌属,共有6种菌落形态;制曲48h时,13号菌株的酶活最高(133U/g曲),22号菌株的酶活最低(38U/g曲);制曲60h时,19号菌株的酶活最高(161U/g曲),24号菌株的酶活最低(37U/g曲);21~25号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优势菌株 蛋白酶酶活 制曲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中溶栓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永生 张炳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细菌型豆鼓———临沂豆鼓中含有与日本纳豆相似的具有溶栓活性的成分,该成分不耐热。本实验为利用豆鼓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溶栓活性 研究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中溶栓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永生 张炳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19,共2页
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细菌型豆豉——临沂豆豉中含有与日本纳豆相似的溶栓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春天自然发酵后未经洗曲的临沂细菌型豆豉的粗酶提取液溶栓活性最强;但该成分不耐热,在加工中应尽量保持较低温度。该实验... 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细菌型豆豉——临沂豆豉中含有与日本纳豆相似的溶栓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春天自然发酵后未经洗曲的临沂细菌型豆豉的粗酶提取液溶栓活性最强;但该成分不耐热,在加工中应尽量保持较低温度。该实验为利用豆豉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溶栓活性
下载PDF
细菌型豆豉激酶对小鼠尾静脉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炳文 蔺新英 刘晓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年第12期58-60,共3页
在小白鼠腰背部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溶液诱发小鼠尾静脉血栓,通过饲喂不同剂量的细菌型豆豉激酶来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溶栓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豆豉激酶对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血栓形成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趋势,随着灌胃剂量的增大,血栓形成... 在小白鼠腰背部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溶液诱发小鼠尾静脉血栓,通过饲喂不同剂量的细菌型豆豉激酶来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溶栓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豆豉激酶对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血栓形成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趋势,随着灌胃剂量的增大,血栓形成相对长度减小。这说明豆豉激酶对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激酶 小鼠血栓模 溶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