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予同与经今古文学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永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 周予同是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型学者,受五四时期重新审查一切古代典籍、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之学术思想体系的观念深刻影响,首次尝试对二千年的经学进行系统清理。经今古文学则不仅是其研究入手处,亦是其一生治学重点。其主要代表作《经今古文学》,辨析经学两大流派的异同、揭示两派演进脉络及原因、挖掘今文学的学术思想价值并探讨两派与其他学术的关系,在20世纪经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其最初研究虽带有今文学倾向,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提高,他逐渐摆脱了学派影响,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研究真正达到科学、客观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予同 经今古文学 进化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解释学解读
2
作者 曹洪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2-37,共6页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 从表面看来,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是对"经"的解释权之争,实际上这场争斗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的交锋。在解释学视域下对经今古文学之争进行观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解释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整体脉络。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在解释学思想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五经"是作"经学"的解读还是作"史学"的解读。这种对立体现了在经典解释实践中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亦即所谓"认识论断裂"。"认识论断裂"是普遍存在的解释学现象,它是解释活动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经古文学派的出现就证明了这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经常发生的断裂。随着经今文学派在汉初取得了统治地位,今文学家垄断了对"五经"的解释权。由于历代的解说陈陈相因,"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经今文学确实到了面临崩溃的地步。这时,经古文学派应运而生。它并不是对经今文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取代了"旧逻辑的位置",体现了在经典解释上的"彻底的非连续性和深刻的变化"。这种解释学意义上的断裂恰恰是经学历史——这是一个解释学历史——的重要成分,每一个"断裂"都构成了对"五经"所进行的解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今古文学 解释 解读
下载PDF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9-52,共4页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张涛东汉末年,反映官方意志的今文经学日趋衰微,今古文经学逐渐融合、统一。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在实践上基本完成了这一学术发展过程。而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平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乃是...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张涛东汉末年,反映官方意志的今文经学日趋衰微,今古文经学逐渐融合、统一。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在实践上基本完成了这一学术发展过程。而在理论上最早提出平息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乃是略晚于郑玄的荀悦。荀悦(公元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今古文学 今古文之争 思想 今文经 今古文之争 荀悦 文心雕龙 《申鉴》 郑玄 范文澜
下载PDF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0-29,19,共11页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 从出土简帛经书谈汉代的今古文学高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的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清末余波未尽。经今古文学争论的实质何在?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同,唯清末廖平在他的经学六变中谈论的最多,影响最广,以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今古文学 古文 今文经 《仪礼》 假借字 《周礼》 《诗经》 同音假借 《周易》 今文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 被引量:1
5
作者 陶礼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92-98,共7页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 《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陶礼天一、引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举洪纤,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论著的“成书之初祖”。在该书中刘勰从传统“经权”论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文学“通变”说。可以说,“通变”观是其结构全书的一条逻辑主线,“通”与“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春秋》 刘勰 经今古文学 《左传》 《公羊传》 今文 《说文解字》 董仲舒 古文
原文传递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6
作者 张纹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92,共6页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的标志,反映了广东儒学家试图集汉宋学、经今古文学之力以应对儒学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经今古文学 《五经》 广东近代儒
下载PDF
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 被引量:4
7
作者 成祖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构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儒学也在冲突中遂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即后世所谓的"今古文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儒 封建与郡县 今古文
下载PDF
《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简介
8
作者 张珊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114-114,共1页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丁晓强博士所著的《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从学风的演变入手,抓住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分析了汉宋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中西学之争的承续联系及...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丁晓强博士所著的《近世学风与毛泽东思想的起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一书从学风的演变入手,抓住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分析了汉宋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中西学之争的承续联系及其意义,从而在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了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运动脉搏,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起源 传统文化 动脉搏 经今古文学 陆王心 中国文化发展 汉宋 明末清初
下载PDF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留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80,共8页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 对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 ,人们常常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评判。以《春秋》三传为例 ,所谓师法家法只是表面上的水火不容 ,实际上却互相渗透 ,《左氏》也并非绝对不用《公羊》、《谷梁》之义。由于受时代的政治要求和思维定势的支配 ,古文学派使用的观点方法仍没有离开今文学家深求圣人“微言大义”的传统。而对于《左传》开启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的深远意义 ,汉代学者并未给以更多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左传 经今古文学 术史研究
下载PDF
西周三公辨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宫长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3-65,共3页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可靠的。古文学派称引“古《周礼》说”。“古《周礼》说”同于伪古文《尚书·周官》,伪《尚书·周官》所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十一字,则是真《尚书·周官》篇之逸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三公” 古文 今文 太傅 金景芳 西周金文 太师 经今古文学 历史文献
下载PDF
试论两汉察举制对历史文献发展的影响
11
作者 陈业新 《台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12-16,共5页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察举制的推行,促进了经学的繁荣和大规模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史学体例的创新和多种文体的形成。
关键词 察举制 历史文献 司马迁 古文 《史记》 经今古文学 今文经 《论语》 政论文 察举制度
下载PDF
今古分合与“国史”叙述:以柳诒徵、蒙文通为中心
12
作者 张凯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 在现代社会与学术语境中,调适儒学价值立场与客观经验,无疑是重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重要议题。柳诒徵、蒙文通的学术立场有着鲜明的经今古文学色彩,均注重发掘与转化传统经史之学,以“国史”重建学统,整合义理价值、经史传统与文明历程。双方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与经史关系等议题交涉颇多,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文化与古史,认定中国史学的功能以及义理与制度的抉择,取径有别。柳诒徵秉持儒家正统史观,倡导史术通贯经术,确立国性与文明主体;蒙文通建构儒史相资能动系统,提倡“义与制不相遗而后学明”。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学人创造性重建儒学与转化史学的多重取径,既可呈现近代学术流变的复杂面相与多元旨趣,又有助于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多元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蒙文通 经今古文学 经史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