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50
1
作者 许志琴 刘福来 +4 位作者 戚学祥 张泽明 杨经绥 曾令森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45-1760,共16页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 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地体 南苏鲁 SHRIMP U-PB测年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对罗迪尼亚超大陆事件的响应——GOSEN连接假设 被引量:34
2
作者 陆松年 相振群 +2 位作者 李怀坤 王惠初 初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96-1406,共11页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存在明显差异,那里没有十分强烈的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及裂解有关的热-构造事件的地质记录,因此对华北克拉通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联存在不同的推测。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存在明显差异,那里没有十分强烈的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及裂解有关的热-构造事件的地质记录,因此对华北克拉通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联存在不同的推测。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两侧新元古代碎屑岩地层中,从辽宁的榆树砬子群,经山东烟台蓬莱群至土门群,陆续测得众多具经典格林威尔期的碎屑锆石年龄。这一信息与西伯利亚东南缘上里菲碎屑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十分相似。这些碎屑锆石的时代均不是华北或西伯利亚本土所具有的特点,说明华北东缘、西伯利亚东南缘与劳伦大陆东南缘格林威尔造山带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根据这种推测,笔者等提出了劳伦大陆格林威尔造山带、西伯利亚东南缘和华北东部(GOSEN)连接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碎屑锆石年龄谱 罗迪尼亚超大陆 GOSEN连接
下载PDF
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晋宁运动和震旦系 被引量:61
3
作者 郝杰 翟明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云南晋宁地区即晋宁运动命名地的区域地质表明 ,晋宁运动指的是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的一次区域性造山运动 ,其大地构造性质和时代完全可以与国际上格林威尔造山运动进行对比 ,因此以下震旦统底界作为晋宁 (运动 )不整合面的认识有悖于命... 云南晋宁地区即晋宁运动命名地的区域地质表明 ,晋宁运动指的是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的一次区域性造山运动 ,其大地构造性质和时代完全可以与国际上格林威尔造山运动进行对比 ,因此以下震旦统底界作为晋宁 (运动 )不整合面的认识有悖于命名地的地质事实 ,也违反了不整合面地质意义的判定原则。扬子、塔里木等陆块的晋宁期造山作用记录表明 ,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它们作为小型陆块被包裹在格林威尔造山带之中 ;而华北陆块可能属于西伯利亚大陆的一部分参与了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新元古代早期 ,扬子陆块周缘地段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标志着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开始。其中 ,大部分的裂谷在莲沱期泛海侵沉积之前就已夭折 ,仅有边缘区的一些裂谷发展成裂陷槽或洋盆。因此 ,在扬子陆块莲沱期泛海侵沉积在区域上高角度不整合沉积在晋宁期夷平面之上 ,在局部地段平行或小角度不整合沉积在夭折的裂谷沉积之上 ,而在裂陷槽和大陆边缘区则为连续沉积。考虑到国际晚前寒武纪研究的趋势 ,本文建议将传统的震旦系予以解体 :提出震旦系 (纪 )应只含灯影组 (期 )和陡山沱组 (期 ) ,对应国际地层指南中的新元古Ⅲ纪代 ;建立独立的南华冰纪和扬子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宁运动 震旦系 区域地质 造山运动 罗迪尼亚超大陆
下载PDF
罗迪尼亚—冈瓦纳古陆演化中的东南极陆块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小汉 赵越 +3 位作者 仝来喜 任留东 刘晓春 俞良军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2年第4期35-40,共6页
冈瓦纳古陆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 ,而东南极又成为冈瓦纳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与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 ,中国科学家成为国际上最早一批阐明冈瓦纳古陆 ,特别是东冈瓦纳陆块形成于 5亿年前的“泛非”期构... 冈瓦纳古陆的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 ,而东南极又成为冈瓦纳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质考察与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 ,中国科学家成为国际上最早一批阐明冈瓦纳古陆 ,特别是东冈瓦纳陆块形成于 5亿年前的“泛非”期构造运动的科学家。通过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质调查 ,查明格罗夫山主要出露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深变质岩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紫苏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属铝质A型深成岩系列 ,而长英质和镁铁质麻粒岩则来自岛弧、洋岛和洋中脊环境的表壳岩系列。测区以低角度面理构造为主 ,局部出现强剪切变形带。韧性变形可分为 3个阶段 :D1与前泛非期的构造事件有关 ,D2 相应于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D3 则可能反映泛非期造山作用后期的伸展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多显示为简单的区域性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但镁铁质麻粒岩可鉴别出 3个阶段 :M1的温压条件为 80 0℃ ,9.3× 10 5Pa ;M2 为 80 0 - 810℃ ,6 .4×10 5Pa ;M3 仅 6 5 0℃。代表性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 Pb的离子探针分析显示峰期变质年龄集中于5 2 9± 14Ma ,花岗岩侵位年龄 5 34± 5Ma ,细晶岩脉年龄 5 0 1± 7Ma ,属于“泛非”期构造热事件。这些地质新证据显示在东南极内陆存在着一条从普里兹湾、格罗夫山到南查尔斯王子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陆块 东南极地盾 格罗夫山 泛非期构造事件 冈瓦纳古陆 拼合 罗迪尼亚 陆块演化
下载PDF
从罗迪尼亚到冈瓦纳超大陆——对新元古代超大陆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82
5
作者 陆松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概略介绍了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简要总结了中国中部年轻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区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和嗣后所发生的裂解地质记录的特征和时代 ,指出中国新元古代重大热构造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滞后... 概略介绍了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简要总结了中国中部年轻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区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和嗣后所发生的裂解地质记录的特征和时代 ,指出中国新元古代重大热构造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滞后于北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 ,二者不是同一时代。同时根据中国西部已获得的不少 60 0~ 5 0 0Ma之间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强调不应忽视泛非期超大陆事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影响。在研究中国大陆新元古代地质时 ,应通过比较大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 ,重视全球构造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罗迪尼亚 冈瓦纳 超大陆 中国古大陆 造山带 热-构造事件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康滇地轴新元古代成矿作用与罗迪尼亚超大陆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红军 李巨初 薛钧月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康滇地轴在元古代时期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床,研究表明,该时期的金属矿床形成与晋宁运动密切相关。近几年许多研究数据显示,康滇地轴在元古代地层中所形成的铜、铁、金和铀矿床大多集中在700~900Ma之间,与罗迪尼亚超大陆事件发生的时间... 康滇地轴在元古代时期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床,研究表明,该时期的金属矿床形成与晋宁运动密切相关。近几年许多研究数据显示,康滇地轴在元古代地层中所形成的铜、铁、金和铀矿床大多集中在700~900Ma之间,与罗迪尼亚超大陆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该时期的碰撞构造环境、花岗岩侵入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都与陆内板块俯冲作用和伸展作用关系密切。试图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沉积-构造环境方面,探讨该时期的金属成矿作用对板块构造地质事件的响应,并探讨铀成矿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滇地轴 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 金属成矿作用 铀矿化
下载PDF
元古宙罗迪尼亚(Rodinia)泛大陆的重建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江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35-243,共9页
详细评述了罗迪尼亚泛大陆研究的新进展,表明罗迪尼亚泛大陆约存在于105~070Ga期间,于070Ga左右裂解。中国华南陆块在中元古代晚期的罗迪尼亚拼贴期间可能处于澳大利亚克拉通和劳亚(Laurentia)陆块之... 详细评述了罗迪尼亚泛大陆研究的新进展,表明罗迪尼亚泛大陆约存在于105~070Ga期间,于070Ga左右裂解。中国华南陆块在中元古代晚期的罗迪尼亚拼贴期间可能处于澳大利亚克拉通和劳亚(Laurentia)陆块之间。在070Ga左右的罗迪尼亚泛大陆裂解时,中国华南陆块(包括扬子和江南古陆)从其它陆块上分离出来。华南陆块是连接澳大利亚东南极陆块和劳亚大陆的纽带。全球罗迪尼亚泛大陆的重建研究是自1991年以来在大陆增生和板块构造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正在执行中的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将为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罗迪尼亚泛大陆假说提供科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迪尼亚泛大陆 古板块重建 泛大陆裂解 元古宙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下古生界碎屑锆石定年: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在华北遗留的痕迹?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晓杰 陈煜嵩 +2 位作者 刘正宏 徐仲元 沙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57-1869,共13页
超大陆演化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北克拉通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联系对反演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中段的原划分为辽河群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沉积建造。这套沉积建... 超大陆演化是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华北克拉通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联系对反演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中段的原划分为辽河群地层中首次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沉积建造。这套沉积建造与华北克拉通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早古生代沉积并不一致,以发育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我们对2件细砂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2件样品的最小年龄分别为~482Ma和~498Ma,反映了它们的最大沉积时代。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介于1600~500Ma,缺乏亲华北的物源信息,表明它们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之外。2件样品年龄谱中最重要的峰值出现在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表明华北克拉通曾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存在联系。格林威尔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罗迪尼亚超大陆时期波罗地古陆物质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再循环;泛非期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东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辽东 冈瓦纳 罗迪尼亚 碎屑锆石
下载PDF
东南极Windmill群岛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相关构造热事件的时代:来自Bailey半岛镁铁质片麻岩和淡色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约束
9
作者 王彦斌 王浩 +3 位作者 任留东 焦永艳 仝来喜 Ian S WILLIAMS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782,共15页
东南极Windmill群岛变质杂岩经历的变质和岩浆事件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在时间上相对应,并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拼合有关。Windmill群岛Bailey半岛的镁铁质片麻岩(角闪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磁铁矿-锆... 东南极Windmill群岛变质杂岩经历的变质和岩浆事件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在时间上相对应,并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拼合有关。Windmill群岛Bailey半岛的镁铁质片麻岩(角闪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磁铁矿-锆石)被认为具有较早的形成年龄,其中还出露属于正片麻岩的淡色片麻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锆石)。对这两种片麻岩中的锆石分别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首次获得该区镁铁质片麻岩锆石核部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1403±28 Ma,该年龄记录了本区中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这是Windmill群岛地区记录的最早一期岩浆事件,可能受到了东部莫森大陆(Mawson Continent)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铁镁质片麻岩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为1318±34 Ma,则记录了早期构造热事件。淡色片麻岩中锆石核部年龄为1257±51 Ma,与Bailey半岛的片麻状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侵位年龄一致,共同记录了该区的一期岩浆活动。淡色片麻岩中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为1197±26 Ma,记录了晚期的变质事件。这些新的年龄数据强烈支持1375~1151 Ma期间东南极Windmill群岛与西澳大利亚Albany-Fraser造山带相连接的构造模型,同时也为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镁铁质片麻岩 淡色片麻岩 Windmill群岛 东南极 罗迪尼亚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带多斯变质作用及其对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重建的启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08-1818,共11页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一条经受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影响的多相变质带,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密切相关。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普里兹带中的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并经历了>970Ma...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一条经受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影响的多相变质带,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密切相关。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普里兹带中的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并经历了>970Ma和930~900Ma两个演化阶段(期),变质条件达到相对高温高压的麻粒岩相。格林维尔期造山作用起始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下的岩浆增生,最后发展到陆陆碰撞,从而使印度、东南极西陆块和非洲的卡拉哈里克拉通拼合在一起,构成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普里兹带中的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并不象前人认为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达到高压麻粒岩相,并具有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格林维尔期变质先驱的普遍存在说明泛非期碰撞造山事件主要叠加在印度-南极陆块东缘的基底杂岩之上,所以其主缝合线的位置应该在现今普里兹带的东南方向,并可能向南极内陆延伸到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对不同类型岩石的精细定年揭示,普里兹带中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从570Ma一直持续到490Ma,这与东非造山带的晚期碰撞阶段大致相吻合。因此,冈瓦纳超大陆的最后拼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的近于同期碰撞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带 高级变质作用 罗迪尼亚超大陆 冈瓦纳 超大陆重建 启示 East Antarctica GRANULITE facies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麻粒岩相 泛非期 tectonic evolution 造山作用 碰撞造山事件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印度 活动大陆边缘 during
下载PDF
IGCP440“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与裂解”项目2003年度工作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S.彼萨列夫斯基 宫晓华 杨春亮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借助于最新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和航空地球物理资料,对全球各地原属于罗迪尼亚大陆组成单元的构造环境、地质事件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成因模式。认为东欧克拉通在1.7~0.9 Ga 有复杂的演化历史;... 借助于最新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和航空地球物理资料,对全球各地原属于罗迪尼亚大陆组成单元的构造环境、地质事件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成因模式。认为东欧克拉通在1.7~0.9 Ga 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一个新的劳仑古陆和西伯利亚的重建发生在1 050~1 000 Ma;中、新元古代南美洲造山拼贴的岩石构造历程构成南美陆台的西部边界;非洲克拉通是古元古代/太古宙陆块汇聚收敛的结果;东南极的一部分在中元古时期附属于非洲南部;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长英质岩浆事件构成了罗迪尼亚大陆的西部边缘;前格林威尔时期的劳仑古陆已被确定为古元古代末期的一个主要大陆;在罗迪尼亚大陆中,华南可能位于劳仑古陆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之间;塔里木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相连接或邻近。据此检验了关于Pisarevsky提出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新模式。新模式提出初始裂解是沿着劳仑古陆的西部边缘,与大西洋北部相类似。同时认为一些大陆(印度、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可能不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迪尼亚超大陆 劳仑古陆 汇聚与裂解 模式
下载PDF
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在华南陆块北缘的镁铁质岩浆岩记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少兵 吴鹏 郑永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57-4166,共10页
超大陆的聚合必然伴随着从大洋俯冲、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等一系列板块汇聚和造山过程,这些不同阶段的俯冲和汇聚过程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岩浆岩记录.华南陆块是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有格林维尔期... 超大陆的聚合必然伴随着从大洋俯冲、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等一系列板块汇聚和造山过程,这些不同阶段的俯冲和汇聚过程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岩浆岩记录.华南陆块是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有格林维尔期洋壳俯冲及其伴随的壳幔相互作用.总结了华南陆块北缘记录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不同阶段发生的岩浆活动,比较了其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它们对应的构造环境.华南陆块北缘900~950 Ma的岩浆活动产物以镁铁质岩浆岩为主,伴随有少量斜长花岗岩,为洋壳俯冲作用的产物.当洋壳俯冲到大陆边缘之下形成安第斯型俯冲带,古老陆源沉积物也被携带进入俯冲带,由此部分熔融产生的含水熔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极度富集的造山带岩石圈地幔,其在新元古代中期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具有极负锆石εHf(t)值的镁铁质岩浆岩.因此,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地幔楔被交代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交代岩,其中一部分在俯冲阶段就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洋弧或大陆弧镁铁质岩浆岩,另一部分在俯冲之后由于大陆裂断引起造山带岩石圈拉张使其与上覆地壳一起部分熔融形成双峰式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陆块 罗迪尼亚超大陆 超大陆聚合 洋壳俯冲 地幔交代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华南东部元古代构造格局及其古位置重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岳军 舒良树 +4 位作者 张玉芝 CAWOOD APeter 钱鑫 甘成势 汪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共25页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 包括扬子、华夏和琼西南诸多块体的华南东部保存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有关的丰富地质记录,是理解东亚前寒武纪动力学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琼西南、扬子东部和华夏陆块元古代地层和岩浆记录,分析并综述了华南东部地区元古代构造过程及其在超大陆的古位置。研究表明,琼西南地块在中元古代(~1.45 Ga)时期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内部的非造山裂谷环境,经历了~1.05 Ga的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其与扬子西南缘关系紧密,在~1.30~1.05 Ga期间,可能作为中元古代Albany-Fraser造山带的一部分。华夏和扬子东部在新元古代早期显示差异的地质特征,两者因古华南洋而分隔。江山-绍兴缝合带以东的华夏陆块发育εHf(t)值为负的~1.0~0.9 Ga长英质火山岩,与江-绍缝合带之西的扬子陆块同期具正εHf(t)值的双溪坞弧迥然不同,他们很可能是响应于原高止大洋俯冲而作为早新元古代(~1.0~0.9 Ga)原华夏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怀玉和江南地区广泛发育~870~830 Ma的火成岩(集中在850~830 Ma),其碎屑岩含~860~83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980 Ma锆石颗粒较少。相反华夏陆块较少发育同期火成岩,碎屑岩中~980 Ma碎屑锆石丰富而~860~830 Ma碎屑锆石少见。以裂谷环境为其成因性质的~820~750 Ma板溪群、沥口群和马面山群及同期火成岩广泛见于华夏和怀玉地块及江南造山带,并以角度不整合经沧水铺群和骆家门砾岩与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分割,自此使之进入相对稳定的板内沉积演化期。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早期(~1.0~0.9 Ga)在华夏内部武夷-云开一线发育了与印度Eastern Ghats造山带走向相接的增生造山带,同时在扬子与华夏陆块之间发育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该大洋向西持续俯冲形成了长寿命的新元古代(~0.97~0.83 Ga)华南沟-弧系统,相继形成了~0.98~0.88 Ga的双溪坞洋内弧,~0.87~0.83 Ga怀玉大陆弧及~0.87~0.83 Ga的江南陆内弧后盆地,可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外缘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德里造山带相对比。该系统内双溪坞洋内弧盆在~0.87 Ga关闭而转入~0.87~0.83 Ga的怀玉-江南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进而于~830~810 Ma由扬子和华夏陆块沿江南造山带拼合而成古华南陆块,自810 Ma之后由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及大规模后造山裂谷作用,造就了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和同期双峰式火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代构造格局 哥伦比亚内部 罗迪尼亚外缘 古华南洋 扬子-华夏陆块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北缘早新元古代俯冲增生过程的岩浆记录
14
作者 吴鹏 张少兵 +3 位作者 郑永飞 张小菊 徐争启 施泽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和岩石学成因、并探讨了不同阶段岩浆记录所对应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扬子陆块西北缘约1.0~0.9 Ga岩石具有与新生岛弧岩浆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不相容元素的含量略低于大陆弧,并且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和略低于地幔值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指示约1.0~0.9 Ga岩浆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相比之下,约0.9~0.83 Ga岩浆岩具有与平均上地壳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且具有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锆石δ^(18)O值与地幔值相当或略高,指示其可能形成于大陆弧环境。此外,镁铁质岩石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随年龄的长期变化趋势揭示了地幔源区性质周期性地富集和亏损,这可能是由于俯冲带间歇性地前进和后撤引起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的不断交替所致。本文结果为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俯冲增生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活动大陆边缘弧 早新元古代 罗迪尼亚 扬子陆块 华南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凉城基性岩墙成因及古地理的重建意义
15
作者 连光辉 任云伟 +1 位作者 施建荣 徐仲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5-1314,共20页
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凉城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的意义,本研究借助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凉城桃花沟岩墙开展了系统研究... 为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凉城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的意义,本研究借助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LA-MC-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凉城桃花沟岩墙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凉城桃花沟岩墙为新元古代早期(903±15 Ma)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归属拉斑岩石系列,具有较高的TFeO(12.78%~16.30%)及TiO2(2.59%~3.31%)含量、较低的MgO(2.87%~3.83%)、Cr(32.7×10^(-6)~42.0×10^(-6))、Ni(11.6×10^(-6)~14.5×10^(-6))含量及Mg^(#)值(29~38),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Pb、Zr及Hf元素,亏损Ba、Sr、Nb、Ta、Ti及Eu(Eu/Eu*=0.74~0.83)元素。锆石原位εHf(t)范围为2.4~13.4,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范围为1357~892 Ma。综合研究显示,凉城桃花沟岩墙形成于陆内裂谷构造背景,母岩浆来源于较深(~80 km)的软流圈地幔,并且源区有辉石岩组分参与;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铁钛氧化物及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并遭受了地壳混染作用的影响。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作用记录了从陆内裂谷向大陆裂解的转换过程。地质及古地磁资料支持新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与劳伦古陆相邻,其是否与圣弗朗西斯科-刚果克拉通相邻需要更多古地磁证据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早期 基性岩墙 华北克拉通 陆内裂谷 罗迪尼亚超大陆 古地理重建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神农架群锆石和斜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0
16
作者 李怀坤 张传林 +5 位作者 相振群 陆松年 张健 耿建珍 瞿乐生 王志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3-697,共25页
出露于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的神农架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部被青白口系马槽园群不整合覆盖。本文报导了神农架群砂屑白云岩、凝灰岩及侵入神农架群中的基性岩墙锆石及斜锆石U-Pb年龄。测年表明,神农架群下部大岩... 出露于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的神农架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部被青白口系马槽园群不整合覆盖。本文报导了神农架群砂屑白云岩、凝灰岩及侵入神农架群中的基性岩墙锆石及斜锆石U-Pb年龄。测年表明,神农架群下部大岩坪组碎屑锆石在1.4Ga、1.8Ga、2.0Ga、2.7Ga出现统计峰值;神农架群野马河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1220Ma;侵入于石槽河组的基性岩墙斜锆石及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15Ma和1083Ma。根据新的测年结果,结合区域地质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可以将神农架群的沉积时代严格限定在1.4~1.1Ga之间,并推测神农架群碎屑物主体来自扬子克拉通古老基底,另有部分碎屑物质可能来自华夏地块或劳伦的前寒武纪基底;(2)神农架群和马槽园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大致确定在1.1~1.0Ga之间,这一不整合面可能代表了扬子与华夏之间最早发生拼合的构造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的构造响应;(3)侵入于石槽河组的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1115~1083Ma,这一期基性岩侵入事件在劳伦、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南极洲都有记录。神农架地区的这一时期基性岩侵入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的产物还是和该时期全球性的超级地幔柱有关尚需要进一步研究;(4)神农架群沉积时代的确定,为建立我国1.4~1.1Ga期间的标准地层剖面提供了可能的候选剖面。(5)神农架群大岩坪组~1.45Ga碎屑锆石年龄峰为华夏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位于劳伦和南极之间的观点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神农架群 锆石和斜锆石U-Pb定年 罗迪尼亚超大陆 哥伦比亚超大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南华纪裂谷体系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勇 陈才 +3 位作者 冯晓军 张亮 曾昌民 范秋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5-832,共8页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西南地区发现南华纪裂谷体系。该裂谷平面上呈NW-SE走向的长条状,长约450km,宽约70~110km。剖面上为一箕状盆地,西南边界为一大型正断层,是裂谷沉积的同沉积断层,裂谷沉积向西南逐渐加厚,向东北逐渐减...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西南地区发现南华纪裂谷体系。该裂谷平面上呈NW-SE走向的长条状,长约450km,宽约70~110km。剖面上为一箕状盆地,西南边界为一大型正断层,是裂谷沉积的同沉积断层,裂谷沉积向西南逐渐加厚,向东北逐渐减薄,沉积中心靠近裂谷的西南边界,构成一大型半地堑构造。其中,南华系是一套典型的生长地层,是裂谷沉积的主体;震旦系为裂谷晚期-后裂谷期沉积。塔西南南华纪裂谷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油气勘探价值非常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南华纪 裂谷 罗迪尼亚超大陆 半地堑
下载PDF
华南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从造山运动到陆内裂谷 被引量:125
18
作者 李献华 王选策 +1 位作者 李武显 李正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2-398,共17页
华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岩,深入了解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成因对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在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演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们在系统分析华南新元... 华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岩,深入了解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成因对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在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演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们在系统分析华南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玄武质岩石的原始熔体成分和熔体温度,探讨其地幔源区的组成和热结构,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新的约束;结合近期发表的各种地质观察资料和玄武质岩石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华南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从造山运动到陆内裂谷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玄武质岩石 四堡造山运动 板内裂谷 地幔柱 华南 罗迪尼亚超大陆
下载PDF
华南加里东期相关地块及其汇聚过程探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运黎 周小进 +1 位作者 廖宗庭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5,共7页
从华南加里东期相关地块的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出发,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加里东期,华南的湘桂、赣南、云开、浙闽、保山、腾冲等地块及扬子陆块均与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裂解有关,这些裂解地块在早古生代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背景下发生聚合... 从华南加里东期相关地块的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出发,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加里东期,华南的湘桂、赣南、云开、浙闽、保山、腾冲等地块及扬子陆块均与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裂解有关,这些裂解地块在早古生代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背景下发生聚合和碰撞拼贴,产生多期不同性质的加里东构造运动,而且此次地块碰撞拼贴具有软碰撞性质,主要表现为在地块碰撞的前锋带形成大陆边缘隆起和发育碰撞花岗岩,并在碰撞地块的前后缘有残留海盆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地块来源 罗迪尼亚大陆裂解 地块聚合 华南
下载PDF
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吕林素 毛景文 +4 位作者 刘珺 陈刚 张作衡 谢桂青 王瑞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7-416,共20页
岩浆硫化物矿床已成为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与裂解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Rodinia研究的深入。最新的SHRIMP锆石U-Pb法和硫... 岩浆硫化物矿床已成为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与裂解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Rodinia研究的深入。最新的SHRIMP锆石U-Pb法和硫化物矿石Re-Os法定年结果表明,宝坛、煎茶岭、冷水箐和金川Ni—Cu-(P(正)硫化物矿床均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1000-800Ma),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成矿时代依次变新,即从宝坛(982±21)Ma→煎茶岭(878±27)Ma→冷水箐(约800Ma)→金川(833±35)Ma,而矿床规模从宝坛中型Ni-Cu-Co-(PGE)矿床→煎茶岭大型Ni—Co矿床→冷水箐中型Ni-Cu-(PGE)矿床→金川超大型Ni—Cu-Cp(PGE)矿床,这些矿床均处于克拉通边缘,即扬子克拉通南缘、北缘和西缘以及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中国新元古代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按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划分为桂北、勉略宁、盐芦和龙首山等4个成矿带,且它们的形成均与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与裂解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 新元古代 地球动力学背景 罗迪尼亚超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