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尿激酶原经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作者 陈进业 郑时康 +5 位作者 路飞 刘茜 罗荣 王凯 张茜茜 贾恩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3期47-50,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急性DVT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0例急性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编号法将其分为参照... 目的研究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急性DVT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60例急性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编号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及试验组,各8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与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在此基础上,参照组接受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试验组接受rhPro-UK经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肢腿围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5%,高于参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肺栓塞、出血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患肢大腿、小腿腿围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TS总发生率为17.50%,低于参照组的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Pro-UK经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佳,且能改善患肢肿胀情况,降低PTS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置管溶栓
下载PDF
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陈明朗 江谋应 +3 位作者 金涛 严雄 陈付文 丁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53-356,36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n=38,采用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组(n=3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n=38,采用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组(n=38,采用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治疗后7d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及凝血功能指标,评估临床疗效与血栓清除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健患侧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且介入组患者均小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介入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药物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LDVT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血清清除效果,并可缩短溶栓时间,提高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导管取栓 置管溶栓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莫窕梅 《内科》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组和重建组,每组20例。球囊组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组和重建组,每组20例。球囊组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重建组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比较两组临床满意度、有效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血管有效通畅率。结果球囊组的临床满意度高于重建组,平均住院日短于重建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重建组(均P<0.05)。两组有效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血管有效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球囊组血管有效通畅率低于重建组(P<0.05)。结论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相比,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AVF急性血栓闭塞患者临床满意度高,具有创伤小、保存原有吻合口和血管资源的优点,但其血管远期通畅率差,且住院费用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急性血栓闭塞 超声 球囊扩张 置管溶栓 动静脉内瘘重建术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513-1518,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1.06±0.61)、(1.04±0.51)cm,均低于对照组[(1.48±0.89)、(1.32±0.6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下15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肢消肿,增加深静脉通畅率,有助于保护静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置管溶栓 尿激酶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3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慧琳 刘丽萍 +2 位作者 赵渝 李凤贺 邓佳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17例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临床疗效将其分为显效组(n=67)、有效组(n=214)、无效组(...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17例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临床疗效将其分为显效组(n=67)、有效组(n=214)、无效组(n=36)。收集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诊疗相关信息,分析其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病程、机械血栓清除术、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支架植入均是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期或亚急性期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病程、机械血栓清除术、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支架植入均是下肢DVT置管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与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中期疗效对比
6
作者 曾凡祎 潘升权 +2 位作者 龙海灯 殷世武 崔建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91-194,242,共5页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置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MT组(n=37)和CDT组...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置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MT组(n=37)和CDT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尿激酶使用量、溶栓时间,术后出血、血红蛋白尿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短于CDT组患者,尿激酶使量明显小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尿、出血/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MT组患者血栓完全清除率、血栓大部分清除率均高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PTS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MT组患者无PTS、轻度PTS比例均小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与CDT血栓清除率相似,PMT在避免短中期发生PTS方面更有优势,PMT溶栓时间短,溶栓药物使用剂量小,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置管溶栓 深静脉血栓 疗效
下载PDF
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合并血管狭窄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丁玲华 吴军 +3 位作者 王天义 谢明媚 吴腾南 严雄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48-751,共4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合并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动静脉内瘘闭塞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溶栓组(n=32,采用置管...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合并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动静脉内瘘闭塞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溶栓组(n=32,采用置管溶栓治疗)和手术组(n=38,采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48、72 h内瘘开通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段内径与血流量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4、48、72 h,手术组患者内瘘开通率均高于溶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再次造瘘率为15.79%(6/38),低于溶栓组患者的65.63%(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狭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手术组患者狭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高于溶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5/38),与溶栓组患者的28.13%(9/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合并血管狭窄可提高内瘘再通率,降低再次造瘘率,有效扩张狭窄血管内径,提高狭窄血管血流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管狭窄 置管溶栓 球囊成形术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D、F1+2、P-selectin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彬 张铠 +1 位作者 王杰 陈新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 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置管溶栓前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86例急性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置管溶栓术,术后12个月以门诊形式进行随访,4例失访,共182例完成术后随访。根据术后12个月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分为PTS组(n=27)、非PTS组(n=155),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Logistic分析PT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浆D-D、F1+2、P-selectin预测PTS发生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对PTS的影响。结果 PTS组年龄、BMI、静脉通畅评分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高于非PTS组(P <0.05);Logistic显示:BMI及溶栓后1周、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是急性DVT患者发生PTS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PTS效能明显优于溶栓后1周D-D、F1+2、P-selectin联合预测效能;溶栓后1个月血浆D-D、F1+2、P-selectin高表达患者发生PTS风险是低表达的4.211、2.550、3.189倍。结论 急性DVT患者置管溶栓后血浆D-D、F1+2、P-selectin表达升高,其联合预测患者发生PTS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D-D F1+2 P-SELECTIN
下载PDF
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9
作者 黄扬杰 王亮 +1 位作者 何天敏 罗滨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6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究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23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多种腔内... 目的:探究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23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给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试验组给予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相关指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疼痛程度及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及血流量、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峰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踝肱指数、足趾血氧饱和度及足部皮温、血管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下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开通率高于参照组,支架植入率及截肢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术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优化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能减少支架植入,降低截肢风险,缩短康复周期,其整体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溶栓 多种腔内介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
10
作者 袁克芳 孙莎 +1 位作者 刘秩硕 焦亚彬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均分为联合组(置管溶栓术+支架置入)和溶栓组(置管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均分为联合组(置管溶栓术+支架置入)和溶栓组(置管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PTS)、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静脉畅通率高于溶栓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联合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年,联合组发生PTS程度低于溶栓组(P<0.05)。治疗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置入能更有效地再通急性下肢DVT患者静脉,降低PT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入术 置管溶栓 急性下肢DVT 静脉畅通 血栓后综合征
下载PDF
替奈普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田中 袁福康 田志龙 《中国医药》 2024年第9期1366-1370,共5页
目的观察替奈普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置管溶栓术(CDT)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基于不同的疗法将患者归为联合组(50例... 目的观察替奈普酶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置管溶栓术(CDT)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基于不同的疗法将患者归为联合组(50例)和尿激酶组(54例)。评价2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分级、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联合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小于尿激酶组,术后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均大于尿激酶组[(1.6±1.0)分比(2.3±1.1)分、(79±13)%比(68±15)%、(73±12)%比(6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栓清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少于/短于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尿激酶相比,替奈普酶辅助尿激酶进行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近期溶栓效果肯定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替奈普酶 尿激酶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梗死的体会
12
作者 杨志 王家兴 +5 位作者 张杰 杨林 张贯博 李刚 李金凇 蒋世界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梗死(A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方法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1例诊断为ARI并使用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梗死(A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方法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1例诊断为ARI并使用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者入院时表现为腹痛7例、腰痛5例、恶心5例。所有患者接受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溶栓后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可见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均恢复通畅,术后1个月患者返院复查肾动脉CTA显示11例患者肾动脉及分支血管、脾动脉分支血管均通畅,检测D2聚体均恢复至正常水平(<0.5 mg/L)。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未再出现入院时症状,复查彩超或CTA见肾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采用导管抽吸配合置管溶栓处理肾动脉内血栓导致的ARI,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梗死 房颤 置管溶栓 血栓抽吸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术后并发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武鑫 杨涛 田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901-906,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置管溶栓术(CDT)后发生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CDT治疗的105例下肢...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置管溶栓术(CDT)后发生重度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CDT治疗的10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度PTS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n=25)和未发生组(n=80),分析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PTS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静脉曲张、滤器类别、DVT分型、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曲张、混合型DVT、年龄﹥60岁、糖尿病、植入永久型滤器均是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720,95%CI:0.609~0.83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年龄﹥60岁、合并静脉曲张、植入永久型滤器、混合型DVT、合并糖尿病均是下肢DVT患者CDT治疗后发生重度PTS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适用性较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测模型
下载PDF
D-二聚体监测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疗效判断的意义
14
作者 刘瑶 《系统医学》 2024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采取D-二聚体监测对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如东县中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 目的分析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采取D-二聚体监测对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如东县中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置管溶栓治疗。对比两组D-二聚体指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7 d,观察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依次为(68.14±2.13)、(70.71±2.29)、(75.76±2.01)、(71.58±2.37)、(61.24±2.22)、(52.21±2.56)、(28.22±2.01)mg/L,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11、48.766、49.042、49.693、58.197、40.223、13.706,P均<0.05)。治疗后第8天,两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4.63±1.42)分]比对照组更低,静脉通畅率[(62.98±14.26)%]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D-二聚体监测方式,能够较为准确评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疗效判断
下载PDF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与置管溶栓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15
作者 杨明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IVSI)术与CDT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近期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3—2023-03鹿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IVCS并下肢A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联合髂股静脉支架植入(IVSI)术与CDT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的近期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3—2023-03鹿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IVCS并下肢A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DT组和CDT联合IVSI组(IVSI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栓清除率分级、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每组50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I组的血栓清除率分级优于CDT组,复发率低于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时,IVSI组患者的CRP、IL-6水平高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VCS合并下肢ADVT患者予以CDT联合IVSI治疗,可提高血栓清除率,降低血栓复发率,安全性良好,但可增强机体的炎症反应,术后需加强抗凝、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研究
16
作者 向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29-0032,共4页
回顾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不同入路置管溶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2.7-2023.7,所有患者均患急性下肢股腘静脉血栓,样本共计64例。依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择腘静脉/小隐静脉入路,实验组选择经... 回顾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不同入路置管溶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2.7-2023.7,所有患者均患急性下肢股腘静脉血栓,样本共计64例。依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择腘静脉/小隐静脉入路,实验组选择经胫后静脉入路,观察两组患者在置管用时、溶栓时间、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和舒适度上的差异。结果 经胫后静脉入路的实验组的置管用时、溶栓时间以及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其静脉通畅改善率和舒适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肢股腘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能够缩短置管、溶栓的用时,提高其静脉通畅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溶栓 不同穿刺入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23
17
作者 薛清泉 胡骥琼 +3 位作者 司春强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置管溶栓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与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方灿军 潘力生 +5 位作者 丁振 聂宗杰 查振平 邱海军 梅文俊 汪文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小隐静脉 腘静脉 置管溶栓
下载PDF
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景阳 丁萌 +3 位作者 付久园 肖艳平 陈向华 张青云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 目的:观察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与单纯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34例产后合并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单纯抗凝组和介入治疗组,其中单纯抗凝组23例,介入治疗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6~14个月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与单纯抗凝组比较,介入治疗组Villalta评分及各等级例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 置管溶栓 抗凝
下载PDF
系统抗凝、置管溶栓与血栓切除治疗急性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俊 司小毛 +3 位作者 查斌山 谢文涛 仇鹏 朱化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4472-4475,共4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4年1月发表的关于SA、ST、CDT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应用Meta分析评价早期血管再通率、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血管反流(VR)率、管腔堵塞(VO)率等相关指标。结果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626例患者。早期血管再通率:CDT组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1,95% CI:1.93~10.98,P<0.05);ST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4,95% CI:0.49~13.24,P>0.05);术后 PTS发生率:CDT 组低于SA组(OR=0.18,95% CI:0.07~0.43,P<0.05),ST组低于SA组(OR=0.50,95% CI:0.28~0.87,P<0.05);术后 VR发生率:CDT 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9~1.01)、ST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7~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O发生率:CDT组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 CI:0.11~0.34,P<0.05),ST 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0.72~3.26,P>0.05)。结论 CDT治疗AIFDVT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SA。关于远期疗效, ST、CDT较传统SA均能有效降低PTS发生率,且CDT还能降低血管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髂股静脉 抗凝 置管溶栓 血栓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