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 被引量:38
1
作者 杨晓燕 夏正楷 +1 位作者 崔之久 叶茂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461,共7页
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和单一型遗址(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 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和单一型遗址(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官亭盆地 考古遗存 环境背景 堆积形态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高蒙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94-100,共7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实物史料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本文则提出了遗存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以期更加准确地揭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质。对遗存的界定和辨义使遗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研究遗存的三个阶...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实物史料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本文则提出了遗存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以期更加准确地揭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质。对遗存的界定和辨义使遗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研究遗存的三个阶段性过程,以及收集、整理和解释遗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考古遗存 过程 方法
下载PDF
近期考古遗存视域下的湖湘文化地位辨正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金明 《船山学刊》 2018年第3期53-59,共7页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湖湘大地是"蛮荒之地",湖湘文化是"舶来文化"。但最近30年的考古挖掘及其遗存研究,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湖南和湖湘文化的基本认识:湖湘大地不仅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源头,...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湖湘大地是"蛮荒之地",湖湘文化是"舶来文化"。但最近30年的考古挖掘及其遗存研究,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湖南和湖湘文化的基本认识:湖湘大地不仅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源头,世界农耕文化的源地,世界最古老陶器文化和城池文化之源。湖湘文化是早期自创、后期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的本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又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极具区域和民族特色与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其源流有三,且表现出阶段性演化和不断走向融合与收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考古遗存 湘学 重构
下载PDF
对景德镇御窑旧址考古遗存之审视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光尧 《紫禁城》 2015年第12期34-43,共10页
御窑在明代称御器厂,至清代改称御窑厂,五百多年间一直是宫廷用瓷器的最主要生产基地。清人文献载御窑厂后部有阜,并名之为珠山。但珠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而是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御窑遗址范围内一个由窑业垃圾堆积成的小丘,海拔四... 御窑在明代称御器厂,至清代改称御窑厂,五百多年间一直是宫廷用瓷器的最主要生产基地。清人文献载御窑厂后部有阜,并名之为珠山。但珠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而是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御窑遗址范围内一个由窑业垃圾堆积成的小丘,海拔四十六米、绝对高程六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窑厂 景德镇 考古遗存 旧址 生产基地 御窑遗址 垃圾堆 市中心
下载PDF
从考古遗存看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活动的关系
5
作者 王宗磊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细石器文化的遗存,如克拉玛依市遗址、西洪沟1号遗址、西洪沟2号遗址、沙乐村遗址。该文通过对遗存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采集到的遗物的分析得出:玛纳斯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的分布与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密...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细石器文化的遗存,如克拉玛依市遗址、西洪沟1号遗址、西洪沟2号遗址、沙乐村遗址。该文通过对遗存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采集到的遗物的分析得出:玛纳斯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的分布与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存方式会产生很大影响;石器的制作加工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考古遗存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军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38,共7页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arly Qi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Yijiabao Type is theremains of Shang and Yi(夷)after their extension from the eastern Guanzhong to theWestern Guanzhong .It is this cultural force that br...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arly Qi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Yijiabao Type is theremains of Shang and Yi(夷)after their extension from the eastern Guanzhong to theWestern Guanzhong .It is this cultural force that broke the original balance of Guanzhong district after its reach to Fu feng and Qishan,and forced Gongliu the leader of predynasty Zhou,emigrated to Bin (豳).An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recorded Jianshang(翦商),wiping Shang out by Tangwang,another leader of predynasty Zhou many years later than Gongliu ,is explained the emigrition out of Qi(漆)river reaches of middle Wei river reaches to Tian shui ,the upper reaches of Wei river ,of this culture .Since then on ,Qin had been pretectingwestern frontier for Zhou ,as document recorded. After Qins entry into Guanzhong,Itsculture was affected by the culture of Zhou people. In later period of Early Shang,almostfinished its adaption of Zhou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Yinxu Ⅱ,and submited to the authorityof Zhou in the period of Yinxu Ⅲ.Down to the western Zhou,Qins pottery found inTianshui was as same as that of Zhou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存 西周 秦朝 文化关系 中国 文物考古
全文增补中
从考古遗存的区域分布谈秦汉时期岭南的开发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帆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早期边疆开发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岭南的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遣存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约为战国后期楚国在独霸南方,兼并百越时;第二期相当于秦和南越国时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期到东汉建立前。
关键词 岭南 百越文化 考古遗存分布 秦汉边疆开发
下载PDF
晋南商时期考古遗存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武俊华 《沧桑》 2010年第1期84-85,共2页
晋南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早商时期遗存,但缺乏晚商时期遗存,考古遗存分布呈现出的这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反映了早商与晚商时期商人势力在晋南的兴衰进退,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多种值得注意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 晋南 商时期 考古遗存
下载PDF
物的想象:考古遗存的媒介属性与主体实践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华明 孙艺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34,53,共8页
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百年之际,考古遗存挖掘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其价值利用与活化传播成为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考古遗存是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集文化内核于一体的物质性产物,是具有媒介属性的物... 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百年之际,考古遗存挖掘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其价值利用与活化传播成为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考古遗存是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集文化内核于一体的物质性产物,是具有媒介属性的物。从本源、实体到互动,考古遗存的媒介存在形式分为自然性的、技术性的、关系性的三层。“物性本体”和“时空延续”是其核心功能,具体呈现为古时社会的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未来社会的映射与延伸。这种媒介力量的赋能源自人与物二元主体的互动交流及相互依存,通过“物的想象”完成文化基因的更新与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存 媒介属性 媒介主体实践 物质性想象
下载PDF
左江右江流域考古遗存与左江花山岩画关联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清平 韦姗杉 黄鑫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4期41-47,共7页
左江花山岩画以其多方面的独特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中独树一帜。在岩画分布区域及其附近地区——左江右江流域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存,为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左江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同时期考古遗存之间,在文化内涵、具体元素... 左江花山岩画以其多方面的独特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中独树一帜。在岩画分布区域及其附近地区——左江右江流域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存,为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左江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同时期考古遗存之间,在文化内涵、具体元素、反映的社会性质和族属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关联性对研究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年代、族属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考古遗存 左江右江流域
下载PDF
从考古遗存看河洮岷古民俗的形成与演变
11
作者 宁文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2,共5页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辛店文化遗存所展现的物质生产生活民俗、丧葬习俗及宗教习俗说明:早在5000年以前,河洮岷地区已存在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发展到父权制社会。从古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遗存看...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辛店文化遗存所展现的物质生产生活民俗、丧葬习俗及宗教习俗说明:早在5000年以前,河洮岷地区已存在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发展到父权制社会。从古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遗存看,这里既是古羌人生活区,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洮岷地区 考古遗存 民俗
下载PDF
试析贵港地区南越国时期的考古遗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星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72-79,共8页
贵港作为秦至南越国时期桂林郡郡治所在地,是这一时期除广州以外的另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文结合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贵港地区南越国时期考古遗存进行辨识和研究,通过城址和墓葬两类考古遗存,从三个维度分析贵港地区南越国... 贵港作为秦至南越国时期桂林郡郡治所在地,是这一时期除广州以外的另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文结合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贵港地区南越国时期考古遗存进行辨识和研究,通过城址和墓葬两类考古遗存,从三个维度分析贵港地区南越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研究发现,同一社会背景是城址和墓葬呈现文化元素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而高等级墓葬和普通墓葬之间的规格及随葬品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墓主的地位、财富和族属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港 南越国时期 考古遗存 城址 墓葬
下载PDF
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晚唐突厥系—九姓回鹘部落考古遗存 被引量:1
13
作者 阿布利特.卡玛洛夫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9-61,共3页
历史上,九姓回鹘部落在中唐突厥汗国衰落之后,曾经一度建立称霸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考证晚唐(公元9、10世纪左右)贝加尔湖畔的游牧民族考古遗迹的归属后,认为公元840年在吐蕃和(黠)嘎斯部落的侵略下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部迁... 历史上,九姓回鹘部落在中唐突厥汗国衰落之后,曾经一度建立称霸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考证晚唐(公元9、10世纪左右)贝加尔湖畔的游牧民族考古遗迹的归属后,认为公元840年在吐蕃和(黠)嘎斯部落的侵略下回鹘汗国崩溃;其中一部迁入唐朝西域和甘肃建立小国,史称高昌回鹘汗国与甘州回鹘汗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突厥系 回鹘汗国 九姓回鹘 考古遗存
下载PDF
汉水中游西周考古遗存与早期楚国中心的探索
14
作者 王先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7-33,共7页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 汉水中游即今襄阳地区,地形上分为南阳盆地、随枣走廊、襄宜平原、鄂西山地。经调查、勘探、发掘先后发现多处西周考古遗存,其中南阳盆地南部遗存属邓国;随枣走廊中西部遗存西周早中期属鄂国,西周晚期属曾(随)国,在周灭鄂后的时间曾短暂为楚所据;襄宜平原遗存或为典型楚文化的直接渊源;鄂西山地遗存性质难明。邓、鄂、曾(随)之位置的确定结合周昭王南征、清华简《楚居》的记述,基本界定了早期楚国中心从北往南迁徙并在西周晚期以襄宜平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中游 西周 楚国 襄阳 考古遗存
下载PDF
考古遗存反映的贵州历史进程
15
作者 周必素 张合荣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第3期95-101,共7页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古人类栖息的天然家园,三十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少地方保存着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贵州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古人类栖息的天然家园,三十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少地方保存着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贵州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唐代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和土司考古、民族考古、岩画考古、冶金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构建起了贵州历史的年代框架,生动展示了贵州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存 贵州历史进程
下载PDF
新疆史前考古遗存中人偶崇拜及相关问题初探
16
作者 刘维玉 《新疆艺术(汉文)》 2021年第3期32-37,共6页
人类具有精神自救的本能。当无法用逻辑解释身处的世界,无法摆脱疾病、死亡和灾祸的困扰,便祈求有强大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化解,以获得心理慰藉和解脱,于是产生了灵魂观念。最初,万物有灵,一切自然物皆有可能因某种特质被原始先民视为... 人类具有精神自救的本能。当无法用逻辑解释身处的世界,无法摆脱疾病、死亡和灾祸的困扰,便祈求有强大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化解,以获得心理慰藉和解脱,于是产生了灵魂观念。最初,万物有灵,一切自然物皆有可能因某种特质被原始先民视为具有灵性而加以崇拜。当人类思维发展到更高阶段,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孕育出了祖先崇拜文化,祖先崇拜的重要具象--人形神偶也就此产生。本文试图结合新疆史前(个别到汉代)考古遗存中采集、出土的人形偶像,通过对其类型、功能和象征的分析探讨原始社会人偶崇拜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管见所及,请方家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有灵 史前考古 祖先崇拜 考古遗存 原始先民 灵魂观念 灵魂不灭 逻辑解释
下载PDF
早期拓拔鲜卑和扶余考古遗存的比较
17
作者 王海燕 《博物馆研究》 2003年第1期55-59,共5页
关键词 两汉时期 拓拔鲜卑 扶余 考古遗存 墓葬 文化特征 比较 东北古代民族
下载PDF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下载PDF
汉代考古遗存的埋藏学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承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09,125,共6页
汉代考古遗存埋藏性质以墓地为主。墓地的埋藏结构是一种平面堆积,小面积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极为有限。埋藏形态上,汉代墓葬多为砖结构,并盛行合葬,砖结构的墓葬容易遭到破坏,而合葬墓的形态给墓葬年代的判定造成一定障碍。汉代墓葬的... 汉代考古遗存埋藏性质以墓地为主。墓地的埋藏结构是一种平面堆积,小面积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极为有限。埋藏形态上,汉代墓葬多为砖结构,并盛行合葬,砖结构的墓葬容易遭到破坏,而合葬墓的形态给墓葬年代的判定造成一定障碍。汉代墓葬的埋藏制度不够清晰,使我们建立汉代墓葬的等级序列并进而复原汉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存在困难。汉代考古遗存在埋藏内容上的丰富与贫乏并存,既拓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也局限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对汉代考古遗存基础材料的系统发掘、及时整理、全面报道以及重视对陶器的研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考古遗存 埋藏特征 方法论
原文传递
考古遗存的数字三维建模——以北京平谷杜辛庄窑址为例
20
作者 李伟敏 杨菊 +2 位作者 曾祥江 孙峥 惠鹏宇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第1期61-67,共7页
数字化技术为考古遗存的数据收集、资料整理、保护与利用等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也为考古遗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考古遗存的三维数字建模研究以平谷杜辛庄遗址的5处窑址为对象,梳理了窑址三维建模工作流程,归纳了三维建模的具体... 数字化技术为考古遗存的数据收集、资料整理、保护与利用等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也为考古遗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考古遗存的三维数字建模研究以平谷杜辛庄遗址的5处窑址为对象,梳理了窑址三维建模工作流程,归纳了三维建模的具体要求,探究考古遗存数据的数字化对考古工作及研究的帮助,旨在说明考古实践中如何更加广泛地尝试和使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为考古学研究、文物遗存的数据存储和数字化展示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存 数字化 窑址 三维建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