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锌铬膜成膜过程及耐腐蚀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于兴文 李自松 曹楚南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0年第9期12-14,共3页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锌铬膜的成分,膜中的锌呈+2价和零价,铬呈+3价和+6价,但以+3价形式为主。利用差热实验研究了锌铬膜的成膜过程。提出了锌铬膜的耐腐蚀机理。
关键词 锌铬膜 XPS 差热实验 成膜过程 耐腐蚀机理
下载PDF
代铬刷镀层的耐腐蚀机理的考察
2
作者 邵力为 丁东 惠文华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1994年第2期51-57,共7页
对新型的代铬刷镀层Ni-Fe-W-P-S进行了耐腐蚀性能机理的分析研究。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X射线衍射及电子能谱(XPS)等的分析表明,基体组织为非晶结构是代铬刷镀层优... 对新型的代铬刷镀层Ni-Fe-W-P-S进行了耐腐蚀性能机理的分析研究。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X射线衍射及电子能谱(XPS)等的分析表明,基体组织为非晶结构是代铬刷镀层优异耐腐蚀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铬刷镀层 耐腐蚀机理 非晶结构 镍-铁-钨-磷-硫合金镀层
下载PDF
热镀锌铝镁镀层的切边保护性能和耐腐蚀机理 被引量:29
3
作者 袁训华 林源 张启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53-2463,共11页
采用SEM观察了成分不同热镀锌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和镀层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用电化学和循环腐蚀试验分析镀层钢板的腐蚀行为和耐蚀性能,并用XRD分析镀层表面腐蚀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热镀锌铝镁镀层中Al、Mg及Zn2Mg相的存在可以使镀层... 采用SEM观察了成分不同热镀锌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和镀层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用电化学和循环腐蚀试验分析镀层钢板的腐蚀行为和耐蚀性能,并用XRD分析镀层表面腐蚀产物的相组成。结果表明:热镀锌铝镁镀层中Al、Mg及Zn2Mg相的存在可以使镀层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电化学试验时镀层的电流密度和溶解速度;镀层中的共晶相可以使Mg元素在镀层中均匀分布,从而抑制阴极反应;镀层腐蚀后形成的Zn5(OH)8Cl2·H2O和Zn6Al2(OH)16CO3·4H2O是不溶性的胶状腐蚀产物,可以有效隔断镀层与外界物质间的电子传输。腐蚀初期,Zn2Mg优先溶解,为腐蚀产物提供足够的Mg元素,部分Mg元素进入Zn的腐蚀产物中,形成Zn5(OH)8Cl2·H2O和Zn4CO3(OH)6·H2O。而Al3+和Mg2+的存在可以降低镀层中Zn4CO3(OH)6·H2O脱水形成无保护作用Zn O的趋势,增加Zn5(OH)8Cl2·H2O和Zn6Al2(OH)16CO3·4H2O等腐蚀产物的量,且Zn5(OH)8Cl2·H2O和Zn4CO3(OH)6·H2O填充于腐蚀缝隙中可以进一步阻止腐蚀的发生,使得镀层表面获得更低的电位,因而对阳极的分层扩散驱动力变小,降低切边部位在长期腐蚀中的溶解情况,提高镀层的耐蚀性能和切边保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铝镁镀层 显微组织 电化学 循环腐蚀试验 切边保护性能 耐腐蚀机理
下载PDF
玻璃纤维增强氯氧镁复合材料耐化学腐蚀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翁睿 刘雄亚 吴云 《湖北化工》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通过静态浸泡腐蚀试验 ,探讨了氯氧镁复合材料腐蚀与耐腐蚀机理及在部分常用化学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 氯氧镁复合材料 腐蚀 耐腐蚀机理 化学腐蚀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新刚 宋鹏涛 王永宁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17期8-9,共2页
文章研究分析了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机理和腐蚀机理,包括不锈钢的钝化膜理论、稳定元素理论、应力腐蚀、点腐蚀、间隙腐蚀和晶间腐蚀。同时,提出了在钟表行业中,防止奥氏体不锈钢腐蚀的措施。
关键词 奥氏体 不锈钢 耐腐蚀机理 腐蚀机理 防护措施
下载PDF
耐海洋环境雷达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6
作者 许培伦 赵文忠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0-279,共10页
目的针对传统隐身涂料在舰船雷达高湿热、高盐雾等服役环境下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本文以某型雷达天线为对象,验证4种涂料的施工工艺、力学性能、耐环境性等,结合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仿真计算开展隐身涂料适用性研究... 目的针对传统隐身涂料在舰船雷达高湿热、高盐雾等服役环境下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本文以某型雷达天线为对象,验证4种涂料的施工工艺、力学性能、耐环境性等,结合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仿真计算开展隐身涂料适用性研究,探索商用隐身涂料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文综述近年来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隐身涂料的组分设计及耐腐蚀机理,同时以某舰船雷达天线的隐身需求为例,综合分析4种隐身涂料耐环境性及吸波性能。结论根据结果显示,4种隐身涂料中只有W-1.0在牺牲施工工艺性及厚度前提下才能达到吸波性能要求,但耐湿热等尚不能满足工程化应用需求,需进一步在轻薄化设计及耐环境适应性方面做出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隐身 隐身涂料 耐腐蚀机理
下载PDF
(NaPO_3)_6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电化学腐蚀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骆海贺 蔡启舟 +3 位作者 魏伯康 余博 何剑 李定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1-486,共6页
在Na2SiO3-KOH电解液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NaPO3)6,利用微弧氧化(MAO)技术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原位生长的陶瓷层.采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添加(NaPO3)6前后,制备的陶瓷层在3.5%(w)NaCl溶液中的室温电化学行为.... 在Na2SiO3-KOH电解液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NaPO3)6,利用微弧氧化(MAO)技术在AZ91D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原位生长的陶瓷层.采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添加(NaPO3)6前后,制备的陶瓷层在3.5%(w)NaCl溶液中的室温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添加(NaPO3)6后,陶瓷层的自腐蚀电位显著上升,自腐蚀电流密度明显减小.这主要是由于(NaPO3)6增加了反应过程中基体镁合金表面的"氧空位"和溶液中PO34-的含量,促使元素Mg在金属/膜层(M/F)界面上快速形成相应氧化物,从而增加了陶瓷层的厚度和致密性.根据电化学反应体系和陶瓷层的特殊结构,建立了合理的等效电路,并结合EIS数据,分析了添加(NaPO3)6提高陶瓷层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91D镁合金 微弧氧化 陶瓷层 (NaPO3)6 耐腐蚀机理 电化学阻抗谱
下载PDF
添加微量Mo对铜基块体非晶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兵 柳林 陈振宇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6,共5页
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谱技术(EIS)研究了(Cu47Zr11Ti34Ni8)100-xMox(x=0,2)块体非晶合金在mol/L H2SO4溶液中的室温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x=2的钝化膜破裂电位(Eb)显著上升,致钝化电位(E0)与维钝电流密度(ip)明显减小.这主要是... 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谱技术(EIS)研究了(Cu47Zr11Ti34Ni8)100-xMox(x=0,2)块体非晶合金在mol/L H2SO4溶液中的室温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x=2的钝化膜破裂电位(Eb)显著上升,致钝化电位(E0)与维钝电流密度(ip)明显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在稳定的钝化区内,微量Mo的添加增加了基体合金中的“氧空位”和表面活性,抑制了阴离子空位在金属/表面膜(M/F)界面上的形成,促使元素Zr和Ti在M/F界面上快速形成相应的氧化物,并增加了钝化层中氧化层的厚度和稳定性.根据该体系在电解质中的电化学反应,基于点缺陷模型(PDM)建立了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结合EIS数据,分析了微合金化提高铜基块体非晶合金耐蚀性能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块体非晶合金 微台金化 耐腐蚀机理 钝化膜 交流阻抗
下载PDF
Cu-Zr-Al-Ti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及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鼎 董建峰 +1 位作者 程英亮 马国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共4页
制备出新型Cu46Zr46Al4Ti4块体非晶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非晶态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晶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Cu46Zr46-Al4Ti4样品为完全非晶,玻璃转变温度Tg... 制备出新型Cu46Zr46Al4Ti4块体非晶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非晶态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晶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Cu46Zr46-Al4Ti4样品为完全非晶,玻璃转变温度Tg、晶化温度Tx和过冷液相区ΔTx都有所降低,断裂强度提高了约11%。Cu46Zr46Al4Ti4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电化学反应电阻Rt大大增加。分析表明,Ti通过抑制阴极过程从而降低了非晶合金的腐蚀速度,其机理可能是Ti的加入降低了活性阴极的面积或增加了氧的离子化过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Al-Ti块体非晶合金微合金化 压缩断裂强度 电化学 耐腐蚀机理
下载PDF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防腐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正源 孙程锦 +2 位作者 杨栋 卢再亮 孙鹏飞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6-127,共12页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对腐蚀介质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石墨烯化学惰性低、物理性质出色,且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易于改性以及分散性良好的特点,因此在防腐蚀领域中受...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对腐蚀介质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石墨烯化学惰性低、物理性质出色,且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易于改性以及分散性良好的特点,因此在防腐蚀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关注。综述了石墨烯耐蚀薄膜和石墨烯衍生物耐蚀复合涂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分别介绍了其在防腐蚀领域中的耐蚀性能和耐蚀机理。概述了石墨烯耐蚀薄膜由于自身的结构缺陷和基体的碳溶解度等原因,造成薄膜无法长期提供防腐蚀保护和不能在众多金属表面直接应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归纳和探讨了新型薄膜制备方法、薄膜结构设计和薄膜参数优化3种主要解决方法。整理了石墨烯衍生物纳米填料在防腐蚀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防腐蚀有机涂料、电沉积和水热法等。还阐述了由于石墨烯纳米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自身疏水性导致其在涂层内部分散性差的问题,并且分别对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石墨烯量子点3类纳米填料的优缺点和改性方式进行了综合介绍和分析,探究了纳米填料通过共价结合、静电吸附等改性方式在分散性和疏水性等方面上的提升方法,以及通过锌离子和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保护作用在纳米填料复合涂层长期防腐蚀性能上的改善途径。最后,对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防腐蚀领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石墨烯衍生物 薄膜 纳米填料 耐腐蚀机理
下载PDF
铝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及防腐应用研究现状
11
作者 李雪伍 杜少盟 +1 位作者 闫佳洋 石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82-191,共10页
受“荷叶效应”为代表的超疏水现象启发,几十年来,超疏水材料制备技术发展迅猛。铝合金有良好的铸造与塑性加工性能,是工业应用极广泛的材料之一,海洋、航空等特殊应用领域对铝合金表面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而超疏水材料具有耐腐蚀、自清... 受“荷叶效应”为代表的超疏水现象启发,几十年来,超疏水材料制备技术发展迅猛。铝合金有良好的铸造与塑性加工性能,是工业应用极广泛的材料之一,海洋、航空等特殊应用领域对铝合金表面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而超疏水材料具有耐腐蚀、自清洁、抗污染、防覆冰等优良特性。因此,对铝合金进行超疏水表面构筑,进一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润湿性经典理论,然后对铝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过程进行综述,接着对铝合金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进行归纳,包含刻蚀法、电沉积法、氧化法及水热法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铝合金超疏水表面抗腐蚀机理及在耐腐蚀领域应用现状,最后提出铝合金超疏水表面从实验研究到实际生产应用过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系统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铝合金 制备工艺 耐腐蚀机理 低表面能
下载PDF
达克罗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于兴文 曹楚南 《腐蚀与防护》 CAS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综述了达克罗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达克罗转化膜的组成、结构及成膜机理。介绍了达克罗技术的先进性 ,对未来这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达克罗 转化膜 组成结构 成膜机理 耐腐蚀机理 水溶性锌基涂覆技术
下载PDF
Effect of Micro/nano-SiC_(P)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lectroless Ni-P-SiC_(P)Composite Coatings
13
作者 Chao Shuang Cao Jingjing +3 位作者 Li Hezong Fan Lei Yang Junheng Harvey Christopher Martin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23-2734,共12页
Ni-P-SiC_(P) coatings were deposited on 42CrMo steel by electroless plating.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phase structures of the Ni-P-SiC_(P) coatings processed under different SiC_(P)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heat... Ni-P-SiC_(P) coatings were deposited on 42CrMo steel by electroless plating.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phase structures of the Ni-P-SiC_(P) coatings processed under different SiC_(P) concentrations at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s were analyzed.The microhardness,corrosion resistance,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Ni-P-SiC_(P) coatings were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Ni-P-SiC_(P) coatings exhibit cauliflower-like morphology.Increasing the SiC_(P) concentration can reduce the size of cellular structure.The microhardnes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are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iC_(P) concentration.The maximum microhardness and corrosion potential are 7379 MPa and−0.363 V,respectively,when the SiC_(P) concentration is 5 g/L.The Ni-P-SiC_(P) coatings exhibit an amorphous structure,and the width of the diffuse diffraction peak becomes narrower with the increase in SiC_(P) concentr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SiC_(P) inhibits the deposition of P and promotes the microcrystalline transformation.After heat treatment at 350℃,the Ni-P-SiC_(P) coatings are crystallized,resulting in the precipitation of Ni3P phase.Heat treatment at 400℃ for 1 h maximizes the structure.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Ni3P precipitate phase and SiC_(P) dispersion phase promotes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structure,leading to the optimal microhardness(13828 MPa),optimal corrosion resistance(−0.277 V),and excellent wear resistance.The wear mechanism is dominated by micro-cutting abrasive wear with slight adhesive and oxidative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 steel Ni-P-SiC_(P)composite coatings heat treatment corrosion resistance wear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