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念珠菌致尿路感染1例病案报道
1
作者 王辛 左依依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247-249,共3页
耳念珠菌是2009年由日本学者第一个报道,分离于一名女性患者的外耳道而得名[1],接着在韩国和印度也报道了由该菌导致的血流感染[2-3]。随后,耳念珠菌在全球迅速传播,目前已有约50个国家报道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耳念珠菌及相关感染已成... 耳念珠菌是2009年由日本学者第一个报道,分离于一名女性患者的外耳道而得名[1],接着在韩国和印度也报道了由该菌导致的血流感染[2-3]。随后,耳念珠菌在全球迅速传播,目前已有约50个国家报道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耳念珠菌及相关感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首次于患者尿液中检出1例耳念珠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尿路感染
下载PDF
糖尿病足截肢术后并发肺部耳念珠菌感染1例报道
2
作者 时宇 李少增 +5 位作者 卢晶 张康 何丽婧 宋娜娜 吴禹政 熊瑜琳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15-720,共6页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2.5~5.0μm的卵圆形芽殖酵母。在念珠菌属中,目前已知能引起人类感染的只有约10%,抗真菌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除白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感染在临床病例中的检出越来越多;耳念珠菌在近年来尤为瞩目,原因在于...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2.5~5.0μm的卵圆形芽殖酵母。在念珠菌属中,目前已知能引起人类感染的只有约10%,抗真菌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除白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感染在临床病例中的检出越来越多;耳念珠菌在近年来尤为瞩目,原因在于其多重耐药性和强大的环境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肺部感染 糖尿病足 截肢术
下载PDF
耳念珠菌基因组学研究综述
3
作者 孙怀远 冯佳佳 +2 位作者 孔维华 江坤 林丽开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56-1462,共7页
耳念珠菌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真菌。目前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在基因组大小和演化方面,耳念珠菌与其他耐药酵母菌种有相似之处。耳念珠菌在不同地理群之间存在基因组大小差异和结构变异,可能与其表型和耐药性差异有关。耳念珠菌对多... 耳念珠菌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特性的真菌。目前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在基因组大小和演化方面,耳念珠菌与其他耐药酵母菌种有相似之处。耳念珠菌在不同地理群之间存在基因组大小差异和结构变异,可能与其表型和耐药性差异有关。耳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均呈现耐药性。基因组学分析耳念珠菌耐药性可能与膜转运蛋白、麦角固醇途径突变等因素有关,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其耐药性可以进一步变化。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耳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为制定耳念珠菌的防控策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基因组学 耐药性
下载PDF
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抗菌效果
4
作者 陈春屹 余曦晨 +3 位作者 王迪 廖万清 罗罡 康颖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69-1275,共7页
目的比较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感染小鼠深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取茶树精油(TTO)、艾纳香油(BBO)、余甘子、白芨、白茯苓、白芷及柠檬酸,采用高压均质法及超声波法制备中药纳米乳剂(简称纳米剂)1(TTO、BBO及水相全部药物组成)、纳米... 目的比较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感染小鼠深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取茶树精油(TTO)、艾纳香油(BBO)、余甘子、白芨、白茯苓、白芷及柠檬酸,采用高压均质法及超声波法制备中药纳米乳剂(简称纳米剂)1(TTO、BBO及水相全部药物组成)、纳米剂2(油相仅有TTO、水相由全部药物组成)及纳米剂3(无油相、水相正常载药);取耳念珠菌CBS12766单克隆菌落制备耳念珠菌菌悬液,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检测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40只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5×10^(10) CFU/L菌悬液制作深部感染模型后均分为阳性对照组、异常行为1组、异常行为2组及异常行为3组,3种中药纳米乳化剂分别按照20μg/g剂量每天1次腹腔注射3 d,观察各组小鼠21 d内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纳米剂1组、纳米剂2组、纳米剂3组尾静脉注射5×10^(10) CFU/L菌悬液造模,3种中药纳米乳化剂分别按照20μg/g剂量每天1次腹腔注射3 d,取肝、肾、心脏及脾脏匀浆检测载菌量、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水平。结果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的MIC与MBC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小鼠异常行为曲线表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3种中药纳米乳剂能够缓解小鼠病理状态(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纳米乳剂1~3组小鼠靶器官载菌量均降低(P<0.05);与纳米剂2、3组相比,纳米剂1组杀菌效果更好(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小鼠靶器官促炎因子IL-6、IL-1β表达均下降(P<0.05);与纳米剂2、3组对比,纳米剂1促炎因子释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深部感染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且纳米剂1效果比2、3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感染 耳念珠菌 中药纳米乳剂 微量稀释法 促炎因子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下载PDF
主动脉溃疡合并耳念珠菌感染所致低氧血症1例
5
作者 余秋晴 吴明祥 蒋小燕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3-65,79,共4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胸背痛1周余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骨后疼痛不适,呈撕裂样痛,放射至背部,伴有乏力,无明显恶心、呕吐、出汗、晕厥等,后症状逐渐加重,遂呼叫“120”送入外院,行大血管CTA提示: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胸背痛1周余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骨后疼痛不适,呈撕裂样痛,放射至背部,伴有乏力,无明显恶心、呕吐、出汗、晕厥等,后症状逐渐加重,遂呼叫“120”送入外院,行大血管CTA提示: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肺部感染,肾动脉狭窄,给予控制心率、血压,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转入武汉亚洲心脏病总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溃疡 壁内血肿 低氧血症 耳念珠菌 抗真菌治疗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与防控 被引量:6
6
作者 汪俊 马亚林 +2 位作者 张德龙 李婕 鲁厚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2022年6月某院ICU 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 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2022年6月某院ICU 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结果 第一次主动筛查ICU 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 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 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病例且后期均去定植。结论 耳念珠菌易在病区内传播,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耳念珠菌感染仍可防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感染 医院感染 主动筛查 感染防控
下载PDF
中国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现状 被引量:5
7
作者 徐英春 黄晶晶 +6 位作者 肖盟 陈新飞 宁雅婷 范欣 杨洋 冯佳佳 林丽开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耳念珠菌是近年新发现的念珠菌种,在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呈现耐药性及院内感染暴发态势。"超级病原"及其引申出来的"超级真菌"在真菌领域罕被提及,但近来"耳念珠菌是超级真菌"的言论却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耳念珠菌是近年新发现的念珠菌种,在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呈现耐药性及院内感染暴发态势。"超级病原"及其引申出来的"超级真菌"在真菌领域罕被提及,但近来"耳念珠菌是超级真菌"的言论却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现有报道及其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耳念珠菌临床发生发展情况与美国不同,其所引发的感染仍属个案,且药物敏感度高,致病性不强于常见非-白念珠菌。因此,公众无需过度解读,以致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真菌感染 耐药 暴发
下载PDF
耳念珠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燕 孙倩 孙长贵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2-64,共3页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酵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对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统的实验室表型鉴定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鉴定结果,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技术区别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因...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酵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对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统的实验室表型鉴定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鉴定结果,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技术区别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因此,应引起临床和实验室人员的关注,注意感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耐药性 感染
下载PDF
耳念珠菌致血流感染1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明明 段学光 +3 位作者 张省委 吴连辉 韩静 张潘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639-640,共2页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2009年首次在日本发现[1],国外曾出现难以控制的爆发[2-4],而后该菌逐渐受到关注。中国内地最先由北京大学王辉教授团队于2018年报道该菌[5]。目前,我国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已达25例[6]。我院于近期首次...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2009年首次在日本发现[1],国外曾出现难以控制的爆发[2-4],而后该菌逐渐受到关注。中国内地最先由北京大学王辉教授团队于2018年报道该菌[5]。目前,我国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已达25例[6]。我院于近期首次检出1例耳念珠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鉴定难点 药敏趋势
下载PDF
耳念珠菌感染与医院感染防控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邬巧玲 刘丽平 +3 位作者 尹琳 喻薇 王春雷 鲁炳怀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4-988,共5页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多重耐药酵母菌,且具有如下特点: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检验方法难以将其鉴定,临床分离株通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致死率高,在环境物体表面和定植人群中能长时间存在。...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多重耐药酵母菌,且具有如下特点: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检验方法难以将其鉴定,临床分离株通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致死率高,在环境物体表面和定植人群中能长时间存在。该菌目前传播机制以及消毒措施尚不明确,30多个国家陆续有其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事件的报道,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威胁。我国已有18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报道。为提示耳念珠菌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本文就耳念珠菌感染以及其医院感染防控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感染 医院感染 防控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首例血流感染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及溯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恺 陈继中 +2 位作者 王中新 胡志军 朱娟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 报道安徽铜陵地区首例血流感染耳念珠菌一例,并对该菌株的耐药性和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质谱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安徽省某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一名血液感染患者的耳念珠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菌种来... 目的 报道安徽铜陵地区首例血流感染耳念珠菌一例,并对该菌株的耐药性和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质谱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安徽省某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一名血液感染患者的耳念珠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菌种来源和毒力。结果 药敏试验提示本例耳念珠菌对唑类及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均耐药,对5-氟胞嘧啶敏感。全基因组测序检出ERG11基因和CDR1基因发生了突变,前者132号位由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者709号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麦角甾醇通路相关基因ERG1、ERG2、ERG6、ERG13未检测出突变。通过比较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得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与我们分离的菌株关系最密切的菌株是印度菌株。结论 本例耳念珠菌造成的血流感染为安徽省内首次报道,质谱和基因测序能够准确鉴定耳念珠菌。此外,全基因组测序能够深入分析耳念珠菌的高度耐药性、菌种来源和高毒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血流感染 耐药性 基因测序
下载PDF
环境/定植耳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12
作者 朱娟娟 范琼 +5 位作者 张珺琳 马亚林 于敏娜 胡志军 潘恺 陈继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5-1350,共6页
目的分离、鉴定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及患者体表定植的耳念珠菌,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存在耳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内96处环境和14例患者体表采样及培养,培养产物经质谱、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并经全基因... 目的分离、鉴定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及患者体表定植的耳念珠菌,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存在耳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内96处环境和14例患者体表采样及培养,培养产物经质谱、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并经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确认菌种。检测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判断其药物敏感性。结果质谱鉴定出16株耳念珠菌,其中,环境检出8株,患者体表定植8株,Vitek 2 Compact系统仅鉴定出其中的5株。16株环境/定植分离株经测序证实为耳念珠菌,与耳念珠菌南亚分支(Ⅰ)的基因组具有高度相似性。16株耳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均对两性霉素和氟康唑耐药,均对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敏感,对伊曲康唑敏感或中介。结论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可引起环境污染和其他患者体表定植,建立针对环境/定植耳念珠菌的有效监测方法有助于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质谱 基因组测序 最低抑菌浓度 定植 环境
下载PDF
耳念珠菌不同条件下生长特性及体内毒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雷雯 乐婷婷 +5 位作者 王玲 郭辉杰 刘志华 杨钧 陈清 胡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49-1055,共7页
目的探讨耳念珠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特点及体内毒性特征。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参照,测定并比较耳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不同pH值和不同盐含量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微量生化反应管测定两种念珠菌糖醇发酵情况;以四... 目的探讨耳念珠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代谢特点及体内毒性特征。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参照,测定并比较耳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不同pH值和不同盐含量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微量生化反应管测定两种念珠菌糖醇发酵情况;以四周龄裸鼠为实验动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耳念珠菌感染组、白色念珠菌感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组。耳念珠菌感染组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组取0.3 mL已调至5×10^9cfu/mL菌液,对裸鼠进行灌胃处理,建立胃肠道感染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取肝脏、肾脏、肠、粪便和血液等标本,通过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耳念珠菌的体内分布和毒性特征。结果耳念珠菌的对数生长期约为8~24 h,约在24 h后进入生长稳定期,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为5~7,生长模式与白色念珠菌相同;耳念珠菌在浓度为5%和10%的NaCl培养基中生长情况优于白色念珠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海藻糖和山梨醇;从裸鼠的粪便、血液、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出耳念珠菌,肝脏载菌量最多为5.7 log10cfu/g,其可造成肝组织和肠组织病理学改变,但病变程度比白色念珠菌弱。结论耳念珠菌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具有高耐盐性,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机体后,存在突破肠屏障入血及随血流播散并导致组织病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生长特征 体内毒性 白色念珠菌
下载PDF
耳念珠菌实验室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邹玉 陈宗耀 +1 位作者 鄂建飞 郑茂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414-420,424,共8页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可导致人体严重的侵袭性感染,自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呈快速流行趋势,甚至暴发多次院内感染[1-3]。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暂定的耳念珠菌耐药折点(...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可导致人体严重的侵袭性感染,自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呈快速流行趋势,甚至暴发多次院内感染[1-3]。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暂定的耳念珠菌耐药折点(氟康唑MIC≥32 mg/L、两性霉素B MIC≥2 mg/L、卡泊芬净MIC≥2 mg/L),临床分离的耳念珠菌对这3类常用抗真菌药物往往表现出耐药,甚至泛耐药,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希木龙念珠菌 鉴定方法 表型 MALDI-TOF MS PCR
下载PDF
耳念珠菌感染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光俊 穆廷杰 +2 位作者 徐兴然 陈峰 徐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764-767,共4页
耳念珠菌作为一类重要的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多地不断有新的检出病例报道。耳念珠菌感染呈全球流行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已引起各国重视。其作为一类很重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新发病原微生物,容易造成院... 耳念珠菌作为一类重要的感染性病原微生物,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多地不断有新的检出病例报道。耳念珠菌感染呈全球流行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已引起各国重视。其作为一类很重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新发病原微生物,容易造成院内爆发和感染事件的发生。该文探讨了当前耳念珠菌感染的现状与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学者和相关部门重视,及时制定感染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加强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多重耐药 新发传染病 致病性感染
下载PDF
2009—2021年全球耳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颖 张园 +2 位作者 秦琴 薛博仁 王贺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病死率高。通过对已报道的265例患者资料分析,发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常见男性,分离株主要来自血液、尿液和耳道、导管等。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往往伴有基础疾病,以糖尿病、...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病死率高。通过对已报道的265例患者资料分析,发现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常见男性,分离株主要来自血液、尿液和耳道、导管等。耳念珠菌感染患者往往伴有基础疾病,以糖尿病、高血压、肺部疾病为主。危险因素包括既往使用过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内置导管、侵入性医疗操作等。该文对全球耳念珠菌感染以及新冠病毒肺炎合并耳念珠菌感染的情况进行报道,对全面了解耳念珠菌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新冠病毒肺炎 感染
下载PDF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辉 宁永忠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564-570,共7页
耳念珠菌是近期临床微生物学领域、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该菌可以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容易漏检,部分多重耐药菌治疗困难,能引起院内感染暴发。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组织专家形成专家组,对耳念珠菌的病原学、流行... 耳念珠菌是近期临床微生物学领域、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该菌可以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容易漏检,部分多重耐药菌治疗困难,能引起院内感染暴发。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组织专家形成专家组,对耳念珠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鉴定、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源性,以及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处置、预防、控制进行了共识性建议,望引起国内业界对该菌的重视,助力该菌感染诊治防控难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多重耐药 鉴定 药物敏感性试验 同源性 诊断 治疗 预防 控制
下载PDF
耳念珠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千姗 张大志 阎澜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570-576,共7页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近二十年来被发现的一种新型念珠菌,对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和核苷类似物等抗真菌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它自1996年于韩国首次出现以来,已经在国外引起多次爆发性流行感染,在我国则于2018年被首次报道。耳...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近二十年来被发现的一种新型念珠菌,对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和核苷类似物等抗真菌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它自1996年于韩国首次出现以来,已经在国外引起多次爆发性流行感染,在我国则于2018年被首次报道。耳念珠菌具有较高致死率,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成为近年来医学真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从耳念珠菌的感染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入手,着重论述其治疗药物和耐药机制,并对我国近5年耳念珠菌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多重耐药性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抗耳念珠菌感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钟丽超 曹飞 +1 位作者 陈春香 张洁妤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7-1023,共7页
耳念珠菌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侵袭性强、检测困难、治疗药物有限、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等特征的一种真菌,被称为“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耐药问题已愈演愈烈,治疗药物的开发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治... 耳念珠菌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侵袭性强、检测困难、治疗药物有限、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等特征的一种真菌,被称为“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耐药问题已愈演愈烈,治疗药物的开发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治疗耳念珠菌感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从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优化策略、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药物和药物重定位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耳念珠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多重耐药 抗真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抗耳念珠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林敬生 涂杰 盛春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5-1655,共11页
耳念珠菌于2009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严重的多药耐药性和极强的皮肤定植、环境污染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被称为“超级真菌”。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本文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β-... 耳念珠菌于2009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严重的多药耐药性和极强的皮肤定植、环境污染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被称为“超级真菌”。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本文基于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β-1,3-D-葡聚糖合成酶、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线粒体、细胞核酸和几丁质等抗真菌靶点,重点介绍近年来用于抗耳念珠菌感染的上市药物和临床候选药物。本文综述了耳念珠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新型上市和临床候选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抗真菌药效,为进一步指导抗耳念珠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耐药真菌 药物研发 抗真菌靶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