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3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式shaker训练过程中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差异
1
作者 李珍珍 甄巧霞 +1 位作者 陈可可 方伯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91-3797,共7页
背景:Shaker训练可增强舌骨肌群的收缩力,对口咽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Shaker训练应通过颈前部主要发力以达到训练舌骨肌群的目的,但患者常因疲劳易导致腹部发力代偿,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目... 背景:Shaker训练可增强舌骨肌群的收缩力,对口咽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Shaker训练应通过颈前部主要发力以达到训练舌骨肌群的目的,但患者常因疲劳易导致腹部发力代偿,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发力方式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名健康成人受试者(男10名、女10名),平均年龄为(26.8±3.4)岁。使其按照顺序分别采用颈前部与腹部主要发力进行shaker训练的等长运动,同时实时采集舌骨上、下肌群及腹直肌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在训练结束后采用Borg自觉疲劳量表对每种发力方式的疲劳程度进行评估。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后,计算舌骨上、下肌群和腹直肌在60 s运动窗口内的峰值振幅和/或平均振幅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种发力方式所对应主观疲劳评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腹部发力所对应腹直肌平均振幅值高于颈部发力(P<0.05);②两种发力方式相比,舌骨上肌群的平均振幅、峰值振幅以及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峰值振幅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Borg自觉疲劳量表评分在两种发力方式之间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③结果提示,不同发力方式(颈前部和腹部)的shaker训练对健康成人舌骨肌群激活程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且疲劳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shaker训练 表面电图 舌骨上 舌骨下 腹直 工程化组织构建
下载PDF
退行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肉组织退变的影像学比较
2
作者 王守康 梁钢 +2 位作者 刘晓垒 洪春波 辛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69-5875,共7页
背景:现有研究已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与健康人群椎旁肌肉退变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但还缺乏不同腰椎滑脱症种类之间影像参数差异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在椎旁肌肉组织退变方面的差异,以及与腰背... 背景:现有研究已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与健康人群椎旁肌肉退变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但还缺乏不同腰椎滑脱症种类之间影像参数差异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在椎旁肌肉组织退变方面的差异,以及与腰背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3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0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滑脱类型将患者分为2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3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组6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椎旁肌组织影像学参数情况以及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依据目测类比评分,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目测类比评分≤45 mm和>45 mm两个亚组,分析目测类比评分差异与椎旁肌肉组织退变参数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退行性腰椎滑脱组患者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P=0.003);②两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45 mm的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低于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45 mm患者(P=0.021,P<0.001);③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还表现出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45 mm的患者竖脊肌脂肪浸润百分比低于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45 mm患者(P=0.002);④结果显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和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在椎旁肌肉组织退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相比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展现出更为严重的椎旁肌退化;此外,两组腰椎滑脱患者中,疼痛较严重者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椎旁肉组织 多裂 竖脊 腰大 相对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百分比
下载PDF
头面针透刺法联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临床观察
3
作者 董建萍 郑晓雨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667-669,共3页
面肌痉挛,即面肌抽搐,是一种发生在面部肌肉周围的肌张力障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肌不受控制地间断性阵挛性抽动或无痛性肌肉僵硬。其发病机制目前多推测为异位面神经兴奋或逆向传导兴奋所致[1]。临床多数病例从间歇性地眼轮匝肌抽动开始... 面肌痉挛,即面肌抽搐,是一种发生在面部肌肉周围的肌张力障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肌不受控制地间断性阵挛性抽动或无痛性肌肉僵硬。其发病机制目前多推测为异位面神经兴奋或逆向传导兴奋所致[1]。临床多数病例从间歇性地眼轮匝肌抽动开始,病情逐渐扩散至以口轮匝肌为代表的同侧其他面部肌肉,抽搐严重时甚至波及到同侧颈阔肌,偶尔见于双侧。疲倦、紧张、自主运动时抽搐加重。抽搐程度、时间以及间隔时间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眼轮匝 抽搐 口轮匝 逆向传导 颈阔 面部 自主运动
下载PDF
不同拉伸方式对健康人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垂直纵跳表现的即刻影响
4
作者 赵禹涵 李亚梅 +1 位作者 闫士芳 姜华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84-3790,共7页
背景:静态拉伸可有效改善关节运动幅度,而动态拉伸通过肌肉的激活后增强效应,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及运动表现。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拉伸方式对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垂直纵跳表现产生的即刻影响,为寻求最佳拉伸方案、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训练损... 背景:静态拉伸可有效改善关节运动幅度,而动态拉伸通过肌肉的激活后增强效应,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及运动表现。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拉伸方式对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垂直纵跳表现产生的即刻影响,为寻求最佳拉伸方案、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训练损伤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随机招募30名健康大学生,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测试仪、Qualisy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及AMTI三维测力台分别采集股四头肌/腘绳肌静态拉伸、股四头肌/腘绳肌动态拉伸、股四头肌动态/腘绳肌静态拉伸、股四头肌静态/腘绳肌动态拉伸后的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垂直纵跳数据,利用膝关节峰值力矩、平均功率、纵跳高度、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关节运动幅度评估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垂直纵跳表现。结果与结论:(1)与股四头肌/腘绳肌静态拉伸相比,股四头肌/腘绳肌动态拉伸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峰值力矩、平均功率及纵跳高度(P<0.05),股四头肌动态/腘绳肌静态拉伸和股四头肌静态/腘绳肌动态拉伸分别提高伸膝和屈膝峰值力矩和平均功率(P<0.05);(2)与股四头肌/腘绳肌静态拉伸相比,股四头肌静态/腘绳肌动态拉伸后的第二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显著下降(P<0.05);股四头肌/腘绳肌动态拉伸后的下肢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增加(P<0.05);(3)提示即刻的原动肌/拮抗肌动态拉伸和原动肌动态/拮抗肌静态拉伸可显著提高膝关节肌肉力量、垂直纵跳表现及关节运动幅度;较大的运动幅度有利于提高运动表现,并在着地时更好地吸收地面冲击力;同时,原动肌动态/拮抗肌静态拉伸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优于原动肌/拮抗肌动态拉伸,原动肌静态拉伸/拮抗肌动态拉伸有利于提高垂直纵跳落地时的能量吸收能力,降低落地时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拉伸 静态拉伸 原动 拮抗 膝关节等速 垂直纵跳 组织化工程构建
下载PDF
不同坡度快走膝和踝关节肌肉激活特征分析
5
作者 刘鑫 满喜 +1 位作者 郑浩 黄昊坤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2-572,共1页
目的速度固定6 km/h的快走运动中,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肉激活特征分析来探究最适的快走坡度。方法通过My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16位男性受试者在固定速度6 km/h条件下4种坡度(0、3%、6%、9%)快走中下肢股直肌、股外侧肌、胫骨... 目的速度固定6 km/h的快走运动中,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肉激活特征分析来探究最适的快走坡度。方法通过My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16位男性受试者在固定速度6 km/h条件下4种坡度(0、3%、6%、9%)快走中下肢股直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的肌电信号,通过均方根振幅计算肌肉的共激活比,肌肉共激活比公式为:RMS拮抗肌比RMS主动肌。结果在0坡度条件下,膝关节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共激活比与6%坡度存在差异(P=0.023),0坡度条件下,踝关节周围肌肉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的共激活比与坡度6%(P=0.001)和9%(P=0.002)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坡度3%快走条件下共激活比与6%坡度有显著性差异(P=0.046)。结论在健身快走中跑步机坡度6%时更适合运动,共激活比值更接近于1,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肉激活和以及关节的稳定性更有利,从而降低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周围 股内侧 股外侧 股直 拮抗 胫骨前 踝关节 电信号
下载PDF
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促进肌生成:运动改善骨骼肌健康的新视角
6
作者 张文华 李荀 +3 位作者 张伟超 李欣颖 马帼澳 王孝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5-1275,共11页
背景:近年来,运动改善骨骼肌的健康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适宜的运动对骨骼肌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在运动激活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鞘氨醇-1-磷酸受体2(sp... 背景:近年来,运动改善骨骼肌的健康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适宜的运动对骨骼肌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在运动激活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鞘氨醇-1-磷酸受体2(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2,S1PR2)信号通路如何改善骨骼肌的健康,正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目的:研究运动经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如何改善骨骼肌的健康,探索治疗相关肌肉疾病的新方法,以改善人的骨骼肌健康。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建库至今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献,以“signaling pathway,SphK1,S1P,S1PR2,skeletal muscle,satellite cell,myogenesis,exercise”为英文检索词,以“信号通路,SphK1,S1P,S1PR2,骨骼肌,卫星细胞,肌生成,运动”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通过SphK1催化产生的S1P,与S1PR2等受体的相互作用,触发下游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调控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多种生物学功能。②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能调控卫星细胞增殖和成肌细胞分化,改善肌生成。③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法分析了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的生理基础以及运动对其影响的可能性。急性有氧运动可提高骨骼肌中SphK1的表达,人体和动物研究中已证实急性和长期运动均可提高骨骼肌中S1P水平,另外研究表明长期抗阻运动可提高S1PR2在骨骼肌中的表达,部分实验结果表明急性和长期运动对肌肉或者血液中S1P水平无显著影响,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选择的研究对象、方式、强度及频率不同,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④研究认为,运动能够促进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调控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并且针对这一信号通路的研究可能为骨骼肌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改善骨骼肌健康。⑤未来应深化对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与骨骼肌健康关联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与卫星细胞、成肌细胞的调控关系及与上下游通路的相互作用,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制定康复方案时考虑该通路变化,探索不同运动对该通路的影响机制,并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结合人体肌肉模型提升研究深度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K1/S1P/S1PR2信号通路 骨骼 运动 生成 卫星细胞 细胞 机制
下载PDF
代股四头肌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承球 韩祖斌 孙贤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93-96,共4页
股四头肌瘫痪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病废,其发生率约为68.4%,该肌瘫痪后膝关节失去动力和稳定性,跛行、易跌跤、站立和行走都有很大困难。通过肌腱转移加强或代替股四头肌,恢复自动伸膝力量,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 股四头肌瘫痪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病废,其发生率约为68.4%,该肌瘫痪后膝关节失去动力和稳定性,跛行、易跌跤、站立和行走都有很大困难。通过肌腱转移加强或代替股四头肌,恢复自动伸膝力量,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阔筋膜张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和髂腰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股四头手术 股四头瘫痪 股薄 缝匠 股二头 病废 腱转移 半腱 髂腰 阔筋膜张
下载PDF
基于OpenSim预测青少年跖屈肌无力的下肢生物力学行为
8
作者 付恩洪 杨行 +3 位作者 梁成 张小刚 张亚丽 靳忠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9-1795,共7页
背景:跖屈肌无力是痉挛型脑瘫和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常见肌肉缺陷,临床上会表现出异常步态,而跖屈肌无力与异常步态间的关系尚不明晰。目的:探讨跖屈肌无力单因素作用时对下肢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以揭示跖屈肌无力诱发异常步态的机制,为... 背景:跖屈肌无力是痉挛型脑瘫和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常见肌肉缺陷,临床上会表现出异常步态,而跖屈肌无力与异常步态间的关系尚不明晰。目的:探讨跖屈肌无力单因素作用时对下肢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以揭示跖屈肌无力诱发异常步态的机制,为跖屈肌无力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基于OpenSim Moco建立矢状面内骨肌多体动力学预测框架,预测正常受试者下肢关节角和肌肉激活变化,结合实验数据逆运动学和肌电图激活时间,验证框架有效性。减小等距肌肉力进行跖屈肌无力建模并将预测得到的下肢关节角、关节力矩和肌肉能量消耗,与正常受试者对比,以分析跖屈肌无力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基于Moco的预测框架较真实地预测了正常受试者步行过程中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关节角归一化相关系数≥0.73,均方根误差≤7.10°);②跖屈肌无力时模型采用小步幅且支撑相上升的“脚跟行走”步态,当跖屈肌无力达到80%时,肌肉能量消耗为5.6914 J/(kg·m),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激活度最大分别为0.72,0.53,可能致使跖屈肌无力患者步行时更易疲劳;③当跖屈肌无力超过40%时,肌肉能量消耗显著升高;跖屈肌无力超过60%时,下肢关节角和关节力矩出现较明显恶化,说明跖屈肌无力对步态的影响可能存在“阈值”,这或许对应于医护人员进行临床干预的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跖屈无力 生物力学 步态 预测 肉能量消耗 肉激活 OpenSimMoco
下载PDF
长时间睡眠状态下的肌肉疲劳变化
9
作者 李雪燕 黄俊辉 +4 位作者 张静 姚方来 黄章辉 张福军 丁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85-585,共1页
目的针对长时间睡眠状态,研究人们全身肌肉疲劳变化程度,以肌肉疲劳变化对睡眠舒适性或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肌电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睡眠2、3、8 h左右三角肌、左右斜方肌、左右竖脊肌、左右臀中肌、左右阔筋膜张肌、左右股二... 目的针对长时间睡眠状态,研究人们全身肌肉疲劳变化程度,以肌肉疲劳变化对睡眠舒适性或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肌电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睡眠2、3、8 h左右三角肌、左右斜方肌、左右竖脊肌、左右臀中肌、左右阔筋膜张肌、左右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将全程时间按5 min分段,选择其时域特征指标积分肌电值(i EMG)和均方根值(RMS)进行结果分析。通过滤波等预处理,选取每5 min的前10 s来计算i EMG和RMS,按全程睡眠时间长度分别分析全程各块肌肉的疲劳变化情况,按睡眠姿势分析各姿势下各块肌肉的疲劳变化,按睡眠时身体与床面贴合程度分析各块肌肉疲劳变化。结果(1)睡眠全程各块肌肉的i EMG和RMS不断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全程保持同一姿势,肌肉刚开始i EMG和RMS下降,之后不断上升;(3)不同姿势,各块肌肉受力不同,在适度时间范围内,i EMG和RMS波动,前后变化不明显;(4)睡眠时,身体与床面越贴合,肌肉i EMG和RMS下降越明显。结论与文献通过脑电、主观问卷等评估睡眠认知和感知恢复程度相比,从身体的局部变化客观研究了睡眠的舒适性,使身体的恢复客观可见,为以后睡眠恢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床垫等寝具的优化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筋膜张 肉疲劳 斜方 臀中 竖脊 表面电信号 睡眠时间 局部变化
下载PDF
理筋手法调控兔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开颖 魏晓歌 +5 位作者 宋斐 杨楠 赵振宁 王燕 穆静 马惠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0-1608,共9页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促进骨骼肌修复,治疗骨骼肌损伤。但骨骼肌损伤在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等与损伤修复质量密切相关。开展理筋手法对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提高骨骼肌损伤修复质...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促进骨骼肌修复,治疗骨骼肌损伤。但骨骼肌损伤在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等与损伤修复质量密切相关。开展理筋手法对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提高骨骼肌损伤修复质量的相关机制。目的:探索理筋手法提高兔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质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理筋组,每组15只。其中模型组和理筋组均进行腓肠肌打击造模;造模后理筋组于第3天开始进行理筋手法干预,1次/d,15 min/次。各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天分别处死5只兔进行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量,Masson染色法观察腓肠肌胶原纤维量,ELISA法检测腓肠肌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量,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配对盒基因7、成肌分化因子、肌细胞生成素、肌动蛋白α、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量减少(P<0.01),肌纤维逐渐愈合;②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白细胞介素6表达持续降低(P<0.05),而白细胞介素10在造模后第7天时升高(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P<0.05);③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造模后第14天配对盒基因7、成肌分化因子、肌细胞生成素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第21天时却较之前下降(P<0.05);理筋组各观察点肌动蛋白α、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相较于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理筋组各观察点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相较于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理筋手法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减少纤维化的生成,从而提高兔骨骼肌损伤的修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筋手法 筋伤 骨骼损伤 炎症 卫星细胞 纤维化 瘢痕组织 修复质量
下载PDF
运动疗法激活臀肌改善青年男性膝前痛患者的下肢肌力
11
作者 吴悦 任爽 +3 位作者 黄红拾 代瑞兰 敖英芳 苟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98-3803,共6页
背景:目前发现膝前痛与下肢生物力学有关,但仍缺少臀肌训练对膝关节及下肢日常活动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究臀肌激活运动疗法对青年男性膝前痛患者髋、膝关节肌群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5例男性青年膝前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臀... 背景:目前发现膝前痛与下肢生物力学有关,但仍缺少臀肌训练对膝关节及下肢日常活动影响的研究。目的:探究臀肌激活运动疗法对青年男性膝前痛患者髋、膝关节肌群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5例男性青年膝前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臀肌激活组12例和空白对照组13例。臀肌激活组进行40 min/次、3次/周、为期6周的臀肌激活运动;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入组和干预6周后评估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在60(°)/s和180(°)/s下等速屈伸运动测试的相对峰力矩、总功、屈伸肌群比值、肌肉耐力值,爬楼运动测试中停止爬楼的楼层,以及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等速屈伸运动测试:髋关节,干预后臀肌激活组在60(°)/s和180(°)/s的相对峰力矩较干预前显著提高29.74%和25.95%(P=0.022,P=0.024);空白对照组在180(°)/s时的肌耐力较干预前降低12.12%(P=0.000)。膝关节,干预后臀肌激活组在60(°)/s和180(°)/s的相对峰力矩较干预前显著提高18.69%和7.27%(P=0.006,P=0.033);空白对照组各指标干预前后无著性变化(P>0.05)。②爬楼运动测试:臀肌激活组爬楼运动停止时的楼层数较空白对照组高(6.41±6.1)层(P=0.024),干预后较干预前增高(P=0.016);空白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③疼痛评估:干预后臀肌激活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36),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P=0.000);空白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6周臀肌激活运动疗法可改善下肢肌群的爆发力和耐力,减轻膝前痛程度,对于膝前痛患者有必要进行臀肌训练,以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 运动疗法 膝前痛 下肢 髋关节 膝关节 等速 目测类比评分 工程化运动疗法
下载PDF
下肢重复蹬伸至力竭过程中肌肉功能网络拓扑特性
12
作者 张陈 冉令华 +4 位作者 呼慧敏 张欣 周子健 徐红旗 史冀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13-2520,共8页
背景:表面肌电已经被广泛用于监测肌肉疲劳,但传统肌电指标通常针对于单块肌肉,无法评价一组肌肉在疲劳过程中的变化。目的:建立肌肉功能网络,提取复杂网络参数,研究不同疲劳程度下的肌肉功能网络拓扑特性变化,为疲劳的监测、预防提供... 背景:表面肌电已经被广泛用于监测肌肉疲劳,但传统肌电指标通常针对于单块肌肉,无法评价一组肌肉在疲劳过程中的变化。目的:建立肌肉功能网络,提取复杂网络参数,研究不同疲劳程度下的肌肉功能网络拓扑特性变化,为疲劳的监测、预防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方法:11名受试者进行直到力竭的50%1RM单腿下肢蹬伸运动,同步采集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长头、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肌、腓肠肌内侧肌7块肌肉的肌电信号,以及心电信号和Borg CR-10量表评分;根据Borg CR-10量表评分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疲劳阶段,采用心率和心率变异性验证疲劳阶段划分的有效性;以7块肌肉为节点,使用肌肉信号的相干性构建肌肉功能网络,提取聚类系数、平均加权度、全局效率、特征向量中心性4个复杂网络参数;提取肌电信号的均方值振幅、中位频率、瞬时平均频率和共激活比4种指标,并在3种疲劳程度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3种疲劳阶段在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上产生显著性差异,证明了疲劳阶段划分的有效性;②对于不同肌肉在3种疲劳程度下的肌电指标:均方值振幅和共激活比未表现出差异,中位频率在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长头表现出稳健的疲劳趋势,瞬时平均频率则在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长头表现出稳健的疲劳趋势;瞬时平均频率的性能优于中位频率和均方值振幅,但三者仅在主要工作肌群能够获得较好的稳健趋势,共激活比不受疲劳因素的影响;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肌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长头连接强度逐渐增加,平均加权度、聚类系数和全局效率在疲劳后表现出显著差异,并且与疲劳程度之间显著相关。结果表明:肌肉功能网络内的连通强度变化能够反映疲劳过程中肌肉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聚类系数、平均加权度、全局效率可作为一组肌肉疲劳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功能网络 下肢蹬伸 膝关节 Borg CR-10量表 疲劳 运动损伤 复杂网络指标 相干性
下载PDF
不同坡度行走中膝关节助力外骨骼对人体步态和肌肉协同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李彦锋 孙青 +4 位作者 高腾 蒋量 王子鑫 郭信辉 霍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3-163,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是否穿戴膝关节外骨骼对于上坡行走时的人体行走步态控制策略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以为优化外骨骼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ptitrack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无线表面肌电,采集10名健康男性穿戴(With Exo)和不穿戴外骨...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是否穿戴膝关节外骨骼对于上坡行走时的人体行走步态控制策略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以为优化外骨骼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ptitrack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无线表面肌电,采集10名健康男性穿戴(With Exo)和不穿戴外骨骼(No Exo)两种情况下,在3种坡度(10°、15°、20°)行走的运动学和下肢主要肌肉(所测肌肉分别为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臀大肌)的肌电数据,并分析关节角度数据和下肢肌肉协同。结果随着坡角增大,髋膝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上升。相对于With Exo组,No Exo组的髋、踝关节活动显著增加,膝关节在10°坡角无显著差异;15°和20°坡度时,With Exo组膝关节ROM差异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关节角度变化与坡角及EXO穿戴情况密切相关。此外,3种坡度以及有无穿戴外骨骼情况均具有3种协同模块。With Exo相对于No Exo,协同元1的股直肌和股内侧肌贡献度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对于上坡运动,穿戴外骨骼会改变人体下肢运动的特征,且随着坡度增加此种影响增强,同时也改变了人体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发力形式。结论穿戴助力膝关节外骨骼并不会改变人体原有的上坡步行模式,但是行走时步态控制策略和肌肉权重会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 股直 下肢 股外侧 关节角度 表面 胫骨前 踝关节
下载PDF
两种肌少症小鼠模型的功能表型、肌肉质量及力量特点比较
14
作者 江强 于洁 +5 位作者 耿子翔 王宁 郭嘉 杨光月 王培歌 赵咏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22-2929,共8页
背景: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是常用的动物肌少症造模方法,具有造模时间短、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诱导小鼠肌少症模型在肌肉质量、力量及功能表型以及分子机制表型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30只C57... 背景: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是常用的动物肌少症造模方法,具有造模时间短、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诱导小鼠肌少症模型在肌肉质量、力量及功能表型以及分子机制表型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地塞米松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1 mg/(kg•d),连续注射6周,建立肌少症模型;后肢悬吊组采用鼠尾套悬吊小鼠后肢16 h,1次/d,连续悬吊6周,建立肌少症模型。造模6周内,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造模6周后,检测小鼠四肢抓力、活动能力(游泳实验)、骨骼肌湿质量、骨骼肌病理形态,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指标、AMPK/FoXO3α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从造模后第2周开始,地塞米松组、后肢悬吊组小鼠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造模6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两组小鼠四肢抓力均下降(P<0.05),腓肠肌湿质量、趾长伸肌湿质量、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横截面积均下降(P<0.05);地塞米松组小鼠腓肠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后肢悬吊组(P<0.05),比目鱼肌横截面积大于后肢悬吊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后肢悬吊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小鼠活动能力降低(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两组PI3K、mTOR、AMPK、PGC-1αmRNA表达与p-AMPK/AMPK蛋白均降低(P<0.05),FoXO3αmRNA表达与PGC-1α、FoXO3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地塞米松组Akt1 mRNA表达降低(P<0.05),Atrogin-1、MuRF-1 mRNA表达升高(P<0.05);后肢悬吊组Akt1 mRNA表达升高(P<0.05)。④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后肢悬吊组mTOR、Akt1、FoXO3αmRNA表达升高(P<0.05),Atrogin-1、MuRF-1 mRNA表达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两种造模方法均会导致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下降,地塞米松组通过泛素蛋白酶体和能量代谢途径的双重作用介导骨骼肌发生萎缩,后肢悬吊组通过AMPK/FoXO3α信号通路介导能量代谢途径引起骨骼肌发生萎缩,从而引起骨骼肌的质量、力量及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症 小鼠模型 肉蛋白质合成基因 自噬溶酶体基因 泛素蛋白酶体基因
下载PDF
单侧负重状态下女性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15
作者 刘祎瑶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1-481,共1页
目的研究女性在各种单肩负重方式下身体的各项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女性日常负重方式选择以及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18名女性大学生受试者,选取左右两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使用表面肌电分析4... 目的研究女性在各种单肩负重方式下身体的各项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女性日常负重方式选择以及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18名女性大学生受试者,选取左右两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使用表面肌电分析4种负重方式(单肩垂挂、单肩斜挎、手肘挂包、手提包)分别在3种负重重量(0%BW、5%BW、10%BW)下的左右两侧肌肉RMS对比以及肌肉贡献率变化。结果(1)与0%BW相比,在5%BW条件下手提包对侧下肢各肌肉RMS值均显著高于负重侧(P<0.05),单肩垂挂除胫骨前肌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肘挂包股直肌、股二头肌与腓肠肌外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肩斜挎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10%BW条件下,手提包对侧下肢各肌肉RMS值均显著高于负重侧(P<0.01),单肩垂挂和手肘挂包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外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肩斜挎除股直肌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肌肉贡献率方面,0%BW与5%BW下胫骨前肌的贡献率最大,而10%BW时屈髋肌群贡献率最大。结论4种单侧负重方式相比,手提包对于下肢肌肉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于对侧屈髋肌群和小腿后侧肌群,长期单侧负重会造成身体两侧不同程度神经肌肉疼痛,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胫骨前 肉疼痛 股直 预防损伤 表面 生物力学特征 股二头
下载PDF
浅谈骨骼肌减少症
16
作者 张晓宇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5期36-37,共2页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跌倒作为导致骨折的重要风险因素应该引起重视。而骨骼肌减少症恰恰就是导致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一、骨骼肌减少症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跌倒作为导致骨折的重要风险因素应该引起重视。而骨骼肌减少症恰恰就是导致跌倒的独立风险因素。一、骨骼肌减少症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肌肉质量变差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肌少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强肌少症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减少症 少症 肉质量 肉力量 肉量 跌倒 预防意识 老龄化社会
下载PDF
不同类型双任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下肢肌肉激活特征的即时影响
17
作者 张雪伊 刘卉 万祥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6-136,共1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任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下肢肌肉激活的即时影响,深入了解脑卒中患者在双任务干扰下的步行模式。方法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采集12名脑卒中患者受试者在仅步行、运动-步行任务、计算-步行任务和言语-步行任务...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任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下肢肌肉激活的即时影响,深入了解脑卒中患者在双任务干扰下的步行模式。方法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采集12名脑卒中患者受试者在仅步行、运动-步行任务、计算-步行任务和言语-步行任务时的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信号,计算支撑期和摆动期各肌肉的均方根振幅(RMS)、积分肌电(i EMG)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共激活指数(CI),用标准化自主收缩测试对各RMS和i EMG进行标准化。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以上4种双任务条件对步行过程中各参数的影响。结果支撑期计算任务胫骨前肌RMS小于运动任务(P=0.012),言语任务胫骨前肌RMS小于仅步行(P=0.030);摆动期言语任务股二头肌RMS和i EMG小于仅步行和计算任务(P<0.05),计算任务股二头肌RMS小于仅步行(P=0.021),言语任务胫骨前肌RMS小于仅步行和运动任务(P<0.05),言语任务股直肌/股二头肌CI大于运动任务(P=0.006)。结论与单任务和附加运动任务相比,附加计算任务和言语任务会降低脑卒中患者步行时的肌肉激活程度,且言语任务会使脑卒中患者步行时的股直肌/股二头肌共激活程度增加,增加步行稳定性从而避免跌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下肢 股直 腓肠内侧头 胫骨前 股二头 积分
下载PDF
超声形态学评估银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形态学的影响
18
作者 曹正培 芦胜胜 +1 位作者 张家欢 王晓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61-2267,共7页
背景:银质针等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研究尚少。目的: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出发探讨银质针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就... 背景:银质针等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较多,但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研究尚少。目的: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出发探讨银质针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1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n=53)、传统针灸组(n=53)和银质针组(n=53)。常规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传统针灸组根据经络走向和症状定位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银质针组采用银质针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进行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筋膜触发点数量、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变化、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3组的腰背部各肌肉筋膜触发点数量减少,且银质针组较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明显减少(P<0.05);(2)银质针组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评分均低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3)银质针组的多裂肌超声形态学各指标均优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4)银质针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传统针灸组和常规西药组(P<0.05);(5)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应用银质针综合疗法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和多裂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触发点 银质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裂 疼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线粒体移植治疗肌少症的潜力
19
作者 李伟 尹洪涛 +3 位作者 孙永晨 徐卫娟 孙金玲 金晓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842-2848,共7页
背景:肌少症是衰老引起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下降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目的:总结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导致肌少症的机制,探讨线粒体移植可... 背景:肌少症是衰老引起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下降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目的:总结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导致肌少症的机制,探讨线粒体移植可能是治疗肌少症的潜在靶点。方法:以“sarcopenia,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itochondrial transplantation,limitations”和“肌少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移植,局限性”为关键词,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2009-2023年间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肌少症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线粒体移植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和调节线粒体相关信号通路成为治疗肌少症的可能策略。虽然部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实线粒体移植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力,但关于线粒体转移的具体细节方面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症 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移植 局限性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细胞来源、数量、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
20
作者 赵文 毕玉琳 +3 位作者 付旭阳 段红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083-4090,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疗法已经被用于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目的:综述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方法: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s,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95-2024年。共检索到1700余篇文献,最终纳入58篇文献用于综述。结果与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影响脑干和脊髓的下部运动神经元以及运动皮质的上部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不同种类干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祖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评估了干细胞来源、细胞量、干细胞修饰手段及给药途径等临床前研究关键,为未来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侧索硬化症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祖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