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5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璐 曹江鹏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0,共4页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针刺干预MTrPs对于组织修复、恢复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提供了有效手段。但针刺MTrPs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还需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深入探究,以期为临床针灸施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组织修复 功能活动
下载PDF
项背肌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军 刘泽键 +2 位作者 王新月 姬佳 孙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本病发病范围广,好发于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文职人员和频繁使用电脑工作人员,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电脑、手机等设备广泛使用,人们长期保持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导致本病发病率升高。...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本病发病范围广,好发于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文职人员和频繁使用电脑工作人员,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电脑、手机等设备广泛使用,人们长期保持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导致本病发病率升高。本病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因疾病定义及病名命名混乱、发病机制复杂、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且其临床症状多样,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常被误诊、漏诊。本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等6个中英文数据库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间发表的项背肌筋膜炎相关文献,并在检索项背肌筋膜炎同时增加筋膜炎、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症、肩背肌筋膜炎、背肌筋膜炎、肩胛肌筋膜炎、肩背痛、项背痛等关键词,通读文献后根据症状及定义进行相关性筛选,对其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其中着重对近5年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 肌筋膜 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琛 殷继超 +6 位作者 胡兴律 王墉琦 刘诗若 许磊 王超 王轩 王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测量相关的超声影像学指标,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骨超声检查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和SIRT3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玥 张玉函 +5 位作者 王家益 黄媛馨 沃春新 王彩霞 周沛然 王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02-2208,共7页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以打击结合运动疲劳的方法复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银质针导热组,每组各8只;银质针导热组给予银质针导热处理;剩余6只为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完成后第1天、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热缩足潜伏期;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股内侧肌肌电图电活动,取大鼠右侧股内侧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痛阈值:与正常组和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银质针导热组造模后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经银质针导热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导热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②肌电图:模型组大鼠右侧股内侧出现自发电活动,银质针导热组自发电活动较模型组减少,时限较模型组延长(P<0.01),波幅较模型组降低(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正常组大鼠肌纤维排列紧密规则,模型组大鼠肌纤维萎缩、变性,排列紊乱,银质针导热组大鼠肌肉结构紊乱改善;④骨骼肌线粒体微观结构:透射电镜显示正常组肌组织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银质针导热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明显缓解或趋于正常;⑤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下调,银质针导热组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⑥结果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局部肌肉线粒体出现异常,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下调,提示存在能量代谢障碍;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线粒体变化恢复,接近正常,且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上调接近正常组,推测银质针导热疗法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修复而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银质针导热治疗 肉线粒体 SIRT3 肌筋膜激痛点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盛芳 符孜牧 潘郑斌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933-1935,共3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行产后42天体检,并确诊为MFPP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对...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行产后42天体检,并确诊为MFPP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对照组: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电生物刺激治疗,治疗5周后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完成5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前后静息电位,VAS评分,MTrPs个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前静息电位(5.01±3.03)μV和后静息电位(4.99±3.15)μ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2±4.70)μV和(7.91±4.55)μV,P<0.05。研究组VAS评分(1.58±1.28),MTrPs个数(1.28±1.20)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2.75±1.48),MTrPs个数(2.55±1.71),P<0.05。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出血、电极脱落发生率更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对MFPP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但肌筋膜松解术联合磁刺激治疗产后MFPP的方法更佳,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肌筋膜松解术 磁刺激 疗效
下载PDF
微波联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姜小燕 王世成 +1 位作者 李宁 杨延冬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9期35-3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波联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后康复中心收治的120例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微波联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后康复中心收治的120例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微波联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盆底肌电评估指标、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疼痛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前、后静息电位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快速收缩、紧张收缩、耐力收缩电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研究组疼痛复发率为1.7%(1/59),低于对照组的15.7%(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7,P<0.05)。结论 微波联合肌筋膜手法及磁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短期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微波 磁刺激 肌筋膜手法
下载PDF
电热砭石温熨疗法联合手法推拿用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刘姝 秦阳阳 +4 位作者 杨艳明 钟远 郝丹诗 乔婷婷 孙亭亭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电热砭石温熨疗法联合手法推拿对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肌肉硬度、上肢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组。对照组给予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给予手法推拿联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均治疗2... 目的探讨电热砭石温熨疗法联合手法推拿对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肌肉硬度、上肢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组。对照组给予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给予手法推拿联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肌肉硬度、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肌肉硬度、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肢体活动度8项中6项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明显改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肌肉硬度及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 电热砭石 温熨 手法推拿 肢体活动度 肉硬度 疼痛 中医护理
下载PDF
电针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BDNF、NGF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王列 马帅 +8 位作者 马俊杰 于嘉祥 王树东 李记泉 李格格 胡哲 卞镝 王鹰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打击结合离心...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模型,造模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对3组进行热缩足潜伏期检测;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肌细胞形态学变化;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L4~6脊髓NGF及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GF和BDN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电针干预后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膨大、圆染的肌细胞,核内移明显,电针干预后肌细胞大小形状规则,较为接近正常组肌组织形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经电针干预后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MPS大鼠的疼痛阈值,具体机制涉及了对促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同时又与降低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雷火灸摆阵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痛的临床护理效果
9
作者 李凤连 谭春妮 +3 位作者 杨蕊瑚 杨世朋 朱锦容 麦强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盆腔肌筋膜疼痛患者58例,依据随机单盲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雷火灸摆阵疗法... 目的观察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盆腔肌筋膜疼痛患者58例,依据随机单盲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雷火灸摆阵疗法配合电刺激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2组疼痛评分、满意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不同方案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1、2周,疼痛评分分别为(4.2±1.0)分、(3.5±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1.2)分、(4.2±1.1)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护理满意度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护理3周后盆腔功能障碍评分为(9.2±1.4)分,低于对照组(15.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摆阵联合电刺激是治疗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有效方案,在治疗中配合针对性护理方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盆腔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肌筋膜疼痛 中医疗法 雷火灸摆阵疗法 电刺激 临床护理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疗效研究
10
作者 罗鑫 吴宗辉 +3 位作者 郑兵 王玉宝 苏昌钰 黄强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 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在踝关节平衡训练基础上增加按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对照组采用BOSU球进行踝关节平衡训练。分别在基线、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和Y平衡测试(Ybalance test,YBT)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估的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上均有显著降低(P<0.05),Y平衡测试综合数值得到显著改善(P<0.01),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上述各项评估指标中均显著优胜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期8周的平衡训练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均对FAI患者有显著的临床康复疗效,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在缓解FAI患者的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和动态平衡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康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平衡训练 踝关节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疼痛
下载PDF
滞动针干预“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镇痛的作用机制
11
作者 赵丽萍 陈艺箔 +3 位作者 王雅倩 李之彤 张琪 苟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614-3623,共10页
背景: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镇痛效果显著,但镇痛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滞动针干预激痛点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6)和造模组(n=38),造模组采用“打击结合... 背景: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镇痛效果显著,但镇痛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滞动针干预激痛点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6)和造模组(n=38),造模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制备左侧股内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造模12周后随机挑选6只验证造模成功,将剩余3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6)与滞动针组(n=16),使用滞动针对滞动针组大鼠左侧股内侧肌局部激痛点进行干预治疗,2次/周,治疗4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进行左足机械缩足阈值测定;治疗后第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左侧股内侧肌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c-fos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治疗4周后,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高于模型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等,肌细胞增大并出现核内移现象,细胞内出现圆形挛缩结节以及紧张带;滞动针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肌细胞多呈角状,细胞内偶见挛缩结节;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升高(P<0.05);④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fos、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c-fos阳性表达升高(P<0.05),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降低(P<0.05);(5)结果表明,滞动针可能通过抑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下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间接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释放β-内啡肽、增加c-fos神经元兴奋性,从而降低中枢致敏程度,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滞动针 中枢镇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下载PDF
吕子萌“推药并用”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经验
12
作者 侯学鹏 吕子萌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63-768,共6页
背肌筋膜炎是常见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筋痹”范畴。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势与肌肉慢性劳损是导致背肌筋膜炎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筋肉气血不足使局部经脉不通、气血阻滞,临床症状主... 背肌筋膜炎是常见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筋痹”范畴。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势与肌肉慢性劳损是导致背肌筋膜炎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筋肉气血不足使局部经脉不通、气血阻滞,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僵硬、酸痛,并根据病情轻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背肌筋膜炎在各年龄段中都展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给患者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与经济上的负担。吕子萌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特别对于背肌筋膜炎的中医诊治有着深层次的见解,强调“整体观念,脏腑气血”在诊治中的重要性。临证时吕子萌着眼于脾胃功能与项背部肌肉的整体关系,尤其重视脾主肌肉四肢的功能属性,脾胃顺达则各脏腑间互相协同,从根本上防治筋伤痹症。治疗时以“内外同治,气血同调”为治疗原则,“调脾治筋”为诊疗特色,“推药并用”为治疗方式,兼顾项背部“筋肉骨节”与脾胃“气机枢纽”,利用推拿与中药内服两种疗法的不同特性,发挥外治法与内治法的治疗优势,在临床诊治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痹症 推拿 中药内服
下载PDF
火熨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倩 周杰 +1 位作者 王冉 解雷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5期870-873,共4页
目的观察火熨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试验的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火熨术治疗组(40例),艾灸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和推拿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治... 目的观察火熨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试验的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火熨术治疗组(40例),艾灸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和推拿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1天、治疗2周后、治疗后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罗兰-莫里斯功能障碍问卷表(RDQ)数据。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的VAS、ODI、RD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2周与治疗后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在治疗2周和2个月后,火熨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与艾灸治疗组比较,在VAS、ODI、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火熨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VAS、ODI、R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引火助阳”理论下中医传统火熨术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优于艾灸治疗,与常规的针刺推拿治疗相比有同样的疗效,并且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 火熨术 中医治疗
下载PDF
毫针速刺法松解肌筋膜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李志伟 何雷 +2 位作者 张磊 刘宝林 黄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4期2390-2394,共5页
目的观察毫针速刺法松解肌筋膜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6例中... 目的观察毫针速刺法松解肌筋膜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7.94±6.16)岁,病程(27.25±9.49)个月;对照组36例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46.73±5.14)岁,病程(26.02±7.58)个月。试验组采用毫针速刺法治疗,针对颈项部软组织损伤部位予以穿透性松解刺激,隔日1次,并与推拿治疗交替进行,各治疗6次;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每隔1个疗程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结束后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田中靖久颈椎症状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1 d比较,治疗结束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田中靖久颈椎症状评分均升高[试验组(14.93±2.74)分比(9.70±2.45)分,对照组(12.70±2.93)分比(9.40±2.01)分],NDI评分均降低[试验组(15.92±4.21)分比(38.19±5.86)分,对照组(25.46±3.84)分比(36.76±7.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试验组各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田中靖久颈椎症状评分(5.23±1.89)分比(3.30±1.25)分,NDI评分(22.27±4.67)分比(11.30±3.97)分,均P<0.0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7%(33/36)比7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32)。结论毫针速刺法松解肌筋膜治疗能够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并实现对上肢功能的良性调节,降低疾病对生活能力的影响,相对传统针刺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毫针速刺法 肌筋膜松解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大鼠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15
作者 刘琳 刘世轩 +1 位作者 陆馨悦 王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5-1592,共8页
背景:慢性肌筋膜触发点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可识别差异性代谢物变化,有助于从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层面理解并进一步探究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目的:以慢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尿液代谢组学寻找... 背景:慢性肌筋膜触发点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可识别差异性代谢物变化,有助于从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层面理解并进一步探究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目的:以慢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尿液代谢组学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组,造模组大鼠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跑台坡度为-16°,跑速为16 m/min,训练时间为90 min/次)方式建立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动物模型,每周1次,连续干预8周,休息4周;正常组大鼠不做干预。12周造模结束后,采用代谢笼法收集大鼠造模后24 h尿液,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尿样进行代谢图谱检测,筛选出共同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有32个差异代谢标志物,其中上调21个、下调11个;依据变量权重值>3,共14个差异代谢物被认定为潜在生物标志物;②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表明,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大鼠 尿液 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 生物标志物 差异代谢物 代谢笼法 运动损伤
下载PDF
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评价
16
作者 钟晓霞 林海运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8期18-21,37,共5页
目的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 目的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T-ScanⅢ数字化咬合评估系统检查,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咬合功能,咬合功能包括:(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er of force,COF)、(牙合)接触点数(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NOC)、闭(牙合)时间(occlusal time,OT)。结果(1)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3.75%;(2)VAS、AOF、COF、O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O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咀嚼肌肌筋膜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咬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咬合板 家庭疗法 咀嚼肌筋膜疼痛 咬合
下载PDF
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全睿 冯祥 +4 位作者 刘丹 艾坤 李江山 刘小卫 李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360-4366,共7页
背景:推拿按法干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疗效明确,但是不同力量按法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肌筋膜疼痛大鼠触发点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参与造模的空白组10只和参与触发点造模的大鼠50只... 背景:推拿按法干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疗效明确,但是不同力量按法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肌筋膜疼痛大鼠触发点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参与造模的空白组10只和参与触发点造模的大鼠50只。以定期钝性击打结合离心运动法在大鼠左侧大腿内侧肌建立慢性触发点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不予干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分别以轻力量(0.3 kg)、中力量(0.5 kg)和重力量(0.7 kg)对触发点局部进行干预,7.5 min/次,隔天1次,共计7次。在干预前后分别以电生理仪、软组织张力测定仪和机械痛阈测定仪检测触发点局部肌电图、软组织张力和机械痛阈值。干预结束后,空白组大鼠取左侧大腿内侧肌组织,其余组大鼠取触发点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降低,软组织张力升高,自发电活动振幅频率升高,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变,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中按组和重按组机械痛阈值升高,软组织张力降低,肌电图频率和振幅降低,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降低(P<0.05),病理形态学恢复明显;轻按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③与中按组比较,重按组上述指标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结果表明:对触发点疼痛,按压力度可能为中至重度才能有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 疼痛 推拿 肌筋膜 按法 力量 大鼠
下载PDF
从颈椎病的病因探讨分肉之间与肌筋膜链的关系
18
作者 陈国栋 尉军红 孙其斌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1期64-66,共3页
分肉之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中多次提及分肉之间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肌筋膜链是传递力量和动作的线条,是基于Thomas西方解剖学提出的,这些链通过人体中肌肉、筋膜和连接骨骼的线将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结构描述为... 分肉之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中多次提及分肉之间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肌筋膜链是传递力量和动作的线条,是基于Thomas西方解剖学提出的,这些链通过人体中肌肉、筋膜和连接骨骼的线将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结构描述为一个力学整体,在身体维持姿势和运动产生的连续体起着重要作用。笔者研究总结分肉之间和肌筋膜链,发现分肉之间与肌筋膜链存在关联。本文研究肌筋膜链和分肉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探讨与颈椎病的相关性,为颈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肉之间 肌筋膜 颈椎病
下载PDF
肌骨超声下辅助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邸富荣 赵奕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35-439,共5页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下辅助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下辅助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肌骨超声检查下结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级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患肩活动度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cGill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患侧肩关节外展、前屈、内旋、外旋与后伸的被动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肌骨超声技术支持下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可显著缓解肩痛症状,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提高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超声 肌筋膜触发点 针刺
下载PDF
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郑冰心 邓翠艳 彭显秀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206例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3)与试验组(n=103),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206例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3)与试验组(n=103),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筋膜指法放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疼痛程度以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前静息、后静息变异系数及静息电位较治疗前下降,快速收缩、耐力收缩数据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持续收缩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FSFI评分上升,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MPPS患者采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与盆底肌力,缓解疼痛,改善性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神经肉电刺激 肌筋膜 手法按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