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凝固法测定肝素辅因子Ⅱ活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学锋 林建著 +1 位作者 王鸿利 邵慧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21-323,共3页
70年代初,Briginshaw发现一种有别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的肝素依赖性凝血酶抑制蛋白。1981年由Tollefsen首次将其分离提纯并命名为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cofactor Ⅱ,HC-Ⅱ)。目前,国外已应用火箭电泳及发... 70年代初,Briginshaw发现一种有别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的肝素依赖性凝血酶抑制蛋白。1981年由Tollefsen首次将其分离提纯并命名为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cofactor Ⅱ,HC-Ⅱ)。目前,国外已应用火箭电泳及发色底物法(chromogenic peptide substrate assay,CPSA)对其检测。本文应用国产发色底物S<sub>2238</sub>及酶联凝固法(enzyme-linked coagula-tion assay,ELCA)对肝素辅因子Ⅱ活性(HC-Ⅱ:a)进行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底物法 凝固法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发色底物 标准曲线 血液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辅因子Ⅱ的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戴冰冰 金香花 雷蕾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 AT-Ⅲ )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双抗体...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 AT-Ⅲ )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浆AT-Ⅲ和HC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SLE患者血浆AT-Ⅲ和HC Ⅱ水平与对照组AT-Ⅲ和HC Ⅱ水平比较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组血浆AT-Ⅲ和HC Ⅱ水平与对照组AT-Ⅲ和HC Ⅱ水平比较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和RA患者可能存在着凝血-抗凝血系统异常,AT-Ⅲ和HC Ⅱ水平可能是影响抗凝血作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抗凝血酶-Ⅲ 肝素辅因子ⅱ
下载PDF
肝素辅因子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明扬 张广森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 炎症 肿瘤 硫酸皮肤素
下载PDF
肝素辅因子Ⅱ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林建著 王鸿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490-492,共3页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HCⅡ)又称肝素辅因子A(Heparin CofctotA)和抗凝血酶 BM(Antithrombin BM),是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糖蛋白 研究
下载PDF
肝素、硫酸皮肤素与肝素辅因子Ⅱ
5
作者 张广森 《血栓与止血学》 1997年第1期4-6,3,共4页
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它可从哺乳动物组织尤其是肥大细胞中被分离。当静脉给予肝素后,它可与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从而介导AT—Ⅲ对凝血酶(Ⅱa)、因子Ⅹa,Ⅸa的抑制。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 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它可从哺乳动物组织尤其是肥大细胞中被分离。当静脉给予肝素后,它可与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从而介导AT—Ⅲ对凝血酶(Ⅱa)、因子Ⅹa,Ⅸa的抑制。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DS)也属于一种糖胺聚糖,它可介导另一种血浆抗凝血酶蛋白—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皮肤素 肝素辅因子ⅱ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肥大细胞 蛋白多糖 酶的抑制 血浆抗凝血酶 血液凝固 糖胺 分子量
下载PDF
胸腹水抗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世俊 黄伟萍 卢兴国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01-201,204,共2页
胸腹水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明确胸腹水性质是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步骤,一直以来是临床重视的一个难题。对胸腹水进行纤溶和凝血方面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新的信息和鉴别诊断的依据,但对凝血抑制物抗凝... 胸腹水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明确胸腹水性质是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步骤,一直以来是临床重视的一个难题。对胸腹水进行纤溶和凝血方面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新的信息和鉴别诊断的依据,但对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Antithrobin,AT)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HC-Ⅱ)的砚究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收集了临床二组病例胸腹水标本.进行了AT和HC-Ⅱ活性的检测和探讨.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临床意义 抗凝血酶 胸腹水 检测 鉴别诊断 HC- 凝血抑制物
下载PDF
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晓勤 张广森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8年第6期368-373,共6页
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是人体凝血及抗凝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辅因子Ⅱ在有肝素或硫酸皮肤素催化时,可迅速抑制凝血酶活性。研究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或设计出对血栓性疾病治疗有效的凝血酶拮抗剂,... 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是人体凝血及抗凝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辅因子Ⅱ在有肝素或硫酸皮肤素催化时,可迅速抑制凝血酶活性。研究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或设计出对血栓性疾病治疗有效的凝血酶拮抗剂,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手段和带来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凝血酶 相互作用 分子机制
下载PDF
一种新的检测血浆肝素辅因子Ⅱ活性的方法
8
作者 林建著 朱迎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血清诊断 肝素辅因子ⅱ 活性 ELCA
下载PDF
血栓疾病患者血浆肝素辅因子Ⅱ活性和抗原水平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戴崇文 张广森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52-454,共3页
目的 了解肝素辅因子Ⅱ (HCⅡ )活性及抗原水平在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5 0名正常人 ,75例脑梗死、5 0例心肌梗死及 36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Ⅱ活性 ;发色底物法检... 目的 了解肝素辅因子Ⅱ (HCⅡ )活性及抗原水平在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5 0名正常人 ,75例脑梗死、5 0例心肌梗死及 36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Ⅱ活性 ;发色底物法检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HCⅡ缺乏者血浆抗凝血酶 (AT)活性 ;Westernblot检测部分样品 (每组 36例 )血浆HCⅡ抗原含量。结果 血浆HCⅡ活性与其抗原呈平行变化 ;正常对照组血浆HCⅡ活性及抗原水平分别为 (96 .80± 2 0 .11) % ,0 .93± 0 .19与脑梗死组 [(99.97± 2 1.14 ) % ,0 .96± 0 .2 4 ]、心肌梗死组 [(98.18± 2 9.35 ) % ,0 .95± 0 .2 0 ]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组 [(89.5 7± 17.12 ) % ,0 .87± 0 .18]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但深静脉血栓形成组HCⅡ活性和抗原均呈降低趋势 ;HCⅡ明显减低者在正常人及患者之间的分布频度无显著差异 ;深静脉血栓中HCⅡ缺乏者血浆抗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正常。结论 血浆HCⅡ变化可能不是中国湖南汉族人心、脑血栓病的危险因子 ;是否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辅因子ⅱ 发色底物法 抗原 脑梗死 心肌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刺参酸性粘多糖介导肝素辅因子Ⅱ对凝血酶活性的抑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广森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目的:进一步澄清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的抗凝血酶机制。方法:用国产Sjamp作为激动剂,在正常混合血浆体系、纯化的肝素辅因子Ⅱ(HCⅡ)体系以及纯化的抗凝血酶Ⅲ(AT-Ⅲ)体系研究Sjamp的抗凝血酶作用机制。... 目的:进一步澄清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的抗凝血酶机制。方法:用国产Sjamp作为激动剂,在正常混合血浆体系、纯化的肝素辅因子Ⅱ(HCⅡ)体系以及纯化的抗凝血酶Ⅲ(AT-Ⅲ)体系研究Sjamp的抗凝血酶作用机制。结果:Sjamp对凝血酶的抑制主要呈HCⅡ依赖性,当存在HCⅡ时,Sjamp抗凝血酶作用的二级速率常数K2=1.56×107m-1·min-1,其抑制速率常数是AT-Ⅲ的4.6倍。结论:在抗凝血酶作用方面,Sjamp的效率(K2值)及机制(HCⅡ依赖性)与硫酸皮肤素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 刺参酸性粘多糖 肝素辅因子ⅱ 凝血酶
原文传递
肝病患者肝素辅因子Ⅱ、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菊珍 徐安国 +3 位作者 邵慧珍 王鸿利 李继浩 支立民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03-304,共2页
肝病患者肝素辅因子Ⅱ、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变化@@马菊珍,邵慧珍,李继浩,支立民,徐安国,王鸿利肝脏疾病时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的变化已有报道[1′2],但未见肝素辅因子Ⅱ(HCⅡ)变化的报告。本文就肝... 肝病患者肝素辅因子Ⅱ、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变化@@马菊珍,邵慧珍,李继浩,支立民,徐安国,王鸿利肝脏疾病时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的变化已有报道[1′2],但未见肝素辅因子Ⅱ(HCⅡ)变化的报告。本文就肝病患者这些因子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作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肝素辅因子ⅱ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病理
原文传递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S1P、HC-Ⅱ水平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刘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66-968,972,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S1P、HC-Ⅱ水平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且出现再狭窄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复查的健康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患者40例作为对...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S1P、HC-Ⅱ水平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且出现再狭窄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复查的健康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1P、HC-Ⅱ水平及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S1P、HC-Ⅱ水平与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S1P、HC-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ET、AngⅡ、TXB2含量高于对照组,NO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1、IL-6、IL-8、IL-11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S1P、HC-Ⅱ水平与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含量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结论: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清S1P、HC-Ⅱ水平降低,是导致脑血管功能异常、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 1-磷酸鞘氨醇 肝素辅因子ⅱ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硫酸皮肤素的抗血栓活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继青 姬胜利 +2 位作者 王凤山 曹吉超 张天民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15-517,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硫酸皮肤素(DS)的抗血栓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药典的羊血浆法测定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S的抗凝血活性,电刺激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法测定其体内抗血栓活性,以及生色底物法测定其激活肝素辅因子Ⅱ(HCⅡ)抗凝血酶活性... 目的 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硫酸皮肤素(DS)的抗血栓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药典的羊血浆法测定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S的抗凝血活性,电刺激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法测定其体内抗血栓活性,以及生色底物法测定其激活肝素辅因子Ⅱ(HCⅡ)抗凝血酶活性。结果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5×103,8.0×103,5.3×103和4.0×103的DS和低分子硫酸皮肤素(LMWDS1,LMWDS2和LMWDS3)的抗凝效价分别为4.00,2.25,0.94和0.54 u·mg-1;体内抗血栓活性的血栓堵塞时间(OT)值分别为58.12,50.58,123.90和133.53 min,均较生理盐水组19.79 min显著延长;体外激活HCⅡ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为223.23,123.71,89.29和58.00 u·mg-1。结论 随着LMWDS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其抗凝血活性降低,体外激活HCⅡ抗凝血酶活性也降低,但体内抗血栓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皮肤素 低分子硫酸皮肤素 抗血栓作用 抗凝血活性 肝素辅因子ⅱ
下载PDF
家兔组织浸液促凝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方淳来 李奕萍 +3 位作者 柯莉华 卢兴国 周璇 徐根波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7-268,共2页
目的研究家兔脏器组织促凝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分布特点.方法用气栓法致死家兔,取其脏器组织,以每克湿重组织加0.01 mol/L pH7.2的PBS 2 ml的比例用细胞匀浆器或研钵充分研碎,用血浆复钙时间(PRT)、抗凝血酶(AT)和肝素辅因子II(HCII)检测... 目的研究家兔脏器组织促凝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分布特点.方法用气栓法致死家兔,取其脏器组织,以每克湿重组织加0.01 mol/L pH7.2的PBS 2 ml的比例用细胞匀浆器或研钵充分研碎,用血浆复钙时间(PRT)、抗凝血酶(AT)和肝素辅因子II(HCII)检测组织浸出液中的活性量.结果 PRT高促凝活性(<30 s)有髓上腺、脾、肾皮质、脑、胃、肺、心肌和横纹肌,显著高于相对低促凝活性(>30 s)的大肠、肝、肾髓质(P<0.01).AT为肝、肺、胃和脑组织,明显高于大肠、肾髓质、肾皮质、横纹肌、脾和心肌组织(P<0.05).HCII活性为肾髓质、脑、大肠和横纹肌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0.01).结论不同组织以及同一组织的不同解剖部位有着不同的促凝及其抑制物活性,对了解脏器组织的出凝血特点以及易于发生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组织 组织促凝活性 抗凝血酶活性 肝素辅因子ⅱ
下载PDF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为宏 沈仙娣 胡钧培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3期134-137,共4页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症 抗凝系统 易栓症 基因改变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 APC抵抗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辅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