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痔注射疗法致直肠肌层坏死一例
1
作者 卢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年第1期57-57,共1页
内痔注射疗法致直肠肌层坏死一例卢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邮编223800)患者张某,男,42岁,干部,住院号920111。患者于92年4月7日在宿迁某诊所注射治疗内痔。用药不详,术后肛门坠胀,疼痛逐渐加剧,大便附有少许... 内痔注射疗法致直肠肌层坏死一例卢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邮编223800)患者张某,男,42岁,干部,住院号920111。患者于92年4月7日在宿迁某诊所注射治疗内痔。用药不详,术后肛门坠胀,疼痛逐渐加剧,大便附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及较多的粘液并有低热。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痔注射疗法 肠肌层 中药保留灌 术后肛门坠胀 硬化剂 肛门直 清热解毒活血 江苏省 宿迁市 坏死组织
下载PDF
小鼠肠肌层细胞分离提取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陈凯 胡琼源 +1 位作者 管文贤 刘颂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68-471,共4页
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尝试一种活性强、比例高的小鼠肠肌层细胞分离提取方法。方法采用"降阶梯"策略构建解离液组合,逐层解离黏液层、黏膜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再使用消化液消化肌层细胞。其中,降阶梯式解离液是指胰蛋白... 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尝试一种活性强、比例高的小鼠肠肌层细胞分离提取方法。方法采用"降阶梯"策略构建解离液组合,逐层解离黏液层、黏膜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再使用消化液消化肌层细胞。其中,降阶梯式解离液是指胰蛋白酶浓度在黏液层、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解离液中阶梯式降低;消化液是由胶原酶Ⅰ/Ⅳ、中性蛋白酶与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组成。实验组1、2、3的胰蛋白酶浓度(wt%)梯度分别为:0.50、0.25、0.10;0.50、0.30、0.20;1.00、0.50、0.25。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出肠肌层,并获得了肠肌层细胞,实验组1的肌层暴露比例为(91.00±1.87)%,细胞活性为(79.20±0.49)%。实验组1的肌层暴露比例显著高于实验组2[(91.00±1.87)%比(80.00±3.16)%,t=2.994,P<0.05]和实验组3[(91.00±1.87)%比(83.00±2.55)%,t=2.530,P<0.05];同时实验组1的细胞活性也显著高于实验组2[(79.20±0.49)%比(70.20±0.37)%,t=14.600,P<0.01]和实验组3[(79.20±0.49)%比(62.40±0.40)%,t=26.560,P<0.01]。结论本方法能够提取获得活性强、比例高的肠肌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肠肌层 细胞解离
原文传递
自体浆肌层回肠段卷管移植重建长段输尿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建华 黄翔 +4 位作者 熊国兵 廖勇 龚百生 邱明星 潘慈康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以实验比格犬建立长段输尿管缺损模型,探讨自体浆肌层回肠段卷管移植重建长段输尿管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实验比格犬12条,随机分A、B两组(n=6)。A组:切除中段输尿管约6cm建立输尿管缺损模型,以自体浆肌层回肠段作卷管(浆肌层回肠段对... 目的以实验比格犬建立长段输尿管缺损模型,探讨自体浆肌层回肠段卷管移植重建长段输尿管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实验比格犬12条,随机分A、B两组(n=6)。A组:切除中段输尿管约6cm建立输尿管缺损模型,以自体浆肌层回肠段作卷管(浆肌层回肠段对系膜缘内翻折叠成管)形成长约6cm的人工输尿管(腔面为折叠内翻的浆膜),将其两端与输尿管两断端顺蠕动方向吻合重建缺损段输尿管,恢复输尿管连续性。于术后第8、15、21天对人工输尿管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B组:切除下1/2段输尿管建立输尿管缺损模型,用A组方法形成长约10cm人工输尿管,将其近端与上段输尿管断端、远端与膀胱吻合重建输尿管。本组实验犬于术前取血行肾功及电解质检测,术后第5周取出输尿管支架,术后第6周行血生化指标复查及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检查后,对人工输尿管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第8天,组织学观察见人工输尿管两端腔面有1~2层尿路上皮沿浆膜表面爬行生长;术后第15天和第21天,人工输尿管整个腔面已被3~6层移形细胞完全覆盖;1条犬人工输尿管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术后第6周复查犬肾功能及电解质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显示手术侧肾脏功能良好,人工输尿管有蠕动;1条犬有轻度肾积水和上段输尿管轻度扩张;1条犬人工输尿管管壁增厚,其伸展性较差,组织学见尿路上皮下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其余犬人工输尿管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结论自体浆肌层回肠段卷管成形移植,可形成长段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的人工输尿管,其功能良好。本研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 重建 输尿管
下载PDF
带蒂肠浆肌层片加植皮修复腹壁缺损 被引量:1
4
作者 薛东波 张伟辉 李泮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33-334,共2页
目的 研究一种对腹壁缺损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法。方法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12月 ,应用带蒂肠浆肌层片加植皮修复腹壁缺损 7例 ,其中前期手术副损伤致肠瘘 4例 ,肠肿瘤一期手术造瘘局部感染形成缺损 2例 ,肠肿瘤侵犯腹壁 1例。全麻... 目的 研究一种对腹壁缺损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法。方法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12月 ,应用带蒂肠浆肌层片加植皮修复腹壁缺损 7例 ,其中前期手术副损伤致肠瘘 4例 ,肠肿瘤一期手术造瘘局部感染形成缺损 2例 ,肠肿瘤侵犯腹壁 1例。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手术 ,切除腹壁缺损周围水肿感染组织 ;切除病变肠管 ,截取带肠系膜的肠段 ,沿肠系膜缘对侧剖开肠管 ,刮除肠粘膜层 ,将带蒂肠浆肌层片与腹壁缺损边缘缝合 ,中厚皮片植皮。结果 术后 6例腹壁创面 期愈合 ,1例局部感染 ,植皮部分坏死 ,经二次植皮愈合 ;均无肠管吻合口漏发生。经1~ 2年随访 ,无腹壁疝或腹内疝发生 ;正常排便 ,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以带蒂肠浆肌层片修补腹壁 ,术后局部张力小 ,血供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缺损 带蒂 植皮 修复
下载PDF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金良 陈雨历 谈玲玲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扩大术
下载PDF
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6
作者 邹建华 吕东 +6 位作者 黄翔 罗一钊 安宇 廖勇 龚百生 邱明星 潘慈康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观察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比格犬12条,随机分为两组,作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实验。A组:通过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一段长约6 cm的人工输尿管,分别在术后第8、15、21天对人工输... 目的观察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比格犬12条,随机分为两组,作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实验。A组:通过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一段长约6 cm的人工输尿管,分别在术后第8、15、21天对人工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B组:用A组方法重建一段长约10 cm的人工输尿管,于术后第6周,对人工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在术后第8天,组织学检查发现人工输尿管两端腔面有1~2层移形细胞沿浆膜表面生长。术后第15天和第21天,人工输尿管腔面已被3~6层移形细胞完全覆盖。B组在术后第6周,病理检查提示人工输尿管的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结论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可形成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的人工输尿管。本研究为临床应用内翻折叠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输尿管
下载PDF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7
作者 刘宁 张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1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观察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的53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5 a,中位时间2.... 目的观察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的53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5 a,中位时间2.6 a。观察患儿肾积水与输尿管反流、尿失禁、尿流动力学(UDS)检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儿美国医疗保健政策与研究机构(AHCPR)尿失禁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手术前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分别为(21.35±2.62)、(7.57±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未出现新发肾积水病例,肾积水患儿较前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较前减少,患儿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出现3例(5.7%)泌尿系结石,6例(11.3%)泌尿系感染,未发现膀胱穿孔和肿瘤。结论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直肠悬吊术能有效改善NB患儿膀胱功能,保护上尿路,缓解尿失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悬吊术 膀胱扩大术 尿流动力学
下载PDF
带蒂肠浆肌层套在肠吻合术中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
8
作者 付友恒 张震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97-98,共2页
设计用带蒂肠浆肌层套加强肠吻合口降低肠疾发生的手术,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用于临床12例取得成功,均无肠外疾发生。介绍了手术方法以及探讨有关手术技术。
关键词 带蒂 修补 外瘘
下载PDF
保留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尿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丽 孙小兵 +4 位作者 陈雨历 李金良 张萍 孙华玮 李守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15-417,共3页
目的评价神经性膀胱行保留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流动力学变化.方法4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行保留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26例,女19例,年龄4~14岁.36例随访2年,手术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手... 目的评价神经性膀胱行保留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流动力学变化.方法4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行保留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26例,女19例,年龄4~14岁.36例随访2年,手术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手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较术前增加,逼尿肌压降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无抑制收缩减轻.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30例临床症状改善.结论保留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降低逼尿肌压,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以及尿道闭合压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膀胱黏膜膀胱扩大术 尿流动力学 评价
原文传递
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金良 陈雨历 +4 位作者 陈维秀 孙大庆 袁峰 刘宇 孙小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2-364,共3页
目的 报告逼尿肌切开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应用。方法  1986~ 1999年间治疗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反射亢进性神经原性膀胱 5 2例 (年龄 4~ 18岁 ) ,通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评价其疗... 目的 报告逼尿肌切开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应用。方法  1986~ 1999年间治疗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反射亢进性神经原性膀胱 5 2例 (年龄 4~ 18岁 ) ,通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评价其疗效。结果  43例随访 3个月~ 13年 ,平均6 .7年。术前均表现为尿失禁 ;术后均无粘液尿、电解质失衡、代谢紊乱、尿路结石等 ,2 4例 (5 5 .8% )能完全自主排尿 ,15例 (34 .9% )配合CIC可达到不失禁 ,有效率达到 90 .7% (39/4 3)。 39例手术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其术前膀胱容量为 (15 9± 78)ml ,膀胱容量差为 (- 145± 6 7)ml ,充盈期末逼尿肌压为 (6 .5± 2 .6 )kPa ;术后分别改变为 (34 6± 86 )ml、(12± 5 2 )ml、(2 .1± 1.5 )kPa。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 <0 .0 1) ,已达到或接近其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扩大术 小儿
原文传递
保留膀胱粘膜的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近期疗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小兵 李金良 +1 位作者 陈雨历 孙大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手术方法。 方法 对术前临床评价均为“差”的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保留膀胱粘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 12例合并输尿管返流 ;2 1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6个月... 目的 探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手术方法。 方法 对术前临床评价均为“差”的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保留膀胱粘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 12例合并输尿管返流 ;2 1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6个月~ 2年 ,对比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的变化 ,同时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观察及临床评价。 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较术前增加 ,逼尿肌压降低 ,残余尿 /膀胱容量比值较术前降低 ,无抑制收缩减轻。术后临床评价 4例为优 ,9例为良 ,改善和差者各 4例 ;7例恢复尿意 ,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 ,均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原性膀胱 泌尿外科手术 尿动力学 膀胱扩大术 近期疗效
原文传递
创共和国首例小肠移植成功的人──记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
12
作者 陈馨 陈识金 《解放军健康》 1996年第4期5-5,共1页
创共和国首例小肠移植成功的人──记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陈馨,陈识金1994年3月12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手术室。我国著名腹部外科专家、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教授亲自主刀,为女患者杜新平切除了病变... 创共和国首例小肠移植成功的人──记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陈馨,陈识金1994年3月12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手术室。我国著名腹部外科专家、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教授亲自主刀,为女患者杜新平切除了病变小肠后,换上了2.5米长的异体小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外科研究所 营养支持 同种异体 共和国 外瘘 病死率 器官移植 带蒂 腹部外科
下载PDF
利用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尿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小兵 张丽 +2 位作者 陈雨历 李金良 陈维秀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99-601,共3页
目的 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 方法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4~ 14岁。 2 1例获随访 6~ 2 4个月。手术前后行IV... 目的 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 方法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4~ 14岁。 2 1例获随访 6~ 2 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 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 (2 4 2 .6 2± 6 0 .0 4 )ml、膀胱顺应性 (8.10± 3.0 0 )ml/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流率 (7.6 0± 2 .90 )ml/s均较术前 [分别为 (14 2 .14± 4 5 .88)ml、(3.2 6± 1.5 7)ml/cmH2 O、(3.0 0± 1.0 0 )ml/s]增加 ,逼尿肌压力降低 [术前 (5 2 .0 0± 14 .11)cmH2 O、术后 (33.33± 15 .39)cmH2 O],剩余尿 /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 (术前 0 .33± 0 .11、术后 0 .16± 0 .10 ) ,P均 <0 .0 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 ,无抑制收缩减轻。 7例恢复尿意 ,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 结论 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 ,降低逼尿肌压 ,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黏膜 膀胱扩大术 尿动力学 神经性膀胱
原文传递
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疗效随访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家祥 张大 范应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060-1061,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原性膀胱 反射亢进 膀胱扩大术 疗效随访 补片 盆底松弛 盆底加强 手术治疗 髂腰 低压 患者
原文传递
自体膀胱黏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邹建华 黄翔 +4 位作者 舒向晖 吕东 廖勇 龚百生 邱明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4-598,共5页
目的长段输尿管狭窄或缺损的修复是泌尿外科棘手问题,将犬自体膀胱黏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探讨其作为尿路替代材料重建输尿管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比格犬12条,体重6.5~9.3kg,雌雄不限,根据重建输尿管部位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B、... 目的长段输尿管狭窄或缺损的修复是泌尿外科棘手问题,将犬自体膀胱黏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输尿管,探讨其作为尿路替代材料重建输尿管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比格犬12条,体重6.5~9.3kg,雌雄不限,根据重建输尿管部位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B、C组(n=4)。A组:自体膀胱黏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后包缝于人工输尿管支架制备人工输尿管,重建8cm长下段输尿管,将人工输尿管近端与上段输尿管断端吻合,远端与膀胱吻合。B组:同A组方法重建8cm长上段输尿管,将人工输尿管近端与肾盂吻合,远端与下段输尿管断端吻合。C组:同A组方法重建全段16cm长输尿管,将人工输尿管近端与肾盂吻合,远端与膀胱吻合。术前各组犬取血行肾功及电解质检测;术后观察犬的一般情况及支架管和造瘘管的引流、手术切口的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术后第6周行生化指标复查及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检查后,对人工输尿管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B组1条犬术后2d因输尿管支架脱出,术后发生尿瘘及伤口感染,排除实验;其余犬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第6周各组犬肾功和电解质检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显示:A组1条犬术侧肾脏积水、上段输尿管扩张,B组1条犬人工输尿管与下段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同侧肾脏积水;其余各组犬术侧肾脏功能良好,人工输尿管有蠕动功能。组织病理学观察示术后第6周3组人工输尿管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其中A、C组各1条犬出现人工输尿管炎症。结论自体膀胱黏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犬输尿管,可形成组织结构与正常输尿管相似的人工输尿管,且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输尿管 膀胱黏膜 输尿管缺损 重建
原文传递
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膀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建华 南勋义 +1 位作者 党建功 郭定国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64-367,共4页
为减少肠管膀胱术的并发症,于1994年3~7月,用犬分三组作了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膀胱的实验。A组: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形成人工膀胱,B组:在A组基础上一期将输尿管与人工膀胱吻合,C组:将同种... 为减少肠管膀胱术的并发症,于1994年3~7月,用犬分三组作了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膀胱的实验。A组: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形成人工膀胱,B组:在A组基础上一期将输尿管与人工膀胱吻合,C组:将同种异体膀胱粘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结果显示:A、B组可在术后第3周形成结构和功能与正常膀胱几乎相同的人工膀胱;C组其移植物能存活,并有所增长。本研究为临床应用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形成人工膀胱和进一步利用尸体正常膀胱粘膜作移植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植 粘膜
原文传递
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窦海鹏 姚兴伟 柴亮听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分析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改良Delorme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PPH... 目的分析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改良Delorme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PPH组,各47例,联合组采用改良Delorme术联合PPH治疗,PPH组采用PPH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直肠肛管功能、并发症、治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PPH组(100.0%vs 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1,P=0.004)。两组患者的Wexner便秘评分和Vaizey失禁评分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联合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术后90 d,联合组患者直肠感觉阈值显著低于PPH组,肛管功能长度显著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术后吻合口感染、肛门失禁、黏液便血、小便异常、便秘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9%,明显低于PPH组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4,P<0.05)。结论改良Delorme术联合PPH治疗完全性直肠脱落患者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垂 黏膜剥除折叠术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腹腔复杂创伤及严重感染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智亮辉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病例简介】男,32岁,主因腹部多发伤术后18d,腹痛腹胀10d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d因车祸伤致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断裂、距屈氏韧带20cm处空肠断裂,胰头挫裂伤、肠系膜上静脉破裂,肠系膜多处裂伤,横结肠浆肌层挫裂伤。腹... 【病例简介】男,32岁,主因腹部多发伤术后18d,腹痛腹胀10d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d因车祸伤致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断裂、距屈氏韧带20cm处空肠断裂,胰头挫裂伤、肠系膜上静脉破裂,肠系膜多处裂伤,横结肠浆肌层挫裂伤。腹膜后血肿,就诊于外院,当日急诊全麻下行十二指肠水平部、部分空肠切除,十二指肠降部一空肠吻合,结肠浆肌层修补、肠系膜上静脉修补,肠系膜修补,胰头破裂修补术。现间断腹痛、腹胀、不能进食、有排气、无发热。体格检查:体温3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感染 系膜上静脉 十二指水平部 十二指降部 创伤 腹腔 静脉破裂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c-fos in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and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被引量:12
19
作者 Pei-SongSong Kang-MeiKongx +7 位作者 Kang-MeiKong Chun-YanNiu Wei-LiQi Ling-FeiWu Xin-jiaWang WeiHan KengHuang Ze-FengCh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29-533,共5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in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and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cervical spondylo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rats by d... AIM: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in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and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cervical spondylo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rats by destroying the stability of cervical posterior column,and the cord segments C4-6 and gastric antrum were collected 3, 4 and 5 mo after the operation. Rats with sham operation were used as controls. c-fos neuronal counter-staining was performed with an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Every third sections from C4-6 segments were drawn. The 10 most labeled c-fos-immunoreactive (Fos-IR) neurons were counted, and the average number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ean of Fos-IR neurons in myenteric plexus was calculated after counting Fos-IR neurons in 25 ganglia from each antral preparation, and expressed as a mean count per myenteric ganglion.RESULTS: There were a few c-fos-positive neurons in the cervical cord and antrum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n increased c-fos expression in model group 3, 4 and 5 mo after operation,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fos expres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3, 4 and 5 mo.More important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fos expression between rats followed up for 3 mo and those for 5 mo in the model group (11.20±2.26 vs 27.68±4.36,P<0.05, for the cervical cord; and 11.3±2.3 vs 29.3±4.6,P<0.05, for the gastric antru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ats followed up for 3 mo and those for 4 mo and between rats followed up for 4 mo and those for 5 mo in the model group.CONCLUSION: c-fos expression in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was drama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at in the spinal cord in ra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suggesting that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may be affected by cervical spondylosis. If this hypothesis is confirmed by further studies,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such as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ould be explained by neurogastroenter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myenteric plexus Gastric spinal cord c-Fos protein Cervical spondylo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combined pre- and post-natal protein deprivation on the myenteric plexus of the esophagus of weanling rats:A histochemical,quantitative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被引量:1
20
作者 Edson A Liberti Ricardo BV Fontes +2 位作者 Verginia M Fuggi Laura BM Maifrino Romeu R Souz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6期3598-3604,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otein deprivation on the myenteric plexus of the esophagus of weanling rats. METHODS: Pregnant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nourished (N),receiving normal diet,and u...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otein deprivation on the myenteric plexus of the esophagus of weanling rats. METHODS: Pregnant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nourished (N),receiving normal diet,and undernourished (D),receiving a protein-deprived diet,which continued after birth. At twenty-one days of age,13 esophagi from each group were submitted to light microscopy and morphometrical analysis employing the NADH diaphorase,NADPH diaphor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techniques. Three other esophagi from each group were evalu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RESULTS: In both the NADH- and the NADPH-reactive mounts,the neurons of the N mounts were more intensely stained,while in the D esophagi only the larger neurons were reactive. Many myenteric neurons of N were intensely reactive for AChE activity but only a few neurons of D exhibited these aspects.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ranular reticulum of N showed large numbers of ribosomes align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its regularly arranged membrane while the ribosomes of D were disposed in clusters. The chromatin was more homogeneously scattered inside the neuron nucleus of N as well as the granular component of the nucleolus was evidently more developed in this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 and D groups were detected in the total estimated number of neurons stained by the NADPH technique. CONCLUSI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data shows that feeding with protein-deprived diet in 21-d old rats induces a de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yenteric neurons of the eso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ic nervous system Myenteric plexus Nutrition Microscopy Electron Transmission Esopha-gus Rat WIST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