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6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分析及治疗体会
1
作者 郑江钒 谷爱奇 +1 位作者 闵祥辉 王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4期60-63,共4页
目的分析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随访评估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皮瓣感觉恢... 目的分析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随访评估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患指活动功能。结果术后19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并顺利拆线,1例因术后私自吸烟致皮瓣严重发绀延迟愈合,1例因术后私自开空调温度过低致皮瓣部分坏死。21例患者中共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9±4.6)个月。获得随访患者中,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很满意16例(84.2%)、比较满意3例(15.8%),无不满意病例。皮瓣感觉恢复情况:S415例(78.9%),S3+3例(15.8%),S31例(5.3%)。患指活动功能:优16例(84.2%),良3例(15.8%)。结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外形功能满意,优势明显,术后积极处理和密切护理对于术后良好疗效亦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指固有动脉背侧 指端缺损 手外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在指端缺损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曹琦 祝海峰 朱东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3857-3859,共3页
目的:探究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120例指端缺损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A组,以接受桡背侧皮瓣修复术... 目的:探究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120例指端缺损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2组:以接受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A组,以接受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B组。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指功能、炎症因子[白细胞-2(IL-2)、IL-6、γ-干扰素(IFN-γ)]、创面愈合因子[纤维连接蛋白(FN)、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两点辨别觉(TPD)、创面愈合时间较B组更短(P<0.05);A组术后6个月学习或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及外观评分较B组更高(P<0.05);A组术后6个月IL-2、IFN-γ水平较B组更高,IL-6水平较B组更低(P<0.05);A组术后6个月FN、bFGF、EGF水平较B组更高(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更低(P<0.05)。结论:相较于桡背侧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患者,经指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可进一步缩短TPD,改善手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 背侧皮瓣修复术
下载PDF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3
作者 董丽琨 王春霖 +2 位作者 赵如元 郭朝帅 王增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穿支,测量并记录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沿桡侧腕屈肌和指伸肌的间隙向深层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及其对前臂背侧伸肌的供养范围。取13侧前臂标本,解剖后在前臂背侧浅层伸肌的肌间隙、深层伸肌的肌间隙以及深浅两层伸肌之间的肌间隙中,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情况。结果10侧标本合计有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94支,每侧标本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7~12(9.4±1.5)支,起始处管径0.21~1.56(0.70±0.34)mm。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过骨间膜后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在前臂远端三分之一还发出肌支供养指伸肌、小指伸肌。13侧标本中,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单支吻合7侧、双支吻合5侧、无吻合1侧。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较多且起始处管径较粗大,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有单支吻合、双支吻合以及无吻合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 骨间后动脉 穿支血管 骨间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掌侧动脉静脉化和背侧静脉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疗效对比
4
作者 邴登炜 秦雯 张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究掌侧动脉静脉化和背侧静脉吻合再植对末节断指再植患者手指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主体为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究掌侧动脉静脉化和背侧静脉吻合再植对末节断指再植患者手指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主体为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54指)患者给予背侧静脉吻合再植术,观察组53例患者(56指)给予掌侧动脉静脉化,统计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再植指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创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再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指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外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动脉静脉化和背侧静脉吻合再植在末节断指再植患者中均有确切效果,但前者对促进手指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更具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静脉化 背侧静脉吻合 末节断指再植 手指功能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叶 赵书明 +1 位作者 刘学亮 马丽莎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治疗,B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皮瓣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B组,皮瓣成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与B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皮瓣外形、供区功能均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弹性恢复良好。结论与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相比,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6
作者 张盼 赵庆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采用DASH评分和Mayo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9.0±1.3)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无切口感染、肌腱断裂、重度神经损伤及骨折复位丢失、继发移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9~14(10.8±1.5)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桡屈患侧小于健侧(P<0.05),背屈、掌屈、尺屈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2~34(10.2±9.6)分;Mayo评分64~98(85.4±12.7)分,优良率16/20。结论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稳定的内固定效果,患者能早期进行腕关节锻炼,更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微型钢板 掌、背侧
下载PDF
近、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贾鑫玮 艾佳慧 +4 位作者 刘纯 邓凯 王红涛 张一晗 王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50-353,共4页
目的比较近、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指端缺损患者根据皮瓣位置不同分为近节供区组(采用近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4例)和中节供区组(采用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2例)。比较两... 目的比较近、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指端缺损患者根据皮瓣位置不同分为近节供区组(采用近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4例)和中节供区组(采用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2例)。比较两组伤指关节屈曲活动度、静态和动态两点辨别觉、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单丝测试、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两组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供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无明显冗余、回缩、色素沉着,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伤指关节屈曲活动度、寒冷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和动态两点辨别觉、单丝测试中节供区组均小于近节供区组(P<0.05);疼痛VAS评分中节供区组低于近节供区组(P<0.05)。结论与近节供区相比,中节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指端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皮瓣 指端缺损 感觉重建
下载PDF
累及背侧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特征:螺钉有效固定治疗术后移位
8
作者 胡流超 罗毅文 吴志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0,共7页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深入研究累及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发生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复位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CT影像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块数量1,2,3块及以上分别记为Ⅰ,Ⅱ,Ⅲ型骨折,分别绘制骨折线地图,分析其背侧骨折线形态特征。对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折的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无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和术后CT解剖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对AO/OTA分型C型累及背侧关节面145例患者进行骨折线地图分析,其中根据背侧骨折块数量:Ⅰ型25例(17.2%)、Ⅱ型82例(56.6%)、Ⅲ型38例(26.2%);骨折线地图显示Ⅰ型骨折块骨折线主要累及乙状切迹,Ⅱ型主要累及乙状切迹和lister结节,Ⅲ型则累及乙状切迹、lister结节和桡侧柱背侧。145例患者中86.2%(125/145例)累及乙状切迹,其中Ⅲ型累及比例高达94.7%(36/38例),Ⅱ型88.0%(72/82例),Ⅰ型68%(17/25例)。②76例AO/OTA分型C型累及乙状切迹背侧患者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术后未移位组65例,移位组11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术前CT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边长(d1)、尺侧边长(d2)、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高度(d4)和钢板距桡骨尺侧边缘距离(d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累及下尺桡关节占比[d2/(d2+d3)]、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关节面占比(s1/s2)、尺侧螺钉尾端距背侧乙状切迹边缘的距离(d6)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乙状切迹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是影响尺背侧乙状切迹骨块移位唯一的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在累及桡骨背侧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Ⅱ型最常见,Ⅲ型和Ⅰ型次之,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其受下尺桡关节韧带影响易发生术后移位,术中至少1枚有效螺钉固定能降低其移位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乙状切迹背侧骨块 钢板 内固定 骨折线
下载PDF
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腹侧和背侧肾肿瘤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陈浩楠 杨潇 +6 位作者 刘沛昆 蔡令凯 庄俊涛 吴启开 曹强 李鹏超 吕强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81-585,592,共6页
目的 比较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腹侧和背侧肾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行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比较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腹侧和背侧肾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行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腹侧肾肿瘤组(n=35)和背侧肾肿瘤组(n=96),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 1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腹腔脏器损伤者。腹侧和背侧组患者在热缺血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20(IQR:16.75)min vs.22(IQR:15.25)min]、中位手术时间[57.0(IQR:29.5)min vs.58.5(IQR:39.75)min]、中位术中估计失血量[50(IQR:80)mL vs.50(IQR:80)mL]、中位术中输血率(0 vs. 2.1%)、术中加用第四手术机械臂的患者比例(42.9%vs. 37.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值[(-12.9±9.0)g/L vs.(-11.5±9.4)g/L]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值[(-3.8±12.4)mL/min vs.(-7.0±13.6)mL/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IQR:0)d vs. 4(IQR:2)d]以及达到肾部分切除术后“三连胜”标准的患者比例(94.3%vs. 86.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8(5.5,24.0)个月,无死亡病例。除1例背侧肾肿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骨转移外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对于腹侧和背侧肾肿瘤均可采用经腹膜后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且手术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腹膜后 机器人 肾部分切除术 肿瘤 背侧肿瘤
下载PDF
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疗效观察
10
作者 莫军杰 裘晓冬 周君鹏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941-1943,共3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单一组(50例)和联合组(56例),分别经单纯掌侧入路和掌背侧联合入路完成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随...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单一组(50例)和联合组(56例),分别经单纯掌侧入路和掌背侧联合入路完成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随访影像学评估/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影像学评估/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与单纯掌侧入路接近,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背侧联合入路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研究
11
作者 马文灿 施晓青 穆中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负相关(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与多种CT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同时随术前总移位距离增加、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缩小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风险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手术 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 危险因素 CT
下载PDF
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25例
12
作者 王先威 鲁永红 +1 位作者 王钦航 刘鑫源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4-175,218,共3页
目的探讨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天津二七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5例拇指末节指体皮肤严重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结果所有皮... 目的探讨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天津二七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25例拇指末节指体皮肤严重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成功率100%,术后随访,拇指外形、感觉及活动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拇指桡背侧皮瓣联合示指背皮瓣的术式实用性较强,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拇指末节缺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桡背侧皮瓣 示指皮瓣 拇指末节缺损
下载PDF
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13
作者 欧星 张明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5-0008,共4页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内固定术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列线图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汝南 唐承杰 +3 位作者 贾军锋 李峰 刘晶晶 蒋柒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离分为移位组(41例)和未移位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移位组骨折AO分型构成比、骨质疏松患者比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及DASH评分高/长于未移位组,而术后使用外固定患者比例、术后3个月握力低于未移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列线图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95%CI:0.786~0.915,P<0.01)和0.851(95%CI:0.641~0.903,P<0.01),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导致DRF患者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区分度较好,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背侧 内固定 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
下载PDF
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科杰 滕晓峰 +1 位作者 杨科跃 阮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肌腱膜缺损。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6(39.00±8.01)岁;示指10指,中指9指,环指8指;皮肤缺损面积为(2.5~3.5)cm×(1.5~3.0)cm,骨肌腱外露面积(1.5~2.0)cm×(1.0~2.0)cm,伤后就诊时间1~6 h,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9.66±1.05)个月。手术时间45~60 min。26指术后4~6周后创面完全愈合,1指创面感染,真皮未完全上皮化,经过创面换药,8周后达到创面愈合。所有指体外观饱满、瘢痕小,愈合创面平于周围皮肤,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近,耐磨性、柔韧性良好,手指活动度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本组总分72~100分;优26指,良1指。结论: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简便易行,创伤小,指体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为治疗伴有肌腱骨外露的手指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筋膜瓣 中节背侧 骨肌腱外露
下载PDF
延髓背侧网状核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大鼠咬合干扰致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
16
作者 许永伟 范莹莹 +2 位作者 曹烨 陆支越 金建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 目的探讨大鼠咬合干扰去除后痛觉敏感维持模型中延髓背侧网状核(DRt)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口颌面痛觉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于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保持开口5 min,但不粘固牙冠)、痛觉敏感维持组[实验性咬合干扰(EOI)8 d后去除干扰]、痛觉敏感维持(EOI 8 d后去除干扰)+DRt损毁组,每组8只,行为学实验动物建模后于7、10、14 d测定各组大鼠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另取9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痛觉敏感维持组(施加EOI 8 d去除EOI前)、痛觉敏感维持组6 d(施加EOI 8 d并去除EOI后6 d),每组3只,左心室灌流后取材进行DRt脑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大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和荧光面积。结果EOI 10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缩短(P<0.05),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虽较假手术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I 14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总摄食时间仍明显缩短(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DRt损毁组总摄食时间明显延长(P<0.05)。免疫荧光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痛觉敏感维持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及OX-42荧光面积均明显增高(P<0.05);与痛觉敏感维持组相比,痛觉敏感维持组6 d的GFAP及OX-42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t参与了大鼠EOI模型在去除咬合干扰后痛觉敏感的维持,其中DRt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痛觉敏感维持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口颌面痛觉敏感 延髓背侧网状核 胶质细胞
下载PDF
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17
作者 庞海涛 刘伟 于铁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采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30例拇指指端缺损(指骨外露或部分骨质缺损、指腹缺损、甲床缺损、甲床指腹联合缺损)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应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采用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30例拇指指端缺损(指骨外露或部分骨质缺损、指腹缺损、甲床缺损、甲床指腹联合缺损)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0.0±0.3)岁。共35指,其中伴有拇指末节骨折患者15指,伴拇指指间关节皮肤挫伤10指。首先创面清创(对于伴有末节骨折的应复位骨折者,尽量保留长度,克氏针固定),然后于拇指近节或第1掌骨背侧切取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0±0.4)个月。术后35指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操作简单,损伤小,成活率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动脉背侧 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与掌背侧三角形皮瓣成形术在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蔡军 郑巍 +4 位作者 易申德 吴敏 吴欣乐 陈鑫 熊志刚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9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与掌背侧三角形皮瓣成形术在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与掌背侧三角形皮瓣成形术在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掌背侧三角形皮瓣成形术,观察组采用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手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外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感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总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应用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能满足患儿手部美观性的需求,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滑移术 背侧三角形皮瓣成形术 先天性并指畸形 指蹼重建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修复中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涂明清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6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39例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蒂部改良... 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39例拇指皮肤缺损修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组(A组)与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皮瓣切取大小、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皮瓣的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拇指关节活动度(TAM)、两点辨距觉、患者满意度与日常活动能力。结果A组皮瓣切取面积、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1个月,A组皮瓣恢复的总体优良率为91.30%,高于B组(62.50%)(P<0.05)。在术后3个月,A组两点辨距觉距离大于B组(P<0.05),而两组拇指关节活动度差异不明显(P>0.05);在术后6个月,A组拇指关节活动度与两点辨距觉均优于B组(P<0.05)。在术后3个月,A组满意度评分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在拇指皮肤缺损治疗中有一定应用优势,不仅可促进患者术后拇指感觉、功能的恢复,还可大幅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皮肤缺损 蒂部改良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束皮瓣修复术 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术 两点辨距觉
下载PDF
改良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龙国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582-583,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2~5指指端缺损36例,并将皮瓣内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受区指固有神经接合,供区取全...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改良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2~5指指端缺损36例,并将皮瓣内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受区指固有神经接合,供区取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术后36例无皮瓣坏死或皮瓣部分坏死,供区植皮均成活。其中34例配合完成随访,皮瓣外观良好,无臃肿,色泽质地较好,关节活动正常。术后6个月皮瓣感觉基本恢复至S3+及以上,断蒂后手指屈伸活动正常。结论 改良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邻指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皮瓣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是修复指端缺损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动脉终末背侧 指端缺损 邻指皮瓣 指固有神经背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