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单体NaAMC_(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于亚明 王中华 +1 位作者 高保娇 王蕊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NaAMC14S与AM的共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aAMC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的组成随转化率大幅度地变化;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与AM共聚合时,进行的是无规共聚合,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组成随时间变化比较缓慢;DSC的测试与荧光探针法的测定结果证实了上述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单体 胶束化行为 临界胶束浓度 共聚合机理 丙烯酰胺
下载PDF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在β-环糊精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键吉 杨震宇 +2 位作者 岳永魁 赵扬 卓克垒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261-1265,共5页
通过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CTAC) +H2 O和CTAC + β 环糊精 (β CD) +H2 O体系在 2 98.15K时的电导和密度 ,计算了一系列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如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离解度、CTAC分子碳链从 β 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转移自由能、CTAC... 通过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CTAC) +H2 O和CTAC + β 环糊精 (β CD) +H2 O体系在 2 98.15K时的电导和密度 ,计算了一系列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如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离解度、CTAC分子碳链从 β 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转移自由能、CTAC的标准偏摩尔体积以及CTAC和 β CD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和包络常数等 .结果表明 ,β CD对CTAC的胶束化有较显著的影响 .由于CTAC的疏水碳链被 β CD空腔包络 ,CTAC的热力学活度降低 ,削弱了其胶束的生成 .但是 ,β CD及其包络物基本上不参与CTAC胶束的生成 ,而且一旦胶束形成 ,包络物对CTAC的胶束性质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简单模型的基础上 ,计算了CTAC分子碳链进入 β CD疏水空腔的CH2 基团的数目 ,从另一方面证明 β CD与CTAC分子形成了包络物 ,当β CD的浓度较高时 ,包络物的计量比为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 Β-环糊精 水溶液 胶束化行为 电导 偏摩尔体积 包络作用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系列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海林 胡志勇 +2 位作者 王建龙 常婧 李慧珍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5-409,共5页
采用长碳链烷基叔胺和2-羟基-3-氯丙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采用元素分析,MS,1HNMR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研究了它们的胶... 采用长碳链烷基叔胺和2-羟基-3-氯丙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采用元素分析,MS,1HNMR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研究了它们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在25℃下,随着疏水链长由C8增加到C14,cmc由1.32×10-2mol·L-1降低到1.67×10-4mol·L-1,最低表面张力(γcmc)由35.9 mN.m-1降低到34.6 mN.m-1;随着温度的升高,同一表面活性剂的cmc略有上升,γcmc略有下降。胶束化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其胶束的形成过程为熵驱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胶束化行为 热力学
下载PDF
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国强 李小龙 +1 位作者 熊圣东 徐祖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4-629,共6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NIPAAm-co-HFMA)-g-PEG.利用FTIR,1H N...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NIPAAm-co-HFMA)-g-PEG.利用FTIR,1H NMR,19F NMR和GPC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8.9℃,高于人体正常的生理温度;利用荧光探针技术测定了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当共聚物溶液温度高于LCST时,其cmc明显变小;利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LLS)测定了共聚物胶束的水合粒径及其分布,当温度达到LCST时,胶束粒径明显变小,温度过高时,粒径又有所增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形貌,结果表明,P(NIPAAm-co-HFMA)-g-PEG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状胶束粒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共聚物胶束由松散的核壳结构转变成更加紧凑的球状结构,且粒径明显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性 含氟聚合物 两亲接枝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下载PDF
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化学结构与其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7
5
作者 于亚明 高保娇 江立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59-1864,共6页
对两种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磺酸钠,NaAMC12S)的化学结构与胶束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NaAMC14S,NaAMC12S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水... 对两种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2-丙烯酰胺基十二烷磺酸钠,NaAMC12S)的化学结构与胶束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NaAMC14S,NaAMC12S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环法)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胶束聚集数与本征胶束聚集数.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由于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分子中具有两个亲水头基,在水中的溶解性能较强,故具有较低的Krafft温度;在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低,故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差,即表面活性差;疏水缔合的胶团较为疏松,故聚集数很小;胶束内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较弱,故临界胶束浓度CM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单体 丙烯酰胺型 胶束化行为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两亲嵌段共聚物P(St)-b-P(HEA)的合成、表征及其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秀勇 韩春蕊 +1 位作者 李兰英 胡正水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386-390,共5页
以2-溴代异丁酸乙酯(EBiB)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和α,α′-联吡啶(bpy)分别为催化剂和配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备了两亲嵌段共聚物P(St)-b-P(HEA)。利用FT-IR、GPC和TG/DTG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确定合成产物为P(St)-b-P(H... 以2-溴代异丁酸乙酯(EBiB)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和α,α′-联吡啶(bpy)分别为催化剂和配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备了两亲嵌段共聚物P(St)-b-P(HEA)。利用FT-IR、GPC和TG/DTG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确定合成产物为P(St)-b-P(HEA)两嵌段共聚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其在5∶95(VTHF∶VH2O)混合溶剂中的胶束化行为,发现其胶束呈分散球状体和链状聚集体两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嵌段共聚物 ATRP 表征 胶束化行为
下载PDF
含铕荧光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英杰 朱海娥 +3 位作者 张俊 吴水林 易昌凤 徐祖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2-738,共7页
以丙烯酸(AA)、苯甲酸(BA)和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Eu3+为中心离子,制备了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并以此单体为功能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和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共聚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制备出含铕两亲荧光接枝... 以丙烯酸(AA)、苯甲酸(BA)和邻菲啰啉(Phen)为配体,Eu3+为中心离子,制备了可聚合荧光配合物单体,并以此单体为功能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和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共聚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制备出含铕两亲荧光接枝共聚物P[HFMA-co-Eu(AA)(BA)2Phen]-g-PEG.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9F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20 g/L;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观察胶束的形貌及其胶束化行为,发现该共聚物可以形成大小均一的球形胶束,且随着共聚物浓度的提高,胶束粒径相应增大;在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荧光出现强度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聚合物 两亲接枝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荧光 稀土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酯类两亲性聚合物的胶束化行为及药物控制释放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群 倪沛红 +1 位作者 汤艳峰 朱金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425-3429,共5页
通过稳态荧光探针法、激光光散射法等研究了苄氧基封端的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BzO-PDMAEMA30-PMMA10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明显的pH值和温度响应性。使用憎水性... 通过稳态荧光探针法、激光光散射法等研究了苄氧基封端的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BzO-PDMAEMA30-PMMA10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明显的pH值和温度响应性。使用憎水性药物萘普生和亲水性药物维生素C,制备胶束-药物体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查该体系在药物控制释放方面的应用。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药物释放体系随pH值降低可以加快药物释放,温度升高而致使释放变快。药物释放体系无突释现象,且具有pH值和温度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聚合物 pH值响应性 温度响应性 胶束化行为 药物控释体系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十六烷基氯化吡啶胶束化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杨震宇 岳永魁 王键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Β-环糊精 十六烷基氯吡啶 胶束化行为 表面活性剂 分子聚集 迁移自由能
下载PDF
粘度测定法研究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在甲苯中的胶束化行为
10
作者 陈永春 陈超 +2 位作者 曹红燕 董超 程时远 《湖北化工》 2002年第2期18-20,共3页
采用粘度测定法研究了规整性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g 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的胶束化行为 ,结果表明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体系的浓度、温度和结构决定了两亲接枝共聚物的聚焦态结构。随着... 采用粘度测定法研究了规整性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g 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的胶束化行为 ,结果表明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体系的浓度、温度和结构决定了两亲接枝共聚物的聚焦态结构。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浓度的升高PMMA -g -PEO在甲苯中分别以单分子、小胶束、大胶束的形式存在。在本实验范围内 ,温度越高、PEO含量越大、PEO接枝链越短、PMMA -g -PEO分子量越小、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化浓度 (C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度测定法 研究 两亲接枝共聚物 PMMA-g-PEO 甲苯 胶束化行为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g-聚氧乙烯 溶液性质
下载PDF
核磁共振谱研究PAA-F108-PAA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令敏 黄庆荣 +2 位作者 邓静 吴亦洁 石彤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24-1630,共7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伴随水解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聚醚嵌段共聚物(PAA-F108-PAA),并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和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谱(2D NOE)研究了温度、羧酸基团中和度(α)及盐浓度对PAA-F108-PAA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胶束化行为的...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伴随水解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聚醚嵌段共聚物(PAA-F108-PAA),并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和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谱(2D NOE)研究了温度、羧酸基团中和度(α)及盐浓度对PAA-F108-PAA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胶束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受α影响较小,受盐的种类和浓度影响较大.当α=0.14(0.01 mol/L KCl)时,在6℃条件下,PAA-F108-PAA分子处于塌缩状态,而在60℃条件下,聚氧化丙烯(PPO)链段发生疏水聚集形成胶束的核,PAA链段与PEO链段相互作用形成胶束的壳;当α=0.80(0.01 mol/L KCl)时,在6℃条件下,PAA-F108-PAA分子处于相对伸展状态,而在60℃条件下,PPO链段仍发生疏水聚集形成胶束的核,PEO与PAA彼此分离形成胶束的壳.增加KCl的浓度至1 mol/L,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显著降低,KCl对PPO和PEO链段都表现出脱水作用.但KI的浓度增加至1 mol/L时,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仅略微增加,KI对PPO链段表现出脱水作用,而对PEO链段表现出增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聚醚嵌段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氢核磁共振波谱 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谱
下载PDF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S-b-PMAA的合成与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华慢 杨伟 +3 位作者 薛乔 陈明清 刘晓亚 杨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31-636,F008,共7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得到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接近1.1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S-b-PtBMA)嵌段共聚物,进而在酸性条件下由水解反应得到了两亲性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PS-b-PMAA)嵌段共聚物.用GPC,FTIR和1...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得到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接近1.1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S-b-PtBMA)嵌段共聚物,进而在酸性条件下由水解反应得到了两亲性的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PS-b-PMAA)嵌段共聚物.用GPC,FTIR和1H-NMR等对产物的分子量和组成进行了表征.使PS-b-PMAA在选择性溶剂中进行自组装,通过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影响其胶束化行为的因素与胶束形态,并初步探讨了胶束形成的机理,发现通过控制嵌段共聚物的链段长度之比可得到空心球形的高分子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行为研究 甲基丙烯酸叔丁酯 ^1H-NMR 透射电子显微镜 合成 自由基聚合法 聚甲基丙烯酸 聚苯乙烯 分子量分布 选择性溶剂 胶束化行为 激光光散射 原子转移 水解反应 酸性条件 FTIR 胶束形态 胶束形成 GPC
下载PDF
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国强 熊圣东 +2 位作者 张凌飞 易昌凤 徐祖顺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02-1411,共10页
以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对苯乙烯磺酸钠(NaSS)为共聚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HFMA-co-NaSS)-g-PEG.利用FTIR、1 H-NMR和19 F-NMR对... 以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对苯乙烯磺酸钠(NaSS)为共聚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HFMA-co-NaSS)-g-PEG.利用FTIR、1 H-NMR和19 F-NMR对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表面张力法测定了P(HFMA-co-NaSS)-g-PEG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发现随着PEG支链和阴离子含量的增加,CMC逐渐变大;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研究发现,随着胶束溶液浓度和PEG支链的增加,胶束粒径逐渐增大;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HFMA-co-NaSS)-g-PEG自组装胶束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可以使BSA的荧光强度减弱,且随着共聚物浓度、含氟链段以及阴离子含量的提高,荧光强度逐渐降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HFMA-co-NaSS)-g-PEG胶束以及P(HFMA-co-NaSS)-g-PEG/BSA聚集体的形貌,结果表明P(HFMA-co-NaSS)-g-PEG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核壳结构明显的胶束粒子,随着含氟链段的减少,共聚物胶束由树叶状转变成规则的球状结构,同时,发现P(HFMA-co-NaSS)-g-PEG胶束对BSA分子有明显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 两亲接枝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含氟聚合物 荧光光谱 牛血清蛋白
原文传递
荧光探针法研究水溶液中两亲接枝共聚物的胶束化
14
作者 王芳平 张东霞 +2 位作者 胡文浑 杜新贞 陈慧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115-115,共1页
两亲性共聚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亲油部分和亲水部分不相容,易发生微相分离。它的组成、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决定了它的特性,合成新颖的两亲性共聚物,并对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胶束化行为 两亲接枝共聚物 水溶液 荧光探针法 两亲性共聚物 自组装行为 微相分离 实用价值
下载PDF
DMF/水溶液中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混合胶束的聚集行为及热力学性质
15
作者 凌锦龙 林茜 计兵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20-1128,共9页
利用电导法研究了298.15 K时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 mim Br(n=12,16)混合胶束性质,考察了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对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水溶液和DM... 利用电导法研究了298.15 K时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与咪唑型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 mim Br(n=12,16)混合胶束性质,考察了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对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胶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体系在水溶液和DMF水溶液中都存在协同效应。随DMF体积分数的增加,TDBAC/C16mim Br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cmc)增大,而反离子结合度减小。利用胶束理论模型计算了混合胶束的组成、相互作用参数和活度系数,以及胶束形成混合自由能、混合熵和超额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随DMF体积分数增加,协同作用下降,胶束形成的自发性降低。水溶液中混合胶束形成是焓效应与熵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20%DMF水溶液中,胶束形成是熵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胶束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混合极性溶剂 胶束化行为 规则溶液理论
下载PDF
长链N-烷基-3-甲基吡啶溴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付东 王珏 +3 位作者 李鹏 黄波 谢洋 阚侃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4-648,657,共6页
以3-甲基吡啶和正溴代烷为原料合成了3种长链N-烷基-3-甲基吡啶溴盐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mpy][Br](n为疏水尾链所含碳原子个数,n=12、14、16)。采用FTIR和NMR(1H、13C)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导率法和Du Noüy环法测定了... 以3-甲基吡啶和正溴代烷为原料合成了3种长链N-烷基-3-甲基吡啶溴盐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mpy][Br](n为疏水尾链所含碳原子个数,n=12、14、16)。采用FTIR和NMR(1H、13C)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导率法和Du Noüy环法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考察了疏水基链长、温度对CMC的影响,并计算了胶束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参数;测定了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298.15K时,电导率法测得[Cnmpy][Br](n=12、14、16)的CMC分别为9.98、2.50和0.564 mmol/L;Du Noüy环法较电导率法测得的CMC小1.15~1.37倍。疏水基尾链碳原子数对CMC的影响符合Stauff-Klevens公式。CMC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mpy][Br]表面活性剂的标准胶束吉布斯自由能和标准胶束化焓均为负值,表明胶束的形成是自发放热过程。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14mpy][Br]对3个菌种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0、28.0和2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烷基-3-甲基吡啶溴盐 电导率法 胶束化行为 热力学 抑菌活性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接枝二甲基丙烯酰胺 被引量:1
17
《有机硅材料》 CAS 2008年第1期57-57,共1页
江南大学的马宗斌等人以侧链带环氧基的聚硅氧烷和羟基封端的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高氯酸和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环氧基的开环反应制得两亲性高共聚物。并通过荧光光谱和激光光散射研究了其胶束化行为,以期利用它们制备... 江南大学的马宗斌等人以侧链带环氧基的聚硅氧烷和羟基封端的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高氯酸和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环氧基的开环反应制得两亲性高共聚物。并通过荧光光谱和激光光散射研究了其胶束化行为,以期利用它们制备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酰胺 聚二甲基硅氧烷 胶束化行为 接枝 激光光散射 羟基封端 聚硅氧烷 江南大学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micellization behavior of stimuli-responsive polypeptide hybrid triblock copolymer
18
作者 RAO JingYi ZHU ZhiYuan LIU Shi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912-1917,共6页
Polypeptide hybrid triblock copolymer, poly(L-glutamic acid)-b-poly(propylene oxide)-b-poly (L-glu-tamic acid) (PLGA-b-PPO-b-PLGA),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benzyl-L-glutamic N-carboxyanhy... Polypeptide hybrid triblock copolymer, poly(L-glutamic acid)-b-poly(propylene oxide)-b-poly (L-glu-tamic acid) (PLGA-b-PPO-b-PLGA),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benzyl-L-glutamic N-carboxyanhydride (BLG-NCA) using poly(propylene glycol) bis(2-aminopropyl ether) as initiator,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deprotection step. The obtained double hydro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 exhibits "schizophrenic" micellization behavior in aqueous solution upon dually playing with solution pH and temperature. The multi-responsive micellization behavior of this polypeptide hybrid triblock copolymer has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1H NMR, laser light scattering (LLS), tempera-ture-dependent optical transmittanc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 (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嵌段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混合 多肽 合成 温度依赖性 反应 雷电定位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