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浅层X线治疗女性胸部瘢痕疙瘩疗效评价
1
作者 谢凯 刘国艳 +3 位作者 曹楠 谢卫星 王秀环 武宜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792-794,共3页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IMAP)皮瓣联合术后浅层X线治疗女性患者胸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创面修复采用IMAP皮瓣,术后联合浅层X线治疗的8例女性胸部瘢...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IMAP)皮瓣联合术后浅层X线治疗女性患者胸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创面修复采用IMAP皮瓣,术后联合浅层X线治疗的8例女性胸部瘢痕疙瘩患者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合并窦道、感染4例,局部破溃2例,瘢痕疙瘩范围3.5 cm×5 cm~11 cm×5 cm。所有患者术后IMAP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胸部功能、乳房形态均较满意。随访期间,供受区无瘢痕增生复发,未见放射相关癌变,牵拉、疼痛、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IMAP皮瓣联合浅层X线治疗女性胸部瘢痕疙瘩,可有效降低术区张力,获得较好的胸部功能及乳房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胸廓内动脉 穿支皮瓣 放射治疗
下载PDF
MSCTA在胸廓内动脉解剖学显示中的价值
2
作者 胡鑫 蒲先智 +2 位作者 熊义林 兰永树 孙晓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对于胸廓内动脉的显示效果,并分析其解剖学关系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行CT胸腹部血管检查患者288例,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状况、测量胸廓内动脉近、中、远各段内径及胸廓内动脉长度、胸骨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对于胸廓内动脉的显示效果,并分析其解剖学关系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行CT胸腹部血管检查患者288例,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状况、测量胸廓内动脉近、中、远各段内径及胸廓内动脉长度、胸骨间距,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双侧胸廓内动脉的显示率为100%(576条);肋间前动脉的显示率为88.72%,胸壁穿透支的显示率为30.73%;右侧末端两分支者245例(85.07%)、三分支者24例(8.33%)、四分支者19例(6.60%);左侧末端两分支者240例(83.33%)、三分支者27例(9.38%)、四分支者21例(7.29%),两侧均以两分支型为主。双侧胸廓内动脉内径,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相同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在相同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胸廓内动脉长度、胸骨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胸廓内动脉长度较女性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女患者胸廓内动脉胸骨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能够对胸廓内动脉的走行、分支等解剖学关系进行较好的显示,能为临床治疗及手术提供关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解剖学关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成像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江森 朱晓华 +5 位作者 孙兮文 支文祥 虞栋 彭刚 尤正千 马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IMA)栓塞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13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降主动脉各分支出血动脉栓塞术后,根据对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的DSA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对出血的IMA...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IMA)栓塞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13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降主动脉各分支出血动脉栓塞术后,根据对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的DSA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对出血的IMA行栓塞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并发症分析。结果出血的IMA有不同程度扭曲、增粗、增生、动脉瘤样改变、动脉与肺循环分流、对比剂外渗等,基础病变多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栓塞术后即时止血率为100%,符合长期随访的10例患者中治愈5例(50%),显效和好转4例(40%),无效1例(10%)。术后并发症有中低度发热,恶心、呕吐,胸痛,呃逆,呼吸困难并发呼吸衰竭。结论肺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结合基础病变性质、部位并仔细分析术前、术中各影像学资料后行相应的锁骨下动脉造影以检出出血的IMA,对其进行栓塞以完善治疗效果,并且IMA栓塞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胸廓内动脉 支气管动脉 栓塞 肺结核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与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茂强 张金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观察胸廓内动脉(ITA)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年间发现ITA参与肝癌供血6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男性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均有超声波及CT检查资料,3例曾做MRI检查。... 目的:观察胸廓内动脉(ITA)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年间发现ITA参与肝癌供血6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男性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均有超声波及CT检查资料,3例曾做MRI检查。既往均曾行肝动脉化疗栓塞(2~8次)。ITA造影用5F眼镜蛇形导管,对向肿瘤供血的ITA分支行栓塞治疗,2例用同轴微导管。结果:肝癌均为巨块型,位于肝脏前部、包膜下,伴有局部肝包膜侵犯3例,6例CT片均显示右侧胸廓内血管影增粗。ITA造影显示均为右侧ITA分支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均成功。术后CT复查显示肿瘤缩小或/和瘤区碘油积聚增多,末次治疗前αFP>200μg/L3例,术后逐渐降至正常。ITA栓塞后并发胸/腹壁皮肤损伤3例。结论:位于肝脏前部、包膜下的肿瘤可接受ITA供血;在经ITA途径行栓塞治疗时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疗法 胸廓内动脉 栓塞疗法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胸腔镜与小切口直视获取胸廓内动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鲁锋 傅元豪 +2 位作者 孟鲁豫 凌云鹏 冯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使用胸腔镜器械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应用微创心脏稳定器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包括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单支旁路移植16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小切口组20例行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行旁路移植手术。结果腔镜组18例中16例成功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转为肋间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胸腔镜获取血管时损伤远端,经肋间小切口直视修补后完成血管吻合。小切口组20例均成功获取胸廓内动脉并行旁路移植手术。与小切口组相比,腔镜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4.9±2.0)h vs.(6.5±2.3)h,t=-2.318,P=0.026],术后住院时间短[(4.5±0.9)d vs.(5.3±0.8)d,t=-2.859,P=0.007]。2组监护室停留时间、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冠状动脉造影或CTA检查显示2组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结论胸腔镜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与小切口直视技术相似,在缩短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腔镜技术 微创外科 左侧胸廓内动脉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胸廓内动脉显示中的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高忠 陆建常 +1 位作者 周立新 刘晓庚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胸部正常者的16层螺旋CT增强图像,结合横断面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组图像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并测量血管长度及内径。结果17例两侧...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胸部正常者的16层螺旋CT增强图像,结合横断面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组图像观察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并测量血管长度及内径。结果17例两侧胸廓内动脉显示率为100%,均起自锁骨下动脉,在胸壁内面沿胸骨旁外侧约2cm下行;左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为(20·50±2·10)cm,右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为(19·96±1·99)cm;左胸廓内动脉中段的平均内径为(2·44±0·39)mm,右侧为(2·48±0·37)mm,左右两侧内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50)。结论应用MS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强 顾福嘉 庞尊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67-369,共3页
关键词 恶性腺瘤 治疗 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
下载PDF
椎动脉与胸廓内动脉共干起自主动脉弓变异1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成青 吴国运 朱耀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起始变异 胸廓内动脉 自主动脉 动脉 共干 女性标本
下载PDF
经胸廓内动脉置泵对急性心肌缺血犬t-PA和PAI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莘 王曹锋 +1 位作者 盛净 朱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7-529,共3页
目的 通过建立经胸廓内动脉置泵治疗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介入组和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 t PA、PAI)的变化。方法  6 0条健康杂种犬 ,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条。在静脉麻醉下开胸 ,结扎左冠状... 目的 通过建立经胸廓内动脉置泵治疗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介入组和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 t PA、PAI)的变化。方法  6 0条健康杂种犬 ,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条。在静脉麻醉下开胸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介入组分离胸廓内动脉后远端结扎 ,在近端置管 ,外接输液加压泵 ,通过胸廓内动脉加压滴注硝酸甘油 ;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于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 0 .5 h、以及给予硝酸甘油 2 h和 6 h后股静脉采血测定 t PA和 PAI。结果 在冠状动脉结扎后 0 .5 h两组 t PA均升高 ,对照组在 2 h和 6 h逐渐下降 ,而介入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在结扎后 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冠状动脉结扎后两组 PAI逐渐上升 ,对照组在结扎后 6 h最高 ,而介入组在结扎后 2 h最高 ;两组 PAI在结扎后 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经胸廓内动脉置泵介入治疗犬急性心肌缺血可促进血管内皮释放 t PA、抑制 PAI分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抑制物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0
作者 佘永华 许仕全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 :为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 :对 32具成人尸体标本的胸廓内动脉和冠状动脉进行了观测。结果 :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终端长度为 18 2 5cm ;胸廓内动脉外径在起始处、第 4肋软骨上缘和终端处分别为 ... 目的 :为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 :对 32具成人尸体标本的胸廓内动脉和冠状动脉进行了观测。结果 :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终端长度为 18 2 5cm ;胸廓内动脉外径在起始处、第 4肋软骨上缘和终端处分别为 3 2mm、2 2mm和 2 0mm ;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旋支、左缘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外径分别为 3 8mm、3 1mm、2 0mm、2 1mm、3 9mm和 2 2mm。结论 :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外径接近 ,用起点原位的胸廓内动脉移植 ,其长度适用于心前壁和侧壁的血管移植 ;用游离移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 搭桥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右支气管动脉异位源于右胸廓内动脉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为宁 曹长健 王劲琪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44-744,共1页
关键词 右支气管动脉异位 支气管扩张 胸廓内动脉变异 X线平片 CT片 诊断 治疗 咯血 肺结核
下载PDF
乳癌根治术中经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对靶器官药物浓度监测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春文 杨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58-1159,共2页
目的通过乳癌根治术中经胸廓内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5-FU)使手术与化疗融为一体,为乳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杂种犬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乳癌根治术中经胸廓内动脉灌注5-FU后,在胸壁、胸骨旁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及血浆等靶器官中5... 目的通过乳癌根治术中经胸廓内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5-FU)使手术与化疗融为一体,为乳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杂种犬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乳癌根治术中经胸廓内动脉灌注5-FU后,在胸壁、胸骨旁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及血浆等靶器官中5-FU浓度,标本用高效液相层析仪检测。结果胸廓内动脉灌注组在上述标本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P<0.001),血浆含量甚微。结论术中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可使靶器官含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且全身毒副作用明显小于周围静脉化疗,使手术与化疗融为一体,解决了手术与化疗间隔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术中灌注化疗 乳腺癌 5-氟尿嘧啶
下载PDF
左椎动脉及甲状颈干与胸廓内动脉共干双变异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文学 齐爱青 +3 位作者 程功文 陈惠 黄小林 江会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5-615,共1页
作者在解剖一具50岁左右的男尸时,发现主动脉弓有4支分支及左甲状颈干与左胸廓内动脉共干;主动脉弓上4支从右向左分别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图1)。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左椎动脉 共干 甲状 动脉弓上 变异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的动脉栓塞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颖 李强 +3 位作者 冯燕 张丹 林虎 郭现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4-1157,1164,共5页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有胸廓内动脉(ITA)参与供血的病变特点及ITA栓塞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对10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TA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给予动脉栓塞治疗。术前行CT扫描,术中行ITA造影,确... 目的探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有胸廓内动脉(ITA)参与供血的病变特点及ITA栓塞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对10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TA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给予动脉栓塞治疗。术前行CT扫描,术中行ITA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进行栓塞,选择聚乙烯醇颗粒、微钢圈栓塞病变血管。分析病变分布及特点、动脉造影表现、术后临床经过及治疗结果。结果102例(100.0%)患者均累及两肺上叶。合并肺叶毁损28例(27.5%),合并支气管扩张37例(36.3%),合并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膜炎40例(39.2%),合并空洞63例(61.8%)。102例患者共发现119支参与供血的ITA。左侧ITA 43例,右侧ITA 42例,双侧17例。52例患者ITA发出57支异位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为供应病变区血管分支血管管径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均出现ITA-肺动脉异常分流道。无一例出现对比剂外溢。即刻止血成功率为100%,早期复发出血率为3.9%,平均术后出血时间(10.3±4.0)d;远期再出血率为8.8%,平均术后出血时间(19.6±12.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ITA参与供血的结核病变位于肺上叶,多合并空洞、肺叶毁损、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膜炎等改变。栓塞ITA技术上可行,安全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咯血 栓塞 治疗性 胸廓内动脉 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岛状瓣修复面颈部创面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要文 陈秦吉 +3 位作者 张振信 杨旅军 周治理 刘晓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1999年第3期179-180,共2页
目的:针对面颈部烧伤常系及前胸无法运用局部皮瓣转移术,而另作选择修复创面。方法:依胸三角区解剖特点结合临床经验,采用胸廓内动脉第二、三前穿支岛状辩转移结合辞下滴注bFGF进行修复治疗21例。结果:18例全部成活,面颈部修复效果良... 目的:针对面颈部烧伤常系及前胸无法运用局部皮瓣转移术,而另作选择修复创面。方法:依胸三角区解剖特点结合临床经验,采用胸廓内动脉第二、三前穿支岛状辩转移结合辞下滴注bFGF进行修复治疗21例。结果:18例全部成活,面颈部修复效果良好,2例部分坏死,1例全部坏死。结论:采用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岛状辩修复面颈部创伤,减少了前胸部瘢痕对皮瓣选择的限制;bFGF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创面微循环,提高了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瘢痕 胸廓内动脉 面颈部创面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郦志军 何正富 +3 位作者 陈如坤 王永清 何启才 徐勇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94-195,共2页
目的 报告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方法  2 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用移植血管 84根 ,平均每例移植血管 2 .9根。左侧胸廓内动脉 19根 (游离胸廓内动脉 2根 ) ,桡动脉... 目的 报告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方法  2 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用移植血管 84根 ,平均每例移植血管 2 .9根。左侧胸廓内动脉 19根 (游离胸廓内动脉 2根 ) ,桡动脉 10根 ,大隐静脉 5 5根 (序贯吻合 3根 )。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19例 ;桡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8例 ,与右冠状动脉吻合 1例 ,与对角支吻合 1例 ;左前侧壁室壁瘤切除术 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97.3±16 .5分钟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16 5 .2± 2 8.2分钟。 结果 术后 1例并发低心排血量 ,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12 .5± 2 .5天。术后随访 ,无心绞痛发作 ,心电图正常。 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首选材料 ;桡动脉内径大于胸廓内动脉 ,有足够长度 ,取材容易 ,是理想的移植血管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关的解剖学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黔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8-81,126,共4页
为冠状动脉旁路术,在40具成年尸体上对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观测。在第四肋间隙,胸廓内动脉外径平均2.3mm,与冠状动脉对角支(2.3mm)、边缘支(2.1mm)、左室后支(2.0mm)、后降支(2.(?)mm)等较为接近。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第五肋上缘平... 为冠状动脉旁路术,在40具成年尸体上对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观测。在第四肋间隙,胸廓内动脉外径平均2.3mm,与冠状动脉对角支(2.3mm)、边缘支(2.1mm)、左室后支(2.0mm)、后降支(2.(?)mm)等较为接近。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第五肋上缘平均长度为18.6cm,用作游离移植足以桥接升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用起点原位的胸廓内动脉其有效长度适用于心前、侧壁的冠状动脉搭桥,但不适于与膈面一些血管如右冠状动脉远侧部或后降支搭桥。阐述和讨论了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的各种术式及其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冠状动脉 动脉旁路术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损伤14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倪世荣 张彬 +2 位作者 柳海滨 于淑华 李志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774-775,共2页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损伤 诊断 治疗 误诊
下载PDF
胸廓内动脉对经动脉灌注化疗原发性肺癌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元新 陈伟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2-1313,共2页
目的评价经动脉灌注化疗原发性肺癌时胸廓内动脉的重要性。方法52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根据灌注动脉是否包括胸廓内动脉,分为联合胸廓内动脉组和单纯支气管动脉组。观察两组经动脉灌注化疗后的疗效及毒副反应,并用进行... 目的评价经动脉灌注化疗原发性肺癌时胸廓内动脉的重要性。方法52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根据灌注动脉是否包括胸廓内动脉,分为联合胸廓内动脉组和单纯支气管动脉组。观察两组经动脉灌注化疗后的疗效及毒副反应,并用进行比较。结果52例肺癌中35例实施了联合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52例肺癌无一例完全缓解。联合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组部分缓解(PR)22例,稳定8例,进展5例。有效率(PR)为62.9%。支气管动脉化疗组部分缓解(PR)5例,稳定9例,进展3例。有效率(PR)为29.4%。二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组胸背部疼痛或局部皮肤损害的发生率为54.3%,单纯支气管动脉化疗组为29.4%(P<0.05)。结论胸廓内动脉是原发性肺癌除支气管动脉之外另一重要的供血动脉,向肿瘤供血的胸廓内动脉实施药物灌注,可明显提高疗效,但需注意防止胸背部疼痛或局部皮肤损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肿瘤 胸廓内动脉 动脉灌注化疗
下载PDF
DSA介入栓塞右侧胸廓内动脉咯血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晔 李琼 +3 位作者 张世界 王嵩 梁英良 诸健 《上海医学影像》 2011年第1期73-74,共2页
患者,女,20岁,咯血伴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1 d入院。发病诱因不明,日咯鲜血数次,平均量约30 mL。查体:T37.8℃,Bp120/80 mmHg,R36/次;右肺呼吸音消失;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106/min,
关键词 胸廓内动脉 咯血 介入栓塞 DSA 右侧 进行性加重 呼吸困难 发病诱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