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赖润龙 周德祥 郑丰任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845-7847,F003,共4页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2-05/2002-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90只Wistar大鼠(常温对照组10只、常温损伤组40只、亚低温治疗组40只,常温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分为伤后3,24,48,72h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方法:镧示踪电镜法和干-湿重法。主要观察指标: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常温损伤组伤后3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24~48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72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h:(78.94±0.38)%,伤后24h:(79.13±0.56)%,伤后48h:(79.41±0.71)%,伤后72h:(79.20±0.44)%]较常温损伤组[伤后3h:(79.56±0.51)%,伤后24h:(79.80±0.49)%,伤后48h:(80.4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脑内皮细胞 细胞紧密连接 实验 亚低温治疗 屏障 水肿
下载PDF
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参与脓毒症脑病小鼠脑内皮细胞激活并介导中性粒细胞迁移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凤娇 母迷迷 +4 位作者 陈晓芬 翟丽倩 张晋 宋传旺 钱中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脑病中对脑内皮细胞激活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入脑的影响。方法设置C57BL/6J小鼠和CXCR2基因敲除小鼠正常对照组、野生型小鼠LPS处理组和CXCR2基因敲除小鼠LPS处理组。腹腔注射LP...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脑病中对脑内皮细胞激活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入脑的影响。方法设置C57BL/6J小鼠和CXCR2基因敲除小鼠正常对照组、野生型小鼠LPS处理组和CXCR2基因敲除小鼠LPS处理组。腹腔注射LPS建立脓毒症脑病模型,醋酸AS-D萘酚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皮质区域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 ELISA检测小鼠全脑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的水平。分离脑皮质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LPS(1μg/mL)和TNF-α(200 ng/mL)对原代小鼠脑微血管脑内皮细胞CXCR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CXCL1对脑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LPS后,野生型小鼠(C57BL/6J小鼠)脑和血浆中TNF-α水平升高,同时脑中CXCL1水平也显著升高,且小鼠脑皮质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多;然而CXCR2基因敲除小鼠脑皮质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目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减少。体外使用LPS和TNF-α刺激后,脑内皮细胞CXCR2蛋白水平升高;CXCL1刺激脑内皮细胞后, F-actin和VCAM-1的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 CXCR2参与脓毒症脑病小鼠脑内皮细胞的激活,进而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脑内皮细胞激活 中性粒细胞 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
下载PDF
敲低脑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抑制HNSC细胞的侵袭能力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伟泉 杨洪 +4 位作者 黄海燕 温清泉 谭广谋 刘轲 崔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0-785,共6页
转移是包含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and-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在内的多种肿瘤复发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HNSC转移的网络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降低HNSC死亡率。首先,通过在线数据库GEPIA统计后发现,脑... 转移是包含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and-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在内的多种肿瘤复发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HNSC转移的网络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降低HNSC死亡率。首先,通过在线数据库GEPIA统计后发现,脑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erebral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CERCAM)在519例头颈部肿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4.98,是其在44例正常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2.47)表达量的2.02倍。并且发现CERCAM表达量与头颈部肿瘤患者较差的预后正相关(P=0.015)。其次,在舌癌细胞SCC-9、喉癌细胞HEP2和鼻咽癌细胞CNE2中敲低CERCAM的表达,发现上述3种细胞的侵袭能力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93.60%、37.18%和40.63%。最后,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Western印迹的结果证实,敲低CERCAM后,上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同时下调锌指E盒结合蛋白(zinc-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1, ZEB1)、波形蛋白(vimentin)和Twist相关蛋白1(Twist-related protein 1, TWIST1)。结果证实,CERCAM可能通过调控头颈部肿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标志物来促进该类细胞发生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侵袭 头颈部鳞状细胞 敲低
下载PDF
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黄建敏 陈海燕 +8 位作者 云艳芳 杨桂新 蒋勇明 李晓岚 韦宝莹 周莹杰 彭立志 莫芬 李雪斌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12,共7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小鼠源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细胞损伤组(细胞正常培养24 h,随后OG... 目的探讨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小鼠源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细胞损伤组(细胞正常培养24 h,随后OGD3h/R3h损伤细胞)、BIRC5干预组(细胞预先转染腺病毒-BIRC5质粒并培养24 h,随后OGD3h/R3h处理)和阴性对照组(细胞预先转染腺病毒空质粒并培养24 h,随后OGD3h/R3h处理)。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用RT-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BIRC5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的细胞骨架微丝彼此连接,分布规则,丝网状有序排列;细胞损伤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微丝断裂,收缩变短或移向周边,微丝网状排列紊乱,可见细胞外形皱缩,间隙加大,少部分微丝缺失出现空隙;BIRC5干预组的细胞微丝连接,形态成长梭形,排列较规则,可见细胞间隙缩小,显示过表达BIRC5基因能够减轻损伤细胞的骨架微丝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损伤组、BIRC5干预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存活率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损伤组相比,BIRC5干预组的细胞存活率增高,而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损伤组、BIRC5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的BIRC5和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损伤组相比,BIRC5干预组细胞BIRC5和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BIRC5基因对OGD/R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表达有关,提示BIRC5调控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可能是脑侧支循环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表达BIRC5基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存活 凋亡 氧糖剥夺/复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Poldip2通过调控黏附分子表达影响炎症所致的脑内皮细胞损伤
5
作者 杨秋婷 范永丽 +1 位作者 朱艳君 沈舒婷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Poldip2在炎症所致的脑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转染建立沉默Poldip2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沉默Poldip2对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 目的探讨Poldip2在炎症所致的脑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转染建立沉默Poldip2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沉默Poldip2对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1和Claudin-5的表达以及黏附相关蛋白ICAM-1及VCAM-1的影响。结果Poldip2沉默可以减轻LPS诱导的脑内皮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恢复血脑屏障相关蛋白ZO-1和Claudin-5的表达,减少白细胞黏附分子ICAM-1及VCAM-1的表达(P<0.05)。结论Poldip2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黏附相关蛋白的表达,造成脑内皮细胞损伤,影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dip2 脑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
原文传递
天麻素与薯蓣皂苷元配伍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昊 祝娜 +5 位作者 唐茂红 付饶 阿热依·巴哈提 李彦文 黄秀兰 李志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9,共1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Dio组(0.25、0.5、1、2、4、8μmol·L^(-1)),GDC组(Gas和Dio浓度分别为1和0.25、2和0.5、4和1、8和2、16和4、32和8μmol·L^(-1))。分组给药12 h后,对模型对照组、Gas组、Dio组和GDC组通过氧糖剥夺法建立BMECs缺氧模型。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观察Hoechst 33258、FITC-Annexin V/PI染色,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考察Gas、Dio及GDC对缺氧损伤BMECs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GDC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Gas、Dio以2、0.5μmol·L^(-1)组合时,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BMECs细胞活力(P<0.05),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s组LDH漏出率降低(P<0.05);Gas组、Dio组与GDC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Gas组、GDC组SOD活力升高(P<0.05),Gas组、Dio组以及GDC组凋亡小体减少。GDC可促进BMECs缺氧模型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表明其在细胞水平上一定程度促进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Gas与半胱天冬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凝血因子Ⅱ(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Dio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KDR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as、Dio可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结论Gas、Dio及GDC具有抗缺氧损伤作用并可促进缺氧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Akt1、NOS3、VEGFR2等蛋白,调控VEGF/Akt/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薯蓣皂苷元 缺血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丹酚酸A调控LncRNA TSPOAP1-AS1缓解H_(2)O_(2)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张锋 王聪 +2 位作者 朱明霞 陶平 耿钊宽 《解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75-383,共9页
目的 探讨丹酚酸A调控lncRNA TSPAOP1-AS1缓解H2O2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将对数生长的HBMECs分为9组,即... 目的 探讨丹酚酸A调控lncRNA TSPAOP1-AS1缓解H2O2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将对数生长的HBMECs分为9组,即Control组、H_(2)O_(2)组、SAA-L组、SAA-M组、SAA-H组、si-TSPOAP1-AS1组、si-NC组和pcDNA-TSPOAP1-AS1组。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及细胞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和Matrigel体外成管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及血管生成能力;ELISA检测细胞氧化应激;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1.00±0.09)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量(4.36±0.37)明显升高(P<0.01)。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细胞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水平(2.65±0.23)、细胞凋亡率(18.29±1.65)、细胞中MDA含量(40.81±3.72)和Caspase-3蛋白(0.78±0.08)、Bax蛋白(0.82±0.09)表达均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35.36±3.65)、小管形成数目(85.32±7.68)、细胞中SOD活性(15.48±1.63)、GSH-Px含量(9.43±0.82)及Bcl-2蛋白(0.21±0.0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H2O2组相比,SAA-H组和si-TSPOAP1-AS1组细胞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水平(1.21±0.12)(1.30±0.13)、细胞凋亡率(5.31±0.50)(6.01±0.62)、细胞中MDA含量(8.95±0.82)(9.39±0.92)和Caspase-3蛋白(0.32±0.04)(0.35±0.04)、Bax蛋白(0.40±0.05)(0.45±0.05)表达均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87.21±7.64)(82.31±7.50)、小管形成数目(198.75±18.32)(180.31±17.64)、细胞中SOD活性(60.27±5.89)(55.26±5.24)、GSH-Px含量(40.63±4.17)(38.76±3.27)及Bcl-2蛋白(0.70±0.08)(0.68±0.07)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SAA-H组相比,pcDNA-TSPOAP1-AS1组细胞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水平(2.49±0.20)、细胞凋亡率(16.90±1.60)、细胞中MDA含量(39.01±3.83)和Caspase-3蛋白(0.72±0.08)、Bax蛋白表(0.78±0.08)达均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40.47±2.89)、小管形成数目(90.15±8.62)、细胞中SOD活性(20.16±2.11)、GSH-Px含量(11.56±1.08)及Bcl-2蛋白(0.28±0.03)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丹酚酸A可促进H2O2诱导的HBMECs存活和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lncRNA TSPOAP1-AS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TSPOAP1-AS1 微血管内皮细胞 过氧化氢 血管生成 凋亡
下载PDF
HECTD1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低氧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8
作者 梁碧娟 范云虎 +1 位作者 黄云达 陶云仙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65-271,共7页
目的探讨低氧应激下HECT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1(HECTD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影响及其功能机制。方法BMECs细胞在1%O_(2)的条件下培养以诱导低氧刺激。使用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实验测定来评估BMECs中低氧诱导的损伤。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探讨低氧应激下HECT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1(HECTD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影响及其功能机制。方法BMECs细胞在1%O_(2)的条件下培养以诱导低氧刺激。使用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实验测定来评估BMECs中低氧诱导的损伤。乳酸脱氢酶(LD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水平的检测以评估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常氧条件下,过表达HECTD1可以提高BMECs的细胞活力。在低氧条件下,过表达HECTD1显著减轻了低氧诱导的细胞活力抑制作用。此外过表达HECTD1降低了低氧诱导的BMECs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结论HECTD1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来保护BMECs免受低氧应激诱导的损伤,这表明HECTD1在低氧相关的脑疾病中具有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T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1 PI3K/AKT信号通路 低氧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9
作者 覃玉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97-0200,共4页
分析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方法 选取大鼠进行取脑,并对其开展原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CD31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鉴定的细胞实施检测,以获取检测结果。结果 在对细胞进行培养后,以脑微血管段为中心,放射性向周围移动... 分析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方法 选取大鼠进行取脑,并对其开展原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CD31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鉴定的细胞实施检测,以获取检测结果。结果 在对细胞进行培养后,以脑微血管段为中心,放射性向周围移动,渐渐形成“铺路石”样,CD3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荧光,DAPI衬染的细胞核呈蓝色荧光,阳性细胞率较高。结论 该方法能够成功分离及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鉴定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抗H_2O_2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晓宇 孙建国 +5 位作者 郑媛婷 吴晓兰 李雁楠 夏春华 顾舒静 王广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500μmol·L-1的H2O2对原代培养的RBMEC产生明显的损伤。20~200mg·L-1的TPNS,16·0μmol·L-1的R1,37·5~75·0μmol·L-1的Rg1,8·0~16·0μmol·L-1的Rd及5·4~54·0μmol·L-1的Rb1对H2O2致RBMEC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或P<0·01),Re则无此作用。结论TPNS对H2O2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产生这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可能为Rb1、Rg1和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三七总皂苷 物质基础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对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袁拯忠 朱陵群 +4 位作者 庞鹤 单泽松 王硕仁 高永红 牛福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研究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用1.024,0.512,0.256,0.128,0.064,0.032,0.016,0.008μmol.mL-1栀子苷,0.224,0.112,0.056,0.028,0.014,0.007... 目的:研究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用1.024,0.512,0.256,0.128,0.064,0.032,0.016,0.008μmol.mL-1栀子苷,0.224,0.112,0.056,0.028,0.014,0.007,0.003μmol.mL-1黄芩苷和0.192,0.096,0.048,0.024,0.012,0.006,0.003μmol.mL-1小檗碱分别作用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细胞。细胞活性用MTT比色法检测。结果:0.128,0.064,0.032μmol.mL-1栀子苷,0.028,0.014,0.007μmol.mL-1黄芩苷和0.024,0.012,0.006μmol.mL-1小檗碱能够比较理想的保护缺氧4 h复氧12 h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适当浓度的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等黄连解毒汤主要成分可以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复氧 栀子苷 黄芩苷 小檗碱
下载PDF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牛胆酸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永红 袁拯忠 +3 位作者 牛福玲 崔巍 朱陵群 王硕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0-932,共3页
目的: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了牛胆酸对其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氧糖剥夺(Krebs液)再复氧复糖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并用牛胆酸进行了干预,用MTT比色法测定A值代表细胞生存活性。结果:... 目的: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了牛胆酸对其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氧糖剥夺(Krebs液)再复氧复糖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并用牛胆酸进行了干预,用MTT比色法测定A值代表细胞生存活性。结果:氧糖剥夺4h再复氧复糖12h可造成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牛胆酸干预后A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牛胆酸可显著减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鼠 缺血再灌注 牛胆酸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被引量:28
13
作者 查雨锋 傅晓钟 +5 位作者 张顺 罗敏 欧瑜 董永喜 王爱民 王永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0-735,共6页
目的应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BMECs)与脑微血管周细胞(brain-microvessel pericytes,BM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建立可模拟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目的应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BMECs)与脑微血管周细胞(brain-microvessel pericytes,BM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建立可模拟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模型。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BMECs、BMPC和AS,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原代培养的细胞,应用Millicell细胞培养插(孔径0.4μm)建立5种不同类型的体外BBB模型,经跨内皮电阻值(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荧光素钠通透性(sodium fluorescent,Na-FLU)、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的表达测定以及阳性药在体内和体外BBB通透量的相似性,比较评价其屏障功能。结果原代培养的BMECs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BMPC胞体较大且呈分枝状,AS有细长突触,胞质较浅;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原代细胞为目标细胞;BMECs与BMPC、AS共培养后TEER值可达(478±25)Ω·cm2,Na-FLU的表观渗透系数为[(8.23±0.78)×10-6]cm·s-1,AKP和γ-GT1表达分别为(6.90±0.27)金氏单位·g-1Pro,(4.39±0.32)μg·g-1Pro;阳性药在体外BBB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与在体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2)。结论原代培养的大鼠BMECs与BMPC、AS共培养建立的体外BBB模型在形态、结构及屏障功能方面具备BBB的基本特征,为研究BBB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筛选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屏障 形态学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梅志刚 刘晓洁 +4 位作者 曾永保 肖长义 黎家华 胡卫 陈良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890-5892,共3页
目的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探讨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耳针穴位刺激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取血清,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血清条件的培养液中。采用MTS/PMS比色分析法测定... 目的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探讨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耳针穴位刺激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取血清,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血清条件的培养液中。采用MTS/PMS比色分析法测定各组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耳针血清能明显增加细胞活性、显著降低糖尿病引起的细胞凋亡(P均<0.01);改善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情况。但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大鼠,其血清培养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针刺组(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耳针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著的形态学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微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 形态学
下载PDF
不同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卫红 李澎涛 +2 位作者 华茜 洪庆涛 胡京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损伤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1)正常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CM):正常培养的内皮细胞不作任何处理;(2)正常用药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T-CM):通络救... 目的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损伤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1)正常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CM):正常培养的内皮细胞不作任何处理;(2)正常用药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T-CM):通络救脑注射液按1μl/ml浓度作用10h;(3)缺氧损伤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I-CM);(4)缺氧损伤用药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IT-CM):于损伤前4h,加入通络救脑注射液1μl/ml;分别作用于糖氧剥夺损伤的神经元模型,通过测定神经元线粒体活性、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细胞色素C(CytC),分析各个条件培养液对损伤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N-CM组与NT-CM组(P<0.05)均可阻抑损伤神经元线粒体活性的下降,尤其是NT-CM保护作用更为明显。(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MP明显下降;I-CM使受损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进一步下降;I-CM组可进一步降低受损神经元MMP,IT-CM可逆转神经元MMP下降,明显改善这种损伤状态。(3)N-CM组与NT-CM组均可降低损伤神经元的CytC释放,分别与模型组、I-CM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旁分泌功能对损伤神经元的存活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作用的实现可能与维持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有关,通络救脑注射液可促进该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皮层神经元 线粒体 通络救注射液
下载PDF
通络救脑注射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影响的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青雪梅 李卫红 +2 位作者 侯金才 胡京红 李澎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15-18,12,共5页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对培养的正常及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揭示其通络作用的效应靶点与特征。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第三代,分为正常及拟缺血组,采用培养基氧糖剥夺(OGD)法建立拟缺血模型。通过四...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对培养的正常及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揭示其通络作用的效应靶点与特征。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传至第三代,分为正常及拟缺血组,采用培养基氧糖剥夺(OGD)法建立拟缺血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正常及OGD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结果: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未加药组比较,小剂量药物抑制细胞活性趋势,大剂量促进细胞活性趋势,剂量总趋势呈反抛物线形;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OGD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小剂量范围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呈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大剂量组则抑制细胞活性,剂量总趋势呈抛物线形。结论: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正常及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药物剂量与细胞增殖活性呈非线性关系。大剂量与小剂量可能是不同的作用机制,反映了中药复方药效的多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救注射液 微血管内皮细胞 氧糖剥夺 MTT
下载PDF
一种高纯度和高活力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提取及原代培养方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查雨锋 张顺 +5 位作者 苏航 刘亭 傅晓钟 董永喜 王爱民 王永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2h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爬出血管段进行贴壁生长,3~4 d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呈阳性,可见细胞胞质呈棕色,阳性细胞占99%以上。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地分离并培养出高纯度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血脑屏障的建立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屏障 形态学 免疫染色
下载PDF
缺氧与复氧对脑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振举 杨光田 +1 位作者 陆德琴 王迪浔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35-537,共3页
目的 :用原代培养的脑动脉内皮细胞 (CAEC)进行缺氧、复氧 ,观察一氧化氮合酶 (NOS )基因表达的变化 ,探讨缺氧、复氧影响 NO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 CAEC进行缺氧 1h,复氧 2、6、12和2 4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 目的 :用原代培养的脑动脉内皮细胞 (CAEC)进行缺氧、复氧 ,观察一氧化氮合酶 (NOS )基因表达的变化 ,探讨缺氧、复氧影响 NO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 CAEC进行缺氧 1h,复氧 2、6、12和2 4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NOS m 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1CAEC缺氧 1h,NOS m 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缺氧 1h后复氧 2、6和 12 h,NOS m 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 ,其中复氧 6h,其表达降至最低 ,2 4h后表达恢复至正常。结论 :缺氧引起脑动脉内皮细胞 NOS 基因表达上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Ⅲ 基因表达 动脉内皮细胞 缺氧与复氧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皮层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卫红 青雪梅 +4 位作者 华茜 胡京红 洪庆涛 朱晓磊 李澎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正常、正常用药、拟缺血损伤、拟缺血损伤用药4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CM、NT-CM、I-CM、IT-CM),分别作用于培养的... 目的: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正常、正常用药、拟缺血损伤、拟缺血损伤用药4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CM、NT-CM、I-CM、IT-CM),分别作用于培养的皮层正常神经元和拟缺血损伤神经元,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检测分析各个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特征。结果:①N-CM对正常神经元无明显影响,但对拟缺血损伤的神经元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NT-CM可明显提高受损的神经元活性;②I-CM可降低正常神经元活性,对已受损的神经元则进一步加重损伤,IT-CM可明显改善这种损伤状态。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可能在中枢系统缺血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成分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条件培养液 皮层神经元 通络救注射液
下载PDF
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减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缺氧损伤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涛 宋敏 +3 位作者 巩彦龙 周灵通 董万涛 刘建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抗缺氧所致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活血定眩胶囊组15只,采集2组大鼠血清。将b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模型组和活血定眩胶囊血清组,给药后,b... 目的:研究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抗缺氧所致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活血定眩胶囊组15只,采集2组大鼠血清。将b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模型组和活血定眩胶囊血清组,给药后,bEnd.3细胞缺氧6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按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可显著对抗缺氧造成的损伤,明显改善bEnd.3细胞的形态,使缺氧所致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有效抑制缺氧诱导的bEnd.3细胞发生G_1/S期阻滞,抑制MDA生成,增强SOD活性。结论:活血定眩胶囊对缺氧所致bEnd.3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定眩胶囊 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