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中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中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9个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其中,16个模型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2个模型采用了随机森林的方法,1个模型采用了LASSO回归的方法。建模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0.940。4个模型进行了Hosmer-Lemeshow(H-L)检验,其中2个模型报告了P值且P≥0.05。11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5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4个模型同时进行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16项研究适用性较好,但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问题集中在分析领域。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良好,但模型质量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优化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预测因子、改进统计分析方法,并注重模型的外部验证,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非药物疗法的多种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非药物疗法的多种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不同治疗措施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建库至2023年10月。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结果本研究纳入了4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2965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和5种非药物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方面:针灸[标准化均数差(SMD)=1.02,95%CI:0.52~1.53]、经颅磁刺激(SMD=1.03,95%CI:0.43~1.6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0.79,95%CI:0.18~1.39)、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SMD=0.69,95%CI:0.23~1.16)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值排序结果显示,针灸成为最佳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SUCRA=76.9)。在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方面:经颅磁刺激(SMD=2.10,95%CI:1.15~3.05)、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0,95%CI:0.01~2.59)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CRA值由高到低排序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针灸、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常规护理。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针灸(SMD=1.44,95%CI:0.86~2.0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2,95%CI:0.58~2.06)、经颅磁刺激(SMD=0.86,95%CI:0.32~1.40)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SMD=1.46,95%CI:0.41~2.52)、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4,95%CI:0.11~2.57)与虚拟现实技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针灸(SUCRA=83.3)成为最佳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结论目前研究表明,针灸和经颅磁刺激在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展开更多
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用于各种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概括了PSCI发病机制、tDCS治疗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文献复习结果表明,tDCS可能通过改善脑部神经-血管耦合、调节皮质兴奋性、促进突触可塑性、加强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等机制达到改善PSCI的效果。这些结果可以为PSCI及卒中后其他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未来,还能基于“脑-肢协同治疗技术”理论,将tDCS与其他外周干预手段相结合,使其发挥最佳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中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9个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其中,16个模型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2个模型采用了随机森林的方法,1个模型采用了LASSO回归的方法。建模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0.940。4个模型进行了Hosmer-Lemeshow(H-L)检验,其中2个模型报告了P值且P≥0.05。11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5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4个模型同时进行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16项研究适用性较好,但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问题集中在分析领域。结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良好,但模型质量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优化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预测因子、改进统计分析方法,并注重模型的外部验证,以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
文摘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多聚焦于药物治疗而其他干预手段有限。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用于各种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概括了PSCI发病机制、tDCS治疗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文献复习结果表明,tDCS可能通过改善脑部神经-血管耦合、调节皮质兴奋性、促进突触可塑性、加强脑区间的功能连接等机制达到改善PSCI的效果。这些结果可以为PSCI及卒中后其他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未来,还能基于“脑-肢协同治疗技术”理论,将tDCS与其他外周干预手段相结合,使其发挥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