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接受中的语图关系变化
1
作者 吴昊 赵诗语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识读诗词内容,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语图关系的变化。大多数接受者对苏轼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被书法书像所吸引,进入图像欣赏中,沉醉于视觉效果;其次对所书诗词内容进行识读,了解... 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识读诗词内容,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语图关系的变化。大多数接受者对苏轼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被书法书像所吸引,进入图像欣赏中,沉醉于视觉效果;其次对所书诗词内容进行识读,了解所写诗词的内容;再次将两者放在一起去欣赏,书法与诗歌在迭代中达到更高的融合,欣赏者获得双重的审美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 语象 书像 接受过程 语图关系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苏轼诗词的生态关怀
2
作者 张意晗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7期631-639,共9页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从“实指”视角探索译者在译诗中如何移植苏轼原诗中的生态观。文章指出,译者需要与原作者持有相同的生态思想,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保存源语文本的生态观念,以增强目的语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目的,传达苏轼诗词“天...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从“实指”视角探索译者在译诗中如何移植苏轼原诗中的生态观。文章指出,译者需要与原作者持有相同的生态思想,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保存源语文本的生态观念,以增强目的语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目的,传达苏轼诗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实指”研究 苏轼诗词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以综合研究的视角探讨苏轼诗词
3
作者 林逸灵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一、综合研究苏轼诗词近代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天才是由于在一个人的心灵当中各种文化要素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实际上,有意义的综合就是创造过程本身,它是那样富于意义,并且不可预料。”[1]苏轼的... 一、综合研究苏轼诗词近代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天才是由于在一个人的心灵当中各种文化要素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实际上,有意义的综合就是创造过程本身,它是那样富于意义,并且不可预料。”[1]苏轼的创作就是如此。苏轼的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诗画一律、书画联姻等综合交叉现象。对于苏轼文学作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苏轼诗词 以诗为词 诗画一律 苏轼文学 综合交叉
下载PDF
基于体认翻译学的宋词隐喻英译研究: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为例
4
作者 李瑛 黄千红 《语言教育》 2023年第4期90-99,共10页
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但从体认翻译学角度研究的却很少,尤其是有关许渊冲古典诗词的隐喻英译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中的隐喻为语料,在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从语言、认知、现实三个... 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但从体认翻译学角度研究的却很少,尤其是有关许渊冲古典诗词的隐喻英译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中的隐喻为语料,在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从语言、认知、现实三个层面分类分析其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发现:语言层面的隐喻英译占比最高(55.07%),着重基于体认的普遍性原则,隐喻概念可直接映射到译语中,翻译策略主要涉及直译喻体;其次是认知层面(31.89%),主要基于体认的差异性原则,隐喻概念既有部分或完全向译语映射,也有消除隐喻概念的映射,翻译策略为替换喻体、本体替代喻体、译喻体时补充喻底和明喻替代隐喻等;现实层面占比最低(13.04%),主要基于体认的缺失性原则,涉及添加时空语境和史实信息的翻译策略。认知和现实层面的翻译可分别总结为“认知+选择三要素”和“认知+创造”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隐喻翻译 许渊冲 体认翻译学
下载PDF
核心素养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设计路径——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的教学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金晓丽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第4期15-17,共3页
核心素养要求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断提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整合度,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整合性最强。关注同一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通过... 核心素养要求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断提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整合度,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整合性最强。关注同一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学段目标和学业质量相关要求整体规划学习内容,用单元和单篇显性目标形成层级化任务群的教学框架,融合真实情境与生活,利用大概念生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可视化教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苏轼诗词 学习任务群
下载PDF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统编教材中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生成与教学
6
作者 胡立新 井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64,共5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苏轼作品有7篇,其中诗词共6篇。这些诗词普遍蕴含着自然天理和人生哲理,具有“理趣”之美。笔者从苏轼崇尚表达“理”的创作理念、受庄子技艺自由创造论影响、坚持静观和观物实践三个方面,揭示苏轼诗词蕴含丰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苏轼作品有7篇,其中诗词共6篇。这些诗词普遍蕴含着自然天理和人生哲理,具有“理趣”之美。笔者从苏轼崇尚表达“理”的创作理念、受庄子技艺自由创造论影响、坚持静观和观物实践三个方面,揭示苏轼诗词蕴含丰富、深刻哲理的原因。本文将苏轼诗词哲理意蕴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从自然天理引出人生哲理,用自然天理暗示人生哲理,即兴议论人生哲理。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苏轼诗词哲理的教学应该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以类比思维,掌握苏轼诗词中哲理意蕴生成的普遍规律;二是将苏轼诗词中的哲理内涵尽量“符号化”;三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诗词的哲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哲理意蕴 自然天理 人生哲理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宋词的英译解读——以苏轼诗词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7
作者 温艳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3期718-723,共6页
图形背景理论可追溯于心理学领域,后被认知语言学家引入到语言学中,广泛应用于阐释文本意境,并凸显其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本文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宋词的研究,以苏轼诗词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译本和华兹生译本)为例,探讨英译过程... 图形背景理论可追溯于心理学领域,后被认知语言学家引入到语言学中,广泛应用于阐释文本意境,并凸显其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本文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宋词的研究,以苏轼诗词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译本和华兹生译本)为例,探讨英译过程中图形背景关系对于诗词意境解读和传达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助于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恰当处理主次信息,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美,且为宋词的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宋词 苏轼诗词 英译 凸显原则
下载PDF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苏轼诗词英译实指研究
8
作者 陈静远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2期6158-6164,共7页
生态翻译学的实指研究是关于自然生态作品和特定绿色主题的翻译研究,通过发掘文本的生态意义,揭示作者的生态思想。本文对苏轼诗词的英译本进行实指研究,以关注生态环境和保留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探讨如何通过翻译传达苏轼诗词中的生态... 生态翻译学的实指研究是关于自然生态作品和特定绿色主题的翻译研究,通过发掘文本的生态意义,揭示作者的生态思想。本文对苏轼诗词的英译本进行实指研究,以关注生态环境和保留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探讨如何通过翻译传达苏轼诗词中的生态思想。通过对比苏轼诗词的不同译本,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译者需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采用适当的翻译手段,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译原作“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而提升读者的文化体验和生态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 实指研究 苏轼诗词 生态意义
下载PDF
从苏轼诗词看苏轼天地人生之境界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美丽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68,共3页
人生境界主要指的是人生的意义世界,或者说精神境界。苏轼所拥有的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在他创作于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的诗词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由于苏轼拥有天地人生境界,才使他的诗词写得极其旷达。苏轼天地人生... 人生境界主要指的是人生的意义世界,或者说精神境界。苏轼所拥有的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在他创作于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的诗词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由于苏轼拥有天地人生境界,才使他的诗词写得极其旷达。苏轼天地人生境界的形成,主要与作者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人生境界不仅使他自己受益无穷,而且影响了与他同时和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成为值得人们一生用心认真学习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天地境界 精神世界
下载PDF
论苏轼诗词英译本的诗性特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际兰 李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9-75,共7页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词题材广泛,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该词的3个英译本呈现不同的诗性特征:许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译本最重义象美,华译本最有事象美。文章...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词题材广泛,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该词的3个英译本呈现不同的诗性特征:许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译本最重义象美,华译本最有事象美。文章比较分析了3个英译本的诗性特征,深入探讨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常用的诗词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合理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英译本 诗性特征 音象美 义象美 事象美
下载PDF
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存在及其诗学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建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地方性 地理批评 诗学价值
下载PDF
试论苏轼诗词创作的五种共同倾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文良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8-73,共6页
传统观点认为,诗、词在内容、审美方面是存在分工和差异的。苏轼才气纵横,兼备众体,打破文体之间的森然壁垒,将各种文体的创作手法融为一炉,他的诗词创作呈现了五种共同的倾向。这些共同创作倾向,其本质是把诗的内容和手段运用到词中,... 传统观点认为,诗、词在内容、审美方面是存在分工和差异的。苏轼才气纵横,兼备众体,打破文体之间的森然壁垒,将各种文体的创作手法融为一炉,他的诗词创作呈现了五种共同的倾向。这些共同创作倾向,其本质是把诗的内容和手段运用到词中,既开拓了词境,又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创作 共同倾向
下载PDF
论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的借鉴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2-15,共4页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最善于学习、借鉴前人并不断地继承、创新,在其所学习的对象中,苏轼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辛弃疾不仅继承苏轼在词的题材、风格方面的创新,同时还非常注重对苏轼诗词语言与形式技巧的学习借鉴,从而达到为己所用。
关键词 辛弃疾词 苏轼诗词 借鉴
下载PDF
审美与功利交感下的比兴寄托——从苏轼诗词接受看“比兴寄托”
14
作者 陈晨 《兰州学刊》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读者对苏轼诗词“比兴寄托”的理解历来都有不少偏执与误区,因为偏离了这个解读原则:由“比兴”形成积贮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意义之网”,不仅不能拘执一端,而且还应从具体个案生发到宏观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
关键词 苏轼诗词 比兴寄托 解读
下载PDF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诗词三首赏析
15
作者 莫宇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70-171,共2页
苏轼是在人生逆境中成就的一位文学天才,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他的诗词倍受读者喜爱。在其诗词中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 苏轼诗词 人生感悟
下载PDF
《苏轼诗词选》英译的美学损失与补偿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志慧 李崇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轼诗词的美学特点,以等功能补偿原则为基础,对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的美学损失进行补偿研究,揭示了苏轼诗词翻译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美学损失 翻译 补偿策略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苏轼诗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安琪 张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苏轼诗词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是如何运用到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意境美与形象美,以期使读者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欣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同时能用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去理解诗歌。
关键词 隐喻 概念隐喻 苏轼诗词
下载PDF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卫妮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 ,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感悟...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 ,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文学巨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思乡 归隐 意蕴
下载PDF
论苏轼诗词中的语言涵义与归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金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Z期54-55,共2页
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在诗词上造诣颇深,他以诗言志,借诗词之笔叹咏人生百态。他创作的诗词语言隐喻意象丰富,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部分,至今仍令人吟诵不已。苏轼的诗歌体现了他对创作的喜爱,这些诗词不仅蕴含自己的归隐心态、反映自身仕途... 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在诗词上造诣颇深,他以诗言志,借诗词之笔叹咏人生百态。他创作的诗词语言隐喻意象丰富,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部分,至今仍令人吟诵不已。苏轼的诗歌体现了他对创作的喜爱,这些诗词不仅蕴含自己的归隐心态、反映自身仕途的曲折波澜,还饱含北宋文人墨客追精求细、严谨的文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语言研究
下载PDF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艳青 《济宁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9-83,共5页
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 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似性原则 苏轼诗词 “形神兼似”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