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沙蜥繁殖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迺发 陈强 解雪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6-282,共7页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春季出蛰时水平。1年内仅7月精巢中无精子。雌性出蛰后卵细胞开始发育,4月下旬进入成熟期,6月达高峰,7月下降,8月进入休止期。每雌年产卵1~3枚或1~4枚,平均1.83(n=48,1987)和2.17(n=48,1993)。特定体长组的生殖率是影响种群年平均生殖率的主要因素。生殖周期与光周期相符,光周期是影响荒漠沙蜥生殖周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繁殖生态
下载PDF
GAP-43在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司克媛 刘忠虎 +1 位作者 俞诗源 王子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0,共5页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因动物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而在节细胞层中3种动物均未发现GAP-43阳性染色.在锦鲤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在荒漠沙蜥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在雉鸡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外网层、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其中在雉鸡视网膜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中发现阳性分布是在脊椎动物此层发现GAP-43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P-43 视网膜 锦鲤 荒漠沙蜥 雉鸡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迺发 李仁德 孙红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19-325,共7页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荒漠沙蜥 种群密度
下载PDF
荒漠沙蜥血清蛋白含量的年周期变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仁德 沈剑敏 +2 位作者 周桂花 吴鹏程 陈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7-91,共5页
对荒漠沙蜥 (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血清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 .测定时间为 4~ 10月的每月中旬及 1月中旬 (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 ) .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血清蛋白组分采用醋酸纤维... 对荒漠沙蜥 (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血清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 .测定时间为 4~ 10月的每月中旬及 1月中旬 (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 ) .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血清蛋白组分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 ,然后用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 ,计算相对含量 .测定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深冬眠期的 1月最高 ,为81.4 5g/ L.4月出眠后进入繁殖季节 ,其含量开始下降 ,夏季 ( 6~ 8月 )降为 4 3.81g/ L,其中 7月最低 ,为 38.0 7g/ L.秋季的含量略低于春季的含量 ,但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在冬眠前 ( 10月下旬 )及冬眠期 ( 1月中旬 ) ,雌性的含量高于雄性 ,且差异显著 ( p <0 .0 5) ,在出眠后的繁殖季节雄性的含量高于雌性 .在冬眠季节清蛋白的比例相对增加 ,而球蛋白的比例相对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血清蛋白 清蛋白 球蛋白 年周期
下载PDF
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视网膜内GAP-43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司克媛 刘忠虎 +5 位作者 刘重斌 孙兰弟 王芳春 梁桂霞 俞诗源 王子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在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ezewalskic)视网膜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视网膜内GAP-43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存在于内网层;强光照条件下,GAP-43免疫...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在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ezewalskic)视网膜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视网膜内GAP-43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存在于内网层;强光照条件下,GAP-43免疫染色部位主要出现在内网层、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部分细胞核。在全黑暗条件下,在视纤维层和内网层呈阳性染色;提示视网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GAP-43的不同定位,可能与其在相应的环境下参与不同的视觉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GAP-43 视网膜 免疫组化技术
下载PDF
温度对荒漠沙蜥心脏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仁德 刘乃发 王金恒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文通过描记不同温度下荒漠沙晰(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的心电图(ECG),对其心脏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其心电图中各间期的持续时间相应地缩短;温度和各间期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一个心动周期... 本文通过描记不同温度下荒漠沙晰(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的心电图(ECG),对其心脏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其心电图中各间期的持续时间相应地缩短;温度和各间期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温度的变化,对房室传导时间和静息期的影响最大,而对心室去极化与复极化的时程影响较小。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心率随之加快,其因素在于心动周期中静息期和房室传导时间相对值的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心电图 温度 心脏活动
下载PDF
荒漠沙蜥肺动脉分布及毛细血管超微构筑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德禄 胡春香 俞诗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4,共5页
用 ABS血管铸型法对 15只荒漠沙蜥的肺动脉及毛细血管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肺表面分布有肺前小动脉、肺外侧小动脉、肺后小动脉和肺内侧小动脉 ,各肺小动脉向肺表面和深层分支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肺表面肺... 用 ABS血管铸型法对 15只荒漠沙蜥的肺动脉及毛细血管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肺表面分布有肺前小动脉、肺外侧小动脉、肺后小动脉和肺内侧小动脉 ,各肺小动脉向肺表面和深层分支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肺表面肺小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小动脉网 ,小动脉网孔内有毛细血管网 .肺内壁被网状隔膜和少量的次级隔膜分隔成许多多面体的肺泡囊和肺泡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均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肺表面的毛细血管网为单层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的毛细血管网为多层 ;肺的毛细血管的管内径小于网孔的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布 毛细血管 超微构筑 荒漠沙蜥 肺动脉 微血管构筑 ABS血管铸型法 肺循环
下载PDF
荒漠沙蜥血糖浓度的昼夜变动及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仁德 沈剑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77-478,共2页
关键词 荒漠沙蜥 血糖浓度 昼夜变动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和地理变异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伟 刘廼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6,共6页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栖息地选择 地理变异 季节变异
下载PDF
荒漠沙蜥食物的两性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丽敏 赵伟 +4 位作者 李佳琦 王莹 丁未 房峰杰 刘迺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食物 两性差异
下载PDF
荒漠沙蜥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昌景 赵伟 +1 位作者 周蓉 刘廼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系统进化分析 遗传多样性 环境因素
下载PDF
蜕皮周期中荒漠沙蜥表皮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5-60,共6页
应用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gnocephalusPrezewalskii)表皮在蜕皮周期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荒漠沙蜥的表皮在一个完整的蜕皮周期中可分为6个发育时期,其中,在时期Ⅰ即休止期中,存在一个特... 应用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gnocephalusPrezewalskii)表皮在蜕皮周期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荒漠沙蜥的表皮在一个完整的蜕皮周期中可分为6个发育时期,其中,在时期Ⅰ即休止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发育时相2,即中层胀厚期,因此,休止期可细分为4个发育时相。此外,冰冻切片,苏凡Ⅲ染色,仅中层染为鲜艳橙色,显示中层不但存在,而且是富含脂类物质的结构,因此,中层可能对荒漠沙蜥皮肤防止水分蒸发的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 组织学 蜕皮周期 荒漠沙蜥 爬行纲
下载PDF
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英文)
13
作者 李仁德 李云鸿 陈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8-562,共5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UV检测了不同季节荒漠沙蜥 (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其高峰值发生在春季 ,为 10 17± 2 0 9pg/pineal。低峰值出现在冬季 (实验室内冬眠 ,2~ 4℃ ) ,为 35 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UV检测了不同季节荒漠沙蜥 (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其高峰值发生在春季 ,为 10 17± 2 0 9pg/pineal。低峰值出现在冬季 (实验室内冬眠 ,2~ 4℃ ) ,为 35 5± 6 8 5 pg/ pineal,秋季的含量 (735± 133 7pg/pineal)高于夏季的含量(5 97± 94 9pg/pineal)。表明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周期节律并与光周期和生殖周期的年节律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松果体 褪黑激素含量 季节性变化 年周期节律
下载PDF
温度对荒漠沙蜥在体心脏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
14
作者 李仁德 杨明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4-98,共5页
采用吸附式电极记录了荒漠沙蜥在不同体温条件下 ,在体心脏的单相动作电位 (MAP: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实验温度为 :5℃ ,10℃ ,15℃ ,2 0℃ ,2 5℃ ,30℃和 35℃ 7个温度等级 .结果表明 :(1)在最适温度 (2 0~ 2 5℃ )时 ,荒... 采用吸附式电极记录了荒漠沙蜥在不同体温条件下 ,在体心脏的单相动作电位 (MAP: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实验温度为 :5℃ ,10℃ ,15℃ ,2 0℃ ,2 5℃ ,30℃和 35℃ 7个温度等级 .结果表明 :(1)在最适温度 (2 0~ 2 5℃ )时 ,荒漠沙蜥心脏单相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与高等动物及人类基本相似 ;但也有其特殊性 :动作电位 0期除极期最大幅值为 11.4 2± 2 .5 8m V;复极 2期电位幅值基本保持恒定 ,呈平台期 (PP2 :Plateau Phase2 ) ;在复极 3期末 ,电位基本恢复到 0电位(膜电位为 0 m V) .(2 )随着体温的升高 (5~ 35℃ ) ,荒漠沙蜥心脏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呈温度依赖性减小 ;0期最大除极速度 (Vmax)呈温度依赖性增加 (5℃为 77.0 8± 4 7.11m V/ms;35℃为 614.63±10 5 . 0 2 m V/ms) ;低于最适温度时 (2 0~ 2 5℃ ) ,在 2相平台期末 ,又出现一次除极电位 (后隆起波 ) .其最大电位为 0 .5 8± 0 .18m V.(3)随着体温的升高 ,荒漠沙蜥心脏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1期电位呈温度依赖性降低 (5℃为 2 .2 4± 1.31m V/ms;35℃为 0 .82± 0 .4 9m V/ms) .(4 )心电图 (ECG)的同步记录表明 :心电图中的 QRS波与心脏单相动作电位 0期除极完全相对应 ;T波与动作电位的复极 3期相对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心脏单相动作电位 体温 吸附式电极 心电图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沙蜥春秋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孟雨 隋璐璐 +5 位作者 张尚明玉 刘振生 高惠 滕丽微 张明睿 颜文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889-6897,共9页
为更好的了解及保护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资源,于2017年5 6月和9 10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其春、秋 2 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季测定了 92 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 64 个对照样方、秋... 为更好的了解及保护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资源,于2017年5 6月和9 10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其春、秋 2 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季测定了 92 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 64 个对照样方、秋季测定了 71 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 76 个对照样方的共 13 种生态因子。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Vanderploeg & Scavia′s选择指数、 Mann-White U 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其春秋季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生境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一般选择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性好,光照强,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的生境,既保证安全因素又利于达到最适体温,满足繁殖需求;秋季偏好选择土壤质地疏松,食物丰富度高和中的草甸地区,便于隐蔽及累积食物,以满足其躲避天敌、储存越冬能量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生境选择 春季 秋季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温度对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卓 安蓓 李仁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85,共3页
 利用NBT光化学还原法测定在4℃,25℃及35℃条件下驯化15天的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4℃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最低,为3 661.69±369.828 u/(h·gFW);25℃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有所增高,为4263.17±269.124 u...  利用NBT光化学还原法测定在4℃,25℃及35℃条件下驯化15天的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4℃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最低,为3 661.69±369.828 u/(h·gFW);25℃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有所增高,为4263.17±269.124 u/(h·gFW);35℃驯化时,SOD活性最高,为4683.72±172.186 u/(h·gFW).各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活性与温度具有关联性,而这与机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理机能是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SOD活性 NBT光化学还原法 驯化温度
下载PDF
荒漠沙蜥冬眠前与冬眠中期肝脏、胰腺、脂肪体超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康旭 刘重斌 +2 位作者 王子仁 李仁德 佘秋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冬眠前及冬眠中期的肝脏、胰腺和脂肪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荒漠沙蜥肝脏、胰腺和脂肪体中的糖原颗粒、脂滴、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结构有明显变化。冬眠中期胰腺腺泡细胞线粒... 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冬眠前及冬眠中期的肝脏、胰腺和脂肪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荒漠沙蜥肝脏、胰腺和脂肪体中的糖原颗粒、脂滴、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结构有明显变化。冬眠中期胰腺腺泡细胞线粒体中出现致密颗粒,核周间隙增宽,核中出现无定形体。文中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肝脏 胰腺 脂肪体 超微结构 冬眠
下载PDF
腾格里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 ALSKII)年龄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海根 杨凤翔 +1 位作者 曾宗永 宋志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46-153,共8页
本文给出了两次标志重捕所获得的荒漠沙蜥体长的资料。由中国西北腾格里荒漠1985年标志重捕的182个个体体长与被捕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体长的个体形成离散的体长区间,根据体长区间又可以推断各组对应的年龄。各年龄组的体长区间为:1... 本文给出了两次标志重捕所获得的荒漠沙蜥体长的资料。由中国西北腾格里荒漠1985年标志重捕的182个个体体长与被捕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体长的个体形成离散的体长区间,根据体长区间又可以推断各组对应的年龄。各年龄组的体长区间为:1—6月,一龄组无被捕个体,二龄组35—54毫米,三龄组55—65毫米,四龄组66—70毫米,五龄组大于70毫米;7—12月,一龄组小于42毫米,二龄组43—56毫米,三龄组57—67毫米,四和五龄组同前。我们用兰州大学校园内持续5年的第二次标志重捕资料验证了根据体长来划分荒漠沙蜥的年龄组是合理的。由低龄组到高龄组,各组体长日平均增长率逐渐降低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6月作为时间间隔,对第一次标志重捕资料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为0—6月的个体平均预期寿命是16.7月;存活曲线介于对角线型和长方形之间,该种群密度1985年后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生命表 年龄
下载PDF
温度对成体荒漠沙蜥代谢率、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意 岳丰 +2 位作者 马明 田晓柱 陈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0-863,共4页
对荒漠沙蜥成体代谢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检测不同温度下成体荒漠沙蜥的静止代谢率、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成体荒漠沙蜥的静止代谢率和心率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上升,但呼吸频率的上升并不显著.... 对荒漠沙蜥成体代谢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检测不同温度下成体荒漠沙蜥的静止代谢率、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成体荒漠沙蜥的静止代谢率和心率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上升,但呼吸频率的上升并不显著.雌雄两性间,雄性蜥蜴呼吸频率对温度变化的依赖性比雌性的略强,且35?C下雄性的代谢率显著高于雌性的.这些生理特征与荒漠沙蜥的生境和活动特点直接相关.我们推测25~35?C荒漠沙蜥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提高心率和增加血流量来调整代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代谢率 心率 呼吸率 温度适应性 荒漠沙蜥
下载PDF
荒漠沙蜥胚胎生长发育的温度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意 岳丰 +2 位作者 马明 田晓柱 陈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沙蜥 胚胎发育 代谢率 心率 呼吸率 温度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