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 被引量:6
1
作者 曹玉龙 柴晓媛 +3 位作者 于红娜 郭庆丽 白丽 潘丽芬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0年第1期67-68,76,共3页
目的系统地研究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方法收集河北省保定市3所综合医院近3年来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性中、高热患者进行安痛定药物降温的临床体温变化资料,用降温速率作为降温效果的衡量标准。结果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后30mi... 目的系统地研究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方法收集河北省保定市3所综合医院近3年来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性中、高热患者进行安痛定药物降温的临床体温变化资料,用降温速率作为降温效果的衡量标准。结果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后30min所测体温不能反应最佳降温效果,青年患者的测温最佳时间为用药后60min,中、老年患者的测温最佳时间为用药后90min。结论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段复测体温,青年患者应于用药后60min复测,而中、老年患者应于用药后90min复测体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降温 感染性发热 安痛定 测温时间
下载PDF
高龄发热病人使用针剂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支晨 皮红英 +3 位作者 黄叶莉 章洁 孟文文 赵婷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5年第11期4212-421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针剂降温药不同方式对高龄发热病人给药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选择我科使用针剂降温药降温的高龄发热病人206例,分为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组40例、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组42例、赖氨匹林肌肉...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种类针剂降温药不同方式对高龄发热病人给药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选择我科使用针剂降温药降温的高龄发热病人206例,分为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组40例、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组42例、赖氨匹林肌肉注射组4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组52例、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组32例。分别测量并记录基础体温(T0)、降温后30min(T1)、60min(T2)、90min(T3)、120min(T4)的体温,分别计算T1-T0、T2-T1、T3-T2、T4-T3间的差值,得出每隔30min的降温速率,进行统计分析,降温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末是病人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点。[结果]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莫菲氏管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60 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90 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120min。[结论]高龄病人循环、代谢水平低,降温治疗后30min体温变化较小,不能测得有效的体温数据,应根据年龄及给药途径进行研究得到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高龄病人 药物降温 体温 测量时间
下载PDF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钱秀玲 王执勇 郭玉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5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热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两种降温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所收治发热婴幼儿76例,均接受降温处理,按照降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组(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及温水浸浴)和药物组(药物降...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热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两种降温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所收治发热婴幼儿76例,均接受降温处理,按照降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组(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及温水浸浴)和药物组(药物降温,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或乙酰氨基酚等乙酰苯胺类药物),对其降温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物理组患儿降温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对婴幼儿发热进行降温处理,较药物降温方式其效果更加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疾病 急诊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降温效果 对照研究
下载PDF
感染性发热患者药物降温后体温复测最佳时间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安丽 黄玉华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B11期180-181,共2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发热患者药物降温后体温复测最佳时间。方法选择感染科发热患者30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监测不同药物降温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各种降温方式在120min内均可使体温明显降低,其中静脉降温途径下降最快,纳肛最慢;药物降温... 目的探讨感染性发热患者药物降温后体温复测最佳时间。方法选择感染科发热患者30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监测不同药物降温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各种降温方式在120min内均可使体温明显降低,其中静脉降温途径下降最快,纳肛最慢;药物降温后60min复测体温效果明显。结论采取降温措施后60min复测体温,利于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恢复,可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发热 药物降温 体温监测
下载PDF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利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2期198-20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 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药物降温治疗。观察治疗后第2、4、6小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具有疗效确切、降温速度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儿童
下载PDF
感染性发热患者药物降温后体温复测最佳时间的研究
6
作者 黄玉华 安丽 孙竹青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09期156-157,共2页
发热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病人都是因发热而就诊,并非因疾病本身就诊,都希望发热症状尽快得到控制。因此,临床治疗中积极治疗病因的同时,常采取药物降温方法控制体温对症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及时监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发热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病人都是因发热而就诊,并非因疾病本身就诊,都希望发热症状尽快得到控制。因此,临床治疗中积极治疗病因的同时,常采取药物降温方法控制体温对症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及时监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基础护理学》一书中要求药物降温后30min测量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降温 发热患者 体温单 最佳时间 感染性 《基础护理学》 复测 发热症状
下载PDF
不同体质指数对高热患者药物降温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李华萍 吴冠虹 +2 位作者 郑翠红 吴冬梅 陈楚 《上海护理》 2018年第8期55-57,共3页
人体正常腋温一般为36-37℃,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的刺激时,机体温度调定点水平将上移,从而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升高大于0.5℃即为发热,是临床患者常见症状。目前,针对发热患者常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诺芬或阿司... 人体正常腋温一般为36-37℃,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的刺激时,机体温度调定点水平将上移,从而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升高大于0.5℃即为发热,是临床患者常见症状。目前,针对发热患者常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诺芬或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进行降温处理,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因而使散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患者 体质指数 药物降温 效果
下载PDF
高热患者用双氯酚酸钠药物降温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玉萍 陈新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38-638,共1页
关键词 护理 高热 药物降温 双氯酚酸钠
下载PDF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艳华 《河北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861-862,共2页
关键词 婴幼儿发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下载PDF
感染性发热病人药物降温后测温时间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如秀 丁扣珍 孙加俊 《齐鲁护理杂志》 2004年第11期870-870,共1页
关键词 感染性发热 药物降温 测温时间 比较 阿斯匹林
下载PDF
发热患者药物降温过程的最佳测温时间点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玉龙 柴晓媛 +3 位作者 于红娜 郭庆丽 白丽 潘丽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年第13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降温速率 发热 感染性 降温 药物 体温
下载PDF
高热病人药物降温的护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慧娟 司秀云 《职业与健康》 CAS 2004年第3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发热病人 药物降温 护理
下载PDF
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护理对比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小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1期300-301,共2页
目的研究并对比临床中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急诊高热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由80例患儿组成,治疗组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治疗... 目的研究并对比临床中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急诊高热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由80例患儿组成,治疗组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则进行药物降温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降温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物理降温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降温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护理 对比观察
下载PDF
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24例重症中暑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倪六平 郑艳 《海峡药学》 2012年第9期202-203,共2页
目的探讨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24例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例使用酒精擦浴、冰枕、冰敷等物理降温,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内科保守治疗,观... 目的探讨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24例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例使用酒精擦浴、冰枕、冰敷等物理降温,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12例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氯丙嗪进行药物降温,观察两组用药4~6h后的有效率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用药4~6h后显效4例,占33.33%,有效8例,占66.67%;观察组用药4~6h后显效9例,占75%,有效3例,占25%。对照组体温下降并稳定在39℃以下的时间为(6.3±3.4)h,观察组时间为(3.1±1.2)h,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体温下降并稳定在37℃以下的时间为(47.0±9.9)h,观察组时间为(7.9±4.9)h,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中暑具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丙嗪 中暑 药物降温 有效性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海崧 张晓燕 邓玉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对小儿感染性发热者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降温药后,最佳测温时间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2例感染性发热(腋下温度≥38.5℃)小儿分成3组,分别予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降温,分别在降温... 目的探讨对小儿感染性发热者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降温药后,最佳测温时间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2例感染性发热(腋下温度≥38.5℃)小儿分成3组,分别予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降温,分别在降温后30min、45min、60min、90min观察体温值,进行自身前后和交叉对比研究。结果施行静脉给药后30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给药后30min、45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而60min体温有明显下降(p〈0.01);3种给药途径90min体温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静脉给药患儿应在给药后30~60min复测体温,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患儿应在60~90min复测体温,能更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机动的复测体温时段,准确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感染发热 药物降温 给药途径 测温时间
下载PDF
高热患者同时采用物理与药物降温45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为朵 《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第5期115-,共1页
关键词 高热患者 中枢 降温措施 调定点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体温调节 酒精擦浴
下载PDF
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娜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例急诊高热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此64例急诊高热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均有3... 目的:探讨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例急诊高热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此64例急诊高热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均有32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药物降温,观察组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对比两组患儿的降温有效例数以及降温后体温回升例数。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降温有效例数以及降温后体温回升例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物理降温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降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高热患儿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秀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卫生院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观察组患...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卫生院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联合物理降温,比较2组患者降温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 h、7 d腋温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4%(χ^2=4.000,P=0.046)。结论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能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中枢性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降温效果
下载PDF
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中暑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慧 《工企医刊》 2010年第6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药物降温 重症中暑 氯丙嗪 临床分析 降温治疗
下载PDF
药物降温七注意 被引量:1
20
作者 吉丽 《农村新技术》 2004年第4期46-46,共1页
药物降温虽然具有效果明显、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但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如果应用不当,往往会引起严重后果。因此,患者在使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以下7个问题。
关键词 药物降温 靳生儿 体温调节 退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