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6.8~0.004 Ma)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被引量:1
1
作者 郝秀东 劳月英 +8 位作者 欧阳绪红 姜兴钰 王福 田立柱 施佩歆 陈永胜 王宏 李建芬 商志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9-70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研究结果】(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海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海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结论】莱州湾晚上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演变 晚上新世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莱州湾 山东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德普 张国光 +5 位作者 王田田 李敏 任中华 蒋文良 吕振波 刘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海域 底层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食物关系
下载PDF
溶解有机氮组分对莱州湾硅藻-甲藻演变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于坤隆 李敏 +2 位作者 赵宇 张现盛 李克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7,共15页
本文针对莱州湾硅藻向甲藻优势种群演替的潜在问题,设置岸基培养实验,研究溶解有机氮(DON)及其亲水和疏水组分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无机态氮磷营养盐浓度不受限实验条件下,硅藻(菱形藻(Nitzchia s... 本文针对莱州湾硅藻向甲藻优势种群演替的潜在问题,设置岸基培养实验,研究溶解有机氮(DON)及其亲水和疏水组分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无机态氮磷营养盐浓度不受限实验条件下,硅藻(菱形藻(Nitzchia spp.)、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等)因更强的溶解无机氮(DIN)亲和力(吸收速率常数/半饱和常数)而成为优势藻;高氮磷比和疏水性DON实验条件下,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因对DON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而在培养后期演变为优势藻。三维荧光光谱和酶活性分析表明,高腐质化指数(HIX=1.17)的DON疏水性组分含有较高占比的类腐殖质C峰(27.0%)和M峰(16.1%),以及高氮磷比条件下DON微生物降解速率慢等原因,是促进甲藻以DON类腐殖质组分为氮源生长的内在原因;而高生物指数(BIX=1.29)的DON亲水组分含有高占比的类蛋白质吸收峰T1峰(42.5%)和B峰(33.6%),以及低氮磷比条件下DON微生物降解速率快等原因,是促进硅藻以DON类蛋白质组分为氮源生长的内在原因,这也反映在硅藻高活性表达的类氨酸氨肽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甲藻演变 溶解有机氮 氮磷比 莱州湾 亲/疏水组分
下载PDF
阿特拉津海水水质基准及在莱州湾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4
作者 王辉 隋傅 +5 位作者 高晨 秦璐 赵玲超 宋秀凯 汝少国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共10页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性值为0.02 mg/L,对阿特拉津最为敏感;得到慢性毒性数据32个,涵盖10门18科,共19个物种,其中褐藻门舟形藻(Navicula sp.)的种平均慢性毒性值为0.0043 mg/L,对阿特拉津最敏感。基于收集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法推导出阿特拉津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分别为6600和1975 ng/L。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阿特拉津的检出率为100%,浓度范围为48.15~118.24 ng/L。风险商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均显示莱州湾海水中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这些结果可为制订阿特拉津的海水水质标准、评估其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阿特拉津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数据
下载PDF
莱州湾单环刺螠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5
作者 任玉水 孙祥山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5期59-61,共3页
近年来,由于捕捞强度逐年增大和生存环境污染等因素,单环刺螠野生资源数量呈连年锐减态势,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单环刺螠养殖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本文对单环刺螠不同养殖阶段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出较为成熟、可行的工厂化繁育新模... 近年来,由于捕捞强度逐年增大和生存环境污染等因素,单环刺螠野生资源数量呈连年锐减态势,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单环刺螠养殖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本文对单环刺螠不同养殖阶段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出较为成熟、可行的工厂化繁育新模式,以期为北方开展单环刺螠增养殖和海洋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捞强度 单环刺螠 莱州湾 增养殖 环境污染 野生资源 价格飙升 技术支持
下载PDF
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生”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刘一凡 王敏 刘淑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变化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选取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探究“三生”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地... 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变化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选取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探究“三生”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生活空间面积扩张明显,生态空间面积缩减,沿岸滩涂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三生”空间面积转移量递增,以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转移为主,其时空分布均衡度差异增大,生活和生产空间分布较均衡,生态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3)莱州湾海岸带“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影响生态空间的格局演变,人均GDP、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第一产业占比对“三生”空间整体变化影响力较强;“三生”空间各因子交互后的影响力大于单因子的单独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环境调查分析
7
作者 王旭明 刘成磊 +4 位作者 聂艺 张浩东 刘嘉卓 邬旭然 刘晓玲 《渔业研究》 202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为探究常规贝类养殖区的下层水域环境满足贝类生长的条件,实验对特定海域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进行调查,于2022年春季(3月底)和秋季(9月底)对山东省莱州湾东部的龙口市(K1、K2)和莱州市(L1、L2)贝类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2 m,K1_(U)、K2... 为探究常规贝类养殖区的下层水域环境满足贝类生长的条件,实验对特定海域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进行调查,于2022年春季(3月底)和秋季(9月底)对山东省莱州湾东部的龙口市(K1、K2)和莱州市(L1、L2)贝类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2 m,K1_(U)、K2_(U)、L1_(U)、L2_(U))和下层海水(8 m,K1_(D)、K2_(D)、L1_(D)、L2_(D))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4个养殖区的上层和下层水域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均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均处于安全浓度范围内;氮磷比(N/P)结果显示,上层水域全部为磷限制,下层水域除春季L1_(D)和L2_(D)、秋季K1_(D)氮磷比适宜外,其他的也均为磷限制;同一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时间上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龙口秋季下层水域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龙口春季上下层、莱州两季上下层水域浮游植物均较为丰富。结合贝类养殖研究文献及本文的各指标结果,发现春、秋季龙口上层和莱州上下层水域贝类养殖水质和浮游植物密度较适宜,或均能为拓展贝类养殖水层提供空间;龙口下层水质指标中,总磷浓度较高,可能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而且秋季浮游植物密度也相对较低,因而综合认为其可能不利于贝类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贝类养殖的动态调整、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贝类养殖 氮磷营养盐 浮游植物 水层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莱州湾洼陷带浅层岩性油藏富集机理与亿吨级油田新发现——以垦利10-2油田为例
8
作者 杨海风 石文龙 +3 位作者 张中巧 王启明 王航 梁晓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6,共14页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 针对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浅层明下段油气成藏与富集机制不明的关键问题,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结合古环境、现代沉积类比、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开展了砂体展布规律、油藏运聚模式研究,揭示了莱州湾凹陷洼陷带明下段沉积古环境与规模性砂体发育机制,建立了岩性油藏油气运移和大面积岩性油藏富集模式。研究表明:(1)明下段Ⅳ油组与Ⅴ油组水生草本植物占比高,化石丰度与分异度介于湖相与河流相之间,为典型的河湖交互沉积环境;测井曲线既有反映河流相砂体的正旋回特征、湖泊作用的反旋回特征,也有正、反复合旋回特征;受河流-湖泊沉积环境频繁交互、快速转换,共同组成了大面积展布、内部广泛连通的“枝蔓式”连片砂体。(2)油气经过陡坡带深层砂体中转站聚集,再通过边界油源断层运移至浅层,最后沿着浅层连片砂体向南部高部位运移;地化指标均具有长距离的运移效应,表现为“迂回式”的成藏特点。(3)明下段岩性油藏富集机制受控于连片砂体展布范围、砂体构型与泥岩封盖能力共同控制;油气先沿河道线状充注,再向湖漫砂体面状调整,形成了浅层砂体“先枝后蔓-枝蔓互联”的大面积连片含油场面;不同期次砂体构型差异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其中“枝蔓式”连片砂体保存能力优于孤立河道砂体,最大含油幅度可达117 m。新认识成功指导发现中国深洼带浅层首个大型高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突破了被传统认定为渤海浅层勘探的“禁区”,开辟了渤海湾盆地深洼带浅层大型油田发现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垦利10-2 明下段 枝蔓式 迂回式 洼陷带 勘探发现
下载PDF
莱州湾滨海平原沉积环境对古卤水盐分迁移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韩汝杰 李静 李晓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9-271,共13页
海岸带沉积环境是研究地下水演化与运移的基础。为探讨莱州湾南岸沉积环境对咸-淡地下水空间分布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钻探采集了2个第四纪典型钻孔(LZ01和LZ02)样品,利用压榨法提取了孔隙水,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孔隙水Cl^(-)浓度。... 海岸带沉积环境是研究地下水演化与运移的基础。为探讨莱州湾南岸沉积环境对咸-淡地下水空间分布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钻探采集了2个第四纪典型钻孔(LZ01和LZ02)样品,利用压榨法提取了孔隙水,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和孔隙水Cl^(-)浓度。结果表明,2个钻孔均以细粒沉积物为主,平均粒径为5.5?。根据沉积物岩性和粒度参数特征,得出LZ01与LZ02钻孔分别包含10、9个沉积相态交替,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的3套海相地层单元。孔隙水以卤(咸)水为主,Cl^(-)浓度剖面形态呈现3个峰值,3个卤水层分别与3套海相地层对应,表明沉积物中残留海相古卤水,并向相邻沉积物中扩散。沉积物的水动力指数与Cl^(-)浓度垂向变化率呈现明显的分区性;中等水动力条件下,孔隙水Cl^(-)扩散迁移能力强。敏感粒径分析表明孔隙水迁移的优势粒径范围为45.61~111.47μm。研究区古海侵事件控制了卤水的分布,而低渗透性及岩性组合对封存古卤水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滨海平原卤水成因、地下水咸化及运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沉积环境 海相地层单元 水动力强度 Cl^(-)浓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三上段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0
作者 赵汉卿 李超 +2 位作者 郭诚 陈晓明 张博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为厘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近源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应用地震、钻测井资料、岩心观察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分析,总结K油田沙三上段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K油田沙三上段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辫状河前三角洲等3种亚相,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6种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的粒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沙三上段发育一套完整的升降旋回,初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储层厚度4~9 m,河道末端发育河口坝,砂体储层厚度3~8 m,分流河道平面分布范围最大,是该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后湖平面逐渐上升,河口坝平面发育范围达到最大,至最大湖泛面后湖平面缓慢下降,并在沙三上段顶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砂岩厚度减薄至2~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上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莱州湾日本蔓草分布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丁金强 张世奎 +2 位作者 凌涛 徐一文 赵晓杰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日本蔓草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海草种类之一,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莱州湾潍坊龙威底播型海洋牧场海域日本蔓草生态位进行调查,并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该海域内日本蔓草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到等... 日本蔓草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海草种类之一,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莱州湾潍坊龙威底播型海洋牧场海域日本蔓草生态位进行调查,并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该海域内日本蔓草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到等位基因共85个。其中单个标记的表观等位基因数(NA)分布为2~13,表观杂合度(HO)的分布为0.5319~0.9792,期望杂合度(HE)的分布为0.4806~0.8824,该数据表明莱州湾海域的日本蔓草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本项目将为以后开展海草场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莱州湾 微卫星分子标记 生态系统 数据表 期望杂合度
下载PDF
莱州湾第四系初步框架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9-1754,共16页
[目的]莱州湾位于渤海陆架的南端,是研究第四纪东北亚地理与环境重组的关键地点之一,较为连续地记录了渤海盆地陆—海转换时区域环境变化的历史。[方法]为揭示区域地层特征及其可能的环境意义,以莱州湾地区11支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详细... [目的]莱州湾位于渤海陆架的南端,是研究第四纪东北亚地理与环境重组的关键地点之一,较为连续地记录了渤海盆地陆—海转换时区域环境变化的历史。[方法]为揭示区域地层特征及其可能的环境意义,以莱州湾地区11支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第四纪地层对比框架与沉积演化过程。[结果](1)通过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两个等时面的对比分析,推测莱州湾地区向海一侧在早更新世经历了显著的沉降过程,导致盆地向南(山区一侧)广泛扩张;(2)基于11支钻孔岩心的地层特征对比,初步构建了区域第四纪地层框架,识别出17个水退—水进旋回,包括全新统1个、中更新统上部—上更新统2个、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7个、下更新统7个;(3)开展环渤海地区地层对比研究,基于加拉米诺正极性亚时的等时面对比,推测中更新世渤海盆地向东、西北缘显著扩张。[结论]初步重建了渤海盆地陆—海转换的主要过程,包括晚上新世的泛湖—湖群环境,早更新世的大湖发育(最近一期“渤海古湖”),中更新世大湖萎缩—弱海侵过程,晚更新世大海侵—陆架沉积环境等阶段。因此,莱州湾第四系的初步框架为重构盆地演化和区域古环境过程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探讨更大区域内盆地演化的协同性积累了新素材;不过由于缺少生物化石序列等证据,这些推测仍需更多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莱州湾 渤海古湖 陆架演化 第四纪
下载PDF
基于莱州湾浅层海床土工特性的方形人工鱼礁场址适宜性研究
13
作者 李安龙 耿天成 +3 位作者 徐兴雨 郭席君 王盼盼 徐继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2,共11页
浅层海床的土工特性对方形人工鱼礁工程的长期有效使用起着决定作用。本文基于莱州湾36个10 m以浅的工程钻孔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标贯击数、70个站位表层箱式样品的原位土体含水量、密度、微型十字板强度、贯入阻力和压缩模量试验数... 浅层海床的土工特性对方形人工鱼礁工程的长期有效使用起着决定作用。本文基于莱州湾36个10 m以浅的工程钻孔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标贯击数、70个站位表层箱式样品的原位土体含水量、密度、微型十字板强度、贯入阻力和压缩模量试验数据和352个站位样品的粒度数据以及180 km的3.5 kHz浅地层剖面数据,以典型方形混凝土人工鱼礁作基础,计算了各站位的沉降量、地基承载力,判别了地基土的液化可能性,探讨了三种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适宜性分区原则,并依据分区原则,将莱州湾分为四个适宜性分区,即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一般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水深8 m以浅的西南至南部范围和莱州浅滩投放方形人工鱼礁是适宜的,黄河大嘴外水深10 m以浅的区域和莱州湾中部水深大于8 m的大部分海底不适宜投放方形人工鱼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浅层海床 土工特性 方形人工鱼礁 适宜性分区
下载PDF
海洋保护地人为活动管理对策研究——以莱州湾为例
14
作者 许艳 王晓莉 艾洋漪 《海洋经济》 202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海洋保护地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海洋保护地的有效监管,以莱州湾为例,开展海洋保护地人为活动管理对策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提取分析了莱州湾内10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地的... 海洋保护地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海洋保护地的有效监管,以莱州湾为例,开展海洋保护地人为活动管理对策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提取分析了莱州湾内10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地的人为活动,结果表明,部分保护地的功能区内分布养殖池塘、产业园区、港池、码头、旅游设施和城镇房屋等人为活动,主要存在问题表现为保护地建设历史遗留问题,不同时期保护地管理要求不同,以及保护地监管体系不完善等。为了强化保护地人为活动监管,建议科学认识保护地内现有的矛盾冲突,通过制定分区管控措施,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准确把握保护地定位,科学评估人为活动的生态保护影响,开展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保护地监管机制,推动“海陆空”一体化监管方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人为活动 保护与管理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同沉积断层活动性综合评价
15
作者 李坤 黄镜嘉 +2 位作者 江涛 殷际航 董柔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13-20,共8页
同沉积断层是伸展盆地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形式,控制着凹陷的平面展布、构造形态、沉积充填以及油气赋存。通过对同沉积断层定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分析,选取古落差法、滑距分析法和活动速率法对莱州湾地区莱北1号断层、莱南1号断层... 同沉积断层是伸展盆地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形式,控制着凹陷的平面展布、构造形态、沉积充填以及油气赋存。通过对同沉积断层定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分析,选取古落差法、滑距分析法和活动速率法对莱州湾地区莱北1号断层、莱南1号断层和莱南2号断层三条典型的同沉积主干断层开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时间上,三条断层活动性均表现为早强晚弱的特点,其中活动最强烈时期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空间上,莱北1号断层和莱南1号断层活动由中部向两端迁移,莱南2号断层由东部向中部迁移,其中莱北1号断层活动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定量评价 古落差 滑距 活动速率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下载PDF
莱州湾芙蓉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镇 董建宇 +7 位作者 孙昕 张宇洋 詹启鹏 张宗航 申丰源 丁夏阳 张沛东 张秀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73,共14页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1)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2)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3)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Pl)、肉食者(C)、碎屑食者(D)和杂食者(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物有机物(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31.40%)。(4)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营养关系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人工鱼礁 莱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海洋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学勇 高茂生 +2 位作者 侯国华 张戈 党显璋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402-414,共13页
基于20个柱状样粒度信息,文章对山东莱州湾海域1~3 m厚度的沉积环境展开了研究。莱州湾海域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整体上分选性偏差,在沉积过程中受周边环境改造明显。莱州湾海洋沉积动力环境在粒度方面有较好的响应,柱状... 基于20个柱状样粒度信息,文章对山东莱州湾海域1~3 m厚度的沉积环境展开了研究。莱州湾海域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整体上分选性偏差,在沉积过程中受周边环境改造明显。莱州湾海洋沉积动力环境在粒度方面有较好的响应,柱状样粒度分布图反映不同海域沉积物所处的外力作用阶段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随着搬运距离增大,至中部浅海平原,概率累积曲线斜率逐渐变大,阶段分化愈发明显。莱州湾浅部海域共同环境敏感组分为3≤φ≤4,沿岸河流性质和泥沙输运路径对粒度组分影响明显。综合前人关于沉积速率的研究成果,表明莱州湾东部海域粒度组分阶段性变化与1855年黄河改道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就沉积物形成环境而言,莱州湾中部海域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物质来源多样。屺坶岛—刁龙嘴海域沉积物的颗粒略粗,需要的临界起动速度较大,发生再悬浮的几率相对较小。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比较动荡,能量不稳定,处于重力流后期,能量衰减并向牵引流转化。南部的水下岸坡在波浪、潮流作用下有一定量的泥沙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浅海 沉积粒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1958年以来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及水下地形演变
19
作者 任宗海 余建奎 +5 位作者 王庆 战超 耿文倩 曹印 李瑞 钱张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共12页
莱州湾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规律对海岸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测量或成像的海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进行定量研... 莱州湾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规律对海岸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时期测量或成像的海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958–2021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逐渐增加,到2021年人工岸线长度约占总长度的87%,海岸线演化与海岸带建设密切相关;②以1984年为界,1984年前以自然演变为主,1984年后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自然演变下海岸线以向陆蚀退为主,人为干预下以向海推进为主;③水下岸坡冲淤分布极不平衡,总体呈侵蚀–淤积–淤积减缓的趋势。南部河流入海口处在1984年后基本呈侵蚀状态。0 m和2 m等深线有前进有后退,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5~9 m等深线在堤河以西海域向海前进显著,其冲淤演变复杂;10 m等深线以堤河为界表现出西淤东蚀的状态。河流来沙是导致海岸线和水下岸坡演变的重要物质基础,波浪和潮流是主要的驱动力。人工设施在引起河流输沙减少的同时,也导致海岸线大幅向海推进、入海河口受到侵蚀。东北部莱州浅滩附近受人为影响处于侵蚀、解体状态,未来将会继续受到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海岸线 水下岸坡 等深线
下载PDF
基于相位差测深声呐(PDBS)技术的莱州湾人工鱼礁探测
20
作者 刘玉斌 张建兴 +2 位作者 宋永东 张毅涵 栾振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6-86,共11页
相位差测深声呐(Phase Differencing Bathymetric Sonar,PDBS),也被称作干涉式声呐(Interferometric Sonar),可以同步采集水深点云数据和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完全适用于大范围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本文采用基于PDBS原理的Edge Tech 6205... 相位差测深声呐(Phase Differencing Bathymetric Sonar,PDBS),也被称作干涉式声呐(Interferometric Sonar),可以同步采集水深点云数据和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完全适用于大范围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本文采用基于PDBS原理的Edge Tech 6205地形地貌一体化测量设备对莱州湾某海域海洋牧场投礁区进行全覆盖探测,获取了高精度水深数据以及双频侧扫声呐图像。对水深数据进行地形特征变量计算,精细刻画了研究区的微地形地貌特征,并结合侧扫声呐图像通过多数据融合实现了对鱼礁边界的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并探讨了研究区地形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模式,最后论证了基于PDBS的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等诸多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深介于4.1~7.3 m,鱼礁分布区有较大的海底起伏且在礁体周围存在明显的沉降和冲刷现象;鱼礁总占地面积约占研究区的14.04%,总空方量共计2528.22 m^(3),鱼礁高度介于1.26~3.63 m且呈正态分布。本研究为近海人工鱼礁探测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BS 人工鱼礁 莱州湾 海洋牧场 多数据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