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写字价值,拓宽审美眼界
1
作者 张亚男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第3期23-25,共3页
写字,古时称之为“书”。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将“书”的含义概括为“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著名书法家万应均对写字做了如下的定义:写字是通过对各类书写工具的运用,将汉字的笔画按照汉字的书写... 写字,古时称之为“书”。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将“书”的含义概括为“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著名书法家万应均对写字做了如下的定义:写字是通过对各类书写工具的运用,将汉字的笔画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写出来的社会行为,简单而言,写字就是文字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规则 书写工具 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 著于竹帛 写字 东汉时期 汉字
下载PDF
书的精神,书的世界
2
作者 吴平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2,共3页
书的精神世界广阔无垠,它所描述的对象、张扬的品格、看不见的力量等等都镶嵌于有形的、无形的书籍形体之中,它的文化理想、人文关怀筑起读书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广阔无垠 人文关怀 网络小说 阅读快感 穿越小说 不如意 会读书 书读 著于竹帛 人从
下载PDF
成语中的古代书籍装帧新解(两则)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君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6期235-236,共2页
中国许多有关书籍装帧方面的成语中,往往包含着一个典故或者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式":著于竹帛"说明简帛书籍是中国古代早起的书籍形式,其他所谓"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石头的书"不属于严格意... 中国许多有关书籍装帧方面的成语中,往往包含着一个典故或者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式":著于竹帛"说明简帛书籍是中国古代早起的书籍形式,其他所谓"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石头的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书籍载体";韦编三绝"中的"韦"字,并非多数词典释义中的"熟牛皮",而应该是经纬之"纬"字的同音假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著于竹帛 韦编三绝 书籍装帧
下载PDF
二十四史所见“书写”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磊 《书法教育》 2018年第2期46-53,共8页
'书',《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写',《说文解字》说:'置物也,从宀舄声,悉也切。'延伸出'宣泄、输出'等意义。'书''写'连用,表示'书字而宣意'。... '书',《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写',《说文解字》说:'置物也,从宀舄声,悉也切。'延伸出'宣泄、输出'等意义。'书''写'连用,表示'书字而宣意'。书写,即书写文字,连缀而成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史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于竹帛 治国理政 君举必书
下载PDF
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纪念罗莘田先生90寿辰 被引量:1
5
作者 邢公畹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9-23,39,共6页
章太炎在所著《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个定义和我们头脑里的“文学”概念很不相同。但是这里并没有错误和正确的差别,只有保守和现代化、封闭和开放的差别。章太炎... 章太炎在所著《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个定义和我们头脑里的“文学”概念很不相同。但是这里并没有错误和正确的差别,只有保守和现代化、封闭和开放的差别。章太炎的看法是数千年来传统的看法。《论语·先进》里说:“文学,子游、子夏。”《正义》说:“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章太炎对“学”字的解释有所调整,但孔子那个时候,“文学”也已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莘田 著于竹帛 国故论衡 章太炎 子夏 春闺思 子游 饮马长城窟行 文谈 张仲素
下载PDF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一)
6
作者 黄金贵 沈锡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71-76,共6页
茹、(饣甫)、饮、啜都是吃。《方言》第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王逸注引五臣云:“(饣甫),食也。啜,饮也。”《广雅·释诂二下》:“啜,食也,”
关键词 吴越 孔颖达疏 《方言》 释诂 珠玉在侧 马中锡 庚桑楚 著于竹帛 沽酒 世说新语
下载PDF
读完《废都》说文病
7
作者 邓立武 《湖湘论坛》 1994年第2期72-73,共2页
前些日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被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炒得沸沸扬扬,可见其影响之深,之广。古人云:“文以载道。”笔者无意去褒贬《废都》所载之道,然而对它的载道之“文”的规范程度却不敢十分恭维。窃以为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文学... 前些日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被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炒得沸沸扬扬,可见其影响之深,之广。古人云:“文以载道。”笔者无意去褒贬《废都》所载之道,然而对它的载道之“文”的规范程度却不敢十分恭维。窃以为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几乎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大匠。换句话说,要想“著于竹帛”、“传之万世”,我们的作家不可不注意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反复锤炼。“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都》 著于竹帛 语言文字 大匠 言之无文 载道 写作态度 见其 时态助词 搭配不当
下载PDF
说“契”
8
作者 刘隐叔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3-64,共2页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古籍 以声 以义 著于竹帛 高帝纪 封禅文 幽通赋 冬官考工记 《广韵》 叙传
下载PDF
大义与微言——《春秋》三传导读
9
作者 于凯 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第6期82-83,共2页
《春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这部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料整理编定而成,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春秋》经义概说《春秋》按照编年顺序,记载... 《春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六经"之一。这部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料整理编定而成,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春秋》经义概说《春秋》按照编年顺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概貌,提供了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重要参照 古代政治 编年体史书 自鲁 公元年 “六经” 左氏传 今文经学 著于竹帛
下载PDF
黄老的“见知之道”
10
作者 尹振环 《贵州文史丛刊》 1993年第3期25-28,共4页
黄老之学有所渭“见知之道”(《黄帝四经·道法》)。用今天的话说,叫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源自老子,其基本思想属于老子,黄学只不过将其扩展。所以下面我们以解析老子的认识方法为主,兼及黄学的发展。一、见人之所不易见老子在对... 黄老之学有所渭“见知之道”(《黄帝四经·道法》)。用今天的话说,叫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源自老子,其基本思想属于老子,黄学只不过将其扩展。所以下面我们以解析老子的认识方法为主,兼及黄学的发展。一、见人之所不易见老子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同时又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本来曲就是不全,洼就是不满,敝就是不新。老子却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方法 现存事物 富贵尊荣 黄老之学 黄学 贵州文史丛刊 平民百姓 庚桑楚 著于竹帛 万物之母
下载PDF
略论文学发展的民族性、依附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11
作者 卢龙祥 《丽水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8-9,18,共3页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是不成比例的,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论.对于文学发展的民族性、依附性、阶级性、时代性等问题,至今有些文学史编纂者仍重视不够,不偏废即偏激,损益欠当,有的甚至曲折回避,这是很不科学的.
关键词 编纂者 依附性 新乐府运动 古文运动 著于竹帛 奴隶制时代 士大夫文人 应指 社会经济 清代小说
下载PDF
志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12
作者 徐显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一、最早的方志与志学思想 我国的方志的萌芽,当早在三千年前。《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杜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 一、最早的方志与志学思想 我国的方志的萌芽,当早在三千年前。《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杜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此春秋时期尚能见到的“九丘”,“丘、州”声近,疑即是后来传世的《禹贡》九州之书。古代对于方志,是很重视的,不只著于竹帛,甚至铸在铜鼎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丘 八索 孔颖达疏 著于竹帛 左史 批判与继承 三坟 春秋时期 五典 孔丘
下载PDF
碑帖的演进及其刻制
13
作者 赵海明 《书法教育》 2020年第2期95-104,共10页
中华文明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古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字。文字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记事方式,被古人或书于岩壁,或契于甲骨,或著于竹帛,或镂于金石。石刻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
关键词 文献价值 著于竹帛 碑帖 历史文化价值 重要载体 中华文明
下载PDF
漫谈读书
14
作者 梁实秋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0年第4期24-25,共2页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关键词 著于竹帛 韦编三绝 读书 《易》
下载PDF
“篆书”辨
15
作者 孙学峰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199,共2页
一篆书作为汉字的字体之一,大致是指通行于秦代和秦代以前的正体文字,也指后世以此风格生成的文字。但对于"篆书"之得名,前辈学者的理解并不相同。比如,郭沫若先生由隶书"施之于徒隶"推断: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关键词 掾吏 郭沫若先生 掾属 诸曹 徒隶 前辈学者 著于竹帛 启功先生 官制 客观物象
原文传递
“仓颉造书”与“书画同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铭路 《新美术》 1985年第3期40-45,共6页
'书画同源'似乎是历代书画家谈书画关系的概括用语。其实它有两个含义: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书画源为一体。二、书画创作方法和宗旨有相同之处。古人运用这一概念时,经常是二义相渗,这是因为二义虽有别,但又密切关联,无源即... '书画同源'似乎是历代书画家谈书画关系的概括用语。其实它有两个含义: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书画源为一体。二、书画创作方法和宗旨有相同之处。古人运用这一概念时,经常是二义相渗,这是因为二义虽有别,但又密切关联,无源即无本,无本又何以溯源?本文拟着重谈第一义中的一个问题,即古人提到的'书画异名而同体'之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书画创作 史皇 无本 张彦远 同体 第一义 著于竹帛 龟文鸟迹 《历代名画记》
原文传递
中国书法的历史走向不能迷惆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绮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2-55,共4页
一汉字的前身是图画,在由图画过渡到文字之间,有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图画文字'是半看半读的工具,但它纪录语言,就要逐渐走向完全能读性的符号,这就产生了汉字。象形字早已不是图画,篆书中的原是象形字,也有很多看不... 一汉字的前身是图画,在由图画过渡到文字之间,有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图画文字'是半看半读的工具,但它纪录语言,就要逐渐走向完全能读性的符号,这就产生了汉字。象形字早已不是图画,篆书中的原是象形字,也有很多看不出象形了,隶变以后,更是如此。周秦以来,在很大的程度上着意书写艺术性的提高,讲究书写,可以说是开始建立了书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他所说的'书',是写下来的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著于竹帛 隶变 怀素 周秦 历史走向 修务训 艺术冲动 帖学 交错现象
原文传递
《六韬》真伪述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欢 孙鲁 《军事历史研究》 1987年第4期191-198,176,共9页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汉灵帝于是诏令何进,“大发四方之兵,讲武于平乐观下”。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研读《六韬》,“为写《申》、《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韬 军事思想 军事学术 尉缭子 度辽将军 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 将帅修养 武学博士 著于竹帛
原文传递
《訄书》与章太炎的文体探索——六朝“精辨”文的新系列 被引量:1
19
作者 張徐芳 《古典文献研究》 2007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章太炎重视"历史"对于革命的意羲,一生勤于笔耕,以文字发明往古,宣扬中国文化。汇集其思想精粹的《訄书》结集后共经历两次大的体系调整,内部零碎修正更不计其数,显示了随时检讨的思想印记。《訄书》最终定名为《检论》,观其... 章太炎重视"历史"对于革命的意羲,一生勤于笔耕,以文字发明往古,宣扬中国文化。汇集其思想精粹的《訄书》结集后共经历两次大的体系调整,内部零碎修正更不计其数,显示了随时检讨的思想印记。《訄书》最终定名为《检论》,观其过程,始终处于修改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訄书 章太炎 淮南鸿烈 李兆洛 李充 程千帆 部分篇章 著于竹帛 六朝文 《七略》
原文传递
读古十辨(一)
20
作者 王文仲 马溯源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文论述的是文言作品中存在的特殊问题。着重从古今对比和易于产生误解的难点上展开论述,如怎样辨认古字,怎样辨认古音通假等,运用语言文字学、训诂学以及版本校雠学、历史文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加以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关键词 明白晓畅 古今字 校雠学 古音通假 通假字 撰征赋 硕鼠 著于竹帛 流血漂橹 王明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