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3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自然水域蓝藻水华爆发的因素与防范策略
1
作者 梁洪 龙冬梅 +2 位作者 魏玲 蔡韵凝 师红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8期0193-0196,共4页
为了降低自然水域暴发蓝藻水华的频率、减少对人畜和环境的危害,许多专家从蓝藻特性、水域环境、气候等角度寻找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的防治措施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此综述蓝藻水华暴发的生理基础和危害,探索消减... 为了降低自然水域暴发蓝藻水华的频率、减少对人畜和环境的危害,许多专家从蓝藻特性、水域环境、气候等角度寻找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的防治措施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此综述蓝藻水华暴发的生理基础和危害,探索消减蓝藻水华营养基础方法和水域内外综合防控措施,弥补该领域研究不足。通过研究各行业以及城市污水等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和流失对自然水域蓝藻水华的贡献,以及自然水域环境现状,提出行业污水减排、二次处理消减营养素的技术措施、构建蓝藻水华防范机制和水域生态调控措施,供社会各类环境责任主体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蓝藻毒素 环境污染 蓝藻防范
下载PDF
湖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曹晶 袁静 +5 位作者 赵丽 潘正国 闫国凯 高思佳 储昭升 郑丙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了典型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应用情况及优缺点等。结果表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总体分为物理控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和生物控藻技术。从技术文献关键词时间发展脉络看,2010年之前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多集中在絮凝、混凝等化学控藻技术,2010年后向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发展;我国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鲢鳙鱼控藻、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2010年后超声波、机械除藻等物理控藻技术和絮凝等化学控藻技术快速发展,2015年后物理控藻技术进一步发展。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化学控藻技术,2000年后研发了超声波、光波等物理控藻技术,2010年后主要以生物控藻和化学控藻技术为主;国内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针对小型水体的生物控藻技术,2000年后逐渐发展为针对大型湖库的机械除藻技术(物理控藻技术)。物理控藻、化学控藻技术的应急效果显著,但物理控藻技术存在成本高、长效性不足等缺点,化学控藻技术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生物控藻技术存在见效慢、有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生态系统被扰乱风险等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应用案例较少。未来应加快推进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优化筛选和示范应用,同时开展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与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蓝藻水华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 蓝藻水华 控制技术 物理控藻 化学控藻
下载PDF
结合双线性网络和注意力的蓝藻图像识别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水艳 朱玉东 +2 位作者 蒋金磊 戚荣志 陈春雨 《水利信息化》 2024年第3期37-44,共8页
针对实际工程环境中采集的蓝藻图像数量不均衡、复杂光照条件影响、蓝藻图像局部区域特征捕捉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双线性网络和注意力的蓝藻图像识别方法。首先构建蓝藻图像数据集,并使用图像增强算法对数据集进行优化,再使用双... 针对实际工程环境中采集的蓝藻图像数量不均衡、复杂光照条件影响、蓝藻图像局部区域特征捕捉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双线性网络和注意力的蓝藻图像识别方法。首先构建蓝藻图像数据集,并使用图像增强算法对数据集进行优化,再使用双线性网络充分提取蓝藻图像特征信息,同时结合卷积块注意力机制,聚焦重要的局部特征,忽视无用信息,进一步提升对无蓝藻、颗粒状蓝藻、带状蓝藻和片状蓝藻等4类不同形态蓝藻图像的分类效果。在构建的Algea-ultimate蓝藻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识别效果最好的经典网络模型ResNet18,所提方法在识别准确率上提升7.29%,识别精度有明显提升。识别方法可用于太湖流域水质监测和预警平台中,提供蓝藻图像自动识别功能,为实时监测水体蓝藻形态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蓝藻 双线性网络 注意力
下载PDF
巢湖底泥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4
作者 阳振 高芮 +2 位作者 张民 陈开宁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0,共9页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对巢湖底泥蓝藻开展了8周年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在2016-2023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9-2020年达到峰值;底泥蓝藻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水体蓝藻含量基本相似,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格局;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微囊藻和长孢藻下沉休眠的影响,分别在11月和3月达到峰值,而春季至夏季由于蓝藻复苏上浮,7-8月份达到最低值。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底泥总氮含量、风速、底泥总磷含量、温度可能是影响底泥蓝藻含量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巢湖水华蓝藻在底泥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湖泊内源污染的管控与蓝藻水华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污染 蓝藻水华 种源 巢湖
下载PDF
锑污染物对绿藻及蓝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5
作者 李方 张怡立 +2 位作者 王曼 孟祥周 沈忱思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 为深入了解不同价态锑的水生生态毒性及其影响因素,选用2种绿藻(羊角月牙藻、莱茵衣藻)和2种蓝藻(聚球藻、水华鱼腥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测定藻细胞抑制率、叶绿素a、抗氧化酶及观察细胞微观结构,对锑(Ⅲ)和锑(Ⅴ)进行毒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 mg/L锑(Ⅲ)或锑(V)暴露72 h后,锑(Ⅲ)对微藻的抑制率最高达76.6%,而锑(Ⅴ)对微藻的最高抑制率仅为41.0%,且绿藻较蓝藻受锑胁迫更为敏感;微藻的叶绿素a合成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与生长抑制类似的响应规律,相较之下蓝藻的叶绿素a合成受到的影响较绿藻小;绿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蓝藻则不具备统一的变化规律;从亚细胞结构来看,莱茵衣藻的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及其它细胞器均受到了损伤,而聚球藻主要是光合系统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 蓝藻 绿藻 毒性效应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湖泊水华蓝藻汲取装备水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李章超 杨正军 王苗苗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3期98-102,共5页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 蓝藻汲取盘是一种利用水动力对水华蓝藻进行打捞的设备,通过数值试验可以实现检验其水力性能,评价富藻水的汲取收集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蓝藻汲取盘汲取头内部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设计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条件下,藻汲取盘内部的整体流动特性、不同截面的流动情况、内部流动水头损失及不同过流断面的流动均匀性。经过数值试验的验证,蓝藻汲取盘整体流动基本无扰动,没有出现明显的旋涡、回流等紊乱流动形态,内部流动性能良好,汲取蓝藻水的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疏浚 水华蓝藻 蓝藻汲取盘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低分辨率卫星蓝藻水华监测面积校正研究:以GOCI-2为例
7
作者 王雅萍 徐喜飞 +5 位作者 李家国 陈兴峰 张宁 陈华杰 赵利民 刘军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面对中低分辨率影像因监测尺度较低而导致其估算湖泊蓝藻水华面积精度较差这一问题,文章以GK 2B卫星上搭载的多光谱成像设备GOCI-2为例,选取太湖研究区,分析了GOCI-2与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水华面积提取结果的差异,研究了GOCI-2混合... 面对中低分辨率影像因监测尺度较低而导致其估算湖泊蓝藻水华面积精度较差这一问题,文章以GK 2B卫星上搭载的多光谱成像设备GOCI-2为例,选取太湖研究区,分析了GOCI-2与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水华面积提取结果的差异,研究了GOCI-2混合像元中NDVI值与水华面积占比的关系,并进行回归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GOCI-2的水华面积校正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和比对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像元中水华面积占比与NDVI值非线性正相关,直接用NDVI阈值法提取的蓝藻水华面积比实际值偏大;经模型校正后GOCI-2水华面积监测平均精度由67.8%提升到90.0%,且校正模型对NDVI阈值设定不敏感;与EVI、AFAI水华提取算法相比,NDVI能更好的反映出水华在混合像元中的占比。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为GOCI-2影像在水华监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面积 混合像元 GOCI-2影像 Sentinel-2 MSI影像 校正模型
下载PDF
聚乙烯醇/蓝藻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晴晴 吴鑫磊 +2 位作者 程雅煊 孙国金 曹志海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针对太湖水华蓝藻(CB)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乙烯醇(PVAL)为基体材料,CB粉末为填料,采用溶液混合、干燥成膜的方式,简便地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PVAL/CB复合膜。采用流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B添... 针对太湖水华蓝藻(CB)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乙烯醇(PVAL)为基体材料,CB粉末为填料,采用溶液混合、干燥成膜的方式,简便地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PVAL/CB复合膜。采用流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B添加量对PVAL/CB水分散液的流变行为和失水动力学、PVAL/CB复合膜的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甘油(GL)为增塑剂,研究了GL对不同CB含量的PVAL/CB复合膜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B添加量增加,会使PVAL/CB水分散液黏度略有升高,但对分散液成膜过程中的失水速率影响不大。对于PVAL/CB复合膜而言,CB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膜具有较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达(46.4±1.3) MPa和(112.1±8.8)%,但由于CB和PVAL基体界面结合牢度不足,添加过多的CB会引起复合膜脆性断裂,力学性能下降。对于PVAL/CB/GL复合膜而言,GL不仅能起到增塑作用,还能改善CB与PVAL基体间的相容性,提升界面结合牢度,从而提升PVAL/CB/GL复合膜的综合力学性能。高CB含量的PVAL/CB/GL复合膜未出现脆性断裂,30%CB含量的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仍可达(21.5±0.6) MPa和(261.2±13.6)%。PVAL/CB复合膜具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随CB含量增加,降解速率变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蓝藻 力学性能 复合膜 生物可降解 成膜
下载PDF
基于蓝藻生物炭粒子电极的3维电化学系统对磺胺甲恶唑的降解
9
作者 张晴 赵丽娜 +4 位作者 蒋欣 边博 杨维本 赵俭波 杨朕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4,共11页
遵循“以废治废”理念,以机械打捞后的太湖蓝藻这一典型固废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和酸/碱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环境友好的蓝藻基生物炭,并将其作为3维电化学系统(3DES)中的粒子电极,用于高效催化氧化降解去除水中的典型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 遵循“以废治废”理念,以机械打捞后的太湖蓝藻这一典型固废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和酸/碱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环境友好的蓝藻基生物炭,并将其作为3维电化学系统(3DES)中的粒子电极,用于高效催化氧化降解去除水中的典型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经过热解及酸/碱改性后,生物炭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丰富的孔道结构提高了SMX在粒子电极表面的富集能力;而蓝藻中原有的铁、氮等元素掺杂在热解生物炭中有效提高了体系中活性氧物种的产生量,使得体系对SMX的去除率和矿化率均显著提高。在最佳制备和运行条件下(粒子电极制备条件:700℃热解和碱改性;3DES运行条件:电流600mA、溶液pH为6、粒子电极用量1.00g/L、水流速300 mL/min、电解质Na_(2)SO_(4)浓度50mmol/L),SMX在120min内去除率可达96%以上;6h后,水体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可达94%。机理研究表明,3DES中,SMX降解的间接氧化作用(占比84.32%)大于直接氧化作用(占比15.68%);间接氧化中,HO^(·)和SO_(4)^(·-)在体系中均被检出,但是,未检测出超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而相较于SO_(4)^(·-),HO^(·)对SMX的降解占主导地位(间接氧化中HO占比87.31%)。在连续循环使用6次后,3DES对SMX的去除效率仍能保持在85%以上。研究结果为基于蓝藻生物炭粒子电极的3DES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基粒子电极 3维电化学系统 抗生素 降解 生物炭
下载PDF
中国沙漠结皮蓝藻新记录属——结席藻属(Crustifilum,Coleofasciculales)及相近属的分类讨论
10
作者 许叶伟 郭晓雨 +4 位作者 陈友信 李华 段明 虞功亮 乔之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1-1591,共11页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与帕斯结席藻(Crustifilum hispaliculae Moreira-Fernandes,Giraldo-Silva,D.Roush&Garcia-Pichel 2021)的序列相似性达99.7%—9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结席藻属(Crustifilum)聚集并形成支持度良好的进化分支。此外还补充了该物种的ITS二级结构数据。结合分子、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的多相方法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为帕斯结席藻(C.hispaliculae),该属种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文章还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先前从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复合体中独立出来的部分属(例Parifilum)进行了分类学的修改建议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结席藻属 束鞘丝藻科 生物土壤结皮 沙漠 新记录属
下载PDF
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营养盐释放特征
11
作者 郭西亚 常闻捷 +3 位作者 杨志伟 陆隽 邓建才 朱金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低值分别达0.1 mg/L和-200 mV,使水体处于厌氧强还原状态;蓝藻中的营养盐会快速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氮磷浓度持续升高,使水体TN、氨氮(NH_(3)-N)、TP最大浓度分别达到初始浓度的2.15、1.18、2.60倍。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浓度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对蓝藻聚集区内的蓝藻开展快速有效打捞,对于遏制蓝藻污染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蓝藻 分解 水质变化 营养盐释放
下载PDF
蓝藻泥浓度对其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12
作者 付维莲 郭太勇 +7 位作者 邓优 王昌梅 尹芳 吴凯 杨斌 赵兴玲 梁承月 张无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8,共5页
采用不同浓度蓝藻泥进行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试验,发现加入蓝藻泥后乙酸占比增多,但丙酸占比下降,对其他酸影响不大;蓝藻泥浓度为20%(w/v)时产VFAs最多,达4.10 g/L;蓝藻泥浓度越高,产酸越多,pH下降越明显,蓝藻泥浓度为20%(w/v)... 采用不同浓度蓝藻泥进行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试验,发现加入蓝藻泥后乙酸占比增多,但丙酸占比下降,对其他酸影响不大;蓝藻泥浓度为20%(w/v)时产VFAs最多,达4.10 g/L;蓝藻泥浓度越高,产酸越多,pH下降越明显,蓝藻泥浓度为20%(w/v)时,pH下降2.12;发酵前后总固体(TS)、挥发性总固体(VS)和溶解性蛋白质显著下降,但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OD和氨氮浓度上升,表明产酸细菌更倾向于利用蛋白质生成VF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厌氧发酵 浓度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底泥覆盖对氮磷释放及休眠蓝藻复苏的影响
13
作者 杨诗幼 唐炳然 +3 位作者 罗竣潇 梁嘉良 何强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22-6331,共10页
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选用镧改性膨润土和粉煤灰基沸石为氮磷吸附材料,设置对照组、控氮组(粉煤灰基沸石覆盖)、控磷组(镧改性膨润土覆盖)、氮磷双控组(镧改性膨润土和粉煤灰基沸石混合覆盖),进行为期120d的培养实验,探究了材料覆盖... 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选用镧改性膨润土和粉煤灰基沸石为氮磷吸附材料,设置对照组、控氮组(粉煤灰基沸石覆盖)、控磷组(镧改性膨润土覆盖)、氮磷双控组(镧改性膨润土和粉煤灰基沸石混合覆盖),进行为期120d的培养实验,探究了材料覆盖沉积物后对沉积物-水剖面氮磷去除的效果与机制,进而分析了其对沉积物中休眠蓝藻复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对照组表层沉积物(0~2cm)间隙水中磷酸盐和氨氮分别为0.732和0.044mg/L.与对照相比,控磷组磷酸盐被削减97.81%;控氮组氨氮被削减65.91%.表明控磷组和控氮组仅分别抑制了沉积物-水剖面中的磷酸盐和氨氮的释放.氮磷双控组同时抑制了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实验结束时上覆水中总磷和总氮较初始分别降低33.33%和57.18%.此外,材料覆盖提升了沉积物表层中参与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如Thiobacillus,Sulfuricurvum)和硝酸盐还原反应微生物(如norank_f_Anaerolineaceae)的相对丰度,这有利于沉积物中氮的去除.实验结束时,对照组的叶绿素a含量为24.36μg/L,为控氮组、控磷组和氮磷双控组的16.13倍、6.07倍和32.48倍;同时控氮组、氮磷双控组蓝藻门浮游植物相对丰度较对照组降低12.24%和10.16%;硅藻门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2.34倍和2.33倍,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有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氮磷双控可更有效地抑制休眠蓝藻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改性膨润土 粉煤灰基沸石 蓝藻 复苏
下载PDF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蓝藻垂向迁移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14
作者 蒙凌凌 林育青 +4 位作者 冯韬 张建云 严晗璐 何术锋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发现太湖蓝藻水华垂向迁移的日变化主要呈现上升、下降、先上升后下降三种类型,且不同湖区存在差异。统计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过程影响较小,累积光辐射是驱动蓝藻垂向迁移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持续维持上浮能力,前一天风速较大且当天风速较小会加速蓝藻上浮。相较于沿岸湖区,湖心区受累积光辐射、风速的影响更大,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更剧烈。本研究水环境因子数据为逐月数据,为深入探究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后续还需进行高频监测研究。本文结果有助于探明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形成机制,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GOCI 蓝藻水华 垂向迁移 气象因子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滇池蓝藻水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15
作者 龚铭 王百群 +1 位作者 赵方凯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蓝藻水华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2002—2021年,滇池蓝藻水华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特征,在2006年、2013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1.952×10^(7),2.010×10^(7),1.743×10^(7) m^(2);在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出现谷值,分别为1.243×10^(7),1.156×10^(7),1.163×10^(7) m^(2)。2016年后蓝藻水华面积稳定波动,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2021年面积为1.709×10^(7) m^(2)。在月份尺度,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7—12月,8月达到峰值,11—2月持续降低,2月达谷值。蓝藻水华与气温、降水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风向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风向呈现最为密切的显著相关关系(p<0.05),受滇池地形等因素影响,4种气象因子中风向因子重要性最高,偏东的风向对滇池蓝藻水华覆盖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滇池蓝藻整体保持稳定波动无显著演变趋势,未来滇池水生态修复应深入考量风向、风速对蓝藻爆发的重要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滇池 Google Earth Engine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对沉积物中蓝藻复苏的影响
16
作者 张丽雪 唐炳然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60-2671,共12页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沉积物蓝藻复苏的影响,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分别向淡水沉积物中加入0(对照)、0.05%、0.5%及5%(w/w)的PLA-MPs,并在15℃光照强度为40μE/(m^(2)·s)条件下培养50d.结果表明,0.5%和5%PLA-...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沉积物蓝藻复苏的影响,构建了室内复苏实验体系,分别向淡水沉积物中加入0(对照)、0.05%、0.5%及5%(w/w)的PLA-MPs,并在15℃光照强度为40μE/(m^(2)·s)条件下培养50d.结果表明,0.5%和5%PLA-MPs处理组均显著升高了上覆水的氨氮(NH_(4)^(+)-N)和硝氮(NO_(3)^(-)-N)含量(P<0.05),实验结束时两组上覆水的NH_(4)^(+)-N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1.19、84.94倍,NO_(3)^(-)-N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5.80和17.01倍,这与沉积物中氮固定基因(nifH)、硝化基因(AOB-amoA、nxrB)的上调,反硝化基因(narG)的下调有关.同时,PLA-MPs抑制了有机磷矿化基因(phoD)的丰度,降低了沉积物中溶解氧渗透深度,促进了沉积物溶解性活性磷(SRP)的释放.随着PLA-MPs含量的增加,水柱中蓝藻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2.38%、23.53%和28.54%,表明PLA-MPs促进了沉积物中蓝藻的复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识别PLA-MPs的水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微塑料 蓝藻 复苏
下载PDF
风速与太阳辐照度对蓝藻群体垂直迁移的复合影响
17
作者 杨华音 张运林 +1 位作者 李娜 张毅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1-1411,共11页
由于蓝藻具有伪空胞,在风浪、光照和捕食等外部环境因子作用下,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发生垂直迁移,并在水面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漂浮水华,直接破坏了水域景观和影响生态系统健康。尽管国内外就蓝藻群体垂直迁移的影响机制开展了广泛研究,但... 由于蓝藻具有伪空胞,在风浪、光照和捕食等外部环境因子作用下,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发生垂直迁移,并在水面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漂浮水华,直接破坏了水域景观和影响生态系统健康。尽管国内外就蓝藻群体垂直迁移的影响机制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在野外原位精细刻画或者量化环境因子对蓝藻群体垂直迁移的科学认知仍显不足。为探究典型气象因子对蓝藻群体垂直迁移的影响,选择2022年7-9月太湖蓝藻暴发期,利用陆基高光谱近感监测仪高清视频对蓝藻群体水面漂浮进行高频昼夜连续观测,结合同步高频气象数据,科学量化典型气象因子对蓝藻群体野外原位垂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风速和太阳辐照度与蓝藻群体漂浮发生概率呈显著负相关。②风速对蓝藻群体漂浮的影响占据主导,贡献率为66.60%,太阳辐照度的贡献率为29.92%。③蓝藻群体存在白天下沉、夜间上浮的周期性垂直迁移现象。④当水华蓝藻颗粒大量聚集形成藻团时,其垂直迁移受风和强光照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风速和太阳辐照度的复合作用对蓝藻水华的垂向迁移与集聚消散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深化了对蓝藻水华发生机制的科学认知并可为其预测预警与灾害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垂直迁移 漂浮 太阳辐照度 风速
下载PDF
基于生物混凝剂的太湖蓝藻生物质气浮收获与微波干燥中试系统研究
18
作者 张海阳 李莉莉 +7 位作者 程绍哲 于桐泊 李成 李林 王佩忠 孙连军 黄俊波 张学治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4-1011,共8页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生物混凝剂的蓝藻生物质混凝-气浮收获与微波干燥工艺,开发了处理量为20 m^(3)/h的中试系统。在太湖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蓝藻生物质的收获效率高达95%,脱水后生物质的含水率可降低到85%以下;经微波连续干燥10 ...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生物混凝剂的蓝藻生物质混凝-气浮收获与微波干燥工艺,开发了处理量为20 m^(3)/h的中试系统。在太湖的连续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蓝藻生物质的收获效率高达95%,脱水后生物质的含水率可降低到85%以下;经微波连续干燥10 min后,生物质含水率可以降低到10%以内,且微波干燥对生物质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没有影响。经济性分析和成本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蓝藻生物质的收获与干燥总成本为4134.1元/t,其中生物混凝剂成本占50%以上,蓝藻生物质处理成本与生物混凝剂用量和成本以及微波干燥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物质 生物混凝剂 收获 微波干燥
下载PDF
EM菌对蓝藻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周永佳 刘兴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4-792,共9页
为探究EM菌对蓝藻的抑制作用,分别在蓝藻(微囊藻属含量>95%、鱼腥藻属、颤藻属、螺旋藻属)藻液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0.40%、0.80%、1.60%、3.20%EM菌液(主要包括植物乳杆菌、热带醋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等),活菌总密度为1×10^(8)... 为探究EM菌对蓝藻的抑制作用,分别在蓝藻(微囊藻属含量>95%、鱼腥藻属、颤藻属、螺旋藻属)藻液中添加体积分数为0、0.40%、0.80%、1.60%、3.20%EM菌液(主要包括植物乳杆菌、热带醋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等),活菌总密度为1×10^(8)cfu/L,并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对溶液中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pH,蓝藻密度以及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0.80%、1.60%、3.20%EM菌液可显著降低溶液中的溶解性总氮质量浓度(P<0.05),且添加量越大,溶液中的溶解性总氮质量浓度越低;前3d,EM菌液添加量为3.20%可显著降低溶液中的溶解性总磷质量浓度(P<0.05);添加EM菌液对最终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影响不大,可以稳定溶液中的pH,对蓝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可达90.00%,抑制效果依次为0.80%>3.20%>1.60%>0.40%;添加EM菌液可降低溶液中的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作用效果依次为0.80%>1.60%>0.40%>3.20%,其中EM菌液添加量为0.80%、1.60%对降低溶液中总叶绿素a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EM菌液添加量为0.80%对抑制蓝藻和降低总叶绿素a效果最佳,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蓝藻水华。本试验结果可为微生物菌群控制蓝藻水华暴发、调控养殖水体藻相结构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EM菌 抑制率
下载PDF
蓝藻生消对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吴蕾 陈强 +2 位作者 刘刚 钱靖 周春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1-730,738,共11页
为探究蓝藻生消对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文章分析蓝藻休眠期和繁盛期沉积物中Cr、Co、Ni、Cu、Zn、As、Cd、Pb、Hg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赋存形态的变化;采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重金属污染情况... 为探究蓝藻生消对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文章分析蓝藻休眠期和繁盛期沉积物中Cr、Co、Ni、Cu、Zn、As、Cd、Pb、Hg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赋存形态的变化;采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蓝藻暴发后,每千克沉积物中Cd和Cr元素平均质量分别增加了0.70倍和0.35倍,其他元素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元素质量空间分布向更加均衡的趋势转变;除Cd和Hg外,其他元素在蓝藻休眠期和繁盛期均以残渣态为主,占比为58%~97%;蓝藻繁盛期,元素各生物有效态占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除Cd外其他元素生物有效态总量占比及残渣态占比变化不大,Cd迁移转化流动性最高;2个时期中,Cd和Hg环境风险均相对较高;蓝藻繁盛期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有所增加,且单一元素环境风险趋向于空间均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生消 巢湖 沉积物 重金属 环境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