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类单胞藻培养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国福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贝类 单胞 活饵料 培养技术 角毛 新月菱形 三角褐指 小球 微球
下载PDF
中国黄藻纲植物新记录属和种
2
作者 王全喜 李海玲 谢树莲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32-237,共6页
报道了采自中国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等地的中国黄藻纲植物新记录 14种 ,隶属于 7个属 ,其中椭球藻属 (Ellipsoidion)、拟杆藻属 (Bumilleriopsis)、异毛藻属 (H eterotrichella)和异丝藻属 (H eterothtix) 4个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
关键词 椭球 角绿 小桩 拟杆 异毛 异丝 黄丝 中国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杀藻剂的现状综述: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吉媛 黄馨雯 +1 位作者 曹杰 吴兵党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生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投加杀藻剂是及时控制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杀藻剂的发展,但... 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生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投加杀藻剂是及时控制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杀藻剂的发展,但鲜有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全面总结常见杀藻剂的研究现状。针对铜绿微囊藻这一典型蓝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杀藻剂,主要从杀藻效果、作用机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实际水体中控制蓝藻水华的杀藻剂选择提供指导。此外,指出了应关注化感物质超过环境本底水平时的风险和非化感物质长期作用的风险,并综合考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提出了生态友好的杀藻剂应具备的特点以及采用缓释和联用等策略改善现有杀藻剂缺陷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性能 机制 毒素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清春 于仁成 +3 位作者 宋静静 颜天 王云峰 周名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2-413,共12页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 微小亚历山大 链状亚历山大 塔玛亚历山大 海洋原甲 微小原甲 海洋细菌 荧光微球 摄食
下载PDF
中国串珠藻属新记录 被引量:7
5
作者 谢树莲 施之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记述了我国串珠藻属的 6个新记录种 ,即灌丛串珠藻 (BatrachospermumlochmodesSku ja) ,内卷串珠藻 (B .involutumVisetSheath) ,博雷串珠藻 (B .boryanumSirodot) ,下位串珠藻(B .hypogynumKumanoetRatnasabapathy) ,阿比串珠藻 (B .ab... 记述了我国串珠藻属的 6个新记录种 ,即灌丛串珠藻 (BatrachospermumlochmodesSku ja) ,内卷串珠藻 (B .involutumVisetSheath) ,博雷串珠藻 (B .boryanumSirodot) ,下位串珠藻(B .hypogynumKumanoetRatnasabapathy) ,阿比串珠藻 (B .abiliiReis)和茶溪串珠藻 (B .theaquumSkujaexEntwisleetFo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串珠 新记录 灌丛串珠 内卷串珠 博雷串珠 下位串珠 阿比串珠 茶溪串珠
下载PDF
中国轮藻植物分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邱丽氚 凌元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5-759,共5页
关键词 鸟巢 拟丽 丽枝 灯枝 分布
下载PDF
湖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曹晶 袁静 +5 位作者 赵丽 潘正国 闫国凯 高思佳 储昭升 郑丙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了典型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应用情况及优缺点等。结果表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总体分为物理控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和生物控藻技术。从技术文献关键词时间发展脉络看,2010年之前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多集中在絮凝、混凝等化学控藻技术,2010年后向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发展;我国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鲢鳙鱼控藻、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2010年后超声波、机械除藻等物理控藻技术和絮凝等化学控藻技术快速发展,2015年后物理控藻技术进一步发展。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化学控藻技术,2000年后研发了超声波、光波等物理控藻技术,2010年后主要以生物控藻和化学控藻技术为主;国内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针对小型水体的生物控藻技术,2000年后逐渐发展为针对大型湖库的机械除藻技术(物理控藻技术)。物理控藻、化学控藻技术的应急效果显著,但物理控藻技术存在成本高、长效性不足等缺点,化学控藻技术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生物控藻技术存在见效慢、有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生态系统被扰乱风险等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应用案例较少。未来应加快推进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优化筛选和示范应用,同时开展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与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蓝藻水华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 水华 控制技术 物理控 化学控
下载PDF
中国团藻目研究(Ⅰ)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了配合中国孢子植物志《团藻目》编志的需要 ,作者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等地采集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文中报道了团藻目 6个属的 4个新种 ,1个新变种和 9个中国新记录 ,其中拟衣藻属Chloromonas和朴罗藻属 Provasolie... 为了配合中国孢子植物志《团藻目》编志的需要 ,作者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等地采集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文中报道了团藻目 6个属的 4个新种 ,1个新变种和 9个中国新记录 ,其中拟衣藻属Chloromonas和朴罗藻属 Provasoliella为我国新记录属 ,武汉朴罗藻、嗜碱衣藻、多粒衣藻、广西拟衣藻为新种 ,星状四鞭藻广西变种为新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鞭 朴罗 拟衣 拟球 翼膜 中国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和硅鞭毛藻的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蓝东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8-44,共7页
本文根据61个站位资料分析,首次报道了该区硅藻和硅鞭毛藻的数量与优势种分布、4个组合分区,并探讨了硅藻的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威氏双壁 具槽直链 小等刺硅鞭 洛氏圆筛 表层沉积物 条纹小环 金德祥 琴式菱形 桥弯
下载PDF
中国团藻目研究(Ⅱ)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立明 胡鸿钧 李夜光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45-53,共9页
报道了贵州省贵阳市、荔波县 ,湖北省武汉市及北京市等省市团藻目 6个属的 10个新种和 6个中国新记录。
关键词 拟衣 朴罗 四鞭 拟球 叶衣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多辐藻属(Myriactula)三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2
11
作者 栾日孝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报道中国产粘膜藻科(Leathesiaceae)多辐藻属(Myriactula)三个新记录种:阿拉伯多辐藻(Myriactula arabica)、粗丝多辐藻(M.clavata)和马尾多辐藻(M.sargassi)。
关键词 中国 多辐 粘膜 新记录种 阿拉伯多辐 粗丝多辐 马尾多辐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输水明渠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对水动力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绍祎 杨梦薇 +2 位作者 管光华 朱宇轩 毕永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明渠输水系统的着生藻类异常增殖会淤塞拦污栅,降低明渠输水能力,并增加清理工作压力。目前,有关着生藻类对水动力的响应研究多在天然河流、湖泊中开展野外原型观测,针对混凝土衬砌表面着生藻类的水动力研究仍然少见。由于混凝土基质与... 明渠输水系统的着生藻类异常增殖会淤塞拦污栅,降低明渠输水能力,并增加清理工作压力。目前,有关着生藻类对水动力的响应研究多在天然河流、湖泊中开展野外原型观测,针对混凝土衬砌表面着生藻类的水动力研究仍然少见。由于混凝土基质与泥沙基质的显著差异,着生藻类在衬砌明渠和自然水体中对水动力的响应特性不同。为探究水动力对明渠着生藻类生长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开展明渠中着生藻类的培养观测及水动力冲刷实验。通过分析着生藻类叶绿素a含量、群落结构、无灰干重、细胞密度等指标,以探究不同基质粗糙度、不同生长阶段的着生藻类对不同水动力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着生藻类建群过程具有3个明显阶段,分别为迟滞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随着流速增大,着生藻类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当流速v>0.6 m/s时,着生藻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冲刷流速增大至v=0.8 m/s的2天后,着生藻类生物量显著减少,群落多样性下降。在着生藻类建群迟滞期(实验中约3周),该阶段提高流速对着生藻类生物量的冲刷剥离效果最明显;基质粗糙度越小,着生藻类建群迟滞期越长,通过水力冲刷的除藻效果越明显。本研究探索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明渠着生藻类的响应规律,有助于认识明渠着生藻类的群落特征,可为明渠输水系统内着生藻类水力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 混凝土基质 类生长 水动力条件 水力除 类生态调控
下载PDF
2019-2021年中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和藻毒素分布数据集
13
作者 张敏 孔凡洲 +3 位作者 杨锐 韩笑天 岑竞仪 许静玲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洋资源丰富,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藻类及藻类产生的藻毒素造成的水体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本数据集汇总整理了2019-2021年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洋资源丰富,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藻类及藻类产生的藻毒素造成的水体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本数据集汇总整理了2019-2021年中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和藻毒素调查数据,包括3429条微藻数据、33240条微藻分子物种数据、489条浮游植物中藻毒素数据、76条海水中藻毒素数据和440条经济物种体内藻毒素数据。提供数据的各研究团队通过项目内部和国际互校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展示中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和藻毒素的分布情况,提供了115幅微藻分布图和29幅藻毒素分布图。本数据集可以为中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和藻毒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有害藻华的预防预警及防治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有毒有害 毒素 有害
下载PDF
藻类植物浅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家熙 《化石》 1998年第3期21-23,共3页
藻类植物浅说刘家熙藻类植物为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其特征是一般具光合作用色素,能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本身需要。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生态习性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是水生的,也有少数是气生... 藻类植物浅说刘家熙藻类植物为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其特征是一般具光合作用色素,能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本身需要。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生态习性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是水生的,也有少数是气生的。生于水中的藻类,又因水中含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 水生 甘露醇 淀粉 细胞壁 气生
下载PDF
不同溶藻菌对淡水藻的溶藻效果 被引量:6
15
作者 廖春丽 邹亚巍 +2 位作者 孙宁聪 胡继勇 单林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3-195,共3页
为筛选高效复合溶藻菌群,分析了NP23、P25、Am11、混合菌a(NP23∶P25∶Am11=1∶1∶1)、混合菌 b(NP23∶P25∶Am11=3∶1∶1)和混合菌 c(NP23∶P25∶Am11=1∶1∶3)对小球藻、栅藻、惠氏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溶藻... 为筛选高效复合溶藻菌群,分析了NP23、P25、Am11、混合菌a(NP23∶P25∶Am11=1∶1∶1)、混合菌 b(NP23∶P25∶Am11=3∶1∶1)和混合菌 c(NP23∶P25∶Am11=1∶1∶3)对小球藻、栅藻、惠氏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以小球藻为主体的富营养化水体,混合菌比单菌 Am11的溶藻效果低6%-14.1%;以栅藻、蛋白核小球藻、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为主体的富营养化水体,混合菌 b 和混合菌 a 比单菌 NP23、P25和 Am11的溶藻效果高7.2%-34.7%;混合菌 b 和混合菌 a 的溶藻效果都高于单菌,且在投菌后6 d 内的溶藻率都能达到90%以上。结论:混合菌对混合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可为混合溶藻菌剂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小球 惠氏微囊 铜绿微囊 蛋白核小球
下载PDF
Serratia sp.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的溶藻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洪桂云 汪涛 +1 位作者 朱慧 马少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两者以浓度比1∶1混合的藻液(下称“混合藻”)中,进行溶藻实验,测定14 d内实验体系中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氨氮和总磷(TP)浓度,分析溶藻菌S6对不同藻类的溶藻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运用光谱技术分析溶藻产物特性。【结果与结论】溶藻菌S6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混合藻的溶藻效果较佳,且菌液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佳,其中3组原菌液(2×10^(9)mL^(-1))处理组14 d内的溶藻率分别为89.4%、80%、78.6%。溶藻菌S6对3种实验体系氨氮和TP浓度影响较大,原菌液处理组变化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1.24、6.21 mg/L;斜生栅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3.19、7.54 mg/L;混合藻液中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0.81、11.85 mg/L。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斜生栅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 斜生栅 Serratia sp. 产物 光谱分析技术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硅藻中国新记录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波 刘妍 王全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报道了采自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类及无壳缝类硅藻植物5属9种,其中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正链藻属的角状正链藻Orthoseira roeseana(Rabenhorst)O'Meara、脆杆藻属的古拉德脆杆藻Fragilaria goulardii(Brébisson)Lange-Bertalo... 报道了采自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类及无壳缝类硅藻植物5属9种,其中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正链藻属的角状正链藻Orthoseira roeseana(Rabenhorst)O'Meara、脆杆藻属的古拉德脆杆藻Fragilaria goulardii(Brébisson)Lange-Bertalot和菱形脆杆藻Fragilaria nitzschioides Grunow。对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的正链藻属、假十字形藻属、类十字形藻属、十字形藻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9种硅藻植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链 脆杆 假十字形 类十字形 十字形 新记录种 中国
下载PDF
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鼓藻类植物新疆新记录 被引量:4
18
作者 艾克拜尔·依米提 尤庆敏 +2 位作者 吕海英 马雪 张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97-1706,共10页
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是新疆北部地区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15年7月在该地区采集藻类植物标本共50号,在对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新疆鼓藻类植物新记录有1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5个属,包括7种4变种,分别为:线纹新月藻近平截变种... 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是新疆北部地区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15年7月在该地区采集藻类植物标本共50号,在对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新疆鼓藻类植物新记录有1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5个属,包括7种4变种,分别为:线纹新月藻近平截变种[Closterium striolatum var.subtruncatum(West&West)Krieger]、埃伦宽带鼓藻[Pleurotaenium ehrenbergii(Brébisson)De Bary]、长圆凹顶鼓藻[Euastrum oblongum(Greville)Ralfs]、瘤状凹顶鼓藻(Euastrum verrucosum Ehrenberg ex Ralfs)、乳突微星鼓藻(Micrasterias papillifera Brébisson ex Ralfs)、托马森微星鼓藻(Micrasterias thomasiana Archer)、双眼鼓藻张开变种(Cosmarium bioculatum var.hians West&West)、斑纹鼓藻宽变种[Cosmarium conspersum var.latum(Brébisson)West&West]、项圈鼓藻(Cosmarium moniliforme Ralfs)、雷尼鼓藻(Cosmarium regnellii Wille)和雷尼鼓藻膨大变种[Cosmarium regnellii var.dilatatum(Messikommer)Krieger&Gerloff]。并对其11种新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 宽带鼓 凹顶鼓 微星鼓 两河源
下载PDF
藻胆蛋白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美如 许璞 +2 位作者 朱建一 汪文军 钱名全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胆蛋白 蓝蛋白 红蓝蛋白 复合蛋白 红蛋白
下载PDF
三种毛枝藻的培养研究及其异丝性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祖国辉 包文美 +1 位作者 王全喜 曹建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9,共16页
毛枝藻属Stigeoclonium植物是异丝性藻类,由直立系统和匍匐系统共同组成;直立系统的形态高度变化,虽然匍匐系统的形态比直立系统的形态稳定,但野外采来的标本匍匐系统不全,影响鉴定的效果。将采自野外的10号毛枝藻属样的标本通过实验室... 毛枝藻属Stigeoclonium植物是异丝性藻类,由直立系统和匍匐系统共同组成;直立系统的形态高度变化,虽然匍匐系统的形态比直立系统的形态稳定,但野外采来的标本匍匐系统不全,影响鉴定的效果。将采自野外的10号毛枝藻属样的标本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到它们从孢子萌发至匍匐系统和直立系统发育全过程的细节,确定其中3种毛枝藻的种名为夏毛枝藻S.aestivale(Haz.)Coll.、偏生毛枝藻S.subsecundumKütz.和丰满毛枝藻S.farctumBerthold。夏毛枝藻和偏生毛枝藻孢子萌发大致为匍匐式,夏毛枝藻匍匐系统是分枝的丝状体,不产生假根,细胞圆球形或短圆柱形,内具叶绿体;偏生毛枝藻的匍匐系统是假二叉分枝的假根,假根由单列长圆柱形细胞组成,最后叶绿体消失变为无色;丰满毛枝藻的孢子萌发是严格的匍匐式,匍匐系统由主枝和分枝构成假薄壁组织的盘状结构。这3种毛枝藻的匍匐系统都各具其独特而持久的形态特征。它们的直立系统都是分枝的丝状体,夏毛枝藻和偏生毛枝藻分枝较多,一侧生或互生,无对生,枝顶尖细或为毛状,前者细胞宽7–9μm,长17–30μm,长为宽的3–4倍;后者宽10–14μm,长18–36μm,长为宽的2–3倍,细胞外胶质层厚。丰满毛枝藻分枝稀少或不发育,细胞宽8–10μm,长9–32μm,长为宽的2–4倍。但此3种毛枝藻直立系统的形态特点是不稳定而可变的,故毛枝藻的分类应主要参考它们的匍匐系统而定。首次报道了中国产毛枝藻的培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枝 夏毛枝 偏生毛枝 丰满毛枝 类分类 类培养 异丝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