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国的政治神学:维吉尔与古罗马的虔敬观念
1
作者 王承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不仅通过塑造“虔敬的埃涅阿斯”(pius Aeneas)形象,将“虔敬”(pietas)定义为尽心尽力履行对父母家人、祖国和诸神的责任与义务的状态,还通过狄多与埃涅埃斯之间的争吵,反映出另外一种仅指向父母家人和国家的虔敬...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不仅通过塑造“虔敬的埃涅阿斯”(pius Aeneas)形象,将“虔敬”(pietas)定义为尽心尽力履行对父母家人、祖国和诸神的责任与义务的状态,还通过狄多与埃涅埃斯之间的争吵,反映出另外一种仅指向父母家人和国家的虔敬观念,前者可谓之曰“埃涅阿斯式虔敬”,后者可谓之曰“狄多式虔敬”。观念史研究表明,从一个纯粹人伦意义上的观念开始,到奥古斯都时代最终演变为一个兼具人伦和宗教意义的观念,古罗马人的虔敬观念经历了从“狄多式虔敬”到“埃涅阿斯式虔敬”的发展。在西塞罗《论共和国》的斯基皮奥之梦里,随着罗马传统的诸神被替换为斯多亚意义上的天神,埃涅阿斯式虔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鲍卢斯式虔敬”。“埃涅阿斯式虔敬”和“鲍卢斯式虔敬”这类富含宗教意义的虔敬观念不仅是终结帝国内战、促进罗马社会团结、奠定罗马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礼法手段,更是帝国扩张和帝国统治背后的政治神学基础,因而被维吉尔塑造成了古罗马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 虔敬 政治神学 西塞罗
下载PDF
《失乐园》中的政治、虔敬与诗学
2
作者 戴维·斯科特·卡斯顿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2期71-96,共26页
本文标题中“政治”“虔敬”“诗学”这三个押头韵的名词是弥尔顿史诗最根本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在诗人最伟大的诗歌《失乐园》(也可算是最伟大的英语诗歌)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紧迫。然而,这首诗也提出了政治、虔敬和诗学如何结合的问... 本文标题中“政治”“虔敬”“诗学”这三个押头韵的名词是弥尔顿史诗最根本的关注点。这些关注点在诗人最伟大的诗歌《失乐园》(也可算是最伟大的英语诗歌)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紧迫。然而,这首诗也提出了政治、虔敬和诗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它们是彼此一致、互相合作,还是相互抵制和竞争?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能说明什么?对于17世纪晚期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意味着什么?也许更重要的是,它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政治 虔敬 诗歌
下载PDF
苏格拉底对“子告父”表示赞赏吗?——就柏拉图《欧绪弗洛篇》的“虔敬”问题等商榷于邓晓芒教授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桂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29,共5页
邓晓芒教授《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误解了孔子文本与儒家主张,也误解了西方经典与先哲苏格拉底。儒家的"互隐"主张是沉默性质的不举证而非无原则的一味庇护。《欧绪弗洛篇》中苏格拉底对欧绪弗洛的追问,... 邓晓芒教授《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误解了孔子文本与儒家主张,也误解了西方经典与先哲苏格拉底。儒家的"互隐"主张是沉默性质的不举证而非无原则的一味庇护。《欧绪弗洛篇》中苏格拉底对欧绪弗洛的追问,瓦解了欧的虔敬观,也否定了神灵体系下为欧所得意的"讼父杀人是神圣的"的道德立场,展示了"苏格拉底讽刺"及苏氏"辩证法"的清晰风格。邓文对苏论辩只在"理性"而无关乎道德立场的解读及苏氏赞成甚至鼓励欧告父的判定,两者自相矛盾,且漠视其"神圣→虔敬→公正"的论辩理路及苏"美德即知识"的致思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欧绪弗洛 告发 神圣 虔敬 公正
下载PDF
爱国、虔敬与正义——阿尔喀比亚德与苏格拉底的选择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朝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7-144,共8页
阿尔喀比亚德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杰出政治领袖之一。修昔底德在《战争志》中记述了西西里远征前后阿尔喀比亚德的事迹。在修昔底德笔端,阿尔喀比亚德是一位伯里克勒斯意义上的爱国者,因被雅典民主派指控犯有"不虔敬"之罪而... 阿尔喀比亚德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杰出政治领袖之一。修昔底德在《战争志》中记述了西西里远征前后阿尔喀比亚德的事迹。在修昔底德笔端,阿尔喀比亚德是一位伯里克勒斯意义上的爱国者,因被雅典民主派指控犯有"不虔敬"之罪而叛逃到了斯巴达。这一政治内讧表明双方都不是真正的"爱国者"。"虔敬"是雅典的传统伦理规范,而雅典民主派不仅以"不虔敬"之名控诉政治对手,还以此罪名处死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思想者。面对同样的指控和判刑,阿尔喀比亚德在斯巴达人那里申诉自己遭受了不正义对待,所以不再"爱国";柏拉图《克力同》中的苏格拉底却认为如果不能用"自然正义"说服城邦,就得服从城邦法律的判罚,否则是不虔敬的。阿尔喀比亚德把个人"荣誉"看作高于一切,苏格拉底却把"存在真理"看作高于人的生死,因此,阿尔喀比亚德和苏格拉底所彰显的其实不是叛国者与爱国者的对立,而是爱荣誉者与爱智者的信念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喀比亚德 苏格拉底 爱国 虔敬 正义
下载PDF
虔敬观缺席下的荒诞世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加尔文主义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永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6-100,共5页
加尔文虔敬观的神学基础植根于对上帝的认识,在日常宗教行为中还强调以教会为中介聆听圣言的教会实践。这一观念为信仰者指出:凭借祷告等灵修方式,个体最终可以达到敬拜上帝、荣耀上帝的信仰目的。论文以加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为视角,分... 加尔文虔敬观的神学基础植根于对上帝的认识,在日常宗教行为中还强调以教会为中介聆听圣言的教会实践。这一观念为信仰者指出:凭借祷告等灵修方式,个体最终可以达到敬拜上帝、荣耀上帝的信仰目的。论文以加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为视角,分别从加尔文敬虔观的神学、教会和个体实践三个层面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隐含的虔敬观缺失的困境。信仰本体论的动摇、教会功能的隐退以及个人虔敬实践的断层是海勒笔下荒诞世界的表征,虔敬观的缺席也是美国资本主义文化中突出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虔敬 加尔文
下载PDF
放纵、忠贞、虔敬:爱的成长历程——邓恩诗中爱的内涵与本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正栓 孙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共5页
约翰.邓恩因天主教背景而受抑,虽求学顺利但难获学位,入仕途无门,婚姻虽然美满,但叛教之痛在其内心留下了终生阴影。他把诗歌作为宣泄其内心情感的工具,将诗歌作为其表达不同心境下不同爱的途径。他人生经历的影响都在其诗歌中有着或显... 约翰.邓恩因天主教背景而受抑,虽求学顺利但难获学位,入仕途无门,婚姻虽然美满,但叛教之痛在其内心留下了终生阴影。他把诗歌作为宣泄其内心情感的工具,将诗歌作为其表达不同心境下不同爱的途径。他人生经历的影响都在其诗歌中有着或显或隐的体现,因此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也可窥见诗人心灵与思想的变化。邓恩的爱可以分为三种或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和时代烙印,内涵丰富,表达独特,极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恩 放纵 忠贞 虔敬
下载PDF
苏格拉底虔敬思想解读——论苏格拉底的虔敬神与以死殉法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广耀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0-13,共4页
虔敬是苏格拉底哲学理念的重要范畴,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理解苏格拉底哲学的两种意境:从人与神之间关系出发,研究苏格拉底主张非人格化的理性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阐释对神的虔敬、对善的追求与获得个体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与法... 虔敬是苏格拉底哲学理念的重要范畴,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理解苏格拉底哲学的两种意境:从人与神之间关系出发,研究苏格拉底主张非人格化的理性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阐释对神的虔敬、对善的追求与获得个体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与法的关系出发,解析苏格拉底忍辱负重与勇做牛虻并甘愿赴死的内在联系。通过从苏格拉底相信"灵魂永生"且好人的灵魂与坏人的灵魂分别获得不同的命运这一理念入手,深层次地剖析苏格拉底哲学实践的动力、目的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虔敬 灵魂
下载PDF
德国虔敬主义的发展及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富森 《临沂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32-36,共5页
17世纪,路德宗逐步繁琐僵化,脱离实际,教会生活也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活力,成为一种新教经院主义。在此背景下,德国兴起了一场虔敬主义运动。虔敬主义在德国传播甚广,促使更多的人熟习《圣经》,培养出一种更有生机的虔敬生活,... 17世纪,路德宗逐步繁琐僵化,脱离实际,教会生活也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活力,成为一种新教经院主义。在此背景下,德国兴起了一场虔敬主义运动。虔敬主义在德国传播甚广,促使更多的人熟习《圣经》,培养出一种更有生机的虔敬生活,增进了平信徒参与教会生活的热情,并促进了用灵修方法研究《圣经》的工作。虔敬主义运动热心于慈善事业、新教的传教事业以及教育活动,还把民族主义感情和理论的许多必要成分引进德意志文化生活,大大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斯彭内尔 亲岑道夫 弗兰克 虔敬主义
下载PDF
庄严虔敬 开拓创新——评余艳的报告文学新作《板仓绝唱》 被引量:1
9
作者 章罗生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4期58-62,共5页
余艳的报告文学新作《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以下简称《板仓绝唱》),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开拓创新、特色鲜明、意义非凡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创新 虔敬 庄严 毛泽东 杨开慧
下载PDF
虔敬与苏格拉底审判的二重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7-24,共8页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必然性。古希腊城邦的政教合一,既决定了作为德性的虔敬与正义的二重性,也决定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复杂性质:它既是一种政治审判,也是一种宗教审判,而不是以宗教名义发起的单纯的政治审判,或仅由信仰动机而引发的宗教审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虔敬 正义 苏格拉底审判 政教合一 二重性
下载PDF
虔敬与理性的辩难:佛教信仰如何走出理性困境?
11
作者 朱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08-114,共7页
"虔敬"一直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范畴,但在当下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却面临着理性的巨大挑战。从苏格拉底到康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道德观念逐渐消解了"虔敬"原初丰富的内涵,佛教信仰也未能幸免。不过,通过对"虔敬&qu... "虔敬"一直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范畴,但在当下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却面临着理性的巨大挑战。从苏格拉底到康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道德观念逐渐消解了"虔敬"原初丰富的内涵,佛教信仰也未能幸免。不过,通过对"虔敬"理性困境的理论反思,我们却能在佛教信仰中,找到走出这一困境的线索。在此不仅"虔敬"概念本身独立的内容能够得以彰显,而且也弥补了理性主义道德观念在论述上存在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虔敬 道德 苏格拉底 康德 理性主义 佛教
下载PDF
正义还是虔敬?——《游叙弗伦》篇中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的分歧
12
作者 蒋慧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9-92,共4页
通过分析《游叙弗伦》篇文本,探析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的分歧。分析认为,民主制度造成了雅典城邦传统神学基础的崩解,苏格拉底式的政治哲学家追求城邦生活新的秩序的同时,开始面对政治神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冲突;政治神学所主张... 通过分析《游叙弗伦》篇文本,探析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的分歧。分析认为,民主制度造成了雅典城邦传统神学基础的崩解,苏格拉底式的政治哲学家追求城邦生活新的秩序的同时,开始面对政治神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冲突;政治神学所主张的"神所指示的生活便是最好的",与政治哲学对"什么是最好的生活"真理性的追求之间存在着难以消弭的分歧,这种分歧最终造成了苏格拉底式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叙弗伦》篇 虔敬 正义 政治哲学 政治神学
下载PDF
虔敬主义伦理与普鲁士官僚制精神 被引量:3
13
作者 路畅 蒙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共28页
理性化在韦伯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韦伯对行政领域理性化(即官僚制的出现)的论述并没有像对经济领域理性化(即资本主义的诞生)的分析那般细致和系统,尤其是韦伯没有如揭示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加尔文宗教义那样,揭示官僚制的宗教伦... 理性化在韦伯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韦伯对行政领域理性化(即官僚制的出现)的论述并没有像对经济领域理性化(即资本主义的诞生)的分析那般细致和系统,尤其是韦伯没有如揭示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加尔文宗教义那样,揭示官僚制的宗教伦理基础。通过重返被韦伯视为理性官僚制典型的普鲁士官僚制于17—19世纪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路德宗虔敬主义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普鲁士官僚制精神的兴衰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启发我们从官僚化的价值伦理角度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进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化 官僚化 虔敬主义 新教伦理 普鲁士
下载PDF
帝国、僭政和虔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一解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73,共8页
本文试图以罗森(Stanly Rosen)对"金苹果"的解释——在银箔之下只是更多的银,并没有什么金苹果,在这里表面便是本质——为路标,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呈现出的三个最重要、最直观的面相——帝国、僭政和虔敬——进行... 本文试图以罗森(Stanly Rosen)对"金苹果"的解释——在银箔之下只是更多的银,并没有什么金苹果,在这里表面便是本质——为路标,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呈现出的三个最重要、最直观的面相——帝国、僭政和虔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展现这部史著的内核以及作者的教诲之所在。修昔底德以字字血泪般的热情,为消逝的海洋帝国铸就了一份"不可忘却的纪念"。而这份"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激励着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的无数雅典人,不管从言辞层面,还是从行动层面,去追求那一个远逝的"帝国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帝国 僭政 爱欲 虔敬
下载PDF
知识的道德与知识分子的职业虔敬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林 朱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6-50,共5页
对待知识的道德态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格的组成部分,提出知识的道德这一概念有助于在关涉知识的社会行为领域建立起更加明晰的规范。文章讨论了概念的内涵及其与道德基本法则的渊源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特别是职业知识分子... 对待知识的道德态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格的组成部分,提出知识的道德这一概念有助于在关涉知识的社会行为领域建立起更加明晰的规范。文章讨论了概念的内涵及其与道德基本法则的渊源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特别是职业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的道德 知识分子 虔敬
下载PDF
论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
16
作者 李潇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7-39,共3页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柏拉图的《欧绪弗洛篇》为参考来论证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欧绪弗洛篇》是苏格拉底和欧绪弗洛关于"虔敬"问题的一篇对话,虽然对话...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柏拉图的《欧绪弗洛篇》为参考来论证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欧绪弗洛篇》是苏格拉底和欧绪弗洛关于"虔敬"问题的一篇对话,虽然对话结束时也没有对"虔敬"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虔敬 内在根基 理型
下载PDF
普罗泰戈拉的虔敬
17
作者 潘斌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6期78-82,共5页
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讲述了一个城邦起源的神话,说宙斯为了免于人类的灭亡,赠予了人类政治的技艺,也就是美德,它包括正义、审慎。但后来普罗泰戈拉又反复提起虔敬[1]这种美德,认为虔敬也是政治技艺之一。虔敬本是人和神之... 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讲述了一个城邦起源的神话,说宙斯为了免于人类的灭亡,赠予了人类政治的技艺,也就是美德,它包括正义、审慎。但后来普罗泰戈拉又反复提起虔敬[1]这种美德,认为虔敬也是政治技艺之一。虔敬本是人和神之间的事,而城邦恰恰是横在中间插一脚的,因此虔敬能与政治的技艺有什么关系呢?普罗泰戈拉非要把虔敬当成是建立城邦之后才有的德性,实际等于要抽空它。我们将在西蒙尼德诗歌中见到普罗泰戈拉把城邦正义置于虔敬之上的做法,甚至可以看到他对善好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并从而更彻底地建立了一个内在于人的"好"的世界,其实也就是人的意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泰戈拉 西蒙尼德 虔敬 正义 审慎
下载PDF
虔敬派与近代普鲁士教育制度的建立
18
作者 杨克瑞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从注重经典转向个人体验的虔敬主义成为了德国17世纪后期的重要思潮,并在普鲁士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近代普鲁士两次重要义务教育法案的颁布,都是虔敬派所积极推动的结果。其所从事的免费公共教育活动以及学...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从注重经典转向个人体验的虔敬主义成为了德国17世纪后期的重要思潮,并在普鲁士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近代普鲁士两次重要义务教育法案的颁布,都是虔敬派所积极推动的结果。其所从事的免费公共教育活动以及学术自由的精神,都有力地推动了普鲁士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德国虔敬派的教育思想及其活动,在西方教育从宗教化向世俗化乃至国家化的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改革 虔敬 普鲁士 义务教育
下载PDF
虔敬:高三德育的“加减乘除”
19
作者 沈育生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第2期16-18,共3页
高三德育工作是所有学校普遍重视的,但很多时候,管理者恰恰在"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脱离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用自身的情感绑架了全体高三师生的情感,往往事倍功半而自身不知。针对某市2015届高三经验交流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一些... 高三德育工作是所有学校普遍重视的,但很多时候,管理者恰恰在"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脱离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用自身的情感绑架了全体高三师生的情感,往往事倍功半而自身不知。针对某市2015届高三经验交流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就高三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用虔敬的心态来对待教育,揣摩和反思每个德育环节,在原有惯性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胆地"加减乘除",以切实提升德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实效 人性 虔敬 高三 德育效果
下载PDF
虔敬平易
20
作者 吕美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1-71,共1页
谢士强画山水,王永利画人物,画材样式有异,气息境地有同。什么气息?什么境地?一是虔敬,二是平易。虔敬、平易既是他们做人处世,又是他们观照画物、写生作画的准则。两人的画活生生地就是两人平时做人、作画的写照。虔敬首为心正... 谢士强画山水,王永利画人物,画材样式有异,气息境地有同。什么气息?什么境地?一是虔敬,二是平易。虔敬、平易既是他们做人处世,又是他们观照画物、写生作画的准则。两人的画活生生地就是两人平时做人、作画的写照。虔敬首为心正,对人对事无不抱持专一:敬仰、虔敬孪生为平易,无骄奢亦无浮躁。起心动念,言谈举止,行事落墨俱虔敬无妄,则气象境地自然平易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虔敬 言谈举止 做人 作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