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被引量:35
1
作者 陈昌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5-22,共8页
本文认为 ,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 ,但古今介词还是有许多不同 ;在介词虚化的过程中 ,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 ,而要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虚化是一种过程 ,因... 本文认为 ,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 ,但古今介词还是有许多不同 ;在介词虚化的过程中 ,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 ,而要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虚化是一种过程 ,因而动介兼类和纠葛现象是难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介词 发展 虚化机制 语法化 汉代汉语 语义 古代汉语
下载PDF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齐沪扬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0-36,共7页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的” “了” 虚化机制 结构形式 语义 表达方式 语法 历时分析 动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多”的用法及其虚化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缑新华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41-45,96,共6页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篇功能是它虚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多” 语义 句法 虚化机制
下载PDF
副词“其实”的产生发展与虚化机制
4
作者 张晓凤 《语文知识》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其实"最早出现是作为一个短语,由于语义的泛化而由短语到实词,由实词到评注性副词。文章认为,"其实"副词化是在元代才形成的,是在主观化机制的作用下虚化的结果。"其实"副词用法形成以后,旧用法仍然存在,新旧并存。
关键词 其实 副词 产生与发展 虚化机制
下载PDF
试论方位词的虚化机制——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可红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第2期52-56,共5页
关于方位词的虚化机制,以往只是从隐喻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本文认为方位词的虚化机制与隐喻和转喻都有关系,而且两者在方位词的虚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隐喻导致功能泛化;转喻导致去功能化。本文以"人体名词+‘上’/‘下’"结... 关于方位词的虚化机制,以往只是从隐喻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本文认为方位词的虚化机制与隐喻和转喻都有关系,而且两者在方位词的虚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隐喻导致功能泛化;转喻导致去功能化。本文以"人体名词+‘上’/‘下’"结构为例讨论方位词"上"和"下"的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虚化机制 隐喻 转喻
下载PDF
“上去”“下去”作补语时的虚化机制及分布搭配——以意象图式分析
6
作者 徐重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7-49,57,共4页
"上去""下去"作为趋向补语,前人在结构主义传统语法的建构下,已经从动作方向,语义虚化中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意义实在、表达动作方向的搭配如"扔上去""丢下去",意义不实在、虚化的搭配如&qu... "上去""下去"作为趋向补语,前人在结构主义传统语法的建构下,已经从动作方向,语义虚化中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意义实在、表达动作方向的搭配如"扔上去""丢下去",意义不实在、虚化的搭配如"笑下去""看上去"。笔者结合前人的观点,将从认知角度范畴中的意象图式出发,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的观点,试对"上去""下去"作补语时所出现的条件和搭配做出认知上的分析,揭示其趋向虚化的机制以及虚化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去 下去 补语 意象图式 认知 虚化机制
下载PDF
“巨”字的词义演变及虚化机制
7
作者 赵香会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6期120-122,共3页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数据,及对“巨”字的词义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巨”字的词义处于不断地演变中,“测量直角直线的工具”是其本义,“巨”表“大”义最早出现于周朝,后逐渐发展出“规则、法则”和表示程度的含义...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数据,及对“巨”字的词义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巨”字的词义处于不断地演变中,“测量直角直线的工具”是其本义,“巨”表“大”义最早出现于周朝,后逐渐发展出“规则、法则”和表示程度的含义,“巨”字词义不断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 词义演变 虚化机制
下载PDF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 被引量:288
8
作者 张谊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5,共13页
本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汉语副词的虚化轨迹和形成诱因,探讨了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副词的性质与分类、兼类与范围提出了相应的解释。
关键词 汉语 副词 虚化机制 结构形式 语义变化
全文增补中
“回头”的虚化历程及其机制新探
9
作者 王蓉 张云峰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0-66,共7页
“回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中有作动词的义项以及作副词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增补了连词的义项。相较于副词,连词属于更典型的虚词范畴,“回头”经历了更进一步的虚化。“回头”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两汉时期,而... “回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中有作动词的义项以及作副词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增补了连词的义项。相较于副词,连词属于更典型的虚词范畴,“回头”经历了更进一步的虚化。“回头”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两汉时期,而非以往学者提到的唐代;在清代,“回头”已虚化为成熟的时间副词;到了近代,“回头”产生了关联连词的义项,在语言使用中“回头”出现了尚未被词典收录的充当话语标记的用法。在“回头”的虚化历程中,句法位置、隐喻转喻互动、语用推理、主观化四方面虚化机制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头” 虚化机制 隐喻 转喻 语用推理 主观化
下载PDF
汉语名量词虚化的三种机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结合名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了汉语量词虚化历程中虚化机制所起的作用,通过探讨隐喻、推理和泛化这三种机制在汉语名量词虚化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影响,得出量词虚化机制与认知规律有密切关联的结论.
关键词 名量词 汉语 虚化机制 隐喻 关联 泛化 推理 认知规律 个案研究 结论
下载PDF
试探介词“归”的虚化历程与机制
11
作者 毛宇晨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0-45,79,共7页
介词“归”产生于元代,其虚化与“归+N1+V2+N2”连动句式及“归+p+N1”双宾句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归”虚化为介词的相关语义、句法结构的讨论分析,揭示了“归”语义、句法结构的发展脉络,并阐释了“归”虚化为介词的动因为语义溢出、... 介词“归”产生于元代,其虚化与“归+N1+V2+N2”连动句式及“归+p+N1”双宾句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归”虚化为介词的相关语义、句法结构的讨论分析,揭示了“归”语义、句法结构的发展脉络,并阐释了“归”虚化为介词的动因为语义溢出、分担职能、交替使用,虚化机制为语义降级与主从关系、核心重音与音步规则。“归”在沿着虚化“斜坡”(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下行的过程中,“V1+N1+归+N2”“归+着/了”等部分构式又促使“归”去语法化,使“归”虚化为介词的同时,保留了动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动因 虚化机制
下载PDF
“儿”字虚化问题研究
12
作者 王媛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7期20-23,共4页
“儿”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料对“儿”的虚化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化过程 虚化机制
下载PDF
古汉语虚词“舍”、“舒”及其虚化
13
作者 王惠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2-64,共3页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关键词 虚化机制
下载PDF
程度副词“蛮”的共时用法、虚化及语用主观性
14
作者 郭雪 贾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现代汉语普通话出现了新的程度副词“蛮”,考察“蛮”的共时用法,发现三种词类身份,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从句法形式上看,它可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不同的词类身份出现构成不同的词或短语。其虚化路径存在两种观点,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出现了新的程度副词“蛮”,考察“蛮”的共时用法,发现三种词类身份,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从句法形式上看,它可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不同的词类身份出现构成不同的词或短语。其虚化路径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由名词分别发展成为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一种是由名词发展为形容词,再由形容词虚化为副词、程度副词,研究者们对此各持己见。程度副词“蛮”的虚化机制有结构和意义的双重因素,即句位变化和语义泛化。程度副词“蛮”在语用上具有主观性,表现在常与语气词“嘛”共现、常出现在“蛮X的”结构、使用群体的特定性和使用范围等几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蛮” 化路径 虚化机制 主观性
下载PDF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被引量:499
15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8年第3期41-46,共6页
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许多研究共时语法的人也把研究方向转到这方面来,其原因是研究共时语法的人希望对共时语法现象作出解释... 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许多研究共时语法的人也把研究方向转到这方面来,其原因是研究共时语法的人希望对共时语法现象作出解释而不仅仅是描写,不少人相信,语言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词 推理机制 虚化机制 认知心理 化过程 语言 语法化 形态标记 语法标记
原文传递
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 被引量:20
16
作者 席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744-749,共6页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组合,也可以进一步分化连词的功能。在连词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复合词,语法功能往往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是 只要 只有 连词化 虚化机制
下载PDF
豫北浚县方言的“嘞” 被引量:8
17
作者 辛永芬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9-143,共5页
"嘞"是浚县方言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在方言中较为少见。就其功能可以分为四类: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语素,就其意义可以再分为七个,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得、呢"等成分。七个&qu... "嘞"是浚县方言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在方言中较为少见。就其功能可以分为四类: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助词和构词语素,就其意义可以再分为七个,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得、呢"等成分。七个"嘞"来源不同,但共同的虚化机制使得它们由不同的路径最终演化成了同一种语音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浚县方言 虚化机制
下载PDF
“连”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应春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8-40,共3页
现代汉语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连”在现代汉语中用法颇多,这种共时方面的差异是历时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连”的本义是连结,是一个动词。后来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随之泛化;... 现代汉语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连”在现代汉语中用法颇多,这种共时方面的差异是历时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连”的本义是连结,是一个动词。后来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随之泛化;反过来,词义的泛化又引起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因此,在这种虚化机制的作用下,“连”的副词和介词用法就产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 语法化 虚化机制
下载PDF
“怕”的历时演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敏 《文教资料》 2008年第33期50-51,共2页
"怕"由心理动词演变为表揣测语气的评注性副词,经历了两条虚化途径:第一条是由心理动词到评注性副词,第二条严格说来是"怕"的实词虚化过程,主要由隐喻机制延伸出"怕"的多个语境义.
关键词 两条化途径 虚化机制
下载PDF
《伤寒论》中的“怪”及“怪”的语法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孟战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8-63,共6页
情态副词"怪"曾在历史上出现过,但其产生于西汉而非何乐士所认为的先秦。程度副词"怪"在框式结构"怪V"中的语法化是由于"怪"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V具有主观性、性状义和程度义的结果;而在... 情态副词"怪"曾在历史上出现过,但其产生于西汉而非何乐士所认为的先秦。程度副词"怪"在框式结构"怪V"中的语法化是由于"怪"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V具有主观性、性状义和程度义的结果;而在框式结构"怪A"中的语法化是因为语境吸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怪” 语法化 虚化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