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0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虚静视角与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建构
1
作者 童敏 王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54,共11页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社会工作 自主话语体系
下载PDF
“虚静之美”的传统审美在现代茶空间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
2
作者 邓伊均 王小康 +1 位作者 何铭锋 田飞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9,共5页
通过对“虚静之美”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融合与体现。再从“虚静”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虚静之美”在空间环境、材质、意境等方面的设计特征,从而找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茶空间设计的契合之处,统一内在的文化... 通过对“虚静之美”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融合与体现。再从“虚静”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虚静之美”在空间环境、材质、意境等方面的设计特征,从而找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茶空间设计的契合之处,统一内在的文化意境与外在的空间表现形式,提出蕴藏深厚文化的现代茶空间设计理念,进而研究如何将“虚静之美”的传统审美在现代茶空间设计中进行延续与发展,使得现代茶空间的设计既能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又能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情感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之美 现代茶空间 传统审美
下载PDF
运用“虚静复命”理念探究中医导引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婧 易良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癌症患者生存时间的不断延长,癌症患者的症状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提升已成为癌症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疗法及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医导引法作为中医特色的养生和体疗方法,分... 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癌症患者生存时间的不断延长,癌症患者的症状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提升已成为癌症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疗法及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医导引法作为中医特色的养生和体疗方法,分别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在肿瘤疾病的防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虚静复命”思维是指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精神状态,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它指导着人们修生养性、防治疾病,为国人推崇。笔者认为两者结合,以道家“虚静复命”理论为指导运用导引术防治肿瘤疾病,发挥了传统养生文化的特色,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中医在肿瘤防治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防治 虚静复命 导引术 体疗 运动疗法
下载PDF
道开虚无融合易老:从严遵看魏晋虚静思想的萌发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凌宇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0-67,95,96,共10页
探寻中国哲学区别西方哲学的“动”的“静、虚静”特点,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虚静不单是哲学问题,也是人之心灵安顿、精神富裕和谐最重要的问题。严遵在中国哲学历史上独树一帜,提出“道开虚无”观,... 探寻中国哲学区别西方哲学的“动”的“静、虚静”特点,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虚静不单是哲学问题,也是人之心灵安顿、精神富裕和谐最重要的问题。严遵在中国哲学历史上独树一帜,提出“道开虚无”观,促成汉末以“虚静为本”之道家思想的形成,并成为魏晋玄学虚静思想开创“先河”之人物。其以玄虚为宗,融合易老,回归老庄思辨思想,提出“玄同”“虚静为万物之本”的思辨理论体系,为魏晋玄学发出了先声,上启先秦道家,下承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开 虚静为本 玄同 虚静之境
下载PDF
庄子“虚静”理论对古典文学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5
作者 刘天骄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虚静”作为古代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最初是由一种体“道”的途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被提出。而“虚静”论是由老子最早提出的,后来庄子将这一概念发展为“坐忘”与“心斋”,初步将“虚静”引入审美范畴。“虚静”是体现“道... “虚静”作为古代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最初是由一种体“道”的途径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被提出。而“虚静”论是由老子最早提出的,后来庄子将这一概念发展为“坐忘”与“心斋”,初步将“虚静”引入审美范畴。“虚静”是体现“道”的一种方式,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虚静”审美境界的途径。“虚静”对审美主体的态度及要求,提高了古典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及创作时的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典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虚静 审美内涵 心斋 坐忘
下载PDF
试析虚静思维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被引量:2
6
作者 肖雯 杨立红 +1 位作者 李新军 周亚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虚静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方式,能激发认识主体的体悟能力,帮助认识主体完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感知。虚静思维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儒、释、道三家分别对“虚静”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在理论与实践当中,将虚静思维作为认... 虚静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方式,能激发认识主体的体悟能力,帮助认识主体完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感知。虚静思维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儒、释、道三家分别对“虚静”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在理论与实践当中,将虚静思维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之下发展起来的中医学,深受虚静思维的影响。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之一,虚静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以及在中医养生中对人体形、气、神的涵养方面均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思维 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 中医养生
下载PDF
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韩非“虚静无为”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友广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7,共8页
面对周秦之变的时代变局,就儒、道、法三家的应对之方而言,无为而治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都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不同,法家的“虚静无为”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道家的形上超越意味,为客观性的法... 面对周秦之变的时代变局,就儒、道、法三家的应对之方而言,无为而治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都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不同,法家的“虚静无为”在很大程度上抽离了道家的形上超越意味,为客观性的法术、权谋化的无为奠定了基础。在法家看来,君主要想真正做到维护自己的至尊权力与地位,就必须巧妙地处理好与臣下之间的关系。韩非“虚静无为”命题的提出,是在尊君集权的指归下,对如何防臣禁奸和维护君主形象的一次综合性理论探讨。这种理论探讨,主观上是为君主在与臣下的政治博弈中增添更多砝码,客观上则为秦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变 虚静无为 反智巧 权谋化
下载PDF
《老子》虚静人生论及现代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元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度:损知和损欲。此知和欲,乃《老子》所特指的智巧和贪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正常需要。《老子》的这一人生哲学蕴藏着对治当今诸种社会病症的精神宝藏。研究虚静人生论及其现代价值,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良性的社会秩序、竞争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虚静 人生哲学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从无为到逍遥:老庄虚静思想的意蕴与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贺元鹏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83-89,共7页
“虚静”是老庄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形而上之道上,老子之虚静描述了“道”独立地处于混沌之地,生养却不干涉万物的情状;庄子之“虚静”既是作为万物本原的“道”的别名,又是物性的本然状态。在修身论上,老子以“致虚守静”为认识态度和... “虚静”是老庄思想的重要范畴。在形而上之道上,老子之虚静描述了“道”独立地处于混沌之地,生养却不干涉万物的情状;庄子之“虚静”既是作为万物本原的“道”的别名,又是物性的本然状态。在修身论上,老子以“致虚守静”为认识态度和体道方法,庄子则创设出“虚己游世”的人生境界和处世原则。在治国论上,老子的“虚静”与“无为”根本相通,主张统治者应自我节制;庄子的“虚静”是一种淡漠无心的治理态度,是逍遥和治世的统一。梳理老庄虚静思想的演变脉络和内在逻辑,有助于确立虚静在道家哲学的地位,并深刻认识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所发生的重要转型与历史变革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老庄 形而上学 修身论 治国论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虚静之美”及应用“景域”的拓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饶娜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6-101,共6页
“虚静”作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审美范畴”,其在园林中所带来的情境体验令人目酣神醉。“虚静”有“心性虚静”之意,追求的是“宁静致远”的修心之境。中国古典园林围绕“虚静”意境所展开的相关设计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 “虚静”作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审美范畴”,其在园林中所带来的情境体验令人目酣神醉。“虚静”有“心性虚静”之意,追求的是“宁静致远”的修心之境。中国古典园林围绕“虚静”意境所展开的相关设计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心境。从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到追求“静动相融”的灵动之美;从寻求“山水比德”的澄明之美到开创“物我交融”的意境之美;从侧重“有无相生”的恬静之美到体会“虚静互现”的立体之美。中国古典园林所崇尚的“虚静之美”具有广泛的应用“景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虚静之美 应用景域
下载PDF
论刘勰对庄子虚静观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丽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继承与超越 虚静 刘勰 庄子 虚静 心理状态 审美心理学 老庄哲学
下载PDF
万物静观皆自得——浅谈中国古典绘画创作中的虚静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鹿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虚静”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中华美学对虚静的心境十分推崇,凡是从事高雅的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之时,一定要讲究幽静的环境和虚静的心境。中国绘画自魏晋以来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崇尚自然,在自然山水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开启心灵的... “虚静”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中华美学对虚静的心境十分推崇,凡是从事高雅的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之时,一定要讲究幽静的环境和虚静的心境。中国绘画自魏晋以来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崇尚自然,在自然山水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开启心灵的窗户,并以此来观照、体验无限的宇宙,从而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艺术境界。抟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画家们正是以这种虚静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以深沉、自由的艺术心灵为万物传神、为四季写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虚静 绘画创作 万物 古典 自得 艺术欣赏 审美发生 虚静
下载PDF
审美虚静说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献惠 《武警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2-75,共4页
儒道佛三家共有的重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所追求的中国文化的柔静精神,是审美虚静说的哲学渊源。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具体包括:去物但得物之内在精神;去我但得灵心独运... 儒道佛三家共有的重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所追求的中国文化的柔静精神,是审美虚静说的哲学渊源。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具体包括:去物但得物之内在精神;去我但得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虚静说的科学性可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异质同构说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虚静 儒道佛 虚静 审美主体 异质同构说
下载PDF
哲学虚静论与中古文学虚静理论
14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7,共7页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虚静 中古文学 虚静理论
下载PDF
论庄子的“虚静”
15
作者 彭茵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72-75,共4页
庄子的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达至虚静之境。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 “坐忘” 对后世的影响 心斋 心理状态 虚静 心灵自由 艺术创作 虚静恬淡 《庄子》
下载PDF
虚静、消极能力与逃避个性——关于中西审美心胸理论的一次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锋杰 薛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100,共7页
本文对虚静、消极能力与逃避个性进行了比较,从审美心胸理论这一角度,阐明三者之间的异同,并认为朱光潜突破了虚静、消极能力与逃避个性说,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不即不离说”,是对审美心胸理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虚静 消极能力 逃避个性 朱光潜
下载PDF
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 被引量:13
17
作者 普慧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5,共8页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 本文指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虚静说的真正确立和形成,是与佛教分不开的。慧远的禅智论在思维与心理活动等方面,为审美虚静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慧远提出的"幽人玄览"与"冥神绝境"的审美虚静说,揭示了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宗炳的"澄怀味象",注重超功利的直觉和美感体验,是慧远审美虚静说的进一步发挥。刘的审美虚静说虽语多出庄老,然其内涵则主要是从慧远、宗炳一线而来,它强调了虚静是艺术创作中审美心态变化的全部流程,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的心理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禅智论 念佛三昧 审美虚静
下载PDF
刘勰“虚静”的由来和还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文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4-52,共9页
关键词 刘勰 虚静 文学评论 意思表达 文论建设 由来
下载PDF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国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57,共6页
本文通过对刘勰师承渊源和作品的考察 ,证明刘勰与佛教禅学有密切的关系。在结撰《文心雕龙》时 ,刘勰吸收了禅学的内容 。
关键词 刘勰 禅学 虚静 为文 《文心雕龙》 师承 文学创作 老庄 佛教 本体论
下载PDF
“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桂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3,共7页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静”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能力 虚静 济慈 哲学 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