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西北地区二代黏虫重发区的虫源分析
1
作者 徐晴晴 张智 +4 位作者 刘杰 尹祥杰 李世民 宋梁栋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210,共7页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飞 时空动态 虫源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2010年的一次迁飞过程及其虫源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齐国君 芦芳 +5 位作者 高燕 梁居林 蓝日青 张孝羲 翟保平 吕利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94-1203,共10页
2010年6月10-12日,我国华南、江南南部稻区出现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大范围同期突增。为了明确此次同期突增的虫源性质,进一步揭示稻纵卷叶螟大规模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我们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 2010年6月10-12日,我国华南、江南南部稻区出现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大范围同期突增。为了明确此次同期突增的虫源性质,进一步揭示稻纵卷叶螟大规模降落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我们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气象图形软件GrADS,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过程及大气背景场进行了个例研究。结果表明:(1)粤北大范围的稻纵卷叶螟突增以外地迁入种群为主,部分为本地繁殖种群;(2)西南低空急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远距离迁飞提供了运载气流,稻纵卷叶螟迁飞种群的集中降落是降雨造成的,主降区位于雨区边缘的曲江、紫金、佛冈等地区,降雨区的空间分布直接导致了曲江、南雄地区降虫量的巨大差别;(3)稻纵卷叶螟迁入峰的主要虫源地分布在广东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以阳春为代表的虫源地的双季早稻进入扬花灌浆期-乳熟期,叶片营养恶化,稻纵卷叶螟处于成虫盛发期,存在为粤北大规模迁入提供虫源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迁飞 虫源性质 低空急流 轨迹分析 虫源
下载PDF
旋幽夜蛾迁飞的雷达观测和虫源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3 位作者 程登发 张跃进 姜玉英 蒋金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局部暴发为害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危害逐渐呈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研究对其大范围发生危害规律及是否具有迁飞性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和相关辅助设备的长期自动观测和基于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了2005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和大安市旋幽夜蛾暴发的虫源性质及成虫空中飞行参数。结果表明:白城地区5月中旬20cm的平均地温并不满足越冬代蛹羽化的最低温度;2005年5月下旬成虫盛发期东北、华北地区空中风场以南风和偏南风居多,为成虫迁入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6月下旬雷达观测点卵巢解剖显示,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整齐、级别较低,具有典型的迁出昆虫生理特征。雷达观测显示,成虫飞行最高可达距地面1000m,主要选择在距地面300-500m高度段,在500m高度可以整夜飞行。初步判定旋幽夜蛾具有迁飞特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 迁飞 雷达观测 GIS 虫源分析
下载PDF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云慧 陈林 +2 位作者 程登发 姜玉英 吕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0-727,共8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m,400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雷达观测 气流分析 虫源
下载PDF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齐国君 芦芳 +6 位作者 胡高 王凤英 程遐年 沈慧梅 黄所生 张孝羲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卵巢发育 虫源性质 迁飞 轨迹分析
下载PDF
华北二点委夜蛾种群动态监测及北京北部地区虫源性质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智 张云慧 +6 位作者 姜玉英 谢爱婷 魏书军 程登发 蒋金炜 张方梅 彭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89-1202,共14页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新发害虫,2011年曾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全面暴发,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探讨北京北部二点委夜蛾种群是否为迁入虫源,2012年,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栾城县、北京市区和北京延庆县等地,利用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等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北京延庆的虫源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老熟幼虫作茧后可在北京延庆越冬。2012年,北京延庆诱集二点委夜蛾累计33 951头,可划分为3个世代。第1代成虫的诱集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在姊妹灯下的数量差异符合迁飞种类的特点。在当地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北京延庆监测点第1代成虫日均诱虫数量高于条件相对适宜的河北栾城。在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的逐日诱集数量与空中风向密切相关。雷达监测还表明二点委夜蛾可能是雷达回波的目标。综合以上证据表明,北京延庆第1代成虫包含从周边迁飞而来的个体,二点委夜蛾可能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本研究可为二点委夜蛾成虫能否远距离迁飞提供例证,对今后提高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高空探照灯诱 迁飞 监测预警 轨迹分析 虫源 华北
下载PDF
我国北方稻区1991年稻飞虱大发生虫源形成 被引量:24
7
作者 封传红 翟保平 +1 位作者 张孝羲 汤金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302-1314,共13页
北方稻区在一般年份只有少量稻飞虱 (褐飞虱 N 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 Sogatella fercifera)迁入 ,而与虫源区相隔千余公里的沿渤海湾稻区却在 1 991年稻飞虱暴发成灾。通过分析 1 991年各地稻飞虱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和低空... 北方稻区在一般年份只有少量稻飞虱 (褐飞虱 N 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 Sogatella fercifera)迁入 ,而与虫源区相隔千余公里的沿渤海湾稻区却在 1 991年稻飞虱暴发成灾。通过分析 1 991年各地稻飞虱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和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及我国东部稻作区各地虫源的对应关系 ,表明大尺度低空急流的时空动态与南方 (江岭区 )大发生虫源的迁出期 (区 )相吻合的程度及维持时间乃北方稻虱大发生虫源得以形成的关键因子和暴发成灾的触发机制 ,其北上前缘左侧的暴雨区即远迁种群的集中降虫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稻区 1991年 稻飞虱大发生 虫源形成
下载PDF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云慧 程登发 +2 位作者 姜玉英 张跃进 孙京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15-1822,共8页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迁飞 雷达监测 虫源分析
下载PDF
东北地区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越冬代成虫虫源地轨迹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晓 翟保平 +3 位作者 宫瑞杰 尹明浩 张友 赵奎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21-1535,共15页
草地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暴发性害虫,某些年份春季越冬代成虫的来源无法应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分析了1997~2007年草地螟历次迁入峰的虫源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草地螟“发生基地”的种群虽可迁入东北构成当地大发生虫源之一,但并非... 草地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暴发性害虫,某些年份春季越冬代成虫的来源无法应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分析了1997~2007年草地螟历次迁入峰的虫源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草地螟“发生基地”的种群虽可迁入东北构成当地大发生虫源之一,但并非主要虫源。多数年份天气系统不利于华北地区的草地螟向东北进行远距离迁飞。最近一次暴发周期中(1996~2007年),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主要来自当地及境外越冬区。全球变暖使二代幼虫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是越冬虫茧在这一地区大量出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大发生虫源 轨迹分析
下载PDF
江苏丰县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兰芝 翟保平 +2 位作者 戴率善 张孝羲 刘培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88-1398,共11页
通过观察甜菜夜蛾雌蛾的卵巢形态和结构变化 ,将其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 ,即乳白透明期 ( )、卵黄沉积期 ( )、成熟待产期 ( )、产卵盛期 ( )和产卵末期 ( )。气候资料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在江苏丰县越冬存活率极低 ,个别年份甚至不能越... 通过观察甜菜夜蛾雌蛾的卵巢形态和结构变化 ,将其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 ,即乳白透明期 ( )、卵黄沉积期 ( )、成熟待产期 ( )、产卵盛期 ( )和产卵末期 ( )。气候资料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在江苏丰县越冬存活率极低 ,个别年份甚至不能越冬。根据当地积温预测的发蛾期远远迟于黑光灯灯下见蛾期 ,表明初上灯蛾是外来迁入虫源。以卵巢解剖法对 2 0 0 2年江苏丰县田间种群虫源性质的研究表明 ,2、3代雌虫的交配率均在 80 %左右 , 级以上卵巢比例均高于 70 % ;而 4代甜菜夜蛾的交配率为 6 4 .80 % , 级卵巢比例为 4 5 .6 6 % ,再结合当地的发蛾特征 ,可知当年 2、3代甜菜夜蛾主要以外地迁入为主 ,4代主要以本地虫源为主。根据 1 998年以来历年发蛾特征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卵巢发育进度 虫源性质 迁飞
下载PDF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慧梅 孔丽萍 +2 位作者 章霜红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1-713,共13页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飞 灯下 虫源 轨迹分析
下载PDF
安庆褐飞虱近三个大发生年虫源和气候条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满开 何木兰 +6 位作者 余夕辉 徐进才 方向群 李明波 吴彩玲 陈春秋 王俊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基数适温协同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多,但9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1.0℃,抑制了双季晚稻褐飞虱发生。2005年,迁入期较早,但初迁虫量低,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200~3334头;7月中旬至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4~0.8℃,9月至10月中旬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8~2.2℃,有利褐飞虱发生的气候条件长达3个月;同时,夏、秋季台风暴雨频繁,再迁补充虫源丰富,8月16日~9月25日每侯灯下≥1000头的回迁峰次多达5个,分别比1997年和2006年多1个和2个,导致多代连续重发。2006年,迁入期早,6月底以前的早迁虫量分别是1997年和2005年同期的6.4倍和2.1倍,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595~7181头;虽然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0~2.0℃,但单季稻田间小气候适宜,构成单季稻基数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少,但8月底~9月初短期内大量集中迁入,9月下旬至10月份气温异常偏高,高于历史均值1.5~3.0℃,引起晚稻持续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大发生 虫源 气候 分析
下载PDF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齐国君 王政 +1 位作者 蓝日青 吕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稻区 稻纵卷叶螟 发生 虫源性质 高峰日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卵巢发育与虫源性质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晗 穆晨 +5 位作者 倪亦非 林俊 于非 吴乐年 徐光青 季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为新疆草地螟灾害预测、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卵巢发育进度和有效积温法,结合测报灯诱蛾和野外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研究区域草地螟一代成虫存在种群数量突增突... 【目的】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为新疆草地螟灾害预测、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卵巢发育进度和有效积温法,结合测报灯诱蛾和野外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研究区域草地螟一代成虫存在种群数量突增突减现象;一代草地螟成虫种群数量较低时,88.77%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Ⅰ级;50.76%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草地螟种群数量突然增加且幅度较大时,60.98%的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8月中旬草地螟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平均60.75%的草地螟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根据2005~2010年有效积温法则分析推算出阿勒泰哈巴河区域草地螟平均发生1.53代,即不完全2代。【结论】新疆北疆阿勒泰边境区域草地螟灾害是由来自本地虫源和境外虫源地迁入的草地螟共同危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卵巢发育级别 虫源性质 有效积温 发生世代
下载PDF
东北地区草地螟1999年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晓 陈继光 +3 位作者 薛玉 郝丽萍 张友 赵奎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9-606,共8页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对其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分析了 1999年各地草地螟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 ,并对风场的时空分布及草地螟迁飞轨迹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东北地区大发生的草地螟只有少...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对其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分析了 1999年各地草地螟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 ,并对风场的时空分布及草地螟迁飞轨迹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东北地区大发生的草地螟只有少部分来自以往认为的“主要发生基地” ,其主要虫源来自蒙古共和国东部及中蒙边境地区 ;草地螟盛发期东北地区气旋性天气系统对草地螟的迁入和扩散有密切的关系 ,据此提出可将“东北低压”、“东北低涡”的发生、发展趋势与虫源地的情况结合起来作为监测草地螟迁入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大发生虫源 迁飞 轨迹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中西部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6 位作者 赫思聪 苏前富 杨微 周佳春 高月波 雷有荣 王迪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4-238,284,共6页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 种群动态 虫源性质 轨迹分析
下载PDF
虫源性壳聚糖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敦 徐英男 翟少伟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7-9,共3页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用31周龄尼克红商品代产蛋高峰鸡48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5%、1.0%、2.0%虫源性壳聚糖的试验日粮,研究日粮添加壳聚糖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结果显...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用31周龄尼克红商品代产蛋高峰鸡48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5%、1.0%、2.0%虫源性壳聚糖的试验日粮,研究日粮添加壳聚糖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的虫源性壳聚糖时,产蛋率比对照组提高了4.36%,蛋黄胆固醇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15.8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源性壳聚糖 产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日粮
下载PDF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5 位作者 陶林勇 陈建明 郑许松 张启华 黄凤宽 唐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446-449,共4页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虫源 稻飞虱
下载PDF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及虫源变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陶耀明 王履浙 +4 位作者 何成兴 谢德昌 普文林 王继萍 贾叶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10,共3页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季蔬菜及烤烟苗上南美斑潜蝇虫源主要来自蚕豆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寄主植物 选择性 虫源变迁 蚕豆
下载PDF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48-6256,共9页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粘 大发生虫源 夏季迁飞 轨迹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