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初关学与蜀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以李二曲与杨甲仁为例
1
作者 张波 胡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0-55,共6页
李二曲与杨甲仁分别是清初关学和蜀学的重要代表学者。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丽虚是他们讨论话题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刘氏的工夫修养和所至境界。对于程朱、陆王之学,双方都反对门户之见,注重将阳明的心性本体与程朱的主敬... 李二曲与杨甲仁分别是清初关学和蜀学的重要代表学者。二人相识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丽虚是他们讨论话题最多的一位学者,特别是刘氏的工夫修养和所至境界。对于程朱、陆王之学,双方都反对门户之见,注重将阳明的心性本体与程朱的主敬穷理、存养省察工夫统而论之;强调本体与工夫相即不离,以及本体在逻辑上对工夫的优先性。而对于《四书反身录》,李二曲重在阐述杞宋“文献不足征”及其产生的后果,而杨甲仁则强调孔子“征”的能力。二人的交游与论学是清初关学与蜀学之间思想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于跨地域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二曲 杨甲仁 蜀学
下载PDF
四川省首届蜀学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苹 喻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3-25,共3页
文章综述性地介绍了在四川省首届蜀学研讨会上,各位学者关于蜀学称谓、研究对象以及蜀学与巴蜀文化关系等问题的观点,并对他们所提交的论文作了分门别类的评述。
关键词 首届蜀学研讨会 蜀学 蜀学研究 文化
下载PDF
谢无量的“蜀学”活动——《谢无量与蜀学》(节选)
3
作者 舒大刚 《四川统一战线》 2023年第2期50-53,共4页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以字行,别署青庵;祖籍四川梓潼县白云乡,生于四川乐至北三里乡,长于安徽芜湖;近代杰出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与至交马一浮等人创办“支那翻译会社”,参与创办《翻...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以字行,别署青庵;祖籍四川梓潼县白云乡,生于四川乐至北三里乡,长于安徽芜湖;近代杰出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与至交马一浮等人创办“支那翻译会社”,参与创办《翻译世界》杂志。“《苏报》案”后,他逃亡日本,补习日、英、德文,与马一浮至杭州,通览文澜阁《四库全书》。谢无量曾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四川国学馆校长,精熟哲学、文学、史学、禅学、理学、文法、教育等,1914年至1917年入中华书局,编著《(新制)哲学大要》《(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伦理学精义》《阳明学派》《王充哲学》等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无量 马一浮 《苏报》案 蜀学 阳明 安徽芜湖 梓潼县 以字行
下载PDF
宋代巴蜀学术文化述略 被引量:1
4
作者 舒大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0,共9页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化 蜀学 蜀学
下载PDF
“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冬梅 舒大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7,共10页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三皇五帝 五常七德 阴阳五行 老子入
下载PDF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被引量:3
6
作者 舒大刚 申圣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孔子形成"仁智勇"三达德和"仁义礼"的修身模式以后,子思、孟子以下诸儒随时变迁,各有构建。子思托其圣祖力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私淑孔门开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常...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孔子形成"仁智勇"三达德和"仁义礼"的修身模式以后,子思、孟子以下诸儒随时变迁,各有构建。子思托其圣祖力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私淑孔门开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常用的则是"仁义礼乐忠信"的搭配,至董仲舒最终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儒家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其思想内涵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巴蜀地区,自古具有法天则地、重道贵德的传统,蜀中学人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理念结合,创造性地构建和发展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原儒者"仁义礼智信"之外别开一枝,独具特色。这一观念从西汉严君平开其源,扬雄扬其波,中经唐之赵蕤、宋之张商英、苏东坡,明之来知德,直至晚近刘沅、段正元等前贤的继志绍述,形成了持久一贯的"蜀学"核心价值体系。相较于正统儒学的价值观念,"蜀学"的核心价值具有"形上与形下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功能,正可弥补儒家对本体性终极关怀和道家对实践性现实关怀等方面的缺失。厘清这一价值体系,对于促进儒道互补、知行合一等新儒学体系构建,不失为可以备选的学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核心价值观 五品 五德 道德仁义礼
下载PDF
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 被引量:11
7
作者 舒大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5-170,共6页
“蜀学”包含学校、学人、学术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晚清的四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在学术造诣上更开拓了创新气象。晚清“蜀学”沿着清代“以复古求解放”这一路径,成功将“... “蜀学”包含学校、学人、学术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晚清的四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在学术造诣上更开拓了创新气象。晚清“蜀学”沿着清代“以复古求解放”这一路径,成功将“复古”运动推进到西汉(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学和古史学),使中国学人知两汉经学有今古文学相争的历史,揭开中国经学研究新篇章;晚清“蜀学”具有大胆怀疑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晚清“蜀学”毋宁说是中国儒学的新阶段和中国经学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史 四川史 蜀学
下载PDF
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复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7-102,共6页
近代学者刘咸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 近代学者刘咸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兴,重修《宋史》正得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圻 蜀学 宋史
下载PDF
刘咸炘《蜀学论》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复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7-161,共5页
20世纪前期,西蜀学者刘咸炘撰《蜀学论》认为,自周秦以来,源远流长的“蜀学”主要表现在易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蜀学的学术特征则可用以文史见长和崇实而不虚两点来概括,进而认为蜀学的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蜀学... 20世纪前期,西蜀学者刘咸炘撰《蜀学论》认为,自周秦以来,源远流长的“蜀学”主要表现在易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蜀学的学术特征则可用以文史见长和崇实而不虚两点来概括,进而认为蜀学的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蜀学论》是晚清蜀学“复兴”以来,早期“蜀学史”研究中最富代表性的篇章,表现出了20世纪前期中国新史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地域文化 新史
下载PDF
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昭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9,共9页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縂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蜀、魏了翁所进行的书...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縂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蜀、魏了翁所进行的书院教育,又使洛学大举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洛学取代苏氏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书院 蜀学
下载PDF
试论“三苏”蜀学的思想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冷成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1-77,共7页
本文论述了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三苏蜀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并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阐述了蜀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关键词 "三苏"蜀学 《东坡易传》 苏洵 苏轼 苏辙
下载PDF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兴起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晓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37-45,共9页
四川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肩负起"绍先哲,起蜀学"的学术使命,经过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划和整饬,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四川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肩负起"绍先哲,起蜀学"的学术使命,经过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划和整饬,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尊经书院为中心,是准确把握近代蜀学特质的基本途径,必须由此出发,许多问题才可能获得满意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经书院 近代蜀学 张之洞 王闿运
下载PDF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东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50,共17页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成在学术上的体现,既有文化的自信,也夹杂着焦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地方认同 区域文化
下载PDF
《宋元学案·蜀学略》辨正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桃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10,15,共7页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宋元学案》视为宋元学术思想史,而不仅仅是理学宗传史,则它又具很丰富的学术思想史料的价值。《蜀学略》是第一次将蜀学上升到学术史的高度,这对晚清以来将蜀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的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案》 蜀学 苏轼 黄宗羲 全祖望
下载PDF
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华 《殷都学刊》 2014年第3期85-96,共12页
"巴蜀文化"是华夏禹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与精华。蜀学的灵魂与精华,可以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的梳理而予以揭示,其重点体现于其思想与理论。大致而言,蜀学在哲学方... "巴蜀文化"是华夏禹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与精华。蜀学的灵魂与精华,可以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的梳理而予以揭示,其重点体现于其思想与理论。大致而言,蜀学在哲学方面向有"深玄之风",但又"玄而不虚";在史学方面,特别注重"文献之传",尤其重视"通观明变";在文学方面,往往能开一代风气,且可表仪一时。蜀学之神韵与风骨,呈现为以下三端:经史为基,儒学为本;学风崇实,经世致用;融会贯通,赫然名家。未来蜀学之发展,应当继往而开来,即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神韵 风骨 文史哲 经史子集
下载PDF
魏了翁与宋代蜀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方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02-106,共5页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时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以私淑张栻、朱熹为业煸迥?119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佥书枢密院事。一生积极确立理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时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以私淑张栻、朱熹为业煸迥?119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佥书枢密院事。一生积极确立理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清除“庆元党禁”对理学打击的影响;超越朱熹,发展理学;研治经学,著有《九经要议》等书,为发展理学、经学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了翁 蜀学 思想 朱熹 鹤山 四川 庆元党禁 书院 术思想
下载PDF
苏轼“蜀学”与程颐“洛学”在思想领域中的对立 被引量:5
17
作者 漆侠 《河北学刊》 2001年第5期76-82,共7页
元祐更化后,反变法阵营发生分裂。蜀、洛两党交恶,矛盾公开化。两党交恶,表面上看源于权力之争,而更深层原因则在于“蜀学”与“洛学”在思想领域里的尖锐对立。作者深入分析了苏、程两家对《中庸》这一儒学经典的不同认识与看法,试图... 元祐更化后,反变法阵营发生分裂。蜀、洛两党交恶,矛盾公开化。两党交恶,表面上看源于权力之争,而更深层原因则在于“蜀学”与“洛学”在思想领域里的尖锐对立。作者深入分析了苏、程两家对《中庸》这一儒学经典的不同认识与看法,试图阐明蜀学与洛学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形成对立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中康 对立性 苏轼 程颐 矛盾性 《中庸论》
下载PDF
扬雄对蜀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方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4-191,共8页
扬雄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易》《老》结合,儒、道融合,重视道家的思想对蜀学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东汉末道教在蜀地创立,又在巴蜀流传演变与此相关。扬雄尊孔崇圣,五经济道,圣人相传之道统论以及善恶混的人性论亦对蜀学产生了... 扬雄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易》《老》结合,儒、道融合,重视道家的思想对蜀学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东汉末道教在蜀地创立,又在巴蜀流传演变与此相关。扬雄尊孔崇圣,五经济道,圣人相传之道统论以及善恶混的人性论亦对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蜀人对扬雄的批评和评价,亦是扬雄影响蜀学的表现。扬雄对蜀学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包括道教、玄学、理学,道统论、人性论等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思潮、学说和重要理论,使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相结合,促进了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蜀学 影响 地域文化 时代思潮
下载PDF
萧萐父先生与近代蜀学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齐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8,共9页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近代蜀学 蒙文通 刘咸炘 唐君毅
下载PDF
苏氏蜀学文艺思想的巴蜀文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88,共6页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 ,也是巴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派 ,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文艺思想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苏氏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文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 ,也是巴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派 ,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文艺思想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苏氏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文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 ,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文化之中 ,又为巴蜀文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氏蜀学 文艺思想 文化 先贤意识 反判精神 苏轼 苏洵 苏辙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