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蛇毒蛋白与血小板血栓形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灵欣 刘欣 +2 位作者 宁淑香 李庆伟 王继红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7-41,55,共6页
多种蛇毒蛋白具有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膜糖蛋白Ⅰb(GPⅠb)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相互作用而影响血栓形成的功能。影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蛇毒蛋白目前分为3类:去整合素、VWF调节蛇毒蛋白及GPⅠb结合蛋白。其中,去整合素具有高效抑制血... 多种蛇毒蛋白具有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膜糖蛋白Ⅰb(GPⅠb)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相互作用而影响血栓形成的功能。影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蛇毒蛋白目前分为3类:去整合素、VWF调节蛇毒蛋白及GPⅠb结合蛋白。其中,去整合素具有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VWF调节蛇毒蛋白具有体外介导VWF依赖型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GPⅠb结合蛇毒蛋白又分为2组:GPⅠb激动剂和GPⅠb拮抗剂,分别起诱导血小板聚集与抑制VW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本文将对上述影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蛇毒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蛋白 血小板血栓形成 去整合素 VWF-调节蛋白 GPⅠb结合蛋白
下载PDF
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中脂蛋白(a)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丽霞 孙艳虹 +2 位作者 孙芹敏 宗志宏 于秉治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研究脂蛋白 (a) [Lp(a) ]对血小板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制备健康成人血小板 ,设分别加Lp(a)及凝血酶的两个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 ,观察三组血小板膜、浆蛋白激酶C(M PKC ,P PKC)活性变化及加Lp(a)组与空白对照组 ,血小板... 目的 研究脂蛋白 (a) [Lp(a) ]对血小板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制备健康成人血小板 ,设分别加Lp(a)及凝血酶的两个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 ,观察三组血小板膜、浆蛋白激酶C(M PKC ,P PKC)活性变化及加Lp(a)组与空白对照组 ,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底物分子量为 470 0 0的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 Lp(a)组随Lp(a)浓度升高及其作用时间延长 ,血小板P PKC活性降低 ,M PKC活性增高 ,与凝血酶组作用相似 ,两组血小板M PKC活性的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血小板P PKC的降低Lp(a)组比凝血酶组更明显 ,与空白对照比较 ,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 (P <0 .0 1)及显著意义 (P <0 .0 5 ) ;加Lp(a)组随Lp(a)的浓度增高及其作用时间的延长 ,血小板PKC底物蛋白磷酸化程度亦不断增高 ,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Lp(a)能激活血小板 ,使血小板PKC活性增高 ,PKC底物蛋白磷酸化程度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血小板 蛋白激酶C 血小板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莹 王玲 +3 位作者 曹荣 闵英 李菲 韩雅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3期49-50,共2页
随着介入治疗的普及及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日益增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 syn-drome,HITTS)开始引起临床的关注。HITTS是由肝... 随着介入治疗的普及及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日益增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 syn-drome,HITTS)开始引起临床的关注。HITTS是由肝素诱导的免疫反应造成血小板减少,导致血栓发生率明显增加的疾病,其病情凶险,致残、致死率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血栓 护理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发生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9
4
作者 田玉龙 张曦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右下肢胀痛1周,渐进性加重活动受限3 d入院。查体:右侧下肢肿胀明显,肌张力较对侧高,皮色加深,右侧深静脉走形区压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治疗方案:①右髂股静脉导...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右下肢胀痛1周,渐进性加重活动受限3 d入院。查体:右侧下肢肿胀明显,肌张力较对侧高,皮色加深,右侧深静脉走形区压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治疗方案:①右髂股静脉导管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下载PDF
右室双出口患儿术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1例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建英 密凯纳 +2 位作者 徐小薇 王文媚 诸纪华 《护理与康复》 2021年第3期60-62,共3页
总结1例右室双出口患儿术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的护理。护理要点是做好循环功能监测,维持体循环、肺循环稳定及出入量、电解质平衡;做好抗凝剂用药护理及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动静脉穿刺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 总结1例右室双出口患儿术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的护理。护理要点是做好循环功能监测,维持体循环、肺循环稳定及出入量、电解质平衡;做好抗凝剂用药护理及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做好动静脉穿刺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患儿经过52 d的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双出口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药物所致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6
作者 田美华 毕志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4-264,共1页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治疗
下载PDF
血浆置换术联合甲强龙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
7
作者 裘红英 方炳木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6期738-738,740,共2页
关键词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术 治疗 甲强龙 血小板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 甲基强的松龙 血小板数目
下载PDF
首个治疗成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纳米抗体药物caplacizumab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蓉蓉 白秋江 《中国药师》 CAS 2020年第3期520-523,共4页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用于治疗成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纳米抗体药物caplacizumab(商品名Cablivi?),该药作用机制主要指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体片段,与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治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成年aTT...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用于治疗成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纳米抗体药物caplacizumab(商品名Cablivi?),该药作用机制主要指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体片段,与血浆置换和免疫抑制治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成年aTTP患者。本文就caplacizumab的疗效和安全进行评价,详细介绍药物信息,给后期患者合理选择使用此药物做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lacizumab 获得性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ADAMTS13蛋白酶
下载PDF
血小板寿命缩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桂兰 仲春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寿命缩短 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血栓形成 病发病机制 VWF因子 自身抗体 调控异常 酶缺乏 蛋白质 多聚体 分子量 弥漫性 酶缺陷 HUS TTP 血浆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友杰 王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355-2357,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更彻底。国外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也进行了多个大规模、随机、多中心、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PRISM、PRISMPLUS、REST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 前瞻性临床研究 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血栓形成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11
作者 谢扬 饶邦复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36-240,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mthrombosis)的概念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又包括了其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为其主要特征,即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可预测的突发破裂基础上,导致血小板激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mthrombosis)的概念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又包括了其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为其主要特征,即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可预测的突发破裂基础上,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富含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即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病因,由其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血管性(包括心、脑、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这是一种累及不同区域血管的同一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早在幼儿期就已开始,初始发生在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无症状地逐渐进展,中年或晚年后出现以下相关的临床表现:①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性疾病 病理改变 病因机制 血小板激活 全身性疾病 血管性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彬 梅丹 +1 位作者 李拥军 管珩 《中国药师》 CAS 2007年第8期822-824,共3页
近年来临床药师在与医师查房中,常见某些患者血小板减少无法解释,而部分患者发生血小板(Plt)减少前曾使用过肝素,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肝素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肝素是临床最常用的抗凝药之一,成份为硫酸氨基葡聚糖,属酸性粘多糖,多... 近年来临床药师在与医师查房中,常见某些患者血小板减少无法解释,而部分患者发生血小板(Plt)减少前曾使用过肝素,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肝素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肝素是临床最常用的抗凝药之一,成份为硫酸氨基葡聚糖,属酸性粘多糖,多由牛肺或牛肠、猪肠、羊肠中提取,因其最初得自于肝脏故名肝素。20世纪40年代首次用于临床,60多年以来肝素广泛用于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肝素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下载PDF
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硝酸甘油和奥扎格雷干预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CD61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彦春 陶云萍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15期1841-1841,1861,共2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础上,易损斑块破裂后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部分或完全闭塞管腔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流式细胞术作为一种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础上,易损斑块破裂后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部分或完全闭塞管腔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流式细胞术作为一种现代检验技术对血小板活化的检测中已得到重视和认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CD62P 急性冠脉综合征 治疗前后 奥扎格雷 硝酸甘油 CD61 血小板血栓形成 易损斑块破裂
下载PDF
阿加曲班在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会社 王崇宝 马庆久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5期224-225,共2页
目的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及其治疗。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175例行介入治疗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定期监测其血常规。结果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肝素第3~11 ... 目的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及其治疗。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175例行介入治疗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定期监测其血常规。结果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肝素第3~11 d出现血小板数下降,发生率为2.86%,其下降率为58.4%~80.2%。对5例患者停用肝素后改为阿加曲班继续治疗,第2~5 d血小板数回升至抗凝治疗前时水平。结论在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期间,应常规监测血小板数变化,如发现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50%,应及时停用肝素,需继续抗凝的患者可改用阿加曲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 肝素
下载PDF
抗血小板疗法的临床应用
15
作者 许波宁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血栓形成 冠心病 血小板疗法 阿司匹林 潘生丁
下载PDF
36~1]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晓蓉 应双伟 +1 位作者 黄河 孙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3-626,共4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以微血管广泛血小板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为临床特征,可伴有神经精神症状、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和发热。TTP的发...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以微血管广泛血小板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为临床特征,可伴有神经精神症状、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和发热。T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于2001年被发现并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回顾性临床分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栓性微血管病 获得性 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血小板血栓形成 患者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莉 袁良津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22-423,共2页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稳定颈动脉斑块、恢复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少炎性反应作用。我们选用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探讨辛伐他汀对于脑梗死复发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复发 辛伐他汀 二级预防 血小板血栓形成 疗效 肠溶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欣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年第3期200-201,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135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他汀组)69例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进行脑梗塞的二级预防,随访12个月。结果...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135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他汀组)69例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进行脑梗塞的二级预防,随访12个月。结果:他汀组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5,3,10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0,2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且安全,患者耐受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 二级预防 疗效观察 肠溶阿司匹林 血小板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朝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2期164-165,共2页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急骤、凶险、病死率高。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关键,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观察 氯吡格雷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血小板血栓形成 急诊 国产
下载PDF
The Potential Pathway of L-arginine·L-aspartate for Inhibition of Platelet Function
20
作者 王银叶 王超 +2 位作者 韩梅 彭师奇 赵明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4年第1期76-79,共4页
Aim L-Arginine· L-aspartate, a double salt, has been recently reported to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but its action mechanism is not clear yet. This study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 Aim L-Arginine· L-aspartate, a double salt, has been recently reported to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but its action mechanism is not clear yet. This study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FITC-PAC-1, an anti-glycoprotein IIb/IIIa monoclonalantibody binding to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on correlative autacoid levels in plasma or inplatelets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potential pathway of inhibiting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thrombosis. Methods Monoclonal antibody binding to activated platelets was assayed by flowcytometry; NO was assessed by colorimetric method. cAMP, TXB_2 or 6-keto-PGF_(1α) levels wereassess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Gavaged 30 mg·kg^(-1) of L-arginine·L-aspartate increasedboth concentration of NO in plasma and 6-keto-PGF_(1) in incubated supernatant of aortic segment ofrats ex vivo (P < 0.05), but it did not influence cAMP content in platelets and the level of TXB_2or 6-keto-PGF_(1) in plasma of rats, whereas ASA significantly lowered TXB_2 or 6-keto-PGF_(1α) inplasma. Both 100 μmol-L^(-1) of L-arginine ·L-aspartate and ASA inhibited FITC-PAC-1 binding toactivated platelets in vitro.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in NO and PGI_2 release from endo-thelialcells and consequent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hibition of plateletag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by L-arginine· L-aspartate; whereas arachidonic acid or cAMP metabolicpathway is not closely correlative with the studie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inine·L-aspartate nitric oxide PGI_2 TXA_2 cAMP glycoproteinIIb/IIIa monoclonal antibo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