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6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量和行距对箭筈豌豆农艺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郑春风 刘春增 +4 位作者 张济世 吕玉虎 史鹏飞 聂良鹏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1,共7页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播量一定时,株高、单株鲜干重随行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在行距30、40 cm时获得最大值;茎粗和分枝数随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均在行距20 cm时获得最大值。行距一定时,株高、SPAD值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茎粗、分枝数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筛选出结实性播量行距最佳配置为:播量18.75 kg/hm^(2)、行距30 cm,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箭筈豌豆种子、鲜草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最高,达3753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3468和3436 kg/hm^(2)。鲜草和秸秆产量均以播量33.75 kg/hm^(2)、行距20 cm最高,达35910和16878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26761和13052、23662和12127 kg/hm^(2)。综上,以收获鲜草和秸秆产量为目的,优选播量33.75 kg/hm^(2)和行距20 cm组合配置;收获种子产量优选播量26.25 kg/hm^(2)和行距30 cm组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播量 行距 农艺性状 结实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下载PDF
不同行距和密度配置烤烟烟叶颜色量化分析
3
作者 周效峰 黄卉 +6 位作者 周文亮 赵振峰 潘恒德 吴峰 黄衍章 李章海 朱英华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331-340,共10页
为了明确不同行距(R1,110 cm和R2,120 cm)和种植密度(D1,16500株·hm^(-2)和D2,19500株·hm^(-2))配置对烤烟烟叶颜色的影响,通过色差仪测定各处理初烤烟叶正面和背面颜色参数。结果表明,与R1相比,R2显著降低叶背面明度均匀度值... 为了明确不同行距(R1,110 cm和R2,120 cm)和种植密度(D1,16500株·hm^(-2)和D2,19500株·hm^(-2))配置对烤烟烟叶颜色的影响,通过色差仪测定各处理初烤烟叶正面和背面颜色参数。结果表明,与R1相比,R2显著降低叶背面明度均匀度值(ΔL1)、红度值(a)和色差均匀度值(ΔE1)。与D1相比,D2显著提高烟叶明度值(L)、叶尖和叶中的黄度值(b)、黄度差值(Δb)、红度差值(Δa)和叶正面黄度均匀度值(Δb1),显著降低了色相角(H)。行距和种植密度互作中,R2D2的L显著高于R1D1。R1D1叶正面a显著高于R1D2,R1D2的Δa显著低于其他处理。R1D1和R1D2的Δb著低于R2D2,R1D1的Δb1显著低于R2D2。R2D2的叶正面ΔE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R2D1和R2D2叶背面的ΔE1显著低于R1D2。R1D1的H显著高于R1D2和R2D2。由此可见,120 cm行距与种植密度16500株·hm^(-2)的配置有利于百色河谷烟区初烤烟叶的a、b、均匀度和H的提高,促进了该区烟叶高外观质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行距 种植密度 颜色 色差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对赖草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杜利霞 廖明旺 +2 位作者 秦士利 张倩 刘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8-976,共9页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与行距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肥添加量(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副区为行距(R130 cm,R240 ...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与行距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肥添加量(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副区为行距(R130 cm,R240 cm,R350 cm,R460 cm),利用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种子产量及质量综合分析,明确影响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筛选赖草种子生产最优种植配置组合。结果表明:影响赖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枝数、千粒重、种子数/小穗、小穗数/生殖枝,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种子数/小穗。经灰色关联分析可知,120~180 kg·hm^(-2)施氮量和60 cm种植行距时获得最优的种子产量与种子质量,而12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的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考虑,赖草种子生产可采用120 kg·hm^(-2)施氮量、60 cm行距,能获得最优的种子产量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草 施氮量 行距 种子产量 种子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张颖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共7页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株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株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行距 冠层光环境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程玉静 王小秋 +3 位作者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58-2362,共5页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砂比 行距 荠菜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和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黄淑燕 黄云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657-1662,共6页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试验对象,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百合鲜切花的花茎高度、花苞大小及花苞数量的影响。除株行距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影响达5%显著水平外,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2代和3代种球的其他生长指标影响均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处理3即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于2代和3代种球均为最佳处理方式。处理7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1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对2代和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的生长最不利,处理4不利于种球花苞数量的生长。种植深度对于2代和3代种球花苞数量增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而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则有所区别,种植深度对2代种球花茎高度生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3代种球反之;株行距对2代种球花苞直径的影响大于种植深度,3代种球反之。于2、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而言,A1B3即以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而A3B3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的组合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增加有利,A1B3则利于3代种球花苞数量的增加。合适的种植深度能够使植物的根系得到良好的发育,同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植物生长。种球种植株行距与百合花苞数量、花茎高度及花苞大小都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种植深度 西伯利亚 百合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钰 张艳华 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9,共8页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单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6 m×6 m株行距配置模式的NL-895单株生物量最高(400.96 kg·株^(-1));4种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中,NL-895和NL-95的生物量显著高于NL-797(P<0.05)。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在39.79%~47.76%之间,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林木碳储量变异趋势与林分生物量相似,6 m×6 m株行距配置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高,3 m×8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低。不同无性系和株行距配置对杨树人工林土壤(0~100 cm)碳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碳储量约占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71.7%。同一无性系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总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株行距配置不同无性系林分总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6 m×6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总碳储量最大(192.46 t·hm^(-2)),分别是4.5 m×8.0 m、5 m×5 m、3 m×8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1.17、1.31、1.38倍。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类似的立地条件下,建议选择NL-895、株行距6 m×6 m的均匀配置作为碳汇林营造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行距 无性系 生物量 碳含量 土壤碳 碳储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76 cm等行距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家勇 张俊尧 +6 位作者 唐江华 娄善伟 李文珊 徐文修 孟令贻 何洪涛 桑军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D1)、390(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D1)、390(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614.09 kg·hm^(-2)和7339.48 kg·hm^(-2),较同年产量最低处理M1D1分别增加19.63%和22.67%。综上,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棉花种植密度20.25万株·hm^(-2)配合喷施缩节胺390 g·hm^(-2)的组合效果最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与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76 cm等行距栽培 种植密度 缩节胺 株型结构 产量
下载PDF
集雨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糖积累及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4 位作者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集雨种植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倒伏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膜处理与行距互作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利娜 张盼盼 +1 位作者 王小林 张雄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A2B2-1(T_(4))、A2B2-2(T_(5))、A3B1(CK_(1))和A3B2(CK_(2))7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覆膜方式均能提高谷子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A2B1(T_(3))处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最高,分别为23.38μmol·m^(-2)·s^(-1)、0.17 mol H 2O·m^(-2)·s^(-1),和133.07μmol·mol^(-1),A1B2(T_(2))处理蒸腾速率最低,为2.82 mmol·m^(-2)·s^(-1),较A3B2(CK_(2))降低了19.20%。A2B1(T 3)处理单穗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9.25 g和5793.2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A2B1(T_(3))处理,可显著增强谷子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榆林地区谷子生产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覆膜方式 行距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市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强国 邬小春 +2 位作者 杨晓军 安丽娜 王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30-32,51,共4页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cm+60 cm+60 cm+120 cm(E)宽窄行和对照60 cm等行距(F,CK)6个行距配置模式,设置67500、90000株/hm^(2)2个种植密度,采用3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种植模式为主区,品种和密度为副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茎粗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行距配置中3行1带(60 cm+60 cm+120 cm)处理的株高、穗位高明显高于其他行距配置水平,茎粗则相反。玉米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均有所增加。同一品种相同种植模式下,90000株/hm^(2)明显比67500株/hm^(2)产量要高。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尖长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陕单65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3行一带(40 cm+40 cm+120 cm)行距配置模式,产量为18504.15 kg/hm^(2);其次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7768.55 kg/hm^(2);大丰3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942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配置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下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的筛选
13
作者 刘超群 董合林 +6 位作者 万素梅 郑苍松 骆磊 马云珍 董祯林 陈国栋 李鹏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_(5):1膜5行(10+66+66+10)cm、H_(6):1膜6行(10+66+10+66+10)cm;副区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A_(1):15×10^(4)株/hm^(2)、A_(2):18.75×10^(4)株/hm^(2)、A_(3):22.5×10^(4)株/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及籽棉产量,筛选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棉花最适种植密度。【结果】不同行距棉花株高在打顶后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高,A_(3)处理的株高均显著高于A_(1)处理;打顶后棉花茎粗随密度增加而变小,A_(1)处理的茎粗均显著高于A_(3);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在H_(3)和H_(4)条件下时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H_(5)和H_(6)条件下则表现为A_(2)密度下最大;不同行距棉花最大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为A_(2)处理的最大;密度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成铃数,行距显著影响单铃重。H_(5)A_(2)获得最高籽棉产量为7026.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0.8%~14.5%。【结论】1膜3行(H_(3))、1膜4行(H_(4))、1膜6行(H_(6))行距配置下较优化的棉花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1膜5行(H_(5))适宜棉花种植密度为18.75×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行距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宋贤明 侯献飞 +5 位作者 顾元国 苗昊翠 李强 郭美丽 曾幼玲 贾东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4-81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构建红花高光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设置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4个处理:1.0×10^(4)株/667m^(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构建红花高光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设置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4个处理:1.0×10^(4)株/667m^(2)(A_(1))、1.5×10^(4)株/667m^(2)(A_(2))、2.0×10^(4)株/667m^(2)(A_(3))和2.5×10^(4)株/667m^(2)(A_(4)),行距设2个处理:20 cm(B_(1))和30 cm(B_(2)),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膜下滴灌红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红花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果球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不同行距则对红花的各指标影响较小。A_(3) B_(1)和A_(3) B_(2)处理下红花的综合指标和产量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A_(3)处理下花丝产量分别比A_(1)、A_(2)和A_(4)处理增加了15.73%、11.23%和7.97%,籽粒产量分别比A_(1)、A_(2)和A_(4)处理增加了18.75%、11.96%和14.50%。【结论】种植密度(2.0×10^(4)株/667m^(2)(A_(3)),20 cm(B_(1))或30 cm(B_(2)),等行距)为红花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能协调红花生长,显著提高红花花丝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种植密度 行距 干物质积累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15
作者 刘俊峰 牟静怡 +6 位作者 赵红艳 郭诗梦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黄元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2-684,共13页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N0(不施氮肥)、N1(农户方式)、N2(底氮减施)、N3(底氮减施后移)4种施氮方式和R1(常规行距30 cm)、R2(缩行增密25 cm)、R3(宽窄行40 cm+20 cm) 3种行距配置,分析其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极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N3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来增加沈稻9号、沈稻505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沈稻527却在N1实现高产,在N2实现高效目标。对于行距配置的响应,3个品种表现大致相同,产量、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在R2达到最高。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互作显示,沈稻9号和沈稻505在N3R2产量最高,与N1R1相比,分别增加了18.53%和14.27%的产量,18.38%和22.47%的干物质积累量,37.22%和29.15%的氮素积累量,39.30%和34.25%的氮肥偏生产力,52.59%和26.73%的氮肥农学利用率,27.65%和17.70%的氮肥回收利用率,降低了15.75%和8.16%的土壤氮依存率。沈稻527产量则在N1R1、N1R2和N2R2处理下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比较3个组合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N2R2表现优异。[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沈稻9号、沈稻505的最适组合为底氮减施后移和行距25 cm,沈稻527为底氮减施和行距25 cm,此时3个品种高产且氮肥利用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型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
16
作者 郁凯 赵小慧 +10 位作者 何苏南 王凯 王绪奎 郁洁 陈环宇 洪立洲 刘冲 潘建 海如拉·木萨 凯丽比努尔·卡德尔 邢锦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0-256,共7页
为探究播量、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为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滩涂盐碱土壤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S1(20 kg/hm^(2))、S2(30 kg/hm^(2))、S3(40 kg/hm^(2))3个播量处理及R1(30 cm)、R2(50 cm)、R3(70... 为探究播量、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为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滩涂盐碱土壤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S1(20 kg/hm^(2))、S2(30 kg/hm^(2))、S3(40 kg/hm^(2))3个播量处理及R1(30 cm)、R2(50 cm)、R3(70 cm)3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播量、行距对盐地碱蓬生长指标、土壤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盐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量下,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随行距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行距下,随播量增加,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及土壤总降盐率在行距为30 cm、播量为30 kg/hm^(2)时最高;株高、茎粗在行距为50 cm、播量为20 kg/hm^(2)时最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总降盐率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茎粗和pH值无显著相关性。由结果可知,播量、行距主要是通过改变盐地碱蓬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来影响其吸盐效果。在试验条件下,为了达到最佳降盐改土效果、提高盐碱地修复效率,选择行距30 cm、播量30 kg/hm^(2)的栽培方式。选择适宜的播量和行距组合可以提高盐地碱蓬对盐分的吸收和排除能力,加快滩涂土壤改良、降盐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 播量 行距 生长发育 降盐改土
下载PDF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油菜品种秦优797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缪平贵 任军荣 +6 位作者 姜丽霞 张智 李殿荣 张亚周 杨建利 王京宏 陈妙妙 《中国种业》 2024年第9期53-57,63,共6页
空间分布是决定油菜密植潜力的重要因素,但有关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相对薄弱,使得生产中缺乏通过密度与行距配置优化挖掘油菜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为探明油菜品种秦优797在黄淮地区高产创建的最佳栽培密度... 空间分布是决定油菜密植潜力的重要因素,但有关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相对薄弱,使得生产中缺乏通过密度与行距配置优化挖掘油菜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为探明油菜品种秦优797在黄淮地区高产创建的最佳栽培密度及行距配置,设计3种播种行距、5种播种密度共计15个密度与行距配置处理,对秦优797农艺性状、冻害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三要素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密度对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随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油菜产量随着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超过密度阈值,产量逐渐降低;在黄淮地区油菜品种秦优797播种密度为45万株/hm^(2),行距为40cm时产量最高,可达4554.31kg/hm^(2),此时株高137.10cm,一次有效分枝数7.40个,单株角果数221.70个,能充分发挥其群体优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优797 栽培密度 行距 冻害指数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对直立株型小麦产量、群体冠层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18
作者 赵夕冉 张玉 +6 位作者 张嘉豪 陈建省 张卫东 马玉华 孟庆福 鄢照新 汪永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3-22,共10页
为了给直立株型小麦的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个小麦直立株型品系‘SN1319’和‘SN1425’为试验材料,设置T1(330×104株/hm^(2)基本苗)和T2(420×104株/hm^(2)基本苗)2个高密度播量,H1、H2和H3(分别为1.10 m播幅6... 为了给直立株型小麦的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个小麦直立株型品系‘SN1319’和‘SN1425’为试验材料,设置T1(330×104株/hm^(2)基本苗)和T2(420×104株/hm^(2)基本苗)2个高密度播量,H1、H2和H3(分别为1.10 m播幅6行,8行和10行)3个行距组合,研究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冠层特征和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1319’和‘SN1425’分别在T2H2和T2H3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比对照‘济麦22’增产9.83%和10.10%;高密度条件改善了小麦冠层形态特征,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消光系数(EC),提高了小麦冠层光截获能力;但是使群体透光性(LT)下降,倒伏指数(LI)上升。品系、行距对冠层结构、光截获能力以及倒伏特性也具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420×104株/hm^(2)基本苗、适当缩小行距可作为直立株型小麦合理的栽培措施。直立株型小麦作为一种新的类型,能够选育高产甚至超高产小麦品系,在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紧凑株型 播量 行距 产量 冠层结构 抗倒伏性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灌水量对无地膜滴灌棉田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毛廷勇 胡强 +5 位作者 林皎 刘婵 张变兄 曹娟 党希平 李玲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试验以‘中棉6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两种行距配置宽窄行模式、等行距模式,三种灌水量处理W1(4200 m^(3)hm^(2))、W2(5100m^(3)hm^(2))、W3(6000 m^(3)hm^(2))条件下,无膜滴灌棉田土壤温度、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规律。... 本试验以‘中棉6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两种行距配置宽窄行模式、等行距模式,三种灌水量处理W1(4200 m^(3)hm^(2))、W2(5100m^(3)hm^(2))、W3(6000 m^(3)hm^(2))条件下,无膜滴灌棉田土壤温度、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改变了棉田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热状况,土壤含水率随着行距的缩短及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与P1模式相比,P2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分别提高5.8%~8.3%和5.8%~10.0%。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P2处理下,单株铃数较P1处理有显著增加。不同灌水量处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W3处理的产量比W1、W2处理分别高6.4%和20.1%(P<0.05)。综上所述,P2、W3种植模式可以改善棉田土壤水热状况,提高棉花产量,为南疆地区高产无膜滴灌棉花的行距配置和灌水量的示范和推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灌水量 土壤水热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行距对干旱半干旱区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闫文君 李榕鑫 +3 位作者 郑彩霞 杨振常 郭有琴 孙小东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23*)、产量(r=0.358)、主茎节数(r=0.312)、千粒重(r=-0.131)、单株粒重(r=-0.354)。总的来看,行距与株高、分枝数、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播量120万粒/hm2的条件下,种植行距为25 cm时荞麦折合产量最高,为2191.20 kg/hm2,与行距为20、30 cm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与行距为15 cm的处理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植行距 主要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