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8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沿海沙脊群表层沉积物Pb同位素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1
作者 饶文波 洪申申 +1 位作者 栗天宁 茅昌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物在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作用下输移至远岸沙脊群海向区域。在苏北沿岸流作用下,老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输入对近岸沙脊群及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有影响;相反,诸如现代黄河口、济州岛和韩国河流等地沉积物输入对江苏沿海沙脊群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物质来源 表层沉积物 沙脊群 江苏沿海
下载PDF
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分析
2
作者 林建荣 赵诗悦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3-86,110,共5页
于2021年5—6月对九龙江红树林保护区与非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布点采样,测定其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中,碘含量范围为3.7~24.8 mg·kg^(-1),差值最高可达7倍,平均值为12.3 mg·kg^(-1);有机碳含量范围... 于2021年5—6月对九龙江红树林保护区与非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布点采样,测定其表层沉积物碘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中,碘含量范围为3.7~24.8 mg·kg^(-1),差值最高可达7倍,平均值为12.3 mg·kg^(-1);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6~45 g·kg^(-1),平均值为30 g·kg^(-1)。不同类型样品碘含量大小依次为:长林龄林下沉积物>河道清淤沉积物>非林下沉积物>短林龄林下沉积物,其中长林龄林下沉积物碘含量范围为15.7~24.8 mg·kg^(-1),平均值为19.2 mg·kg^(-1);短林龄林下沉积物含量为5.5~6.9 mg·kg^(-1),平均值为6.2 mg·kg^(-1);二者相差3倍以上。有机碳含量最高的为长林龄林下沉积物和河道清淤沉积物,平均值均为32 g·kg^(-1);最低值为短林龄沉积物,含量为22 g·kg^(-1)。不同类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碘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同等有机碳含量的样品,长林龄林下沉积物碘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表层沉积物 碘含量 有机碳 九龙江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龚逸夫 潘美慧 +3 位作者 李娜 郝泽文 陈有桂 李晨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8,共11页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而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以极细砂、细砂和粉砂为主。(2)不同类型沙丘粒度参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尖锐,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分选中等,正偏,很尖锐。(3)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频率分布曲线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分布,灌丛沙堆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差异较为明显。(4)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主要以风成沉积为主,少数为河流沉积。(5)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可知,粒度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沙源、植被覆盖度和风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意义 定结地区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源判别
4
作者 赵竺栩 熊伟 +4 位作者 王忠蕾 黄龙 密蓓蓓 王峻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西部和南部海域,低值区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粗的东北部海域,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通过对∑REE以及部分特征参数与粒度、化学蚀变指数和部分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REE与沉积物粒度平均粒径呈正相关,指示研究区稀土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和物源密切相关。渤海海峡稀土元素的上地壳和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与黄河及辽东湾河流物质具有相似性,表现出较强的陆源性特征,而与鸭绿江和朝鲜半岛河流差异较大,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利用球粒陨石标准化计算的δEu-(La/Yb)_(N)和(Gd/Yb)_(N)-(La/Yb)_(N)指标进行物源判别,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而研究区东北部则为黄河与辽东湾河流混合来源。辽东湾环流及渤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影响了渤海海峡的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渤海海峡
下载PDF
江苏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5
作者 何烽 李昂 +5 位作者 程铮 董志国 唐玉泽 李镇 李加琦 毛玉泽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为科学评估江苏徐圩港区建设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9月测定了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10种常见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该港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 为科学评估江苏徐圩港区建设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9月测定了徐圩港区表层沉积物10种常见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该港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调查区域沉积物中所有站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显示有个别站位属于中等污染,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有4个站位属于轻微污染,5个站位属于中等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As>Cu>Ni>Pb>Co>Zn>V>Cr>M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仅有1个站位属于严重污染。地质累积指数显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Cd>As>Zn>Cu>Ni>Mn>Co>Pb>V>Cr,总体污染情况较轻。Cr,V,Co,Pb,Ni和Cu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Cd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无强相关性。PC1(V,Cr,Mn,Co,Ni,Cu,Pb)主要为水产养殖、工业生产、航运交通和自然源的混合源;PC2(Cd)主要为机械制造等工业活动来源;PC3(As,Zn)主要为农业和生活污染等人为来源。Cd是徐圩港区潜在污染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较高,因此应加强对徐圩港区相关重金属的监测,查清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6
作者 陈则 唐建业 +2 位作者 刘永虎 程前 张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 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中磷的组分、含量,并计算潜在BA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的主要存在形式,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这5个区域沉积物中,IP含量平均分别占其TP含量的78.39%、79.06%、71.46%、84.60%和81.46%,而有机磷(OP)则均占较小的比例。IP均以碎屑磷(De-P)为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TP的54.02%、52.12%、33.33%、69.41%和57.28%,IP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顺序:碎屑磷(De-P)>闭蓄态磷(Oc-P)>铁/铝吸附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弱吸附态磷(Ex-P)。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环境是影响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平均分别占TP的44.77%、46.94%、64.87%和40.54%,具备较强的向水体中释放磷的潜力。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物质循环和补充机制及沉积物对海洋水体磷的贡献上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渤海
下载PDF
钦州湾不同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甘国娟 陈永意 +3 位作者 田红灯 李嘉佳 刘秀 覃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研究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关键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外来植物科学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钦州湾滨海湿地3块不同林龄(10、15和20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研究无瓣海桑人工林表层沉积物关键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外来植物科学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钦州湾滨海湿地3块不同林龄(10、15和20 a)的无瓣海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分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蛇形布点法采集0~20 cm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的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全硫(TS)、有效硫(AS)、全钾(TK)、有效钾(AK)等含量,研究表层沉积物C、N、P等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无瓣海桑林龄对沉积物TOC、TN、TP、TS、AS等理化性质及C/N、C/P、C/S、C/K、N/S、P/S、P/K、S/K等生态化学计量具有显著影响;2)研究区沉积物C/N均值(20.41)略高于中国湿地土壤C/N均值(18.22),C/P均值(64.91)、N/P均值(3.19)远低于中国湿地土壤C/P均值(245.22)、N/P均值(13.6),C∶N∶P均值为20.3,处于中国湿地土壤中C∶N∶P变化范围7.08~41.44之间;3)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OC、TN和TP是影响沉积物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研究区沉积物具有富C、P而少N的特点,沉积物P素矿化能力较强,无瓣海桑生长需P量大、受N限制。在无瓣海桑人工林管理过程中,建议科学调控沉积物TOC含量、降低入海口N素和P素输入来减缓无瓣海桑的扩散速度,以降低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 林龄 表层沉积物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管理
下载PDF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8
作者 付淑清 杨龙 +2 位作者 唐光良 钟霆堃 宗永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风险
下载PDF
祁连山周边内流区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
9
作者 高铭君 李育 +4 位作者 张占森 周雪如 李海烨 段俊杰 薛雅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9-1296,共18页
【目的】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可以指示现代环境要素进而推断古环境演化过程,但是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人类对沉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和作用方式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影响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对该地区气候进行反演的评估较少。【方法】选取祁连... 【目的】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可以指示现代环境要素进而推断古环境演化过程,但是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人类对沉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和作用方式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影响表层沉积物代用指标对该地区气候进行反演的评估较少。【方法】选取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所采集的456个表层沉积物,通过总有机氮(TN)、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_(carb))和氧同位素(δ^(18)O)等代用指标分析,建立了代用指标与海拔、经纬度、温度、降水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现代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影响区表层沉积物古环境代用指标在该区域波动明显,相较其他地区,相关性大幅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可以改变古环境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和计算表层沉积物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代用指标的现代环境指示意义,从而为后续利用沉积地层中古环境代用指标反演过去气候变化和分析人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内流区 表层沉积物 人类活动影响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KNN方法的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
10
作者 熊静 尹鹏飞 +2 位作者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星云湖氮、磷浓度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探讨机器学习KNN算法在湖泊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预测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0.56%~0.86%,平均值为0.71%;TP含量介于0.57%~0.91%,平均值为0.78%。4种算法模型插值预测的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时期KNN算法的空间插值预测误差最小,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插值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时KNN模型的空间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同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主要由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及湖泊自然要素等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预测及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湖泊 表层沉积物 营养元素 机器学习 空间插值
下载PDF
江苏中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11
作者 项立辉 王艳芬 +2 位作者 姜辞冬 刘强 李伟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52,共11页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较大,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r>Zn>Cu>Pb>As>Cd>Hg,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沉积物质量符合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所有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可能效应水平(PE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元素相关性分析、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u、Pb和Zn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或自然风化作用,未污染、未富集;Cr元素含量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部分站位轻度污染和轻度富集;Cd、As和Hg元素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较为富集,污染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江苏
下载PDF
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放射性元素/核素的分布、风险、源解析与环境研究启示
12
作者 许泽钺 刘鳗卿 +9 位作者 何贤文 周花珑 黄美琴 管永精 何华 刘志勇 郭凯行 卢颖 何佶蔓 韦湫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80,共16页
本研究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r、Zn、As、Cd、Ni、Cu、Pb)和放射性核素(238 U、232 Th、210 Pb、239+240 Pu)进行全面分析,以评估其环境风险并考察其作为环境指示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局部地区的Cr浓度超出《海洋沉... 本研究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r、Zn、As、Cd、Ni、Cu、Pb)和放射性核素(238 U、232 Th、210 Pb、239+240 Pu)进行全面分析,以评估其环境风险并考察其作为环境指示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局部地区的Cr浓度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指标外,其他重金属浓度均低于第一类指标。放射性核素的环境风险评估显示238 U和232 Th属于第二级(安全级别),而210 Pb和239+240 Pu尚缺乏评估标准。研究发现部分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核素呈现出“T”型分布,指向多样化的污染源和传输机制。结果显示放射性元素/核素在海洋环境监测和管理中具有独特的源相示踪潜力,海洋放射性研究可作为交叉学科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放射性核素 环境风险评估 空间分布 环境研究启示
下载PDF
广西钦州湾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王志军 王剑 +3 位作者 王克超 刘建 王勇峰 孙中宇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5期1377-1387,共11页
为探讨钦州湾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了解该海域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采集测定了钦州湾海域121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含量,分析了常量元素组合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并解析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共有8种类... 为探讨钦州湾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了解该海域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采集测定了钦州湾海域121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含量,分析了常量元素组合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并解析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共有8种类型,粒度组成以砂、粉砂为主;常量元素组成较为稳定,SiO_(2)、Al_(2)O_(3)、Fe_(2)O_(3)和CaO 4种组分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5.54%,其中SiO_(2)和Al_(2)O_(3)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73.23%和8.71%;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值(UCC)相比,SiO_(2)、MnO和TiO_(2)含量相对富集,其他元素则为亏损。Al_(2)O_(3)、MgO、TiO_(2)、K_(2)O、Na_(2)O空间分布模式相似,且5种组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其分布受控因素相似。以Al为参考计算研究区9种常量元素富集因子(EF),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元素均来源于上地壳,部分站位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关性和R型因子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10种常量组分可划分为3类,第1类包括SiO_(2)、Al_(2)O_(3)、Fe_(2)O_(3)、MgO、MnO、TiO_(2)、K_(2)O、Na_(2)O,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沉积;第2类为CaO,主要代表海洋生物源;第3类为P_(2)O_5,代表海水养殖源。利用PCA-MLR模型对3种来源进行解析,得出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6.14%、15%和3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表层沉积物 常量元素 因子分析 物源
下载PDF
广西钦州湾外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14
作者 庞国涛 李伟 +3 位作者 曾蛟 谢磊 胡延斌 张胜远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条件的明显标志,为了解广西钦州湾外湾海域沉积环境,对研究区167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定,分析粒度参数特征并划分沉积物类型,运用Pejrup三角投图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条件的明显标志,为了解广西钦州湾外湾海域沉积环境,对研究区167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定,分析粒度参数特征并划分沉积物类型,运用Pejrup三角投图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采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法总结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和砂为主,分选系数差。Folk-Ward分类法的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共12种,以砂质粉砂、砂质泥和粉砂分布最广,分别占样品总数的22.16%、17.37%和14.97%。沉积动力分析显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复杂,水动力整体表现出由湾口向外逐渐减弱的特征。粒径趋势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整体向湾口及潮流深槽(航道)方向运移。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主要受潮流、波浪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港口建设、深水航道改扩建以及海洋牧场建设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表层沉积物 沉积环境 运移趋势
下载PDF
刘公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星芳 杨明爽 +3 位作者 李恒猛 柳禄湧 李方舟 游进元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本文根据刘公岛周边海域16站位沉积物样品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刘公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Hg、Cd、Cu、Pb、Zn含量高于我国浅海沉积物,发生一定... 本文根据刘公岛周边海域16站位沉积物样品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刘公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Hg、Cd、Cu、Pb、Zn含量高于我国浅海沉积物,发生一定程度富集,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态势;第一类质量标准面积占比约55%,第二类质量标准占比约45%,无第三类质量标准海域;整体为中等生态风险区,单项生态风险指数由高至低排序为Hg>Cd>As>Cu>Pb>Co>Ni>Zn>Cr,其中Hg潜在生态危害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刘公岛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估
16
作者 宫少军 张振虎 +1 位作者 许莉 曾敏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5期43-52,共10页
本文对取自珠江口海域的55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由北向南整体呈减小的变化趋势,锌(Zn)含量最高(135.61μg/g),其次为铬(Cr)(75.05μg/g)、铜(Cu)(43.23μg/g)、铅(Pb)(42.67μg/g)、砷(As)(2... 本文对取自珠江口海域的55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含量由北向南整体呈减小的变化趋势,锌(Zn)含量最高(135.61μg/g),其次为铬(Cr)(75.05μg/g)、铜(Cu)(43.23μg/g)、铅(Pb)(42.67μg/g)、砷(As)(22.01μg/g)、镉(Cd)(0.52μg/g),汞(Hg)含量最低(0.18μg/g)。结合总有机碳数据,利用线性拟合分析发现其和重金属含量间有显著正相关,表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对重金属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重金属元素彼此间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其来源和迁移途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地质累计指数法,本文计算出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Zn、Hg、Cu、As和Cd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Pb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各重金属元素基本处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状态,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较低。本文探讨了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污染程度,丰富了珠江口海域有关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含量 污染程度 珠江口
下载PDF
黄骅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17
作者 袁嘉欣 寿幼平 +1 位作者 乔建哲 王宁 《水道港口》 2024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以2020年4月在黄骅近岸海域进行的表层沉积物调查为依据,采用污染指数法、改进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差值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 以2020年4月在黄骅近岸海域进行的表层沉积物调查为依据,采用污染指数法、改进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差值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Zn(74.95 mg/kg)>Cr(56.40 mg/kg)>Cu(21.11 mg/kg)>Pb(17.11 mg/kg)>Cd(0.24 mg/kg)>Hg(0.08 mg/kg)。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Zn>Cr>Cu>Pb,其中Cu、Pb、Cr、Zn污染指数相对较小,总体呈现出轻度-中度污染水平,Hg、Cd污染指数相对较高,总体呈现出中度-重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整体呈现无污染-中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Cu>Pb>Zn>Cr,其中Cu、Pb、Cr、Zn生态风险较低,Hg和Cd生态风险较高,是造成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较为复杂。沉积物中Cu、Pb、Cr主要为自然来源,黄骅周边工业及港口活动是黄骅近岸海域重金属Hg、Cd和Zn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导致研究区域内部分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近岸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杭州湾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来源及近20年来的变化
18
作者 李金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根据2002年、2008年、2012年、2017年和2022年夏季采样分析结果,对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TOC平均值分别为0.55%(n=16)、0.50%(n=112)、0.44%(n=38)、0.53%(n=38)和0.51%(n=38),总体上呈... 根据2002年、2008年、2012年、2017年和2022年夏季采样分析结果,对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TOC平均值分别为0.55%(n=16)、0.50%(n=112)、0.44%(n=38)、0.53%(n=38)和0.51%(n=38),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X”形平面分布特征,高值区出现在北岸金山至南汇咀海域和南侧镇海至慈溪海域,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分布受到沉积物类型的控制,主要赋存于细颗粒沉积物内。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也对TOC分布有显著影响。分区进行5个年份TOC统计分析显示,20年来北部海域先减后增,变化较为明显,南部和东部海域2017年增大之后减小,西部海域变化不大。TOC随时间的变化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造成的长江入海泥沙和有机物质通量下降、海洋源增加等因素的影响。C/N、δ^(13)C特征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有机碳陆源贡献比例大都在30%~70%,站点差异较大,北岸近岸海域和东南侧海域陆源有机碳比例较高,湾中部和东部海域有机碳的海洋源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来源 杭州湾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底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
19
作者 张浩 崔迎春 +2 位作者 邵和宾 李升贵 宗师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为了解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航次获取的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钴(Co)、镍(Ni)、铜(Cu)、锌(Zn)、铅(Pb)和铬(Cr)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质累... 为了解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航次获取的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钴(Co)、镍(Ni)、铜(Cu)、锌(Zn)、铅(Pb)和铬(Cr)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n>Cr>Cu>Ni>Pb>Co,分布整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沉积粒级富集效应。其空间分布特征也具有同源性,表明相似的物源供给与沉积过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调查站区均为低生态风险,重金属元素地质累积指数普遍小于0,总体为清洁状态,其中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7.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b元素外,重金属元素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并与陆源表征元素Ti及沉积物平均粒径呈良好正相关性,与沉积物分选系数呈良好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海底表层沉积物 来源分析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普里兹湾
下载PDF
常德市柳叶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
作者 王苏铭 程雅柔 +5 位作者 牟志勇 梁小红 李帅 陈祖新 万鑫 邵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39,290,共8页
柳叶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状况对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内31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进行监测和分析,同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重金属平均值均高... 柳叶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状况对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内31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进行监测和分析,同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重金属平均值均高于洞庭湖水系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Cd可能存在污染风险。(2)Cd、Cr、Pb、Cu、Zn、Ni来源相似,Mn有单独的来源,As有多个来源。(2)表层沉积物中As、Cr、Cu、Zn、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Cd和Mn主要是以弱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Pb主要以可还原态为主。(3)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7.0,属于中等风险,其他7种重金属均属于轻微风险。8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00.8,属于轻微风险。(4)成人、儿童的致癌、非致癌总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且儿童的致癌、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均高于成人。As的致癌风险指数大于Cd;Zn的非致癌风险指数最低,而Cr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