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褐稻虱生物型普查与监测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扬 谭玉娟 +2 位作者 陈峰 潘英 朱绍先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25,共4页
1986—1988年在全省37个有代表性地点,依发生为害时期采集褐稻虱。进行了苗期反应、泌露量测定和生存率试验。此外,在本院田间建立了褐稻虱生物型监测圃,调查自然状态下鉴别品种上褐稻虱虫口密度的变化情况。共测定49个样本、138次试验... 1986—1988年在全省37个有代表性地点,依发生为害时期采集褐稻虱。进行了苗期反应、泌露量测定和生存率试验。此外,在本院田间建立了褐稻虱生物型监测圃,调查自然状态下鉴别品种上褐稻虱虫口密度的变化情况。共测定49个样本、138次试验或调查,结果表明有42个点次,除不带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TN1表现感虫外,其他带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表现抗虫,属生物型1的反应;海康、陵水、新会、惠州等地的褐稻虱经过2—5次重复取样测定亦表现为生物型1反应;田间2年4造16次调查,在TN1上的相对虫口密度比其他带抗性基因品种上的虫口密度高91—100%,说明也是生物型1为优势种群。但有7个点次的褐稻虱在个别测定项目中出现非生物型1的反应,其实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普查 监测
下载PDF
水稻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褐稻虱的关系 被引量:27
2
作者 曾玲 吴荣宗 +1 位作者 冯成 李洁群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69-76,共8页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飞虱排泄蜜露量、产卵量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异亮氮酸与上述四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天门冬酰胺、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与其中三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七种氨基酸与其中1~2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腊膜取食试验表明,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对褐稻虱的取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抗虫性 褐稻虱 氨基酸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特征与遗传方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肖英方 顾正远 +4 位作者 邱光 陈明亮 刘学平 王强胜 肖英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17,共4页
该研究对褐稻虱生物型变异特征与抗性品种的关系及生物型间杂交后代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型Ⅰ在抗性品种的选择诱导下,致害力逐步增强,可以形成生物型Ⅱ;生物型Ⅱ在回到感性品种上连续饲养8代后,致害力下降,又转化... 该研究对褐稻虱生物型变异特征与抗性品种的关系及生物型间杂交后代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型Ⅰ在抗性品种的选择诱导下,致害力逐步增强,可以形成生物型Ⅱ;生物型Ⅱ在回到感性品种上连续饲养8代后,致害力下降,又转化为生物型Ⅰ,反映了生物型的不稳定性。生物型间杂交(Ⅰ×Ⅱ)后代致害力分析显示,F1群体表现出生物型Ⅰ的特性。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致害力 变异
下载PDF
我国褐稻虱生物型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青 罗善昱 +2 位作者 师翱翔 韦素美 黄凤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89-96,共8页
从1979年起,调查监测广西以至我国主要稻区的褐稻虱生物型,至今除四川稻区的褐稻虱仍属生物型1以外,其他稻区多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占优势,即合Bph1抗性基因的Mudgo和IR26由抗虫变为感虫,并发现在云南思茅... 从1979年起,调查监测广西以至我国主要稻区的褐稻虱生物型,至今除四川稻区的褐稻虱仍属生物型1以外,其他稻区多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占优势,即合Bph1抗性基因的Mudgo和IR26由抗虫变为感虫,并发现在云南思茅,安徽怀宁,江西的东乡,江苏江浦和连云港的褐稻虱田间种群以及广西南宁的少数褐稻虱个体尚可使ASD7和IR(36)致害。经测定获得了一些能抗生物型2的水稻品种和材料,其中有些广西野生稻抗谱较广的编号,是选育抗虫品种的好材料,可防止新生物型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抗虫品种 中国
下载PDF
广西褐稻虱生物型研究初报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青 罗善昱 +3 位作者 韦素美 黄润清 师翱翔 黄辉晔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1年第1期29-32,共4页
十年来的鉴测结果表明.广西南宁、玉林、桂林三地区的褐稻虱已由过去生物型Ⅰ逐步向生物型Ⅱ转变,其对测定的鉴定品种Mudgo和IR26的为害程度已由原来1—3级转变为7—9级,即由抗虫变为感虫.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存活率 抗级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荣宗 江志强 张良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13-120,共8页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品种抗性
下载PDF
光温条件影响稻种对褐稻虱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良佑 吴荣宗 陈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4-70,共7页
在24~30℃温度范围内,品种抗性在不同光照时数阳光强度的影响下存有极显著的差异。弱、短光照会使品种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 光温对抗虫机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品种的非嗜好性方面,其中光照时数对非嗜好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和光强度也... 在24~30℃温度范围内,品种抗性在不同光照时数阳光强度的影响下存有极显著的差异。弱、短光照会使品种的抗性减弱甚至丧失。 光温对抗虫机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品种的非嗜好性方面,其中光照时数对非嗜好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和光强度也育显著的影响,30℃比24℃表现的非嗜好性较强。光照时数和光强度对非嗜好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抗性 光温条件 品种
下载PDF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被引量:39
8
作者 庞雄飞 侯任环 包华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n)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A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fl(SAa)′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t,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7,10,11])可扩充为:I=SESSSLFPFP♂St∑Pfl(SAa)协′I=S1S2S3S4S5S6FPFP♀St∑Pfl(S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系统 种群生命表 褐稻虱 害虫
下载PDF
迁入江淮稻区褐稻虱生物型跟踪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肖英方 顾正远 +2 位作者 邱光 吕班 王跃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该文对近年来褐稻虱迁入虫源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迁入的虫源在鉴别品种Mudgo上的致害力,生存率、取食量和原始的种群生物型Ⅰ没有明显的差别;两者在酯酶同工酶谱带数目和RF值也没有差异。迁入的虫源在田间抗性品种上明... 该文对近年来褐稻虱迁入虫源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迁入的虫源在鉴别品种Mudgo上的致害力,生存率、取食量和原始的种群生物型Ⅰ没有明显的差别;两者在酯酶同工酶谱带数目和RF值也没有差异。迁入的虫源在田间抗性品种上明显表现虫量少。因此,迁入江淮稻区虫源仍是种群生物型Ⅰ。人工在Mudgo上诱导产生的生物型Ⅱ再回到感性品种上连续饲养8代,其对Mudgo的致害性降为1.0级,表明了褐稻虱生物型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监测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以籼稻不育株为受体将药用野生稻的褐稻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研究初报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巧云 范芝兰 +2 位作者 梁能 吴荣宗 张良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3,11,共4页
以感虫的籼稻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揭稻虱的药用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其中1个组合不经幼胚培养获得杂种,F1~F4均有褐稻虱抗性表达,在F4的21个株系中,中抗至高抗的有18个,占85.71%。另外2个... 以感虫的籼稻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揭稻虱的药用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其中1个组合不经幼胚培养获得杂种,F1~F4均有褐稻虱抗性表达,在F4的21个株系中,中抗至高抗的有18个,占85.71%。另外2个组合的幼胚经离体培养获绿苗,并具褐稻虱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 褐稻虱 抗性育种
下载PDF
植物粗提物对褐稻虱成虫取食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0-623,共4页
分别用31科47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稻株饲养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成虫,研究对褐稻虱成虫的拒取食作用。结果表明,大多数供试植物提取物对褐稻虱有一定程度的拒取食效果。大蒜、苦楝油、白花非洲山毛豆的提取物对褐稻虱... 分别用31科47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处理的稻株饲养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成虫,研究对褐稻虱成虫的拒取食作用。结果表明,大多数供试植物提取物对褐稻虱有一定程度的拒取食效果。大蒜、苦楝油、白花非洲山毛豆的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拒食效果最好,24h后的拒取食率分别达89.19%、75.63%与63.74%。薇甘菊、蟛蜞菊、荚竹桃、含羞草、鱼尾葵、艾蒿、人心果和走马箭8种植物提取物拒取食率均达50%以上。相反,莎草、鸡矢藤、甘草、飞机草、地肤、水葫芦、华南毛蕨、假连翘、鼬瓣草、尾叶桉和白花丹11种植物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取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非嗜食植物次生物质 拒食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 被引量:8
12
作者 谭玉娟 张扬 黄炳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2-39,共8页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l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Bphl抗性基因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生物型 抗性品种资源
下载PDF
秀水620对褐稻虱抗生性的研究及其抗性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春先 顾秀慧 贝亚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75-180,共6页
测定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一些抗生性指标,从实验室所得的各种参数来估计褐稻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控制率;同时调查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田间控制作用。(1)抗生性作用中,秀水620品种上褐稻虱分泌蜜露的面积为感虫品种秀水48的37.8%;饲... 测定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一些抗生性指标,从实验室所得的各种参数来估计褐稻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控制率;同时调查了秀水620对褐稻虱的田间控制作用。(1)抗生性作用中,秀水620品种上褐稻虱分泌蜜露的面积为感虫品种秀水48的37.8%;饲养一代后,刚羽化的成虫体重比感虫品种上的成虫体重显著减轻;秀水620品种上,成虫平均产卵量为191粒/♀,秀水48品种上为316.2粒/♀,IR64品种上仅87.5粒/♀;在秀水620、IR64品种上的存活率比秀水48品种上存活率减少约50%;羽化率明显比秀水48品种上低。(2)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秀水48为139.6,秀水620为30.30,IR64为19.09;秀水620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E为0.7829,IR64为0.8632;秀水620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F为7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水620 褐稻虱 抗生性
下载PDF
扑虱灵对褐稻虱若虫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贤进 杜正文 许大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26-31,共6页
新型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扑虱灵对褐稻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组织学影响。对褐稻虱五龄若虫触杀中浓度比常用药剂叶蝉散和甲胺磷等低3倍左右,内吸活性更高,室内测定50%残效期长达20—30天,对低龄若虫效果更佳。扑虱灵破坏了虫... 新型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扑虱灵对褐稻虱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组织学影响。对褐稻虱五龄若虫触杀中浓度比常用药剂叶蝉散和甲胺磷等低3倍左右,内吸活性更高,室内测定50%残效期长达20—30天,对低龄若虫效果更佳。扑虱灵破坏了虫体体壁内表皮层几丁质片层结构和一些富含几丁质组份的组织器官,导致虫体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因此,扑虱灵对体壁几丁质生物合成和沉积过程的破坏是该农药引起褐稻虱若虫死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防治
下载PDF
云南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玉彬 杨家鸾 +1 位作者 林莉 孔凡夫 《昆虫知识》 CSCD 1991年第5期257-261,共5页
在云南低纬高原的复杂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越冬虫源,其平面分布北界为北纬25°07′,垂直分布高限为海拔1480m。越冬临界温度白背飞虱为8.82℃,褐稻虱为9.27℃。冬春相对湿度在60%以上,干燥度在10以下,具有冬秧、冬早稻、春... 在云南低纬高原的复杂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越冬虫源,其平面分布北界为北纬25°07′,垂直分布高限为海拔1480m。越冬临界温度白背飞虱为8.82℃,褐稻虱为9.27℃。冬春相对湿度在60%以上,干燥度在10以下,具有冬秧、冬早稻、春秧及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存活的地区都能越冬。夏秋随西南(东南)气流方向迁飞,主害代从南向北梯向传递特点是:北纬23°以南为5、6月主害带区;北纬23~24°为6、7月主害带区;北纬24~25°为7、8月主害带区;北纬25°以北为8月主害带区。防治对策:一是分区治理,压低虫源;二是掌握对象田,狠治主害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 褐稻虱 发生 云南
下载PDF
若干粳稻品种(系)抗褐稻虱特征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春先 贝亚维 顾秀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5-130,共6页
就一些粳稻抗性品种对褐稻虱(BPH)Nilaparvata lugens抗性进行了评价,水稻品种秀水48作感性品种对照。结果表明:1)褐稻虱在感性品种上分泌的蜜露面积显著地大于抗性品种;饲养在不同品种上褐稻虱一生产卵量(粒/(?)):秀水48为316.2,秀水62... 就一些粳稻抗性品种对褐稻虱(BPH)Nilaparvata lugens抗性进行了评价,水稻品种秀水48作感性品种对照。结果表明:1)褐稻虱在感性品种上分泌的蜜露面积显著地大于抗性品种;饲养在不同品种上褐稻虱一生产卵量(粒/(?)):秀水48为316.2,秀水620为191,嘉23为165.2,IR64为87.5;不同品种上褐稻虱若虫的存活率:秀水48为100%,秀水620为44%,嘉23为28.22%;相对取食量与抗性等级、田间累计虫量、若虫存活率及产卵量呈正相关。2)不同抗性品种上褐稻虱的种群增长率,秀水48为0.1221,秀水620为0.088,嘉23-2为0.083。3)供试品种上逻辑斯蒂模型的K值,秀水48为81.58,秀水620为30.54。4)本试验各品种对褐稻虱的内禀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8.79,嘉23为84.94,IR64为0.8632。5)各品种对褐稻虱田间控制率(%),秀水48为0,秀水620为77.23,嘉23—2为7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抗性 品种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抗褐稻虱基因导入栽培稻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秦学毅 李容柏 +2 位作者 韦素美 黄凤宽 罗善昱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2期57-59,共3页
普通野生稻所具有的特异广谱高抗褐稻虱基因 ,其抗源基因是受 2对隐性基因控制 ,用高产优质栽培稻与之杂交、复交和回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导入到栽培稻中 ,通过花药培养 。
关键词 褐稻虱 普通野生 栽培 基因导入 抗虫基因
下载PDF
有机稻田内不同生态措施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广文 钟平生 曾玲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0-514,共5页
应用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和方法,以抗性品种、施用有机肥、种植对天敌具有助迁或保护作用的植物为基础,将稻田放鸭、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乙醇提取物、现代苦楝油(MeliaazedarachL.)等各项生态措施,科学、合理地组配成褐稻虱Nilap... 应用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和方法,以抗性品种、施用有机肥、种植对天敌具有助迁或保护作用的植物为基础,将稻田放鸭、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乙醇提取物、现代苦楝油(MeliaazedarachL.)等各项生态措施,科学、合理地组配成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l)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研究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田放鸭对褐稻虱若虫具有60.92%的控制效果,现代苦楝油200倍对褐稻虱种群的作用优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gDW·100mL-1,不同生态措施组合对褐稻虱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显著,但其联合作用效果与组合组分不成正比例增长。所组建的生态措施组合可将褐稻虱种群数量降至经济阈值以下,完全可达到持续控制褐稻虱种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耕作 褐稻虱 生态控制 植物次生物质 自然种群 生态措施 控制作用 田放鸭 褐稻虱 有机肥 乙醇提取物 生态控制系统 控制理论
下载PDF
吡虫啉对褐稻虱的生物活性及防治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邱光 顾正远 肖英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9-41,共3页
新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吡虫啉对褐稻虱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其毒力是扑虱灵的9倍,室内残效期为25天左右。亩用25%吡虫啉10g喷施,对褐稻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施药3天后药效一直维持在95%以上,田间持效期达45天左... 新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吡虫啉对褐稻虱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其毒力是扑虱灵的9倍,室内残效期为25天左右。亩用25%吡虫啉10g喷施,对褐稻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施药3天后药效一直维持在95%以上,田间持效期达45天左右。该药对蜘蛛等天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吡虫啉 防治
下载PDF
广东地方稻种资源对褐稻虱、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玉娟 张扬 +2 位作者 潘英 刘钧赞 许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6期35-38,共4页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迁飞性害虫,为害严重时稻株成片枯萎,造成所谓“虱烧现象”,不仅使稻谷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连稻草也失收。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和齿叶矮缩病,对本省甚至整个亚洲稻区...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迁飞性害虫,为害严重时稻株成片枯萎,造成所谓“虱烧现象”,不仅使稻谷产量大幅度降低,甚至连稻草也失收。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和齿叶矮缩病,对本省甚至整个亚洲稻区水稻生产危害极大。经验证明,应用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经济有效措施,筛选鉴定抗虫资源是选育抗虫品种的物质基础。“七五”期间我院水稻所承担广东地方稻种资源抗病虫性鉴定任务,并与植保所合作,进行抗褐稻虱、白背飞虱鉴定,期望筛选出抗源为水稻育种提供抗虫材料或直接在生产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资源 抗性鉴定 褐稻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