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学“言意之辨”的美学生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小妹 龚举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3-107,共5页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学 言意之辨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义生文外
下载PDF
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 被引量:9
2
作者 余卫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3,共6页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推动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而这不仅体现在“性空本无”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上,而且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直接运用上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可以说,没有魏晋“言意之辨”的重新崛起,也就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而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也就没有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 佛教玄学化 玄学佛学化
下载PDF
言意之辨的方法论意义与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 被引量:6
3
作者 余卫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5-61,共7页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够从“本然之全体”上实现为“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则集中体现在“言意之...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够从“本然之全体”上实现为“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则集中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综合运用上。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和“存天理”的原则下,以“言意之辨”所蕴涵的“得意忘言”经典解释方法和“圣人体无”的本体直觉方法以及“辨名析理”的逻辑方法,解读儒家经典,重构儒学体系,弘扬儒学精神,则是理学家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唐而实现综合创新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言意之辨 性与天道 经典解释方法 本体直觉方法 逻辑建构方法
下载PDF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 被引量:5
4
作者 余卫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7,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言尽意”论和“象尽意”论———及其经典诠释方法的解构和颠覆,同时也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不是玄学家发现的“新眼光”,也不是玄学家用于本体论哲学体系建构的“新方法”。“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兴起,以“言(象)外之意”的发现和“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言意之辨 经典文本 终极价值
下载PDF
言意之辨发生的历史及其文学阐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强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8,共7页
自老子首发“道不可言”的嚆矢以后 ,言辞如何才能达意———接近于道的本原 ?引起许多思想家的关注。承接老庄言意之辨的余绪 ,魏晋人开始了重新认识言意之辨的历程。言为意表 ,以言探意是为了知精神尽心性。言意之辨是魏晋人观察宇宙... 自老子首发“道不可言”的嚆矢以后 ,言辞如何才能达意———接近于道的本原 ?引起许多思想家的关注。承接老庄言意之辨的余绪 ,魏晋人开始了重新认识言意之辨的历程。言为意表 ,以言探意是为了知精神尽心性。言意之辨是魏晋人观察宇宙和人生的重要方法和理论。魏晋人言意之辨的成果既澄清了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意境。受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在六朝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出现了以刘勰为代表的《文心雕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文学阐释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文学艺术
下载PDF
魏普"言意之辨"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晓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5期58-62,84,共6页
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新的研究方法,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古代则主要表现为注经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儒家经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和最高智慧,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历代思想家在创立符合本时代需要的思想体系时,总是以... 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新的研究方法,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古代则主要表现为注经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儒家经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和最高智慧,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历代思想家在创立符合本时代需要的思想体系时,总是以注经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新意.早期玄学的创始人所面临的仍是同一性质的任务:寻找一种可以充分输入他们自己思想的注经工具.这种工具终于被找到,即"言意之辨".《易·系辞下》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 主要表现 时代需要 王弼 圣人 玄学 儒家经典 立象以尽意 言尽意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对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利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之言与体关系等命题及问题探讨,推动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分离,强化文学语言的功能作用,从而将语言阐释与文学阐释有机统一,形成中国文学言意论特色与传统,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文学批评话语 言尽意 言不尽意
下载PDF
玄学到文论:魏晋“言意之辨”的转化与生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梅 吴建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0,共4页
魏晋玄学对文学理论的显著影响表现在"言意之辨"为文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言意之辨"不仅直接影响了文论中的言意论,还启发了文学创作对言外之意的追寻。六朝文论家们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跳出了形而上的理论... 魏晋玄学对文学理论的显著影响表现在"言意之辨"为文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言意之辨"不仅直接影响了文论中的言意论,还启发了文学创作对言外之意的追寻。六朝文论家们从丰富的创作经验出发,跳出了形而上的理论困境,逐渐使文学语言超越到"言意之表"、"意之所随"的审美境界。"言意之辨"的生成则表现在文学本体论的形成。六朝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意",等同于玄学的本体"道",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语言这一"有"敞现本体的意义"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转化 生成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隐秀之象——论正始诗歌的意象表现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力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31,共7页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蓄、朦胧而多义。正始名士重“意”,主张“得意忘象”,但亦不绝弃“象”,而是要求“寻象以观意”,从而形成诗歌创作中意象融合、形神互济的表达方式,即在形象的描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始诗歌 言意之辨 隐秀之象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导向文学的逻辑线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引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共7页
一、“言不尽意”向“言外”观念的导发“言意之辨”在玄学时代的主要论题就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间的歧争,它肇始自《易系辞传》,案察何劭《荀粲传》、《周易略例·明象》,可知荀粲、王弼都是由其中这段文字为起始的: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 “意” “言” 得意忘言 “象” “立象以尽意” 言尽意 本体 意之所随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魏晋学术的分流(下)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占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68-72,93,共6页
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在魏晋时代已经由语言学命题上升为本体方法理论。玄学中的激进、保守与温和三派各以言不尽意、言尽意和得意忘言为形上前提。因此,言意之辨以本体方法论促进了魏晋学术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 言意之辨 魏晋学术 本体方法
下载PDF
“言意之辨”从哲学和玄学向诗学的转换——论刘勰的言意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茂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强调了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诗学转换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从言意之辨到言文之争——中国文学批评语言意识的嬗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勇 孙文宪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2-65,共4页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文之争 文学批评 语言意识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魏晋六朝乐论——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晶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7期85-93,共9页
一、与先秦、两汉相比之下的魏晋六朝乐论由于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变化,魏晋六朝乐论在关注的问题、阐释方法等方面皆与先秦、两汉乐论有所不同。先秦儒家认为乐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诗、乐、舞是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整体存在的,皆... 一、与先秦、两汉相比之下的魏晋六朝乐论由于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变化,魏晋六朝乐论在关注的问题、阐释方法等方面皆与先秦、两汉乐论有所不同。先秦儒家认为乐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诗、乐、舞是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整体存在的,皆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魏晋六朝 言意之辨 嵇康 先秦儒家 思维方式 社会文化 阐释方法
下载PDF
论四种“言意之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二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中国历史上有哲学“言意之辨”、文学“言意之辨”、艺术“言意之辨”和佛学“言意之辨” ,它们本属不同领域的研究 ,却在“言意之辨”这一命题下取得了一种同构关系。研究这种同构关系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
关键词 言意之辨 哲学 文学 艺术 佛学
下载PDF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暴庆刚 杨小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体系,是对汉代宇宙生成论的超越;以之诠释《论语》,则将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思维方式融贯其中,开以玄理诠释儒家经典之先河,为儒道会通开辟蹊径。王弼以之构建起有系统的本体论玄学是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言意之辨 得意忘言 本体论
下载PDF
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 被引量:2
17
作者 纪秀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3-16,共4页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局限性
下载PDF
“言意之辨”的形上学意义和中西哲学的分流与会通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卫国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2,共4页
西方哲学在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 西方哲学在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肯定与回归。而隐藏在“现象学”和“语言学转向”背后的真实蕴涵和哲学精神,则不仅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和现代性提供了最好的论证,而且也为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言意之辨
下载PDF
论“言意之辨”中的语言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凯 徐希伟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11-14,共4页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语言无用论的倾向;荀俣和王弼的观点则属于工具论的语言观,他们继承了中国语言观的主流传统;欧阳建"言尽意"的命题蕴含着另一种非主流的工具论语言观,此种语言工具论与荀俣和王弼所代表的语言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语言观 语言无用论 语言工具论
下载PDF
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关英菊 《长白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24-27,共4页
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关英菊言意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魏晋时代,言意问题逐渐演化为一场有声有色的言意之辨。在玄学的创立和发展中,言意之辨获得了普遍认同的方法论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 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关英菊言意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魏晋时代,言意问题逐渐演化为一场有声有色的言意之辨。在玄学的创立和发展中,言意之辨获得了普遍认同的方法论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场重要的哲学论争与思想变革,言意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现代诠释 欧阳建 本体论 王弼 魏晋 语言的局限性 言尽意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