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1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之缘起与定义之纷争(下)——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学案之一
1
作者 周祥森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7-86,共10页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在历史认识主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和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学者不同程度上混淆了概念的前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把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认识主体混同于其他语境里的主体。如何科学地界定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和划分它的层次(外延),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主体形式 存在形态
下载PDF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之缘起与定义之纷争(上)——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学案之一
2
作者 周祥森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0-96,共7页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在历史认识主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和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学者不同程度上混淆了概念的前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把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认识主体混同于其他语境里的主体。如何科学地界定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和划分它的层次(外延),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主体形式 存在形态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国利 路则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主体 主体意识 主客体关系
下载PDF
认识逻辑(2):多认识主体的认识逻辑MEL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瑞胜 孙吉贵 刘叙华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639-641,共3页
认识逻辑EL给出了知识和信念在单一认识主体情形下的逻辑框架.本文将认识逻辑EL推广到多认识主体的情形,得到了一个可靠并且完备的系统MEL.MEL继承了EL的全部性质.MEL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个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可以共享的.MEL可以作为... 认识逻辑EL给出了知识和信念在单一认识主体情形下的逻辑框架.本文将认识逻辑EL推广到多认识主体的情形,得到了一个可靠并且完备的系统MEL.MEL继承了EL的全部性质.MEL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个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可以共享的.MEL可以作为分布式多agent系统的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逻辑 认识主体 知识 信念 人工智能 MEL
下载PDF
论信息技术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心智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64,共3页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认识主体的结构得到了改造 ,使其性能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对认识客体及其特点、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标准诸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认识主体 影响 认识客体
下载PDF
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虎群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2-55,共4页
“认识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过程,即是其内涵不断深入的过程,而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并向智能化时代过渡,进一步从认识主体的表现形式、构成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其复杂性特征。
关键词 认识主体 复杂性 现代科学 认识
下载PDF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发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海峰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23,共5页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关系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辩证统一性问题 ,是科学认识得以成立的基础和科学真理存在的根本依据。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本体历史...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关系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辩证统一性问题 ,是科学认识得以成立的基础和科学真理存在的根本依据。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本体历史进化过程和一个被发现的逻辑认识过程。研究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的发生问题 ,是一个比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辩证统一性问题更为基本的问题 ,它是理解一切科学认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认识客体 发生 辩证法 关系 认识 辨证统一性
下载PDF
论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主体的社会性凸现的必然结果 被引量:3
8
作者 庞海坡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3-35,共3页
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于认识主体,近代西方哲学家们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主体的社会性。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主体的立场,坚持从现实的、感性的、社会历史的人出发,建立了完整而科学的"感性活动着的人"的理论,亦... 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于认识主体,近代西方哲学家们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主体的社会性。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主体的立场,坚持从现实的、感性的、社会历史的人出发,建立了完整而科学的"感性活动着的人"的理论,亦即主体人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 实践主体 社会性
下载PDF
认识主体还是实践主体——重新思考我们的课程目的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道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4-117,共4页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不同但却同样必要的课程目的:认识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实践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目的 主体 认识主体 实践主体
下载PDF
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光武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年第1期36-40,55,共6页
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主体是指有头脑能思维、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自觉从事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由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客观工具结构与认识的社会关系结构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认... 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主体是指有头脑能思维、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自觉从事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由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客观工具结构与认识的社会关系结构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认识结构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包括的四层子结构的机能的机械相加 ,而是这些子结构在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组织特性 ,即整体涌现性。这种自觉能动性突出的表现为 ,主体认识的自主选择性与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 认识结构 认识功能 认识 实践主体 自主选择性 创造性
下载PDF
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三大“偏向”
11
作者 舒远招 杨清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2-48,共7页
随着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传统的机械反映论不断作出反省与批评。毋容置疑,这些反省与批评对于认识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认识主体 进化认识 认识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客观化 拟人化 认识结构 康德 相对主义
下载PDF
再论“认识主体”的复杂性
12
作者 李虎群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1,51,共5页
本人在2005年第9期《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拙作《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基础上,借鉴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结晶———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进一步系统阐述认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性、网络性和开放性等特质,进一步揭示认识主体的复杂性,... 本人在2005年第9期《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拙作《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基础上,借鉴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结晶———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进一步系统阐述认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性、网络性和开放性等特质,进一步揭示认识主体的复杂性,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微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 系统科学 复杂性 特质 认识
下载PDF
认识主体性理论演进的三个环节——从培根到康德再到伽达默尔
13
作者 崔永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伽达默尔 普遍必然性 理论演进 先天综合判断 主体性思想 认识主体 解释学 哥白尼式 主体认识 查尔默斯
下载PDF
认识主体综合素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4
作者 马启民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12,共2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历史时期的长期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历史时期的长期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和可靠保证,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本刊在纪念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之际特约专稿从不同视角关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认识主体 综合素质 中国共产党 政治组织 阶级性 经历
下载PDF
认识主体唯人论──也谈“深蓝”获胜
15
作者 万长松 樊玉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29-32,共4页
关键词 认识主体 计算机 人工智能 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 技术悲观主义 创造性 技术乐观主义 国际象棋 自我意识
下载PDF
论当代大学生构建最佳的认识主体系统──兼谈跨世纪人才培养问题
16
作者 姚安泽 《东南学术》 CSSCI 1996年第5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认识主体系统 跨世纪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教学计划 培养跨世纪人才 德智体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实践观 利用图书馆
下载PDF
整风是认识主体的自我认识
17
作者 刘怀惠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7年第3期147-148,共2页
“整风就是整顿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0页)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都是属于认识主体范围内的东西,这种东西显然不属于客观世界领域,而是属于主观世界,它是认识主体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识。
关键词 认识主体 自我认识 整风 《毛泽东选集》 工作作风 思想作风 主体范围 客观世界
下载PDF
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现实根源
18
作者 梁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为线索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了实践的基本性质 ,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论证了实践是主体认知定势建构的现实桥梁和中介 。
关键词 实践 认识主体 认知定势 图式 范式
下载PDF
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在认识创新中的作用探析
19
作者 马淑琴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6-18,21,共4页
论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是人的认识创新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为认识创新明确了方向,认识主体的意识创造性是认识创新实现的灵魂。认识客体是认识创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客体对认识创新具有制约作用。认识工具是认... 论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是人的认识创新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为认识创新明确了方向,认识主体的意识创造性是认识创新实现的灵魂。认识客体是认识创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客体对认识创新具有制约作用。认识工具是认识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桥梁,认识工具的价值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认识工具的创造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成果的一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工具 认识创新
下载PDF
认识主体的文化个性塑造
20
作者 杨建领 《许昌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16-18,共3页
认识主体的个性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的。文化个性塑造的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其方式有经验的示范和理性的文化训练等。文化个性塑造最基本的中介是语言符号。
关键词 文化环境 社会教化 个体内化 认识结构 认识主体 文化个性 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