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3
篇文章
<
1
2
…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康德先验认识形式刍议
1
作者
袁义江
王琦
《河西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21-25,32,共6页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的认识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康德的认识论正是由于片面地、抽象地夸大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康德又正是以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的认识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康德的认识论正是由于片面地、抽象地夸大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康德又正是以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为前提说明了何以能得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在说明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认识过程,被有些人誉之为是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对于认识形式与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则研究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形式
普遍必然性
认识
主体
认识
过程
统觉
直观
形式
人类
认识
史
普遍有效性
先验哲学
认识
对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吉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5-22,共8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是认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都是有所裨益的。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逐步开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着共同讨论的目的,本文就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是认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都是有所裨益的。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逐步开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着共同讨论的目的,本文就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认识
认识形式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理性思维
辩证性质
认识
能力
主要特征
外部联系
思维
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验认识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3
作者
唐道能
高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13,共5页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认识形式
显意识
心境
物我
主客体
自由性
境界
理性
认识
体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
4
作者
廖小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21-26,共6页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为对象),对以不同客体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理论反思便分别形成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道德认识论。本文试图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将认识形式划分为科学认识(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审美认识(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客体
道德
认识
认识形式
认识
对象
形式
划分
认识
客体
自然客体
主体观念
审美
认识
社会
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客体融合视域下的体验认识形式探析
5
作者
宋博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主客体的融合、交融是西方当代认知理论和中国传统认知方式的出发点和背景语言。由此产生的体验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体验认识的主客观基础是信息全息律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据此,说明如下认识现象:"客体自动"现...
主客体的融合、交融是西方当代认知理论和中国传统认知方式的出发点和背景语言。由此产生的体验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体验认识的主客观基础是信息全息律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据此,说明如下认识现象:"客体自动"现象、美感现象、"忘我"现象、直观现象、"形象"现象、"入定"现象、主体性现象、创造现象等等。从体验认识形式的人类认识史的根据考察,原始人的认识形式,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中国传统的认识形式,主要是体验认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认识
现象
主客体
认识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他山之石:历史认识论视域下“何谓档案”新探——以陈恭禄与萧一山之争为中心
6
作者
王霞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75,共3页
1932年萧一山与陈恭禄围绕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下卷,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学术论战”。相较于陈恭禄单一本体论范畴的“档案”认识,萧一山引入历史认识形式论,首次将“档案”含义域覆盖了历史本体...
1932年萧一山与陈恭禄围绕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下卷,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学术论战”。相较于陈恭禄单一本体论范畴的“档案”认识,萧一山引入历史认识形式论,首次将“档案”含义域覆盖了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两个范畴,前者针对“档案”的原生形态;后者是“档案”的摹本形态,揭示出“档案”的两种含义三个层次。陈、萧差异化叙事背后折射出“档案”认识的层级化问题。二者的学术之争赋予“档案”全新视角的解读,即新客体论档案观否定并取代传统工具论档案观,这对深化档案史料观问题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史料观
档案定义
陈恭禄
萧一山
历史
认识形式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潜意识认识的具体形式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主体
认识形式
思维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验认识形式初探
8
作者
高帆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8-52,共5页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领域,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一、体验认识的规定体...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领域,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一、体验认识的规定体验认识是什么?众说纷纭。柏拉图称之为“迷狂状态”,弗洛伊德喻之为“汪洋般的感受”,马斯洛名之为“高峰体验”,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以“虚静”、“心斋”、“顿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形式
高峰体验
潜意识
马克思主义
认识
论
理性
认识
创造力
自由律
主客体
非理性主义
感性
认识
原文传递
“智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形式
9
作者
姚广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年第3期40-42,共3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确定活动目标、描述活动结果、筹划活动方略的认识形式。它包括“目的”、“设想”、“决策”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环节。目的,是认识主体明确欲达境地、确定活动目标或活动方向的认识环节;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认识
智性
感性
认识
认识
事物
认识形式
认识
主体
认识
环节
实践过程
发展过程
认识
过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10
作者
刘伯山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5期44-49,共6页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不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而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
形式
知性
认识
判断推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人类
认识
本质特征
认识
能力
认识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关系
11
作者
张尚仁
《求是学刊》
1984年第4期1-6,47,共7页
关键词
主观
形式
认识形式
认识
活动
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关系
可知论
矛盾运动
感觉经验
人类
认识
认识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
12
作者
И.安德列耶夫
王靖华
《世界哲学》
1987年第4期71-72,共2页
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从来就在哲学家、逻辑学家和部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中占居中心地位。在这方面,B.T.巴甫洛夫主编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这部评论性的集体著作是十分重要和适应迫切需要的。作者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
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从来就在哲学家、逻辑学家和部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中占居中心地位。在这方面,B.T.巴甫洛夫主编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这部评论性的集体著作是十分重要和适应迫切需要的。作者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最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之同时,对无论是一般方法论问题,还是最重要的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认识形式问题,均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逻辑方法
认识形式
科学
认识
方法
方法论问题
辩证逻辑
形式
逻辑
逻辑学家
科学知识
科学理论
自然科学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聂清德
周明星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9,共8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对事物的认识逻辑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同理,我们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条脉络以主观认识逻辑发展而表现的三种形式,由...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对事物的认识逻辑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同理,我们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条脉络以主观认识逻辑发展而表现的三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直接知识、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第二条脉络以客观认识逻辑发展而表现的三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两条理论认识逻辑形式发展主线是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认识
逻辑
形式
主观
认识
逻辑
形式
客观
认识
逻辑
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社会认识论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
1
14
作者
欧阳康
《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57-60,72,共5页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认识
论
人类社会
主体
思想自觉
认识形式
中介
认识
社会
客体
自我
认识
相对独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理性认识批判
被引量:
1
15
作者
潘洪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25-27,共3页
长期以来 ,非理性认识的作用一直遭到贬抑和曲解。非理性认识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 ,其作用显现于认识发展的突破性进程中。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 ,理性认识能力正逐渐被电脑取代 ,人的非理性认识的作用将会更加凸现。
关键词
非理性
认识
认识形式
认识
能力
认识
过程
理性的直觉
理性主义
认识
发展
认识
作用
认识
活动
理性与非理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悟性认识之探说
被引量:
1
16
作者
吴灿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40-47,共8页
关于“悟性认识”的认知,历来众说纷纭,最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认识分成感性—知性(悟)—理性三个层次或三种要素;二是将中国传统的“悟性认识”看作与西方“理性认识”相并列的一种特有认识方式;三是主张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
关于“悟性认识”的认知,历来众说纷纭,最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认识分成感性—知性(悟)—理性三个层次或三种要素;二是将中国传统的“悟性认识”看作与西方“理性认识”相并列的一种特有认识方式;三是主张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大认识方式,而理性认识分成“悟性”“知性”“狭义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五个层阶;四是指出悟性认识是一种高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级认识形式。悟性认识首先是一种认识能力,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接性、整体性、有机性和非描述性的整合认识能力,包括直觉力、想象力和省思力;其次是一种认识层次,是一种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高的认识层次;再次是一种认识形式,有直觉、想象(联想)、省思三种具体认识形式;最后,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境界与人生境界,只有最高的悟性认识水平,最强的悟性能力,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境界和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性
认识
认识
能力
认识
层次
认识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认识阶段
17
作者
胡敏中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22-24,36,共4页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形式
真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客观对象
黑格尔
相对真理
认识
能力
感觉材料
认识
运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科学认识论的性质和特征
18
作者
高兴华
《天府新论》
1990年第3期44-48,66,共6页
关键词
科学
认识
论
性质
特征
自然辩证法
认识形式
属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认识阶段存在是否可能
19
作者
王岗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8年第12期40-42,共3页
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后来,人们对此理论进行修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渗透有理性因素,而理性认识阶段也渗透...
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后来,人们对此理论进行修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渗透有理性因素,而理性认识阶段也渗透感性因素。再后,又有人予以修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是感性因素占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因素
认识形式
认识
过程
感性活动
运演
认识
结构
主体
认识
发生
认识
论
认识
发生
内部力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认识论研究概况
20
作者
王孔雀
《天府新论》
1993年第3X期35-37,55,共4页
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认识论领域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进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举要综述如次。 一、关于认识本质的新理解 一些学者从控制的视角观照认识的本质,认为控制的认识功能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能动反映过程及其本质:根据预定目...
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认识论领域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进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举要综述如次。 一、关于认识本质的新理解 一些学者从控制的视角观照认识的本质,认为控制的认识功能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能动反映过程及其本质:根据预定目的借助于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控制,即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变换和反馈等思维操作活动过程,从而构成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假设、理论、观念地改造和创造客体,把握其运动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
客体
认识
论研究
认识
的本质
认识
和实践
认识形式
划分为
人类主体
认识
结果
理性
认识
客观事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先验认识形式刍议
1
作者
袁义江
王琦
机构
兰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河西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21-25,32,共6页
文摘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的认识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康德的认识论正是由于片面地、抽象地夸大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康德又正是以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为前提说明了何以能得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在说明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认识过程,被有些人誉之为是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对于认识形式与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则研究不够,
关键词
认识形式
普遍必然性
认识
主体
认识
过程
统觉
直观
形式
人类
认识
史
普遍有效性
先验哲学
认识
对象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吉良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5-22,共8页
文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是认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都是有所裨益的。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逐步开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着共同讨论的目的,本文就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
感性
认识
认识形式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理性思维
辩证性质
认识
能力
主要特征
外部联系
思维
形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验认识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3
作者
唐道能
高帆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13,共5页
文摘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关键词
潜意识
认识形式
显意识
心境
物我
主客体
自由性
境界
理性
认识
体验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
4
作者
廖小平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21-26,共6页
文摘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为对象),对以不同客体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理论反思便分别形成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道德认识论。本文试图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将认识形式划分为科学认识(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审美认识(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
关键词
社会客体
道德
认识
认识形式
认识
对象
形式
划分
认识
客体
自然客体
主体观念
审美
认识
社会
认识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客体融合视域下的体验认识形式探析
5
作者
宋博
机构
西安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
出处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文摘
主客体的融合、交融是西方当代认知理论和中国传统认知方式的出发点和背景语言。由此产生的体验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体验认识的主客观基础是信息全息律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据此,说明如下认识现象:"客体自动"现象、美感现象、"忘我"现象、直观现象、"形象"现象、"入定"现象、主体性现象、创造现象等等。从体验认识形式的人类认识史的根据考察,原始人的认识形式,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中国传统的认识形式,主要是体验认识形式。
关键词
体验
认识
现象
主客体
认识形式
Keywords
K ey w ords:
分类号
B02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他山之石:历史认识论视域下“何谓档案”新探——以陈恭禄与萧一山之争为中心
6
作者
王霞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75,共3页
文摘
1932年萧一山与陈恭禄围绕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下卷,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期两年的“学术论战”。相较于陈恭禄单一本体论范畴的“档案”认识,萧一山引入历史认识形式论,首次将“档案”含义域覆盖了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两个范畴,前者针对“档案”的原生形态;后者是“档案”的摹本形态,揭示出“档案”的两种含义三个层次。陈、萧差异化叙事背后折射出“档案”认识的层级化问题。二者的学术之争赋予“档案”全新视角的解读,即新客体论档案观否定并取代传统工具论档案观,这对深化档案史料观问题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档案史料观
档案定义
陈恭禄
萧一山
历史
认识形式
论
分类号
G275.1 [文化科学—档案学]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潜意识认识的具体形式
被引量:
3
7
作者
张浩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识的另一半--非理性认识论研究"(03BZX005)
文摘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法。
关键词
潜意识
主体
认识形式
思维方法
Keywords
subconsciousness
subject
form of cognition
way of thinking
分类号
B842.7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验认识形式初探
8
作者
高帆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8-52,共5页
文摘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领域,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一、体验认识的规定体验认识是什么?众说纷纭。柏拉图称之为“迷狂状态”,弗洛伊德喻之为“汪洋般的感受”,马斯洛名之为“高峰体验”,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以“虚静”、“心斋”、“顿悟”
关键词
认识形式
高峰体验
潜意识
马克思主义
认识
论
理性
认识
创造力
自由律
主客体
非理性主义
感性
认识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智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形式
9
作者
姚广臣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年第3期40-42,共3页
文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这两种形式外,还应该有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智性认识”。 1 所谓智性认识,即是认识主体依据各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确定活动目标、描述活动结果、筹划活动方略的认识形式。它包括“目的”、“设想”、“决策”三个相互联系的认识环节。目的,是认识主体明确欲达境地、确定活动目标或活动方向的认识环节;设想。
关键词
理性
认识
智性
感性
认识
认识
事物
认识形式
认识
主体
认识
环节
实践过程
发展过程
认识
过程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10
作者
刘伯山
机构
安徽黄山市社联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5期44-49,共6页
文摘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不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而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
基本
形式
知性
认识
判断推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人类
认识
本质特征
认识
能力
认识形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关系
11
作者
张尚仁
出处
《求是学刊》
1984年第4期1-6,47,共7页
关键词
主观
形式
认识形式
认识
活动
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关系
可知论
矛盾运动
感觉经验
人类
认识
认识
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
12
作者
И.安德列耶夫
王靖华
出处
《世界哲学》
1987年第4期71-72,共2页
文摘
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从来就在哲学家、逻辑学家和部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中占居中心地位。在这方面,B.T.巴甫洛夫主编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这部评论性的集体著作是十分重要和适应迫切需要的。作者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最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之同时,对无论是一般方法论问题,还是最重要的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认识形式问题,均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科学逻辑方法
认识形式
科学
认识
方法
方法论问题
辩证逻辑
形式
逻辑
逻辑学家
科学知识
科学理论
自然科学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聂清德
周明星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
出处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度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文摘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对事物的认识逻辑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同理,我们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条脉络以主观认识逻辑发展而表现的三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直接知识、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第二条脉络以客观认识逻辑发展而表现的三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两条理论认识逻辑形式发展主线是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认识
逻辑
形式
主观
认识
逻辑
形式
客观
认识
逻辑
形式
分类号
G710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社会认识论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
1
14
作者
欧阳康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处
《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57-60,72,共5页
文摘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
关键词
社会
认识
论
人类社会
主体
思想自觉
认识形式
中介
认识
社会
客体
自我
认识
相对独立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理性认识批判
被引量:
1
15
作者
潘洪林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25-27,共3页
文摘
长期以来 ,非理性认识的作用一直遭到贬抑和曲解。非理性认识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 ,其作用显现于认识发展的突破性进程中。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 ,理性认识能力正逐渐被电脑取代 ,人的非理性认识的作用将会更加凸现。
关键词
非理性
认识
认识形式
认识
能力
认识
过程
理性的直觉
理性主义
认识
发展
认识
作用
认识
活动
理性与非理性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悟性认识之探说
被引量:
1
16
作者
吴灿新
机构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省伦理学会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40-47,共8页
文摘
关于“悟性认识”的认知,历来众说纷纭,最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认识分成感性—知性(悟)—理性三个层次或三种要素;二是将中国传统的“悟性认识”看作与西方“理性认识”相并列的一种特有认识方式;三是主张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大认识方式,而理性认识分成“悟性”“知性”“狭义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五个层阶;四是指出悟性认识是一种高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级认识形式。悟性认识首先是一种认识能力,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接性、整体性、有机性和非描述性的整合认识能力,包括直觉力、想象力和省思力;其次是一种认识层次,是一种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高的认识层次;再次是一种认识形式,有直觉、想象(联想)、省思三种具体认识形式;最后,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境界与人生境界,只有最高的悟性认识水平,最强的悟性能力,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境界和人生境界。
关键词
悟性
认识
认识
能力
认识
层次
认识形式
Keywords
savvy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ability
cognitive level
cognitive form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认识阶段
17
作者
胡敏中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22-24,36,共4页
文摘
论认识阶段胡敏中概括地说,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实质上是认识本质在认识纵向发展中的表现,而...
关键词
认识形式
真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客观对象
黑格尔
相对真理
认识
能力
感觉材料
认识
运动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科学认识论的性质和特征
18
作者
高兴华
机构
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处
《天府新论》
1990年第3期44-48,66,共6页
关键词
科学
认识
论
性质
特征
自然辩证法
认识形式
属性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认识阶段存在是否可能
19
作者
王岗峰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
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8年第12期40-42,共3页
文摘
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阶段的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后来,人们对此理论进行修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渗透有理性因素,而理性认识阶段也渗透感性因素。再后,又有人予以修正,认为感性认识阶段是感性因素占统治地位。
关键词
感性因素
认识形式
认识
过程
感性活动
运演
认识
结构
主体
认识
发生
认识
论
认识
发生
内部力量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认识论研究概况
20
作者
王孔雀
机构
汉中师范学院马列室
出处
《天府新论》
1993年第3X期35-37,55,共4页
文摘
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认识论领域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进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举要综述如次。 一、关于认识本质的新理解 一些学者从控制的视角观照认识的本质,认为控制的认识功能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能动反映过程及其本质:根据预定目的借助于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控制,即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变换和反馈等思维操作活动过程,从而构成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假设、理论、观念地改造和创造客体,把握其运动和规律性。
关键词
认识
客体
认识
论研究
认识
的本质
认识
和实践
认识形式
划分为
人类主体
认识
结果
理性
认识
客观事物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康德先验认识形式刍议
袁义江
王琦
《河西学院学报》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
胡吉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体验认识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唐道能
高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
廖小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主客体融合视域下的体验认识形式探析
宋博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他山之石:历史认识论视域下“何谓档案”新探——以陈恭禄与萧一山之争为中心
王霞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试论潜意识认识的具体形式
张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体验认识形式初探
高帆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原文传递
9
“智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形式
姚广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刘伯山
《江淮论坛》
CSSCI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论认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关系
张尚仁
《求是学刊》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
И.安德列耶夫
王靖华
《世界哲学》
1987
0
原文传递
13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
聂清德
周明星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社会认识论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欧阳康
《社会科学》
198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非理性认识批判
潘洪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悟性认识之探说
吴灿新
《中原文化研究》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认识阶段
胡敏中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科学认识论的性质和特征
高兴华
《天府新论》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感性认识阶段存在是否可能
王岗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认识论研究概况
王孔雀
《天府新论》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7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