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赫塔·米勒“恐惧”诗学观的多维结构 |
刘春艳
巫沛霖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2
|
沙鸥、公木致晏明书信两通发微——“第一代”诗人晚年诗学观的分化与共生 |
刘竺岩
|
《关东学刊》
|
2024 |
0 |
|
3
|
饶宗颐诗学观管窥 |
赵菲菲
|
《武陵学刊》
|
2024 |
0 |
|
4
|
论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观 |
范佳雯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5
|
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诗的诗学观 |
林玉鹏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6
|
论弗罗斯特的二元诗学观 |
罗尚荣
王冬梅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7
|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 |
黄宁夏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13
|
|
8
|
同光体诗人的诗学观与创作实践 |
关爱和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9
|
疏凿微旨 泾渭分明——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诗学观 |
茅国华
马德生
|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3
|
|
10
|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康熙帝诗学观与清初诗风之转变 |
马卫中
陈宇舟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12 |
2
|
|
11
|
英国实验派诗人J.H.蒲龄恩的诗学观 |
曹山柯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2
|
乡邦意识与地域诗学观之建构——以明清之际的岭南诗坛为个案 |
李婵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3
|
从《援鹑堂笔记》看姚范的诗学观 |
温世亮
|
《阅江学刊》
|
2012 |
4
|
|
14
|
沈曾植的诗学观:“雅人深致”说 |
李瑞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15
|
赵翼、袁枚诗学观异同初探 |
李永贤
吕会玲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1
|
|
16
|
论鲁迅的诗学观及其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
吕周聚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7
|
胡仔与张戒诗学观之比较——以《苕溪渔隐丛话》与《岁寒堂诗话》为视角 |
殷海卫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1 |
3
|
|
18
|
从杨德豫译诗看其诗学观 |
边立红
侯燕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9
|
诗学观视角下探析林语堂英译《讨武瞾檄》——以林语堂译本《Lady Wu》为例 |
高巍
卫爽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20
|
清初虞山派诗学观分歧及其影响 |
罗时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