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稷下诸子学派 被引量:5
1
作者 于孔宝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0-36,共7页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关键词 稷下 诸子学派 代表人物
下载PDF
简论稷下诸子学说
2
作者 于孔宝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8-15,共8页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 ,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
关键词 稷下 诸子学派 学术思想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诸子学理论探略
3
作者 延娟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汉书·艺文志》以尊经为基础,建构了汉代的诸子学理论。其将学术派别与图书分类相结合,既使得各学派的内涵更加清晰,同时也使每部著作有了明确的学派归属,利于图书的分类和著录。《汉书·艺文志》还反映了诸子各学派的发展源... 《汉书·艺文志》以尊经为基础,建构了汉代的诸子学理论。其将学术派别与图书分类相结合,既使得各学派的内涵更加清晰,同时也使每部著作有了明确的学派归属,利于图书的分类和著录。《汉书·艺文志》还反映了诸子各学派的发展源流,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与融合情况,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它也存在学术分派界限不清、概念使用混乱的弊端;“以经观子”“融子入经”的学术体系建构方式、对诸子各学派源流的认识等则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诸子学派 “以经观子” 图书分类 思想融合
下载PDF
“新子学”与跨学科、多学科学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以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187,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国的精神和观念——“新子学”刍议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思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新子学”与学术“新传统”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下载PDF
目录学对古籍整理的功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严佐之 《图书馆杂志》 1982年第4期19-21,共3页
古籍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整理古籍,即以古籍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途径,去伪存真,理乱复正,以利今用。由于我国古籍具有数量多、门类广、历史长、变动大等特点,这就规定了古籍整理这门学科,除具备一般认为的版本、目录、... 古籍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整理古籍,即以古籍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途径,去伪存真,理乱复正,以利今用。由于我国古籍具有数量多、门类广、历史长、变动大等特点,这就规定了古籍整理这门学科,除具备一般认为的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基础知识外,大凡历代政治制度、地理沿革、诗词曲赋、诸子学派等文、史、哲各方面的知识,若能知晓,多多益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整理 目录学 整理古籍 目录书 功用 校勘 诸子学派 学术研究工作 辨章学术 诗词曲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8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轴心时代 诸子百家 中国文化精神 个性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文化发展 诸子学派 文化走向 雅斯贝尔斯
下载PDF
王蘧常年表简编
9
作者 沈乐平 《书画世界》 2002年第12期20-28,共9页
关键词 沈曾植 梁启超 诸子学派 千字文 王莲 无锡 上海 楷书 交通大学 嘉兴
下载PDF
先秦诸子形成论略--从巫史分蘖到诸子演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继东 傅亚庶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68,共3页
《汉书.艺文志》关于先秦诸子来源的"九流十家"说对我们认识诸子的来源大有宜处。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抱怀疑态度,但通过对上古社会职能的追溯我们可以知其大略如此。从巫觋集团的形成到巫史的分蘖、王官的形成,再到诸子学派的产... 《汉书.艺文志》关于先秦诸子来源的"九流十家"说对我们认识诸子的来源大有宜处。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抱怀疑态度,但通过对上古社会职能的追溯我们可以知其大略如此。从巫觋集团的形成到巫史的分蘖、王官的形成,再到诸子学派的产生,每一过程孕育着哲学思想的胎芽。另外,诸子学派从王官各项职能中生成并分化出来,为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觋 王官 诸子学派 先秦哲学
原文传递
“内圣外王之道”与中国传统哲学理性建构
11
作者 朱汉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0期41-42,共2页
由于远古巫君文化的深刻影响,“内圣外王之道”不仅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不同时代的学术思潮和哲学形态。因为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传统学术本来就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
关键词 中国传统学术 春秋战国时期 理性建构 中国传统哲学 学术思潮 诸子学派 哲学形态 内圣外王之道
原文传递
“甚僻违而无类”:从荀子对孟子的批评看先秦儒家的“知类”观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巍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0-56,127,共7页
中国思想的早期发展中,自墨子最先提出“知类”(《墨子·公输》)的主张,相似说法渐渐出现在诸子学派的作品里。本文则尝试根据孟子和苟子的相关见解,探究先秦儒家“知类”观的内涵与形态。孟子言“类”虽不及荀子频繁,但也不... 中国思想的早期发展中,自墨子最先提出“知类”(《墨子·公输》)的主张,相似说法渐渐出现在诸子学派的作品里。本文则尝试根据孟子和苟子的相关见解,探究先秦儒家“知类”观的内涵与形态。孟子言“类”虽不及荀子频繁,但也不乏对“类”的重视;他更像墨子那样,将人们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归结为“不知类”(《孟子·告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批评 早期发展 中国思想 诸子学派 “类”
原文传递
王蘧常自传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蘧常 《文献》 1984年第4期170-194,共25页
我年己过耄,多病手颤,不得已由我口述,门人潘詠召笔记。分一、名氏与籍贯;二、学历与师承;三、工作与遭遇;四、治史与子学;五、文与诗;六、书法;七、著述;八、后言等八节述之。一、名氏与籍贯我姓王,名蘧常,字瑗仲,号明雨。我父亲部昀... 我年己过耄,多病手颤,不得已由我口述,门人潘詠召笔记。分一、名氏与籍贯;二、学历与师承;三、工作与遭遇;四、治史与子学;五、文与诗;六、书法;七、著述;八、后言等八节述之。一、名氏与籍贯我姓王,名蘧常,字瑗仲,号明雨。我父亲部昀公取《史记》孔子所严事,于卫蘧伯玉一语,伯玉名瑗,乃以蘧名,常是辈行,以瑗为字,行二,故字瑗仲;明雨是我从《易经》取以为号的。因为蘧字不通俗,往往搞错。如:《日本支那士绅图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书法 三十年 诸子学派 梁启超 交通大学 嘉兴 孔子 上海 史记
下载PDF
读王蘧常先生书法随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其庸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13,共10页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用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二十世纪重要的书法家、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文史哲艺俱通,主要论...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用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二十世纪重要的书法家、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文史哲艺俱通,主要论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沈寐叟年谱》《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礼经大义》《顾亭林诗集汇注》《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秦史稿》等。王蘧常书法以章草著称。自五十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将汉简、汉帛、汉陶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章草书风,拓展了章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蘧常 瑗仲 书风 汉简 流沙坠简 顾亭林诗集 光华大学 子新 诸子学派要诠 礼经
原文传递
明治汉学纪要(下)
15
作者 町田三郎 马振方 马小立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9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关键词 日本阳明学 支那学 内藤湖南 研究成果 哲学史 东洋学 十七年 诸子学派 江户时代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秦汉明月北朝风
16
作者 今堂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3年第3期11-13,共3页
王蘧常(1900—1989)字瑷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用里翁、玉树堂主等,晚号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1927年后居上海,先后执教于上海的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有《秦史》《诸子学派要诠》等,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所以... 王蘧常(1900—1989)字瑷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用里翁、玉树堂主等,晚号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1927年后居上海,先后执教于上海的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有《秦史》《诸子学派要诠》等,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所以先生首先是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而后才是书法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家 王蘧常 浙江嘉兴 光华大学 诸子学派
原文传递
王蘧常作品欣赏
17
作者 陈振濂 《今日浙江》 2016年第17期60-60,共1页
王蘧常在近现代书法史上是一个特例。他无意成为书法家,是一个大学教授和地道的学者,专攻先秦诸子与顾亭林研究,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诸子新传》、《荀子传》、《秦史稿》、《商史坟典志》,又有《顾亭林诗... 王蘧常在近现代书法史上是一个特例。他无意成为书法家,是一个大学教授和地道的学者,专攻先秦诸子与顾亭林研究,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诸子新传》、《荀子传》、《秦史稿》、《商史坟典志》,又有《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著述考》、《顾亭林诗谱》三种,还有《沈寐叟年谱》,可谓文史哲并举,著作宏富,堪称一代学宗。以此观之,书法正其余事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蘧常 作品欣赏 先秦诸子 大学教授 诸子学派 书法史 近现代 书法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