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默斯·希尼早期诗歌景观书写研究 |
和耀荣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
李成坚
邓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3
|
乡土与反乡土--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对“原乡神话”的超越 |
杜心源
徐胜君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4
|
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以谢默斯·希尼的诗歌语篇为例 |
刘风光
王欣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0 |
3
|
|
5
|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之风格解析 |
邓红
李成坚
|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 |
3
|
|
6
|
论谢默斯·希尼的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解析沼泽诗两首《托兰人》与《惩罚》 |
李仙琼
|
《怀化学院学报》
|
2010 |
2
|
|
7
|
寻找爱尔兰文化和政治的言说方式——论谢默斯·希尼的诗集《外出度冬》 |
李成坚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9
|
|
8
|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诗歌语词的本体性初探 |
毕跃忠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9
|
谢默斯·希尼的记忆诗学 |
潘滢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0
|
从记忆的挖掘到哲理的探索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创作历程简析 |
夏延华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1
|
谢默斯·希尼《田间劳作》的心路历程及意义 |
李成坚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2
|
|
12
|
谢默斯·希尼诗歌语篇平衡观取效行为阐析 |
刘风光
刘雯雯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3
|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研究——从诗集《在外过冬》看希尼的诗歌艺术 |
阙红玲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4
|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研究——从《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看希尼的早期诗歌创作 |
阙红玲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5
|
论谢默斯·希尼诗歌的“位置”观 |
赵燕娇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6
|
爱尔兰政治语境下谢默斯·希尼诗歌的伦理张力 |
周雪滢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7
|
由谢默斯·希尼诗作风格之变化而折射出的自我“挖掘”之路 |
王少逸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8
|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 |
李永彩
|
《泰山学院学报》
|
1995 |
1
|
|
19
|
《挖掘》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爱尔兰性 |
周静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4 |
0 |
|
20
|
谢默斯·希尼的圣礼诗学 |
袁广涛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