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青海河湟谷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小宇 信忠保 +1 位作者 杨俊柳 柳金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103,共13页
[目的]为了解青海河湟谷地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明晰气候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检验法、偏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目的]为了解青海河湟谷地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明晰气候变化、土地开发利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集表征植被变化,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检验法、偏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青海河湟谷地NDVI时空变化情况及其与气温、降水、坡度、土壤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1)近20年河湟谷地植被NDVI呈波动增长趋势,显著增长区域面积为2.21×10^(4) km^(2)(p<0.05),占河湟谷地总面积的53.39%;植被NDVI显著下降区域面积为7.04×102 km^(2)(p<0.0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中部,占总面积的1.69%;(2)自然因素上,NDVI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50.32%,80.14%。植被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100 m、坡度15°~20°、坡向为北向的区域。在高程小于3200 m范围内,植被NDVI变化随高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占总面积的54.37%。人类活动因素上,NDVI与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呈正相关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50.52%,38.53%。植被NDVI在森林、灌木、草地及建设用地上呈显著向好趋势。(3)综合偏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对植被NDVI变化归因分析可知,不同土壤类型上植被变化差异明显,年降雨量和人类活动是河湟谷地植被NDVI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呈现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河湟谷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对植被NDVI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未来青海省河湟谷地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以及生态工程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汾渭谷地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思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玉霞 张天宇 +3 位作者 闫莉 张世坤 李琳 张朝逢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7期41-46,共6页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超采形势严峻,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地质问题。黄河中游汾渭谷地社会经济需求强烈,地下水是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文章以汾渭谷地为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超采形势严峻,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地质问题。黄河中游汾渭谷地社会经济需求强烈,地下水是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文章以汾渭谷地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超采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变化趋势、综合治理手段进行分析,从节水灌溉、水源置换、封填井和加强取用水管理等方面提出治理措施,对科学开展汾渭谷地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参考,促进河湖生态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超采 综合治理 地下水开发利用 汾渭谷地
下载PDF
丘陵谷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环境适应性解析——以重庆黔江凤台村为例
3
作者 徐辉 刘鑫 +1 位作者 刘天琪 刘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7,共14页
巴渝地区多样性与异质性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传统聚落空间。传统聚落研究大多探究其空间形态、形制格局、类型特征及演进规律,而针对多文化汇集区——武陵山片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解析框架的整体性不足,没有考... 巴渝地区多样性与异质性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传统聚落空间。传统聚落研究大多探究其空间形态、形制格局、类型特征及演进规律,而针对多文化汇集区——武陵山片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解析框架的整体性不足,没有考虑与社会环境多因子要素相结合。本文以丘陵山谷地区的重庆黔江土家族聚落凤台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整合度与聚落结构、选择度与聚落节点、理解度与聚落界面的模拟分析,探讨以环境适应性为核心的耦合互动机制,并进一步结合地理环境、生计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因子影响因素,具体阐释这种互动机制的诱因、制约、协同与调适过程。研究发现:(1)凤台村聚落空间呈带状分布,空间组织受主轴线与等高线双重限制,空间布局呈现中部聚集,边缘分散的形态,并最终形成顺应地形、平行轴线、均匀分布的聚落肌理,具有相似特征的聚落形态在渝东南、鄂西南、湘西北等中国南方山地区域广泛分布。(2)凤台村聚落沿山谷等高线布局,呈现出“长街短巷”空间特征,是基于民间生活习俗自下而上形成的聚落主体结构,该街巷结构空间承载了集约生产、公共生活、邻里交流等多重功能,体现了丘陵谷地区域乡土社会的特色结构。(3)凤台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分为生产性、生活性和文化性三类。其中生活性空间连接性较高,与当代农业生计的延续相关;文化性空间的选择度有限,与公共空间环境配套不足下的行为感知度弱化有关。(4)凤台村聚落界面是人地关系下自然与人工机制的相互作用结果,反映了聚落共同体基于生计方式、民俗文化和自然地理的互动机制;形成了明确的生活区、生产区和公共文化区,展现了乡土社会多民族交融的文化习俗。本研究可为传统聚落遗产保护修复、文化旅游开发以及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丘陵谷地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谷地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环境适应性 重庆 凤台村
下载PDF
汾河谷地大气环境容量与大气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分析
4
作者 王孜澈 茅宇豪 +1 位作者 郭淑雅 刘振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4-619,共16页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传输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地形环流强度明显强于太原城市热岛环流,且对其发展存在明显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加剧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堆积和空气质量恶化;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受气象主导风向影响:当天气主导风向偏南北向,也即与狭长的汾河谷地走向一致时,有利于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清除,而当天气主导风向偏东西向时,则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明显减小,且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大气环境容量之间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4;当地形敏感组实验中取消太原市周边河谷地形特征时,上述相关系数降低到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谷地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 WRF-Chem 地形高度与地表利用类型 山谷风环流
下载PDF
山间谷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优化措施研究
5
作者 黄雪云 张可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3期142-145,152,共5页
以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项目为例,对山间谷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落实本方案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围挡、车辆冲洗、临时排水与沉沙、临时拦挡与覆盖,以及项目建设后期的永久性排水与沉沙措施、全面的植物措施覆... 以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项目为例,对山间谷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落实本方案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围挡、车辆冲洗、临时排水与沉沙、临时拦挡与覆盖,以及项目建设后期的永久性排水与沉沙措施、全面的植物措施覆盖项目区可绿化区域,可合理治理项目建设流失的水土,可以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其中,水土流失治理度为100%,土壤流失控制比1.0,渣土防护率100%,表土保护率100%,林草植被恢复率100%,林草覆盖率45%,可以达到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可以满足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值一级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间谷地 水土保持 方案编制 优化措施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东延地区——阿其克谷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玉华 校佩曦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7-92,共6页
阿其克谷地是罗布泊洼地的东延部分。对谷地内生态地质环境的气候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4个主要因子的调查表明:谷地内气候极端恶劣,属于极端干旱的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极度匮乏,以地下水为主;土壤类型有石膏棕漠... 阿其克谷地是罗布泊洼地的东延部分。对谷地内生态地质环境的气候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4个主要因子的调查表明:谷地内气候极端恶劣,属于极端干旱的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极度匮乏,以地下水为主;土壤类型有石膏棕漠土、盐土和流动风沙土3类,一般没有什么肥力潜力;生物物种贫乏,以超旱生和耐盐生的荒漠群落为主。当前,人类活动对谷内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采矿、旅游、盗猎、放牧等活动。最后提出了树立全局观念,限制人类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水资源开发与涵养并举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阿其克谷地 生态环境现状 保护措施 生态地质环境 新疆罗布泊 谷地 保护措施 环境现状 东延 生态环境 气候环境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青海河湟谷地气候及干旱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赵燕宁 时兴合 +3 位作者 王式功 秦宁生 汪青春 冯蜀青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9,共6页
利用1961-2002青海河湟谷地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河湟谷地各季节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比60年代偏高了0.4~0.8℃,冬季增温最显著... 利用1961-2002青海河湟谷地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区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河湟谷地各季节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比60年代偏高了0.4~0.8℃,冬季增温最显著。年平均降水量90年代比60年代偏少17.2mm。地表蒸发量80~90年代比60~70年增多。90年代青海河湟谷地秋季和春季降水量减少,使得秋季和春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导致河谷地区的径流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河湟谷地 干旱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三江并流”纵谷地蚤类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 被引量:25
8
作者 龚正达 张丽云 +4 位作者 段兴德 冯锡光 葛军旗 栗冬梅 刘起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9,114-117,共9页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类 γ多样性 Β多样性 纬度梯度 水平分布格局 “三江并流”纵谷地
下载PDF
罗布泊东阿奇克谷地雅丹地貌与库姆塔格沙漠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49
9
作者 屈建军 郑本兴 +1 位作者 俞祁浩 赵爱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4-300,共7页
阿奇克谷地位于罗布泊洼地之东,93°E以西,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20~30km。为新生代北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地堑凹地的一部分,与东面河西走廊的地堑凹地相通。根据出露的雅丹地层河湖相沉积样品所作的ESR测年(227 2~1009 4kaBP)和本... 阿奇克谷地位于罗布泊洼地之东,93°E以西,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20~30km。为新生代北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地堑凹地的一部分,与东面河西走廊的地堑凹地相通。根据出露的雅丹地层河湖相沉积样品所作的ESR测年(227 2~1009 4kaBP)和本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可将阿奇克谷地演化与库姆塔格沙漠的发育史归纳为4个时期。①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罗布泊古湖扩大时期,东部湖湾宽约50~60km,向东延伸至93°15′E或更东;②中更新世晚期山地上升与古湖湾退缩消失时期,距今30万年前左右,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亚洲内陆加速变干,由于阿尔金山的左旋向东滑动,在北面古湖区地层发生了与阿尔山斜交的羽毛状断裂谷群,并因东北向的断裂上升与东西向的河西地堑谷地斜交,阻断了疏勒河水不再向西流入罗布泊,使东部湖湾向西退缩并逐步消失;③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初,暴雨径流与强烈的风蚀作用时期,阿奇克谷地北部的洪积湖相沉积台地支沟口形成雅丹土丘群,谷地南面库姆塔格沙漠北面羽毛状断裂谷群形成雅丹垄脊和风蚀谷,谷地中央呈现出季节性的盐碱沼泽和零星雅丹土丘;④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库姆塔格沙漠扩大,向北埋没了羽毛状断裂谷(风蚀谷)和雅丹垄脊,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羽毛状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克谷地 阿尔金山左旋滑动 羽毛状断裂谷群 雅丹地貌 沙漠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郑华 苏以荣 +2 位作者 何寻阳 黄道友 吴金水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通过密集采样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水田土壤有机碳(分别为24.84±10.18 g/kg和24.54±7.83 g/kg)极显著高于旱地(13.25±4.48 g/kg,p<0.01),水田土壤全氮含量(2.64±0... 通过密集采样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和水田土壤有机碳(分别为24.84±10.18 g/kg和24.54±7.83 g/kg)极显著高于旱地(13.25±4.48 g/kg,p<0.01),水田土壤全氮含量(2.64±0.76 g/kg)显著高于林地(2.45±1.17 g/kg,p<0.05),且二者极显著地高于旱地(1.68±0.53 g/kg,p<0.01)。林地全磷含量(0.62±0.33 g/kg)显著高于旱地(0.57±0.18 g/kg,p<0.05),二者又极显著地高于水田(0.50±0.17 g/kg,p<0.01)。全氮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土壤碳氮比受到有机质组成和肥料施用的共同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植被、人为管理等途径影响土壤养分,为该类型区土壤养分的人为调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峰林谷地 土壤有机碳 广西环江大才村
下载PDF
河湟谷地胃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燕速 李斌 +14 位作者 吴俊麒 马玉滨 于鹏杰 王学红 马旭祥 赵君慧 郭新建 熊元治 马颖才 谢大伟 刘新阳 张大权 代曼 洪健 杨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6-251,共6页
背景与目的:青海省境内的河湟谷地是我国胃癌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地区之一,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麓,地理位置特殊,具有民族多样性。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胃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胃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背景与目的:青海省境内的河湟谷地是我国胃癌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地区之一,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麓,地理位置特殊,具有民族多样性。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胃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胃癌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河湟谷地2 379例胃癌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并按照1∶2比例设立对照组,进行组内患者对照研究。结果:男性胃癌构成比(78.52%)与女性胃癌构成比(21.48%)相比,10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6,P=0.241);青年型胃癌与老年型胃癌构成比近5年组与远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9,P=0.000);胃癌民族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7,P=0.685);胃癌城镇与农村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2,P=0.294);胃癌家族史者构成比近5年组与远5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82,P=0.000);近5年组与远5年组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ki,HP)感染阳性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12,P=0.000);饮酒、进食速度快、高盐高脂辛辣食物、饮用浓茯茶及喜食过凉过烫食物与男性胃癌相关(P<0.05);高盐高脂辛辣食物及饮用浓茯茶与女性胃癌相关(P<0.05)。结论:河湟谷地胃癌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农村仍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HP感染及家族遗传有关;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根除HP感染及遗传监测是今后该地区胃癌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胃癌 临床流行病学
下载PDF
浅圆沉积谷地对瑞雷波的散射——高频解 被引量:18
12
作者 梁建文 张秋红 李方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浅圆沉积谷地对瑞雷波散射的一个高频解析解,并分析了入射频率、沉积谷地宽度和深度等因素对波散射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由于沉积谷地的影响,在入射波的近端,地表位移分布变得相对复杂,但位移幅值并不大;而在入... 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浅圆沉积谷地对瑞雷波散射的一个高频解析解,并分析了入射频率、沉积谷地宽度和深度等因素对波散射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由于沉积谷地的影响,在入射波的近端,地表位移分布变得相对复杂,但位移幅值并不大;而在入射波远端,地表位移分布相对简单,但位移幅值却相对较大,多数情况下高于沉积地表位移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谷地 瑞雷波 散射 高频 解析解
下载PDF
陕南汉江谷地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德芳 孙虎 +2 位作者 延军平 李君轶 李俊霖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应用陕南汉江谷地17个测站1953~2000年气温、1961~2000年降水及1961~1999年区内汉江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实测记录,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汉江谷地近40 a来气温递增率为0.025℃/10 a,增温不明显,降水变化相对较大... 应用陕南汉江谷地17个测站1953~2000年气温、1961~2000年降水及1961~1999年区内汉江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实测记录,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南汉江谷地近40 a来气温递增率为0.025℃/10 a,增温不明显,降水变化相对较大.其降水变化表现在3个方面:①年降水量减少,且趋势较强;②降水年内变化表现为夏增秋减趋势;③区内70%以上测站记录的暴雨频次和年暴雨总量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这种变化对陕南汉江谷地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导致汉江河谷地区干旱化加强,两岸山区各种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趋势 生态环境 陕南汉江谷地
下载PDF
基于Delaunay三角网模型的等高线地形特征提取及谷地树结构化组织 被引量:38
14
作者 艾廷华 祝国瑞 张根寿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2-298,T003,共8页
基于Delaunay三角网模型在矢量等高线基础上通过弯曲特征分析 ,给出了一种地形结构特征提取及谷地树组织的方法 ,与传统的基于DEM或TIN数据结构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相比 ,该方法不仅得到了谷地系统在平面图上的拓扑结构 ,还获得了河谷在... 基于Delaunay三角网模型在矢量等高线基础上通过弯曲特征分析 ,给出了一种地形结构特征提取及谷地树组织的方法 ,与传统的基于DEM或TIN数据结构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相比 ,该方法不仅得到了谷地系统在平面图上的拓扑结构 ,还获得了河谷在空间分布上的汇水范围 ,依托矢量线、多边形的几何关系判断 ,增强了谷地树组织中的结构化 ,避免了DEM方法中的噪音干扰 ,方法的核心是Delaunay三角网在单根等高线弯曲深度表达上的层次结构识别。基于系统地实验详细讨论了 3种树的结构化组织 :等高线弯曲特征嵌套结构表达的二叉树、谷地系统拓扑关系表达的平面结构树、水文意义上主支流河谷表达的语义层次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unay三角网模型 矢量等高线 地形特征 特征提取 谷地树组织 结构化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新构造和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方敏 邓志辉 +4 位作者 马晓静 祖金华 楚全芝 尹功明 周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41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谷地 断裂 新活动时代 第四系厚度
下载PDF
渭河谷地晚新生代地表环境巨变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4
16
作者 童国榜 吴锡浩 +4 位作者 陈云 张俊牌 王书兵 李月丛 曹家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1-18,共8页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与草原—森林草原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与草原。这 5个阶段标志着地表环境系统发生巨大变革 ,变革时间为 2 .5 Ma BP,2 .0 Ma BP,1 .4/ 1 .6 Ma BP和0 .8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谷地 晚新生代 地表环境巨变 孢粉植物群
下载PDF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森 王跃 +1 位作者 陈惠忠 阎满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谷地 新构造运动 地盘上升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流域谷地植被斑块演变与土壤性状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永中 常学向 +1 位作者 何志斌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219,共8页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谷地阴坡林线以下较小的空间范围,植被斑块由金露梅群落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植被盖度降低,但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植被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土壤水分的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斑块的演变导致土壤性状的明显分异,从金露梅灌丛斑块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粒级的大团聚体(〉1mm)破碎为小粒级的大团聚体(1~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表明土壤结构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2%和55.9%,干筛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显著低于金露梅斑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粒径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植被退化演变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部分地由于团聚体的破碎引起;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不同斑块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植被斑块退化演变使氮的有效性降低;但磷、钾养分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不敏感。植被的退化演变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使其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又进一步加速植被的退化演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马蔺斑块将进一步向林线逼近,灌丛草甸植被将会进一步退化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斑块 群落组成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祁连山谷地
下载PDF
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曹小红 孟和 +3 位作者 尚彦军 张俊敏 艾比拜尔·买买提 徐娟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1,共7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黄土滑坡地质条件及发育特征,进一步统计分析伊犁谷地23处典型黄土滑坡形态及滑床、滑体等要素。结果发现,该区降水量及次数与滑坡发生频次正相关,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和夏季,集中在4—9月;滑坡主要发育...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黄土滑坡地质条件及发育特征,进一步统计分析伊犁谷地23处典型黄土滑坡形态及滑床、滑体等要素。结果发现,该区降水量及次数与滑坡发生频次正相关,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和夏季,集中在4—9月;滑坡主要发育在河谷南北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1300~2000 m高程上最集中;具环河平原带状分布特征,沟谷和交通沿线较发育;山区滑坡类型中以黄土型为典型。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发生机制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下渗→坡脚侵蚀→冻融循环→累积性破坏→坡体湿陷、蠕变→坡体突滑”多因素影响下,长达约20年的前期蠕变到2小时快速滑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律 时间规律 成因机制 黄土滑坡 伊犁谷地
下载PDF
河湟谷地青年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燕速 李斌 +9 位作者 马旭祥 马颖才 熊元治 郭新建 马玉滨 于鹏杰 吴俊麒 谢大伟 赵君慧 吴慧贤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2-505,共4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青年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13年2月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及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80例青年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近5年组与远5年组,按照发病年龄设立... 目的分析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青年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13年2月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及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80例青年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近5年组与远5年组,按照发病年龄设立青年型胃癌组(580例)和中老年型胃癌组(1 799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近5年组与远5年组青年型胃癌发病部位分析,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083,P=0.000);不同分化类型的构成比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73,P=0.000);鳞癌/腺鳞癌、印戒细胞癌构成比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2,P=0.000);HER2检测结果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46,P=0.000);早期胃癌各型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中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9,P=0.541);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065,P=0.000);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847,P=0.000);Lauren分型在青年型胃癌组与中老年型胃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3.671,P=0.000)。结论远端胃(胃下1/3)是河湟谷地青年型胃癌的好发部位,近端胃癌以男性居多;青年型胃癌HER2检测阳性率高于中老年型胃癌,且Hp感染率高;青年型胃癌以低分化、中低分化为主,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青年型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