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唐律而尚时趋——徐斗光《赋学仙丹》考论
1
作者 上官锐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徐斗光《赋学仙丹》甄选唐代律赋2篇、清代律赋8篇,卷帙甚小却体例颇精。作者评点细密,不厌其烦,反映了其作为律赋理论转折时期赋论家的一种“去唐律而尚时趋”的赋学观。通过分析《赋学仙丹》的版本、选目与批注,可以看出嘉庆以后律赋... 徐斗光《赋学仙丹》甄选唐代律赋2篇、清代律赋8篇,卷帙甚小却体例颇精。作者评点细密,不厌其烦,反映了其作为律赋理论转折时期赋论家的一种“去唐律而尚时趋”的赋学观。通过分析《赋学仙丹》的版本、选目与批注,可以看出嘉庆以后律赋文体的转变与晚清时期选本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仙丹》 评注 科举 八股
下载PDF
明末清初赋学通变论
2
作者 倪晓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从赋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赋学的转型期。“通”中有“变”是明末清初赋学的主题。“通”表现为对汉赋经典化态势的延续,对汉魏六朝赋学理论话语的阐发;“变”体现在赋注的衰减、赋评的勃兴。汉赋是中国赋学的开端与高... 从赋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赋学的转型期。“通”中有“变”是明末清初赋学的主题。“通”表现为对汉赋经典化态势的延续,对汉魏六朝赋学理论话语的阐发;“变”体现在赋注的衰减、赋评的勃兴。汉赋是中国赋学的开端与高潮,对汉赋作品的汇编是汉赋经典化进程的重要内容,而对六朝赋学批评话语的阐释构成了明末清初赋论的主体框架。汉唐尚注疏,宋明重议论,明末清初赋注的衰减是学术大势演进的结果,万历以降兴起的《文选》评点丰富了赋学话语的理论维度,而从注到评的转捩反映出赋学发展方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赋学 通变
下载PDF
赋学文献考辨方法论
3
作者 踪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6,共10页
目前尚有二三百种赋学文献深藏于海内外各类藏书机构,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查询与利用。研究者可以通过书目检索,实地查询,版本源流梳理,文献真伪鉴别,作者、年代考证等方式展开初步研究。对于已经亡佚的辞赋作品和赋论、赋注文献,可... 目前尚有二三百种赋学文献深藏于海内外各类藏书机构,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查询与利用。研究者可以通过书目检索,实地查询,版本源流梳理,文献真伪鉴别,作者、年代考证等方式展开初步研究。对于已经亡佚的辞赋作品和赋论、赋注文献,可以利用类书、字书、韵书、古注等钩稽其佚文,但需要仔细考辨,去伪存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文献 研究方法 考辨
下载PDF
制举津梁——李元度《详注赋学正鹄集释》评介 被引量:1
4
作者 侯冬 华鑫文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在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律赋成为士子应试、练习的重要文体。同时,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成书于同治十年的《赋学正鹄》是李元度编选的一部"以为初学标准"的家塾课本,此书在... 在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律赋成为士子应试、练习的重要文体。同时,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成书于同治十年的《赋学正鹄》是李元度编选的一部"以为初学标准"的家塾课本,此书在晚清流传广、影响大,故上海慎记书庄以《赋学正鹄》为首,将相关书籍汇编在一起,成为一套名为《详注赋学正鹄集释》的赋学辅导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正鹄 科举教育 赋学 李元度 详注赋学正鹄集释
下载PDF
骆鸿凯赋学刍论——以新发现的两部“辞赋史”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福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0,共8页
骆鸿凯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其以“小学”为文学,楚辞学、“文选学”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从新发现的大学辞赋讲义《辞赋源流》和《辞赋史》,探考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刊刻时间,并借此来观照骆氏对赋的起源、发展及... 骆鸿凯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其以“小学”为文学,楚辞学、“文选学”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从新发现的大学辞赋讲义《辞赋源流》和《辞赋史》,探考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刊刻时间,并借此来观照骆氏对赋的起源、发展及其句法、音义的系统认识,在当时古体文学批评的大背景下辨析其对辞赋批评的继承和发展,略窥骆鸿凯学术研究的另一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鸿凯 《辞史》 《辞源流》 赋学
下载PDF
论章太炎赋学思想的“求是”精神 被引量:1
6
作者 倪晓明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章太炎赋学思想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文化过渡期,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述、理论原型层面与古典赋论渊源较深,体现出晚清民国赋论对古典赋论的继承性,但其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的“求是”精神则具备鲜明的现代性。章氏赋学的“... 章太炎赋学思想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文化过渡期,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述、理论原型层面与古典赋论渊源较深,体现出晚清民国赋论对古典赋论的继承性,但其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的“求是”精神则具备鲜明的现代性。章氏赋学的“求是”精神集中体现在“赋离于性情说”“赋主物说”“小学亡而赋不作”三大层面,三者在赋论的切入视角、逻辑思路、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层面均与古典赋论存在鲜明差异,体现出章氏赋论对古典赋论的告别,同时也是晚近赋学走向现代的典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赋学 求是
下载PDF
论东汉辞赋家的“现实性”赋学观
7
作者 钱林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20,共7页
东汉辞赋家将自己创作描写的笔触伸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范围中,把世情百态、民生疾苦等社会政治问题作为创作素材,直接揭露批判社会现实黑暗,形成了具有批判性、针对性、总结性的“现实性”赋学观。这种“现实性”赋学观的形成与社会政治... 东汉辞赋家将自己创作描写的笔触伸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范围中,把世情百态、民生疾苦等社会政治问题作为创作素材,直接揭露批判社会现实黑暗,形成了具有批判性、针对性、总结性的“现实性”赋学观。这种“现实性”赋学观的形成与社会政治、儒家思想文化等密切相关。同时,抨击时政、痛斥时弊的赋学观对后世现实性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现实性”赋学
下载PDF
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与清末赋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福轩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戴纶喆编纂的《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刊刻于清光绪七年,是清末重要的赋学选本,其中"余说"一卷,分总论、辨体、相题、布局、措辞五项评述律赋作法与赋学理论,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识见。然因戴氏文名不显和此书流布不广,《汉... 戴纶喆编纂的《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刊刻于清光绪七年,是清末重要的赋学选本,其中"余说"一卷,分总论、辨体、相题、布局、措辞五项评述律赋作法与赋学理论,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识见。然因戴氏文名不显和此书流布不广,《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和戴纶喆对赋学的贡献至今隐而未彰,不为学界所重视。戴氏此书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端:一是以字法、句法、章法为中心的律赋学批评体系的建构;二是体现出晚清古学复兴思潮下以古入律、古律汇通的赋学风尚。可以说,《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是清代赋学的收关和总结,具有观照清代赋论乃至历代赋学的学术意义,在赋学批评史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纶喆 《汉魏六朝摘艳谱说》 清末赋学 赋学批评 字法与句法 古律融合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赋学研究的开拓与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思豪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0-56,共7页
新世纪以来的赋学论文数、研究机构、研究队伍都比上世纪的最后20年空前增加与壮大。而就赋学研究的实质内容而言,也远较上世纪的最后20年精深、宏通,彰显出鲜明的学理化倾向,呈现有"汉赋学""律赋学""辞赋文化... 新世纪以来的赋学论文数、研究机构、研究队伍都比上世纪的最后20年空前增加与壮大。而就赋学研究的实质内容而言,也远较上世纪的最后20年精深、宏通,彰显出鲜明的学理化倾向,呈现有"汉赋学""律赋学""辞赋文化学"以及赋学理论批评系统化、赋学文献整理规模化的特征。在反思的过程中,赋学研究视野不断开拓,逐步走出文学史思维模式,回到文本,探源辨体,同时,赋体与他体文学交叉研究以及域外赋体创作研究也受到关注,但也存在"跨界"不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 赋学 文化 域外
下载PDF
以真心话赋心——读许结先生《赋学讲演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思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许结先生新著《赋学讲演录》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共十讲,内容涵盖了当前赋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讲述者近三十年来赋学研究的思想结晶。《赋学讲演录》既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的学... 许结先生新著《赋学讲演录》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共十讲,内容涵盖了当前赋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讲述者近三十年来赋学研究的思想结晶。《赋学讲演录》既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可读性书籍,不仅熔铸了讲述者赋学上的真知灼见,也流溢出对学生、对学术的真心与赤情,许先生的赋神、赋心、赋迹在书中尽情演绎。许先生的《新赋学十讲》亦在蕴量之中,学界翘首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结 赋学 赋学讲演录》
下载PDF
辞赋学研究的新收获——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王晓鹃 刘向斌 《天中学刊》 2015年第1期114-116,123,共4页
"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取得重大收获。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辞赋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研讨主要围绕辞赋与京都文化,地域文献中的辞赋研究,赋家及赋作的个案研究,历代赋的文献学、语言... "第十一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取得重大收获。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辞赋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研讨主要围绕辞赋与京都文化,地域文献中的辞赋研究,赋家及赋作的个案研究,历代赋的文献学、语言学、文体学及文化学研究,赋学理论等6个方面展开,涌现出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会议在辞赋创作与评论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赋学研讨会 京都 地方 家与 历代 赋学理论 创作
下载PDF
晚清科举视域下的《赋学正鹄》及其续作论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冬 华鑫文 《明清文学与文献》 2019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均呈现繁荣景象,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李元度为教课士子,于同治十年(1871)编选《赋学正鹤》一书,后来成为比较流行的家塾课本。此书在晚清流传广,影响大,故上海慎记书庄以李著《赋学正... 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均呈现繁荣景象,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李元度为教课士子,于同治十年(1871)编选《赋学正鹤》一书,后来成为比较流行的家塾课本。此书在晚清流传广,影响大,故上海慎记书庄以李著《赋学正鹤》为主体,将相关丛书汇编成一套名为《详注赋学正鹤集释》的科举辅导用书。文章以《赋学正鹤》为切入点,探讨和反思晚清科举视域下的社会教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教育 赋学正鹤》 李元度 赋学
下载PDF
论明代赋学批评之演进
13
作者 孙福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51,共5页
明代赋学,出于对唐宋以来辞赋创作浮靡风气的反省自拯,以及对元代祝尧等赋论家重情说的继承,复古重情成为当时的理论倾向,且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即明初重儒思想下的复古赋论,以前后七子等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复古赋论,后期复古派与反复... 明代赋学,出于对唐宋以来辞赋创作浮靡风气的反省自拯,以及对元代祝尧等赋论家重情说的继承,复古重情成为当时的理论倾向,且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即明初重儒思想下的复古赋论,以前后七子等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复古赋论,后期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赋学论争以及对汉魏六朝赋的归依。虽然新义不是太多,但在反对前代唐律赋以律束情、宋文赋以理掩情的基础上,提倡"祖骚宗汉"以与时文相抗衡,引领了清代古体赋学的繁荣,在赋学批评史自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与赋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赋学 赋学批评 复古派 重情说 史价值
下载PDF
踪凡教授《赋学文献论稿》评介
14
作者 李光先 《天中学刊》 2018年第6期6-8,共3页
踪凡教授的新著《赋学文献论稿》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赋学文献的学术专著,其特点有四:一是问题意识强,选题价值高;二是发人未发,新见迭出;三是材料宏富,立论坚实;四是层层深入,辨析精细。该书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踪凡 赋学文献论稿》 赋学研究
下载PDF
新世纪十年:古代赋学研究的繁荣与趋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新文 王园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21世纪初期十年的古代赋学研究,以数十种赋选、百余种论著、近两百篇学位论文、千余篇期刊文章的卓越成绩超越以往任何一个十年,呈显繁荣气象,成为当今古典文学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形成了区别从前的学术特点和新的趋向:一是研究内容... 21世纪初期十年的古代赋学研究,以数十种赋选、百余种论著、近两百篇学位论文、千余篇期刊文章的卓越成绩超越以往任何一个十年,呈显繁荣气象,成为当今古典文学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形成了区别从前的学术特点和新的趋向:一是研究内容的深化与领域的拓展;二是理论探讨与学术总结的注重;三是文献整理的进步与当代辞赋评论的兴起;四是博士群体的活跃与研究方法的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十年 赋学 研究领域 术总结 文献整理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欧美赋学研究概观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康达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8,163-164,共9页
在西方学术界,早期研究赋学的多是欧洲的学者,包括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便开始研究了,其研究多是从翻译着手。欧洲学者最感兴趣的是《楚辞》,一般认为这是屈原创作的诗歌。奥地利学者费之迈是最早将中国... 在西方学术界,早期研究赋学的多是欧洲的学者,包括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便开始研究了,其研究多是从翻译着手。欧洲学者最感兴趣的是《楚辞》,一般认为这是屈原创作的诗歌。奥地利学者费之迈是最早将中国的赋翻译成德文的学者。此后翻译中国辞赋的欧洲学者有法国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等。翟理斯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珍》选译的诗文从最早的文学作品到清代的作品,收录了许多辞赋。20世纪初年,有多位欧洲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辞赋的研究,其中较知名的有卫利、叶乃度、赞克等。在美国学者中,较早研究辞赋的是卫德明和海陶玮教授,目前的领军人物是康达维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汉 赋学
下载PDF
刘勰赋论及其赋学史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明体 赋学
下载PDF
《三国演义》中的赋学史料及其与小说之关联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思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7,共9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蕴藏有丰富的赋学文本与史料,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忽略的赋学领域。借赋学兴盛时代的东汉、三国之史事敷衍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存有《铜雀台赋》《据水断桥赋》《大雾垂江赋》和《赤壁鏖兵赋》以及一些... 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蕴藏有丰富的赋学文本与史料,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忽略的赋学领域。借赋学兴盛时代的东汉、三国之史事敷衍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存有《铜雀台赋》《据水断桥赋》《大雾垂江赋》和《赤壁鏖兵赋》以及一些赋学史论。曹植原撰而借诸葛亮之口增改的《铜雀台赋》在《三国演义》的情节转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小说情节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缘于《三国演义》版本衍变繁杂,各版本中的赋篇文本出现有存、废与增、删的不同抉择以及异名、异文等问题,其中蕴涵着独特的版本价值和历史批评倾向。赋作本身具有描绘性的"体物"特征,又与小说情节设置相关联,在小说氛围创设及情感褒抑方面伏波千里,彰显出鲜明的叙事性特征。雅、俗两种文学体式在以三国为故事发生场的历史语境中相融互渗,彰显出独特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铜雀台 赋学 小说叙事
下载PDF
汤稼堂《律赋衡裁》与清代律赋学考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结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10-118,共9页
汤稼堂指导编纂并审定的《律赋衡裁》刊刻于清乾隆 2 5年 ,是清代重要的律赋选本 ,其中汤氏撰写的“例言”8则及“余论”48则 ,尤为清代学者引录的律赋学文献 ,然因汤氏文名不显与兹书流传未广 ,有关《律赋衡裁》与汤稼堂对赋学研究的贡... 汤稼堂指导编纂并审定的《律赋衡裁》刊刻于清乾隆 2 5年 ,是清代重要的律赋选本 ,其中汤氏撰写的“例言”8则及“余论”48则 ,尤为清代学者引录的律赋学文献 ,然因汤氏文名不显与兹书流传未广 ,有关《律赋衡裁》与汤稼堂对赋学研究的贡献 ,至今隐而未彰。考察汤氏《律赋衡裁》的理论贡献 ,要有数端 :一是律赋史观的确立 ;二是律赋“尊唐”艺术观的初成 ;三是以句法为中心的律赋批评体系的建构 ;四是书中余论部分为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赋话形式。而观其对清代律赋学的影响 ,又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即首开独立的律赋批评以及其“尊唐”艺术观启导清代律赋批评之重要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稼堂 《律衡裁》 清代 赋学 “尊唐”艺术观
下载PDF
赋学与诗文理论互渗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福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6,共5页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是辞赋批评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集的编纂和归类批评,历代赋集、诗文集的编纂往往各体兼收;二是由于赋话晚出,辞赋的批评往往与诗文的批评交叉迭合在一起。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既...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是辞赋批评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集的编纂和归类批评,历代赋集、诗文集的编纂往往各体兼收;二是由于赋话晚出,辞赋的批评往往与诗文的批评交叉迭合在一起。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既是赋文体的包容性、依附性所致,如赋长期依附于诗文之间,同时又受到古代"杂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古代文章学的体用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学 诗文理论 互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